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在印度反而没有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确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后灭亡的,所以,称密教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说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传,虽有兴衰,也延续了下来。
密咒本来是婆罗门教四种吠陀之一的乾达婆吠陀的主要内容,后来与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结合,成为印度教的主要实践方法。并以《奥义书》的哲学理论为上层的建构,最后吸收佛教的中观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发挥、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论基础。也可以说,他们集婆罗门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统一的印度宗教哲学型范;理论采婆罗门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则,实践采用咒术、禅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观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观派出现时已经发展到饱和点;实践方面,到瑜伽唯识学出现时,也发展到饱和点,渐渐又偏重于理论,而偏轻于实际修法层次的指导,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团的没落,已经无法与印度教的势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几百几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为了寻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长,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观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采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观点加以说明和疏导,有其实际的效果和长处,是为印度传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还说: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于印度教内,释迦世尊是他们梵天的第七个化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活生生地存于印度教之内,有没有佛教的名目,实无两样。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虽然彼此混淆,根本教义,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实已经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于密教盛行时代灭亡的,但是信奉密教并不一定就会使佛教灭亡。所以,传入西藏以后的大乘密教,从西元第八世纪直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动。
不过在中国由于已有儒道两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风俗有异于西藏,所以,密教虽早在西元第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大翻译师,译出了大量的密教经典,可是密教并未在中国持续地受到欢迎,反而传到日本成为一宗,并传承至今。
后来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带入汉地,那也只是流行于蒙古民族及与蒙古人相关的少数人士之间,并没有受到汉民族的普遍信奉。至于民初以来,密教也曾一度抬头;但由于传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龙蛇混杂,而且动不动就以神鬼技俩自称为上师的人蚁行蜂起,所以,还是没有深入中国文化的基层。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传,在华人社会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宜正视其所长,勿学其所短。
如果,以正统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侣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薰陶、训练而成的人才来传播,一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以及《现观庄严论金疏》等做为依据而弘扬密法,应该和显教无异,不会有什么遭致灭亡后果的原因。如果仅仅以摇铃、挥杵、吹号、击鼓、咒术、加持等来求财、赶鬼、长生、消灾、免难,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双身双修等的谬论及符咒术数等的行法,做为推广密教的号召,并且仅止于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这样的密教兴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2. 为什么印度人不仅不信佛教,而且还把佛教当成死敌
印度人信奉佛教的人确实很少,但也并没有将佛教当成死敌。众所周知,古印度地区是佛教的起源地。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并不是出生在今天的印度地区,而是今天的尼泊尔地区。释迦摩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首先,印度人信奉佛教的特别少,主要以信奉印度教为主;其次,印度人并没有将佛教当成死地,而是在努力塑造佛教起源地的形象;最后,佛教目前主要在我国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流行。
第三,佛教主要分布范围。佛教在起源地已经没落,但流传到了东亚与东南亚很多国家。在南亚,斯里兰卡与不丹,主要还是信奉佛教;在东亚,我国与日本都拥有庞大数量的佛教徒;在东南亚,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都是以佛教为主。所以,佛教在印度确实没落,在世界其他地区还非常流行。
很多人一定奇怪,印度教徒超过10亿,佛教徒只有3亿,为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印度教不是?关键就在于,佛教分布范围比印度教更广!
3. 佛教从古代印度诞生,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一样是印度本土产生的宗教,但10世纪前影响没有佛教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便有印度教神“难近母”的记载。至于后来佛教为何在印度失去势力,一方面是因为其严苛的戒律阻止了其在普通人而非社会顶层人士中更广泛传播;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伊斯兰教国家此时对印度的入侵。他们焚毁了印度北部的几乎所有佛殿,而这里正是印度佛教的中心。佛教鼎盛时,印度比较安定,但衰败后就先后被伊斯兰教徒,蒙古人,莫卧儿帝国(创始于中亚)先后统治,国家始终动乱不堪,佛教的理念在乱世难以授信,在安定时统治者又不崇尚佛教。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印度居然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也使大量佛教典籍及事件失传。莫卧儿帝国末期,印度四分五裂,后来又被英国殖民,差点印度话都失传啦,更别提什么传教啦,所以,种种因素导致此后果。 印度教与佛教同为印度土生宗教,有很多相似,他们的神殿许多都是通用的,佛教可做佛殿,印度教接手后就是印度教神殿,这类神殿在印度现在还不少哩。 总之,佛教本身在印度的贵族地位使其与底层人有一点距离,而随着政权更迭与异教入侵,最终导致佛教在印度的统治被取代。 在玄奘的记述中,弥勒佛曾托梦与他令其将佛法真谛向东弘扬,并速速离开印度,以免受难。梦中印度佛殿尽湮灭于大火之中。后来玄奘含泪离开,此后没有几年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佛法蒙难。当然,这完全可看作巧合。谁又知道呢?
