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虾企如何发展

印度虾企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05 08:28:52

① 印度大虾泛滥成灾,为什么他们不进行内销

为了用手抓食方便,印度菜没有明显的汤汁,都会煮成糊状,这与印度菜中使用大量豆类等富含淀粉的食材也有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印度菜是很难让人习惯的。而且国内的印度菜馆为了做中国人的生意,普遍都把味道减淡下来。这样,反而使印度菜变得更难吃了。正宗的印度菜,多种咖喱搭配不同食材,重辣重香的情况下,其实还是不错的。偶尔尝试一下很好吃。主食是米饭和面包。引种宗教甚多一个宗教下还有不同的分支,每个分支的食物有各有忌讳和特点。

② 谈谈印度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经济中心的优势,相比之下,印度有哪些因素值得中国借鉴.

1.优势:印度的发展模式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比较好。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 但印度却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一)软件业方面。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相比之下,中国的软件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机构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较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8%。印度的股票市场比较成熟,成为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三)企业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资本在运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服装纺织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

(四)人才和教育国际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国际交流多于中国。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印度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印度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体系方面。印度的法律体系较健全。印度独立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二、印度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中印两国虽面临很多相同的问题和挑战,各自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却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正是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的这种“似与不似”的关系构成了它们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基础。目前印度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但从它的发展模式中我们仍可以发现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1、大力发展服务业,变过度工业化为适度工业化

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良的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府竞争性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的大量的制造资本,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被发达国家禁止的、或者是设置了较高门槛的污染产业转移到了中国。中国的生态环境因此遭到破坏。现在不仅仅是过高的制造业比例,还包括被污染的空气、水源和土地,都显示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呈现过度工业化的特征。暂且不管印度以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增长是不是欠工业化的结果,只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近年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吸收的就业人数,不能不肯定印度服务业确实发展得非常成功,特别是它的软件产业及信息技术带动的服务外包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和总结印度在一些服务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对于软化我国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例如,印度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全力扶持。在软件产业新引入印度之际,政府通过国家投资或者强制进入印度市场的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进行合资,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计算机工业体系。而当产业的发展需要规模,国际市场又正在迅速发展之际,印度政府又以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软件企业的出口。此外,通过立法加大了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更多的来自跨国公司的信息技术外包项目流入印度创造条件。印度通讯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则与政府开放国内市场有关。私人资本流入原来由国有资本垄断的电讯业,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现在印度一些主要电讯服务项目的价格,包括国际话费、英特网接入费用等,都低于中国。这位印度普及和推广信息技术创造了条件。

2、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为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印度也越来越重视外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虽然两国政府都对FDI提供税收优惠,但印度的税收优惠分类更细、限制更严(包括特定的领域与特定的时限),往往强调的是投资的流向,而不是来源,因而对相同领域内的内资、外资少有区别对待。一直以来印度的外资企业都与印度本土的企业负担着相同的公司所得税率,有时甚至还要高一些。但在中国,FDI承受的实际税率大约只有国内企业税率的一半,而且由于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一个政治目标来对待,对外资的产业流向不加选择,使得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发生直接竞争,并可以利用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挤垮民族资本。这显然与引进外资的本意相违。因此,我们在一定程度可以借鉴印度引导外资流向先进技术及优先发展行业的具体政策。

3、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

企业所处的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内容,而对印度来说,它的相对稳健的金融体系、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都值得中国借鉴。占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四分之三的印度国有银行,呆帐率只有5%,而1992年以后陆续建立的私人银行,它们的呆帐率还要更低一些。随着政府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开放国内的银行业,竞争促使印度银行的运营成本不断下降、资产回报率逐步上升。印度的证券市场历史悠久,在包括股票发行、交易制度、市场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机制、清算制度等几乎所有领域,很长时间以来都一直保持与国际标准接轨。这也是印度能够吸引大量机构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度的第一部专利法是在1970年出台的,从那时起印度就初步建立起了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以后的三十年随着知识产权概念的不断扩大,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在不断完善。印度软件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以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将研发中心转至印度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③ 印媒称中国拒收1000个集装箱的印度虾,这是怎么回事

