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最高权力者是谁
印度最高掌权者,为什么不是总统,而是总理?
印度的最高领导人是总统,亦为国家元首,如英国女王一般,不过只是虚位元首。印度的实权掌握在总理和议会手里,但总理往往是议会第一大党的主席或者是议会多数执政联盟中最大党的领导人,如果印度的权力,确切的说掌握在政府首脑总理手里。
印度总理和总统
目前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家脱胎于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争取独立之后,如何建国就是摆在眼前的紧急问题。这时,英国人的议会制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大家闹革命干独立不都是为了民主和自由吗,那英国人这一套制度都运行了上百年了,根基挺稳的,看看也不错,就拿来用用吧。
一部分国家继续尊奉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女王任命一个总督最为自己的代表成为这个国家的元首,比如加拿大、澳洲、新西兰以及中美洲、太平洋上一堆小岛国等等。有些国家继续尊奉自己的君主为国王,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君主制,比如马来西亚,也有的实行君主制,比如中东的一些君主国,而更多的国家不想把英国女王作为自家的国家元首,但要实行议会制,那就再尊奉个国家元首出来,当时最流行的国家元首的名字就是老美的总统了,所以,一众总统应运而生……
当然,除了“英联邦”国家,德国、意大利等一些原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国家也采用这种议会制,有一个虚位的总统元首,尼泊尔在十多年前废黜了国王之后,也设立了虚位的总统职。综合来说,总统主要做一些接见外宾、参加活动、签署文件等礼仪、程序性工作,而总理掌握实权,对国家一切事物负有实际权限和责任。但是这些硬生生“造”出来的国家元首,相对那些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存在感还是太低了。
诸如英国王室、欧洲一众王室等等,他们因为历史、文化等千百年的传承,他们具有特殊的存在意义,深受各国民众和舆论的关注,出镜率很高。
而不管是德国总统、还是印度总统,他们除了竞选上任之时,能够掀起一阵子舆论热点,比如印度之前的“低种姓总统”,过后就石沉大海,几乎再也没什么信息了,老百姓对他们的国家元首也不再关注了。
这个也好理解,总统就是个“橡皮图章”啊,平时虽然也列席会议,但也只是听听,然后把议会和政府商量好的政策文件签字盖章,到需要他出现的场合讲个话剪个彩等等,基本上是一种“设计感十足”的工作。
而反观印度总理,现任的莫迪总理是印度有史以来“最具权力”的总理之一,之前在古吉拉特邦连续干了三届首席部长,强势推进各种改革,可以说是“说一不二”,包括后来作为印度总理,以突袭的方式强势推进“废钞行动”,给印度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震荡。
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总理比美国总统还牛,毕竟在议会制国家,总理作为执政党或者多数党领袖,几乎直接控制了立法和行政两个系统,比只管行政的美国总统可强多了,如果执政党有幸能控制议会的大多数席位,那总理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几乎无人可以制约,而这个时候,看似没用的总统和上议院就起到了维护最后底线的作用了,避免总理权力过大而乱搞
‘贰’ 印度军事力量与研究
(美)斯蒂芬·科恩 布鲁克林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晓波 编译
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冷战结束后,随着印度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从国外获得先进军事技术的渠道也大大拓宽,特别是印度近期与美国的接近,更激发了印度军方对获取最先进技术的渴望。然而,在一片乐观表象的背后,仍是不容回避的冷酷现实:虽然苦心经营三十年后,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先进常规武器系统进口国之一,但印度的军事和战略地位却并未得到显着提升。国际战略学者普遍认为,印度军方和文官政府的关系还未理顺,政府过于关注如何确保对武装力量的控制,而忽略了如何建立并部署一支高效的军事力量。军队和文官政府间关系的不畅,导致了印度军队的现代化和改革进程长期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目标和措施也不统一,而且武器采购和研发过程中腐败现象丛生。
战略上自我克制的后果
自二战结束、印巴分治以来,六十余年过去了,印度在与这个面积只及其1/5的邻国的对抗中,始终未能改善所处的战略态势;印度国内的许多反叛乱行动平均持续时间也长达二十年,这两倍于世界平均水平。自1998年核试验以来,与巴基斯坦的导弹差距不断拉大的各种报道,也使得印度核威慑的质量遭到了质疑。印度军队历史上唯一值得夸耀的行动是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军方在此次战争中成功肢解了东巴基斯坦,成立了今天的孟加拉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这个国家长期以来在提升军事能力上的低效与无能。