4. 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仰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却没有成为印度的主流信仰,其中原因诸多: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多次打击,异教徒的清洗,印度本身的内战等等。印度被异教入侵,后来又被英国人入侵和分裂。印度的等级制度,也是佛教不适合印度的国情。 现在印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2.6%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锡克教,余下的1.4%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余宗教,或者不信教。 现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印度就是个佛国,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数信仰佛教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古印度已经形成了婆罗门教,当时婆罗门教是古印度非常强大的宗教,婆罗门与当时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密切的互相补充的关系。到公元前6世纪才出现了佛教,佛教迅速在印度次大陆传播开来。 大约在公元前536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尖锐对立的,特别是直接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因此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到了公元3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达到鼎盛。这时的佛教不但在古印度广泛传播,而且向更远的地区扩展。佛教的向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路,经中亚进入中国、朝鲜、日本;一条是南路,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中印半岛,至南洋群岛。佛教在这些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宗教,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可是在它的家乡,佛教却从9世纪开始逐渐衰落,至13世纪时,已经几乎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因为婆罗门教的复活。公元8世纪,被佛教压倒的婆罗门教中,出现了以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商羯罗为首的一批改革家,他们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古老的婆罗门教进行了改革,并改名为印度教。新出现的印度教,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主张个人精神与宇宙的统一。因为,商羯罗的唯心主义学说,适应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理需要,赢得社会的承认,一时印度教风起云涌,很快占据了几乎整个印度。而佛教则从此一蹶不振,几近湮没。 当佛教在印度次大陆衰微时,当时属古印度一部分的今斯里兰卡(中国古时称狮子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至今,斯里兰卡仍是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
5. 印度是佛教发源地,为什么印度人现在不信佛
印度明明佛教发源地,为什么印度人现在不信佛教信印度教?中国人信佛吗?如果把释迦摩尼佛的原始教法直白地讲出来,中国人也不会信。而中国人信的禅宗,或者其他主张如来藏等思想的佛教流派,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佛教。
现在印度的佛教,是从东南亚等国传回去的。 因为孔雀王朝那挑战难陀王朝后立国后,产生一统天下的野心,而第3代国王阿育王付诸行动。
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宗教冲击达到目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出自阿育王(把有潜在威胁阿育王的百姓与国家全部屠杀殆尽然后硬性传播佛教挑战其它宗教地位),这也导致在阿育王离世后孔雀王朝开始分裂(跟中国秦始王离世因为暴力统治后人无法有效施政一样)。
6. 印度是佛教发源地,为什么大多数印度人都不信佛
中国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在中国有五大合法教派,首先是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伊斯兰教,当然中国是道教的发源地,而其他教派都是从别的国家传扬过来的,而佛教是从印度发源到中国,在史料记载应该是在唐朝左右佛教进入中国,也是在那个时间,佛教在中国是最鼎盛的阶段。
不管怎样,我觉得他们所信仰的神灵也不能够保佑他们,因为印度是如此的贫穷。其实我觉得印度之所以贫穷,主要是他们的思想比较封建,保守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认识不到缺点就没有办法去改正,所以这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7. 据说印度人信仰最多的不是佛教,是真的吗
不,印度人大部分信仰的是印度教,也就是这个教形成的种姓制度让印度到现在都无法摆脱,是印度的第一大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这里可以知道佛教和印度教的关系
8. 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仰佛教
约公元前六世纪,佛教源起于的印度,据说释迦本为王子,因见人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遂出家探索人生真理,后在菩提树下悟道,开始为众生说法。当时的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极大,他们重视人出生的阶级,以咒术密法控制信徒。释迦牟尼认为这种方法是邪门外道,严格禁止门徒使用,在《长阿含经》中,曾明白宣示,反对邪魔外道的神通法术。 释迦牟尼入灭后,佛教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婆罗门教也吸收了佛教教义,形成了印度教。而很多印度教、婆罗门教教徒,也加入了佛教徒的行列。 这里之所以强调“释迦牟尼入灭后”,是因为不久佛教就开始分化。以当时印度人民的文化水准而言,对释迦牟尼佛深奥的大乘精义,确是很难接受。但是小乘佛法但求自我的福德功果,却深入人心。于是某些有心人又渐渐在小乘中吸收了婆罗门教的咒术密法,以满足大众的通俗趣味,以及对神秘力量的好奇。这种做法显然与释迦牟尼的初意不符。为自圆其说,那些将婆罗门咒语纳入佛教的人士,遂提出释迦牟尼是应身佛,另有法身佛毗卢遮那以密咒真言传道,人修持后“即身成佛”的理论,为了区别于尊崇释迦牟尼佛的显宗,他们自称密宗,反正释迦牟尼本人创造了大小乘的两级体制在先,现在此派人士又在释迦之外造个密宗也不足为奇。 从此,佛教有显、密之分,显宗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各种经典,主张弘法悟道;密宗则是毗卢遮那佛所传的秘法,以真言密咒修持。密宗的主要经典是《大日经》,主张即事而真,即身成佛。另有《金刚顶经》详述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指出人之淫、怒、痴、狂等,都是达到真实的“方便法门”。他们主张“乐空双运”,主张放纵肉欲,藉贪染供养以悟道。《金刚顶经》即言:“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在公元七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大盛,密宗成为主流。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本来也有移风易俗的因素在内,可是到了最后,被易的却是他自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巫蛊盛行的印度,给密宗提供了土壤。 有了肉欲的贪染,就有物质的需求,于是佛教与外道合流了。佛门大开后,最初被释迦牟尼斥为“外道”的婆罗门教徒,都摇身一变,成为佛教中坚分子。为了迎合广大信徒的需求,各种咒语都被采入经典。晚期“左道密教”(旁门左道一词的来历)更进一步吸收了民间多神信仰的特色,形成“曼荼罗”组织。到了第八世纪,密宗传至东印度,又融入了印度教性力崇拜的形式,以男女双身修法,作为成佛的手段。所谓“乐空双修”,是指修行者可以从男女性交中得悟成佛。对愚民而言,这毋宁是天大的好消息。既能享受性欲之“乐”,又可得成佛之“空”,自欺欺人一至于斯!