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基准是以下哪个过程中产生的

印度基准是以下哪个过程中产生的

发布时间:2022-01-29 12:48:10

㈠ 地理小问题

1.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仍在扩张之中(b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位于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是_北美___洲;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的是_大洋___洲。
3.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__太平__洋,纬度最高的是北冰____洋,轮廓形状像"S"的是_大西___洋。
4.在北半球中,中间的是印度____洋,东边的是_太平___洋。在南半球中,北边的是_印度___洋,东边的是太平____洋。
5.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不)。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㈡ 印度种姓制度中以下哪一个种姓的等级最低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㈢ 佛教在印度是怎么产生的其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恝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性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三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总是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在无人我(灵魂)等。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与佛果位相同,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风、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长、短、大、小、方、圆等形象和青、黄、赤、白等显色以及其他感官对象),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1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3世纪末,是最晚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本,现在实有”。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

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一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三,此后约四百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行时期。

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论。这一时期,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 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㈣ 印度通天绳的原理,起源,发展过程分别是什么

  1. 原理:利用人们的错觉,就相当于视觉干扰的性质,让人们误以为绳子是梯子一样的,可以通天,简单来说就是障眼法。

  2. 起源:在中美洲的文明史中,绳子是神的象征。在玛雅人和墨西哥人的艺术作品里,悬垂在天空的绳子,象征神的种子从天上掉下来,使大地受孕生产。上述象征意义在 墨西哥的旧历中也有所见,雨季开始的月份叫托斯卡特勒,它的意思就是绳子。

  3. 发展过程:

    一、在《古兰经》里,绳子也象征上升,它使人想引萨满或印度教徒用来攀登天梯的绳子。想靠自己把绳子扔上空中,那是多么 不自量力啊!先知说到绳子的那些话里,有一种像是充满了嘲讽的挑战。天上的绳子只能来自天上,不管人类如何努力,它也不可能自动地从地上升到天上。换言之,升上天国只能靠神的恩宠。

    二、然而,如今我们能够看到关于 印度通天绳(又名神仙索)的幻术记载,仿佛他们掌握了秘术之门的钥匙,在天地之间有了生命循环更新和生命力交接传递的能力。

㈤ 印度分为哪4个等级分别有什么权力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5)印度基准是以下哪个过程中产生的扩展阅读

如何分辨一个印度人属于高低种姓,从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来看,根据印度人的一些特征是可以分辨出他们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1、根据皮肤颜色分辨高低种姓

早些年根据肤色分辨种姓高低很容易,因为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属于高种姓人,而平民则都是棕色肌肤,同时统治者明文规定高低种姓禁止通婚,若有违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气候和生活习惯也影响人种的基因变化,当年煞费苦心想出种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会傻眼,因为不同种姓人的肤色在接近,最终都向棕色靠拢。现在印度街头的白皮肤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后裔。

2、根据是否会说英语分辨高低种姓

世人都以为英语是印度的常用语,其实只有高种姓人在说,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大部分低种姓人和贱民则压根不会说,因为没有学习英语的机会。可见一个印度人会不会说英语,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他属于高低种姓的哪一边。

3、根据职业分辨高低种姓

高种姓人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教育机会,他们中许多很多人前往发达国家学习,练就一口地道的英语,做着收入高体面的工作,是人们眼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那种人。

低种姓人就很悲催,压根没有受教育的可能,为了生活只能从事伺候高种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强维持生活。贱民最惨,蜗居在卫生条件极差的贫民窟,平时都不能出入高种姓人的家里,更别说有个体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亲都有所闻,印度空姐肤色普遍偏浅,基本都来自高种姓,许多低种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让她们为自己服务。看来种姓制度虽然灭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阶级观念一时半会难以化去。

总的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充满了阶级歧视和不公待遇,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势必被淘汰出局,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身处底层的平民和所谓的贱民觉醒反抗。当他们开始不再虔诚卑微的仰视高种姓人时,种姓制度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彻底消亡。

㈥ 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

研究印度文化最好从印度人的世界观—印度文化的心灵开始。

印度人善于沉思,古印度 ,表示“世”的词语有“ 路迦驮睹”(lokadhātu) 、“帷湿卧”(viśva)、“生杀日”(sansāra) 等,这些概念不但具有“世”(时间) 和“界”(空间)的意义,而且具有生命;人类的意义 。“生杀日”除了表示“世界”之外,同时还有(生命时空)轮回的意义,印度各宗教中的业报轮回即是此语。“路迦驮睹”包括“有为世界”和“无为世界”。


印度人的世界观不但成熟很早,而且内容丰富、深邃。认识印度人的世界观,对于了解其他民族的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较人类学和比较文化学上的意义。