由于印度凭借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立国,关键的政治人物大都奉行战略上自我克制的信条,反对将武力作为政治工具,极力贬低军队的作用。这使得国家领导层对国防事务始终缺乏一贯的政治指引,导致印度的军事现代化杂乱无章,充满了随意性,而这恐怕更是印度军事现代化一直步履蹒跚的主要原因。
尽管印度自独立以来,经常处于冲突和战争之中,但印度政府长期以来却一直坚持着反军方的传统。这导致在印度国内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印度各军种领导人并不太受国家政治领导人的重视,反而是军事科技及研究部门更受关注,这也许是因为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对于印度更具有长期意义。尼赫鲁曾邀请英国物理学家布莱科特对国家科学与防务的关系进行评估,布莱科特在最后递交的报告中建议,印度的国防开支最好不要超过GDP的2%,推行有限的军事现代化;他还建议由国家出资并控制军事技术研发机构。
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的国防开支不断削减。在三大军种中,印度海军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并通过谈判获得了印度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印度空军则获得了二战末期剩余的“堪培拉”式运输机;而规模最大的印度陆军当时正在刚果执行维持和平任务,需要补充的装备最多,却几乎被边缘化了。当时在采购一批老式军用吉普的过程中便暴出了印度的第一次国防采购丑闻,进而引发了军方和文官政府之间的首次信任危机,陆军领导人甚至以辞职相威胁抗议文官政府对军方事务的政治干涉。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境地区推行“前进政策”,最终导致准备不足的印度军队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丢尽了脸面。
印度政府从1962年中印战争中得到的最惨痛的教训,就是不能再对军队屡屡被削减的情况听之任之了。印度政府启动了庞大的军备扩张计划,准备将其陆军规模扩大两倍,并提升空军的战斗力。而随着印度防务重心的北移,印度海军则不再像以往那样受重视了。不过,这场战争留下的另一教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政府应当减少对军事事务的政治干预。印度军方、特别是印度陆军要求在作战行动及人事制度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这在1965年和1971年爆发的两次印巴战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但这却触动了印度文官政府的敏感神经,政治领导层仍普遍对军方坐大,甚至发动政变,充满戒心。
此后印度文官政府与军方的关系略有改善,在八十年代拉吉夫·甘地执政期间甚至还一度达到了比较融洽的程度。当时针对巴基斯坦的重整军备及大力发展核能力,印度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时任陆军司令桑搭吉还在1985年牵头成立了一个研究核问题的军种间秘密委员会,并在1986年组织了一次名为“布拉斯塔克斯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尽管此次演习的目的至今秘而不宣,但军事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其目的是对巴基斯坦的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以防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然而,印度政府很快又退缩了,军方建立统一核武库的努力再次白费了。
这样的行事方式对印度政府而言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印度不仅没有把在东巴取胜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到西巴,反而和巴基斯坦签署了一个模棱两可、没有任何强制措施的协议。印度早在1974年就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却要等到二十四年后的1998年才进行第二次核试验,这样的决策同样令人迷惑不解。
其实,这些谜一般的决策,都是根植于战略上自我克制的一贯传统。印度领导人并不是简单地将使用武力作为有用的政治工具。因此,印度的国防政策也充斥着这样的矛盾心理,进而也影响了印度的军事现代化及改革努力。诚然,在局势复杂多变的南亚地区,印度在军事上的自我克制无疑是明智之举,有助于说服其他大国接受印度的崛起,但这对军队的发展规划却相当不利。由于军队与政府存在隔阂,各军种间、各军种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也都存在分歧,加之军方又难以求得至关重要的政策上的支持,这些因素使得印度在战略上的自我克制无异于从政治上放弃了对军队现代化的指引。此外,不管印度的战略克制多么明智,其夙敌巴基斯坦根本不会信以为真,仍会将印度当成一个咄咄逼人的庞然大物严加防范,而这又会对印度的安全产生现实影响。
军队和文官政府各行其是,互不协调
表面上看,印度的军事现代化计划雄心勃勃,三军的装备采购清单动辄上千亿美元;印度最主要的国防研发机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也不断宣称取得了所谓突破性进展(实际上大都名不副实)。然而,只要细究其落实的过程,就能发现问题所在。简单地说,每当军方提议获得某些武器系统时,印度政治领导层及文官政府,特别是财政部,往往是只批准部分项目,而否决军方的其他要求,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系列机制失调的问题。