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在波罗王朝末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军队大举入侵,直斥佛教的荒谬。他们毁僧灭寺,佛教徒也纷纷放弃了早已变质的信仰,改信伊斯兰教或印度教,违背了理想的初衷,佛教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至十二世纪末,佛教基本便在印度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很像中国的道教,有源远流长的传统,但成不了正统。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落和复兴 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12世纪时代。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19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700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答: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100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400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三,此后约400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400年为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300年为密宗盛行时期。 答 :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诤论。这一时期,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 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答:佛教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 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在家信徒布族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集会,结果判决跋祗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 ,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祗比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团的分裂。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 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祗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僧祗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此相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祗族比丘举行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ghika)。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诤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诤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的改变,因之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二部又先后分裂为18部或20部。关于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 (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据大众部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ārika)、说出世部(Lokuttaravā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多山部(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个部派。 答 :可以举几个问题来谈。第一,对于事物(法)的认识问题。在未谈之前,先要介绍两个术语:⑴有为法,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都叫做有为法;⑵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灭的事物是无为法。如涅盘虚空(万物都在虚空中生灭,而虚空的无碍性则不依借因缘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属于无为法。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都认为无为法是实在的。至于对有为法的看法,大众部认为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有体和用(作用)。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果本来没有,即使具备了条件,也不能生起,如龟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体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作用没有生起的名为未来,作用已经生起的名为过去,作用正在生起的名为现在。因此这个有的主张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实有与法体恒有。法体虽有,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诸法的集合以及前后的关系(因缘),决没有单独能起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体没有作用,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种说法是我空法有论,而大众部的说法接近于我法两空论。第二,对于佛陀的认识问题。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佛身而不是实身,佛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时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降威力都是无边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佛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第三,对于声闻和菩萨的认识问题。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二乘(声闻与缘觉)所得的解脱是没有差异的。此外 ,在其他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修行实践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处,这里不列举了。
9. 印度象神是不是佛教
象头神本是印度教神祇,后被佛教吸收。这在宗教传播中很常见,吸收、结合其它宗教有利于自身的传播。如道教吸收了大量的儒教神祇,佛教传入中国吸收了儒教、道教的很多思想和神祇。
象头神犍尼萨为印度教及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他是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i)的精神之子。象头神信众广泛。在藏传佛教中被称作自在天,欢喜天,圣天,是守护神;在日本,被视为夫妇圆满之神和财神;在泰国,他叫做“象头神财天”;而在印度教中,他是排除障碍之神,是财神,是命运之神,是学识之神,代表着智慧,象征着吉祥和成功,是印度最具人气之神。其形象为象头人身,大腹便便,独牙,持斧头、糖果、念珠、莲花。坐骑为一老鼠。
佛典《四部毗那夜迦法》中有一个“大圣欢喜天”的故事,大自在天(即湿婆神)的儿子,象头人身,他性络暴戾,所以又叫大荒神;观音菩萨为了降伏他的荒暴,化身为一个女子去找他,他一见女子,欲心炽盛,欲拥抱其身,该女子拒绝说:“你想触摸我的玉身,能为护持佛法不?依我护法后,能莫作障碍不?”他回答说:“我依缘今后全随你。”于是毗那夜达女含笑接受他的拥抱性合,得到了他的欢心,从而把他调伏到佛教中来,因此皆大欢喜,得名“大圣欢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