一元论世界本原说

㈦ 简答题.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实质是什么

种姓制:是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是雅利安人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不同种姓在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均不平等,在宗教和社会生活方面也有严格区分.古代印度法律坚决维护这一制度,对印度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 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印度形成了两种日后成为其民族特色的体制,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吠陀时代的瓦尔那,原指不同人种和社会集团,后来逐渐用来表示社会等级.印度瓦尔那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国家形成之后,划分更趋严格.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刹帝利作为第2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战争掠夺物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3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发家致富之人,甚至从事高利贷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4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种姓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由于种姓制度在以后各时代有变本加厉之势,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锁链.
【婆罗门教】 到后期吠陀时代出现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其他一切皆为虚幻.婆罗门开始以1种统辖万有的梵天神性说,包揽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罗门教义提高到垄断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把解释、宣传这一教义的婆罗门祭司僧侣,崇奉为人间的最高等级.此外,婆罗门教还利用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说,创造出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认为人在死后投胎,也就是所谓轮回,是由生前造业好坏决定的,为善者得报,来世富贵,为恶者得报,来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罗门教强调尊法行善,要人民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婆罗门教视《吠陀》为圣书,只有婆罗门祭司僧侣才能阅读了解,再加上琐烦的宗教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婆罗门教就成为1种异常神秘的宗教,对后来印度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实质:

是维护雅利安人对当地居民的统治,是极其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重要特征。它被蒙上一层神圣的宗教色彩,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手,腿创造出四个种姓的人。一二等级种姓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三四等级种姓要向国家纳税,想神庙上贡,供养一二等级种姓。不同等级的人不许通婚,不追窜某职业。种姓制度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俗地位。

㈧ 印度的建国过程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着。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不同分工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㈨ 印度洋板块是怎样产生的

原因一:
勒皮雄认为,阿拉伯半岛、印度洋半岛和澳大利亚陆块在古大陆时期,与非洲陆块、南美洲陆块相互连接着,属于冈瓦纳大陆的东部嵌合地体。
古大陆分裂后,由于冈瓦纳大陆的解体分裂和印度半岛、澳大利亚陆块的北上让位,才形成今天的印度洋。
原因二:
勒皮雄根据今天的海陆结构,研究分析发现,在四大洋里,普遍存在着洋中脊。
勒皮雄认为:海陆结构和岩石圈已被洋中脊、地壳异常带、地壳断裂带分割开来。
于是,勒皮雄把洋中脊、地壳异常带和地壳断裂带作为划分海陆结构和划分岩石圈的标准。
勒皮雄根据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陆块在古大陆时期的嵌合结构和冈瓦纳大陆解体后,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陆块的分裂运动、印度洋的形成,以及印度洋洋中脊的出现,把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陆块共同划分为印度洋板块。
所以,勒皮雄的板块区域模型图中,印度洋板块集半岛、大陆和海洋于一体。
印度洋板块的建立,不仅根据了今天的海陆结构,而且依据了地史上的海陆结构,及其分裂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海陆结构。
印度洋板块的建立,不仅包括了一种模型,而且包含了一种过程、一种形成,还包含了一种推测。
所以,印度洋板块是板块区域图中,内含最集中,形成最丰富,思维最复杂的板块,也是最扯蛋的板块。
证据:
地球说,地壳运动由来已久!
你看:
澳大利亚陆块先定居红海,
后定居阿拉伯海,
再定居孟加拉湾,
将来还会定居北部湾-南海海域-台湾海峡,……
可见,相对今天的海陆结构和印度洋板块而言:
在6.4亿年前,只有澳大利亚陆块;在6.4亿年后,也只有澳大利亚陆块。
可见,今天板块区域图中的板块是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也会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消失。
这说明,板块论也有一个产生和消失的过程,当然,印度洋板块也不例外。

㈩ 古印度文明主要是以下哪一民族创造的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阅读全文

与印度基准是以下哪个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的乞丐是怎么样的 浏览:47
一毛钱等于多少越南盾 浏览:805
疫情期间哪个国家给中国送口罩 浏览:597
越南皮质匡威鞋怎么样 浏览:691
5月份中国进口伊朗多少石油 浏览:704
印度大饭店怎么吃饭的 浏览:320
中国现在修建的最大水电站是哪个 浏览:95
为什么印度人炒菜用铝锅 浏览:67
英国王朝机票怎么回国 浏览:170
越南哪里有方便面 浏览:89
中国哪个城市的初中最多 浏览:707
伊朗信什么宗教 浏览:130
印尼斗鱼吃什么饲料 浏览:124
印度大坝为什么倒塌 浏览:124
有什么越南歌好听的 浏览:390
越南古井酒多少钱 浏览:239
印度哪些地方有暴雨 浏览:58
印尼疫情主要出现在哪里 浏览:473
中国的护照如何在越南办理 浏览:382
英国人算数为什么要画线 浏览: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