印媒称中国拒收1000个集装箱的印度虾,这是因为印度虾的包装在此前就被检测出携带有新冠病毒。印度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处于比较严重的状态。他们国家人口众多。疫情防控不到位并且,很少达到新冠疫情防的要求。

在去年新冠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关部门检测出在进口海鲜产品上,存活者有新挂病毒。从此之后,国家就已经,严格把控海鲜进口,严格把控进口食品的品控安全。我们中国人同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新冠疫情。在打赢这场战役之前,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国家,服从国家疫情防控要求做好自己,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④ 印度虾能进口中国吗

印度虾能进口到中国。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虾类出口国,中国是印度海产品的第二大进口国,其中有超过46%是冻虾。主要有:冻白对虾、冻斑节对虾、冻草虾(带头)、冻白虾(带头)、冻带头壳黑虎虾、冻虎虾、冻虎虾(带头)、冻冷水小虾虾仁、冻北方长额虾(虾仁除外)、冻龙虾、冻螳螂虾等等。
自从印度疫情爆发以来,出口到中国市场的虾类一下子减少了34%。从三月份至今出口数量不断降低,加上对于病毒的警惕,印度虾在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断走低,与此同时饲养虾的成本却在不断增加,增幅高达40%。

⑤ 印度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印度的发展模式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比较好。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但印度却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不足:印度国内办事效率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产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国只要32天;履行合约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国只花241天。印度社会经济的分化也十分严重,现代化与落后共存,是一个对比鲜明和充满矛盾的国家。印度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中有1/4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却缺乏电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学培养了300多万名科学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罗尔等城市,茅草屋往往与跨国公司的摩天大厦交织在一起。
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很多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一)软件业方面。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相比之下,中国的软件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机构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较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8%。印度的股票市场比较成熟,成为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三)企业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资本在运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服装纺织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

(四)人才和教育国际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国际交流多于中国。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印度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印度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体系方面。印度的法律体系较健全。印度独立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六)基础设施方面。印度社会基础设施要比中国落后几十年,这也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⑥ 罗氏沼虾养殖的国外发展动向是怎样的

罗氏沼虾原产于印度太平洋地区,是世界性大型淡水虾养殖品种。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引进该品种,并开展人工养殖,且规模越来越大。

1984年至1992年期间,世界罗氏沼虾的产量增长了大约3倍,总产量达到3.12万吨,其中亚洲的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92%。其余的部分主要产自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少 量的罗氏沼虾产在非洲,仅占全世界产量的0.2%。

亚洲地区是罗氏沼虾发展的主要地区。1992年,越南的罗氏沼虾产量占亚洲的42%,泰国占34%。

1991—1992年间,印度发展较快,其罗氏沼虾产量一年中增长了10倍,占当年亚洲总产的7%。

非洲的罗氏沼虾生产,主要在毛里求斯、马拉维、津巴布韦和留尼汪岛。埃及、莫桑比克、塞拉利昂和南非也有小规模的养殖。

美国的大部分罗氏沼虾产自夏威夷,其余的来自其他南部诸州。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夏威夷解决了大量培育虾苗的技术问题,池塘亩产达到200~225千克。

夏威夷的罗氏沼虾研究和生产在西半球居领先水平。

墨西哥是北美罗氏沼虾养殖的主要国家,具有比美国更为适宜的自然条件。1988年其产量达到顶峰,创410吨的记录。

萨尔瓦多的罗氏沼虾产量目前还很低,但其发展潜力很大。1992年,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产量达到164吨。

波多黎各正积极开发美国的罗氏沼虾消费市场。在1990—1992年间,年产量一直稳定在100吨的水平。

在1992年,马提尼克、瓜德罗普和法属非洲的留尼汪岛、太平洋地区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南美的圭亚那共生产了近170吨罗氏沼虾,产量基本稳定。