首先,印度各军种本身就是各取所需,所提出的计划基本上缺乏协调。比如,一段时间以法制武器为主,一段时间又倒向俄制武器,再过一段时间又以英、美制武器为蓝本。2002年初,印度因印度议会大厦遭袭击而发动了“帕拉克拉姆作战行动”,但由于动员机制落后,印度陆军花了两周时间才完成集结,不仅延误了最佳攻击时间,而且使巴基斯坦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结果导致两军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大战一触即发,由于担心可能引发一场核战争,印度最后被迫取消了作战计划,印度陆军为此在国内遭受了严厉的批评。“帕拉克拉姆作战行动”使印度陆军深切地感受到了落后过时的作战理论,以及杂乱无章的军事现代化所带来的切肤之痛,这也成为触动印度陆军乃至全军思想观念的一个转折点。战后,帕德马纳班上将责成陆军训练司令部在吸收和借鉴美军作战理论的基础上,拟制具有印度特色的陆军新作战理论。这样,印度军方的“冷启动”作战理论得以诞生,并成为军方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然而,印度各军种传统上的各自为政仍有可能使该理论大打折扣。比如,印度陆军根据“冷启动”作战理论,将攻击直升机、坦克和远程火炮作为采购重点。但印度空军却仍将核威慑作为首要任务,紧随其后的是夺取空中优势和国土防空任务,而对陆军“冷启动”理论至关重要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印度空军则迟迟不愿接受,最终也只是将其列为排在最后的一项使命。印度海军则想确保印度海上航线的安全,保护印度的能源供应和贸易通道,还想进一步充当印度海上外交的工具,并在马六甲海峡及非洲之角地区的反海盗行动中发挥作用。至于印度海军在未来的印巴战争中将发挥何种作用,目前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印度海军恐怕对巴基斯坦问题根本就不太在意,而是想谋求更宏大的计划,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翻新后的航母成了印度海军最大的一笔采购订单。
印度三军对其在印度国家安全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也是看法各异,而且迄今也未见政府在政治上采取措施协调各军种的立场。这样一来所导致的后果是,“冷启动”理论未来能否像陆军想象的那样发挥作用还很难说;印度的核威慑仍维系于单一的投掷手段——作战飞机。而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左翼反政府武装的叛乱行动日渐活跃,印度陆军很大一部分精力也会被国内的反叛乱行动所牵扯。2009年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后,印度政府似乎更想将军事重心放在对付恐怖威胁上,而军方则始终把矛头对准西边的巴基斯坦和北方的中国。这种对“谁才是真正敌人”的认识上的混乱,也从整体上妨碍了印度军队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尽管近年来改革高层国防体制、国防生产与采购机制的呼声和要求不断,但印度国家安全机构中存在的各行其是,互不协调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观。政府和军方只是在通过追加国防预算就能解决问题的改革领域取得了进展,但涉及调整机构和发展重心的改革却仍未见起色。例如,相关的评估报告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只要是与新设立指挥机构、职能部门或部队有关,往往最容易得到落实;而一旦涉及领导层级的调整,则得到落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典型的莫过于一直以来要求设立类似三军总司令职位的呼声,这样就能解决印度三军发展重心互不协调的问题,但是印度政治领导层却因担心军方权力过大而一直拒绝这样做,他们试图建立一个联合参谋部性质的协调性机构,但又不赋予其实权,因而收效甚微。
最后,印度国防部还设有一个代表印度财政部行使权力的财务部门,负责监督所有国防开支,哪怕是已经得到批准的也不放过。既然内阁会议都批准了开支项目,这样的部门又有何权力压缩,甚至拒绝军方的需求?这样的机构设置当然会引发是否正当、合理以及政策上的一系列问题,而在正常情况下,这应当属于国防部长的职责范畴。
不合理的装备采购体制导致腐败丛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印度武器采购过程中存在的腐败行为,一直是印度国内的一个政治问题。1989年,因在“博福斯”火炮、HDW潜艇以及其他武器采购项目中存在大量吃回扣的行为,导致拉吉夫·甘地政府在一片指责声中被迫下台。自此以后,印度高层领导人为防止军事采购中的弊案引火烧身,只得尽量放慢新装备的采购步伐。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腐败问题,反而更不利于军队的发展。对此,一些印度防务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么多年过去了,军队拼命想要实现现代化,却又将花不完的资金流回了国库。
根深蒂固的腐败也蔓延到了军事研发机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启动了不少规模庞大且资金充裕的防务项目,用以向印度军队提供先进的战斗机、坦克和导弹。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些项目钱花了不少,却没有一样东西令军方感到满意,最后又得回到对外采购的老路上去。在这些项目中,LCA战斗机和“阿琼”式坦克的开发基本上算是失败了,而被视为颇有成效的导弹项目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截至2010年,印度军方手中还没有一种导弹能够改变与中国,甚至是巴基斯坦对抗时的战略态势。“大地”短程导弹由于射程过近且使用液体推进剂,根本就难以发挥作用;而射程较远的“烈火”导弹还处于修修补补的试验阶段,离装备部队仍遥遥无期;至于其他改型导弹,如“阿什卡”等,其战略作用也较有限。
国营机构实际上垄断了印度的军事科技研发,致使许多充满活力的私营部门仍难以进入印度国防工业领域。而在美国,大量中、小规模的防务承包商构成了研发与创新的主体,但印度显然仍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管最近印度也通过各种计划试图引入一些私营部门参与军事采购,但印度国防机构对这些私营企业仍充满了不信任,来自国外的供货商仍比印度国内的私营小公司更容易赢得印度国防部的合同。
几十年来,由于秉承自力更生的思想,印度政府一直轻信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种种不实之承诺,为其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而事实上,印度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却并非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功劳,而应归功于印度原子能委员会,正是该机构建成了印度的核装置。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愿公开追究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责任,反而又让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负责人兼任了印度国防部长的首席科学顾问,这两个职务(既是供货方又是订购方的顾问)本质上显然存在着利害冲突,可这在印度却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
造成体制性腐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的国防体系一直无法摆脱对苏/俄武器装备的依赖。印度最初寻求苏联武器装备的原因有目共睹,既然美国选择了支持巴基斯坦,印度自然会倒向苏联。但是,印度做出这种政治决策还另有玄机:印度认为,属于国营性质的苏联国防工业不会存在腐败现象,而西方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往往唯利是图,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然而,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实际上苏/俄供货商和西方公司一样也大搞腐败,只是由于苏联实行封闭的体制,腐败现象在苏联国内从未得到真实的报道。尽管俄罗斯自由媒体已对俄罗斯军火贸易中的问题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但印度仍在沿袭以往的传统观念。不仅如此,为苏/俄供货方服务的印度“经纪商”更是把俄罗斯人做生意的各种伎俩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近来会在引进俄罗斯“戈尔什科夫”号翻新航母的交易中遭受种种磨难,其实深思起来,出现这样荒唐可笑的事一点也不荒唐。
这样的思想烙印在印度与西方做军火生意时也屡见不鲜。印度政界和文官政府机构普遍认为,西方公司都是唯利是图,因此,新德里宁愿以政府对政府的形式做军火生意,也不愿意和西方公司直接打交道,但这样做往往又会招致军方用户的不满,他们需要和供货商签订较长期限的维护保养协议。也正是由于观念作祟,印度与美国的政治关系虽然日趋密切,但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仍未有很大的起色。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印度与以色列日益密切的军火供应关系。在印度市场运作最成功的以色列航宇工业公司就是一家国营公司,而且该公司迅速采用了俄罗斯的运作模式:以向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提供合作研发机会为诱饵,赢得采购合同。而美国公司则不太愿意和一家国营公司打交道,更谈不上转让高端技术了,他们宁愿在印度成立一家子公司,以便继续控制技术。
总之,近三十年来,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先进常规武器输入国之一,但持续不断的军备采购却未能显着提高印度的战略地位;印度军队迫切希望实现现代化,但军方在关系到改善国家安全处境的国家事务中却没有充分的发言权。军方与文官政府间的机制不畅,使得多年来重整军备的效果大打折扣。目标不明确的军备采购对于说服其他大国接受印度的温和崛起当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将其作为筹划军队发展的基本准则,否则印度军事现代化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叁’ 印度军官在其国内地位有多高