在南美洲,厄瓜多爾尔尔和巴西是亚洲地区以外的主要罗氏沼虾生产国,1992年总产量分别为850吨和650吨。

哥伦比亚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罗氏沼虾养殖。80年代末,总产量达100余吨。

在巴西,全国分布着数百个小型罗氏沼虾养殖场,面积大都在0.2~2公顷左右,少数几个大型养殖场,其面积可以达到10~50公顷。其1991—1993年的总产量大约在1200吨 左右,约占其全国虾类总产量的24%。大部分巴西的养殖场采用半精养养殖模式,在1993年,其全国有32个孵化场,养殖面积超过700公顷。一般来说,其南部地区的产量水平大 约为1000~1500千克/公顷,因受冬季的影响,适宜的养殖时间较短;相比较,其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养殖水平较高,产量大约为1000~2500千克/公顷。在巴西,国内有着巨大 的养殖罗氏沼虾消费市场,而大规格(90克以上)的罗氏沼虾捕捞产品则被大量出口到北美和欧洲。

预计20世纪90年代,世界罗氏沼虾的养殖将继续快速增长,发展的主要地区仍然在亚洲。虽然在养殖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如苗种供应、市场需求、养殖病害等问题,但总的 发展趋势被广泛看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随着近年来罗氏沼虾在各国养殖的不断实践,养殖技术日趋成熟。②罗氏沼虾个体大,生长快,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优良的 养殖品种。③随着近年来海水对虾养殖病害的影响,世界虾类的总产量略有下降,而市场的需求却越来越大,罗氏沼虾的养殖生产将部分代替海水对虾的生产。④养殖生产,大 部分在池塘中进行,对环境的危害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⑤生产投入比养殖海水对虾少,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明显。

近20多年来,由于许多国家的引种,已扩大到北美洲(南部)、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等地区。迄今,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淡水虾类养殖品种。

⑦ 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2.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3.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2.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3.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4.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2.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3.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2.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着,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⑧ 印度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7年),印度经济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系。若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GDP计
算(2007年估计为1.09万亿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经济增长名列第二,2006/07财政年度的GDP增长达
9.4%。不过,印度人口庞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计数字)仅为$4,182(以PPP计算)或$964(名义人均收入)。 世界银行也将印度界定为低收入经济体。
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简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印度凭借信息技术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发展成为全球企业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后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制药、生物科技、电讯、造船、航空和旅游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庞大。
从英国独立后,印度奉行社会主义的经济路线,严格限制私营公司、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不过,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开放市场,实施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纵然面对政治争议,印度政府逐步将公营机构私营化,以及开放部分行业予以私营和外资参与。
印度面对的经济问题来自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严重的贫富悬殊。贫穷仍是印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官方估计,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属于贫困人口。

⑨ 印度十年后或成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经济发展快吗

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这主要源于全球化的舞台中,印度人口以及劳动力较为廉价,从而让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印度的人口众多,劳动力较为廉价,很多公司和企业都会将工厂开设到印度,从而通过廉价的劳动力进行货物生产,这就让印度的经济发展大大加快,并且印度也可以接触到很多高新产业。

印度的劳动力,吸引了很多产业的进入,这也让印度的电子产业快速发展,低成本高收益的效果,让越来越多的产业进入印度。

印度虽然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往往都是国家不发达而存在。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价格也必然会越来越昂贵,而印度人口的增加,也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隐患,因此印度10年想要超越日本,还需要一定的机遇和改变。

与印度虾企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的重汽豪沃怎么样 浏览:950
英国蓝短猫可以干什么 浏览:912
在英国凡士林是什么 浏览:401
伊朗为什么用拖车 浏览:419
中国功夫运动员有哪些 浏览:298
伊朗的后院叫什么 浏览:881
英国扣船会怎么样 浏览:534
硫磺岛在中国的哪个位置 浏览:504
中国注册足球球员有多少人 浏览:680
三国时印度叫什么名字 浏览:875
越南人为什么被称为船佬 浏览:89
中国文化的特质主要有哪些 浏览: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么植物油 浏览:981
中国女排杨昊在哪里工作 浏览:255
伊朗租俄罗斯多少港口 浏览:872
中国乐器有哪些种类 浏览:834
伊朗边境到中国边境有多少公里 浏览:904
印尼天然硫磺块怎么运会国内 浏览:11
中国有多少冤案 浏览:152
英国人都怎么问别人的名字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