印度的种姓制度十分苛刻,这种制度不只体现在平民社会中,也体现在军队里面。虽然印度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但是由于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延续时间太长,导致印度人的观念难以改变,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印度军队也是这样,官员的地位受种姓制度影响十分严重。
印度军官阶层的地位因为种姓制度就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普通士兵了。不过也正是因为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军官空缺率极高。印度局势不稳定,高种姓军官不愿意去为国卖命,而低种姓军官又很难爬上去,就出现了这种矛盾的局面。
印度军队现在的战斗力不强跟这些因素都有关系,种姓制度也是印度军队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肆’ 印度军官在国内地位有多高,有怎样的权利呢
印度军官在本国内绝对是最安逸舒适的职业,但是仅限于高种姓群体,因为阶级壁垒致使低种姓群体几乎不可能做到高级军官的位置,二类群体在军队中的待遇也是云泥之别。
带大家具体来了解一下。
高种姓军官:极高的薪资、补贴和完备的后勤保障
印度军官的优厚的薪资待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印度打工者的平均月收入是295美元(1997.15人民币)。
士兵食堂
为什么印度军队会出现同是军官但是待遇不同的情况
主要牵扯到两个制度:低级委任军官制度和种姓制度。
在17世纪,印度就被英国掌控,统治时间长达200多年,而低级委任军官制度就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英军招募印度人进入军队管理层,但印度人只能充当低人一等的“低级委任军官”,主要职责是协助英军军官管理印度士兵。
在印度脱离英国统治后,“低级军官委任制度”却保留下来,并且结合本土种姓制度在军营扎根,形成森严且分明的阶层等级制度,从而形成今天这个局面。
‘伍’ 印度实际掌权人
印度总统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和许多议会制的国家一样。总统是个虚职,不掌控实际权利。
美国总统身兼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统帅三职,是美国行政权力最大的人物。
俄国和法国都设有总统和政府总理。一般来说,总统统管全局并身兼武装力量统帅。而总理主要负责国内经济政治事务。总统的职权大于总理,在一定条件下有权解散政府,任命总理。
印度的总统和德国总统,奥地利总统,新加坡总统等一样,只是个虚职。实际权力掌握在各自国家的总理以及议会手中。
‘陆’ 印度中央政府对地方邦政府的控制力有多强
印度是一个以地方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制国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强,各邦的自治权很大,各邦都有自己的关税和武装部队,能够独立颁布法律。
‘柒’ 莫迪政府和军方到底是什么关系,他可以掌控军方的行动吗
莫迪政府可以掌控军方的行动,
想要了解莫迪政府和军方到底是什么关系,就必须对印度国防架构有个清晰的认识。印度总理跟印度的军队什么关系?首先印度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是印度总统。第一公民。不过这个更多是象征意义,总统只是一个吉祥物,其活动和权力更多是礼节性的这就好比军队都会说“忠于祖国,拱卫国防”总统就代表了国家,所以军队也就忠于总统。
印度的国防系统,综上所述。可以说基本大多有总理和内阁统辖。印度军方在平时并没有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由内阁总理通过秘书处协调国防部对三军实施统一领导,战时则由总理授权主要兵种和总参谋长具体负责实施统一指挥。遇到突发情况下,会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个机构分为“战略策略小组”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秘书处”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战略决策小组”,除此之外还包括三军参谋长和总参谋长,不过他话语权很弱。印度的外交与国防战略的决定权在总理手中。
‘捌’ 印度总统和总里谁的权力大
总理权更大。因为:
印度为议会制国家,总统仅作为象征性国家元首,总理实际上承担政府的各项职责。总理是印度议会下院即人民院多数党领袖。
‘玖’ 在印度,是总统权力大还是总理权力大
在印度总理权力大,印度为议会制国家,总统仅作为象征性国家元首,总理实际上承担政府的各项职责,总理由印度议会人民院(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印度总理在印国家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宪法规定,总理和部长必须是人民院(议会下院)或联邦院(议会上院)的议员。
(9)印度军方与政府哪个权力大扩展阅读
职责权限:
总理有权建议总统解散人民院。中央政府,即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是印度最高行政机构,由总理、内阁部长、国务部长和副部长组成,集体对人民院负责。总理在议会中答复议员质询,做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各部部长、国务部长、副部长及其他主要政府官员,总统按照总理的提名任命。
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但由于总统必须按总理建议行使行政职权,总理又领导着议会的多数议员党团。
‘拾’ 印度的政治,军事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到底怎样
印度综合国力排名第十 中国与印度在基本国情上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于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国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从经济力上看,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差距并不大,1982年,中国与印度的人均GDP分别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为达到1269美元,已相当于印度(578美元/人)的两倍,可见两国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上好于印度,2002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5,印度只有0.6。从军事力上看,印度虽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总体上还是弱于中国,军事上更依赖于俄罗斯。在外交倡议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现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锐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小于中国。在周边政策上,采取以势压人的政策,与巴基斯坦长期对抗,与中国也有一定的摩擦,与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的周边政策相比,中国显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响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国。
在形成综合国力的资源上,印度与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在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相对缺乏。虽然中国在国力资源各方面整体上都好于印度,但在许多具体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在人力资本的培养和维护上,印度许多方面好于中国,印度英语水平高,大学教育更与国际接轨,其商业人员因为懂英文的人比中国多,“走出去”的意识比中国更强。在IMD“教育系统满足竞争性经济的需要”调查上,中国得分为3.17,印度得分为6.2。在IMD“有技能的劳动力是否容易获得”调查上,中国得分为4.3,印度得分为7.58。在“人才外流”情况上,中国得分为3.51,印度得分为6.25。在“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 上,中国得分为5.04,印度得分为6.68,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质量上的优势。虽然印度的信息力绝对水平低于中国,但相对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还高于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报告》中,中国网络整备度指数(NRI)为0.17,排在全球104个经济体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国之前。另外,印度的企业创新方面好于中国,在软件等产业上的优势也不可忽视。
中国与印度在政府调控力相比,也各有优劣。中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府绩效上优于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统、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教育上优于中国。总体说来,中国的政府调控力还是明显优于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种姓制度影响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建设和谐社会的风险大,而中国政府在建立和谐社会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优,社会凝聚力好于印度。
总的来说,印度与中国相比在综合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综合国力的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的综合国力赶上中国是很困难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其周边政策目前也正在调整,在全球也开始执行更积极全面的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国力资源中许多方面也优于中国,如果其优势发挥得好,将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