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莎士比亚比印度更重要吗
一个是名人,一个是国家,不具有可比性
Ⅱ 关于读书节的资料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崖苦作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读书与做文章
古人有三桩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就是讲话和做文章 ,有名的讲话记录下来,即是语录,从广义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归根结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经国之大事”,是谁也马虎不得的。将文章提到这个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 场险恶而隐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视它的作用,有的更将着书立说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士之患在身灭而名不彰。要想使声名彰明显着,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他人代己立传,一是自 己替自己宣传。自己替自己宣传,也有两种办法,一是写文章吹嘘自己,一是写彪炳的千秋的文章。前者不易为人承认,牛皮易吹破,做的是无用功;而后者则是所有读书人所梦寐 以求的。所谓名山事业,使多少人为之而献身;今人的着书立说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做学问只要敷衍得过,东抄西摘,七拼八凑,不久便能着作等身,以之夸耀同列,博一个学问广 大 的名声,至于其中的货色是好是坏,谁也不去注意,于是作者便俨然以大学问家自居,顺带的可以招博士生,博士后,去指导更年轻的人去了。古人将学问、文章当作崇尚的事业,其 执着认真的态度是今人难以企及的。即如做学问、写文章前的基本功夫——读书学习,也不易 为今人所达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是学习的快乐。荀子的《劝学》 ,颂扬的是锲而不舍、循序渐进的学风。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读书当作赏心乐事来欣赏,其中滋味,又断非 一般浅人所可知。明代华亭人陈继儒作的《读十六观》,是谈读书的好文章,其中有云:“ 倪文节公云:‘ 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 声 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者矣。’ 又去:‘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 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读书者当作此观。”虽时移世易,此种心迹,于当今之世,虽不可说绝对没有,但确实远较古代为少。市场经济时代,大家 只求温饱、奔小康,读书作人的事是很少顾及到的了,更谈不到以纯审美的方式去读书、做学问与文章。如上所引诸多古人可谓书痴,做人做到痴,读书读到痴,其卓绝与快乐之处又 岂是常人所意想得到!�
作文、读书的行为本身其实本无美恶好丑可言,即如藏之名山的文章与东拉西扯的文章其行 为的性质都是一样:都是在做文章;读书人读书,有的读儒家的四书五经,有的则读内家经典,内容不一,而性质则同:都是在读书。只是读书人自己不加分别则可,却万不可不在乎 他人的分别之心,否要惹祸生,比如文革中古代的书都禁止人看,谓之四旧,即如现在,也有不让人看的古书,如《金瓶梅》之类。这都是内容不“健康”的缘故,怕人看了照着书做 起来,毒害自身乃至妨碍他人甚至国家。古代也有许多不让人读看的书,清代就有不少禁毁的书籍。至于做文章,内容是更须看重的,稍一不慎,也许就有抄家灭族之祸,那真是“闭 门 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读书人岂得不戒惧儆惕!所以从古到今,读书作文都是雅人的事业或游戏、子弟上进的工具,并可以上长为仕途荣升的利器,但内容的选择却是严肃的、严格 的,甚至是严峻的。它可以趋利,也可以招祸,唯一的远祸办法即是:不触时忤。至于读书、做文章的目标是什么,当官罢,经商罢,做学问罢,或做书痴罢,都可以由他去!
名言警句: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而不是代替思想对生活的认识。
——科尔查克
好书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
——史美尔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莎士比亚
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尔基
各种各样的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作用下,仿佛烤在火上的纸一样渐渐燃尽。
——雨果
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
——普希金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史美尔斯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普希金
世界读书日
1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2005年4月23日是第10个“世界读书日”。自1995年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出版机构、学校、图书馆、社区等各界人士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日庆典活动,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日。
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节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于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着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于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于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Ⅲ 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
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
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3)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重要扩展阅读:
英国着名远程教育机构公开大学曾制作过一部《十分钟英语史》,把上下1600年的英语史浓缩在10集的公开课中。每一集公开课都讲述了英语史上一个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节点,而威廉·莎士比亚在这部语言学领域的公开课上占据了整整一集的分量。
在我们的印象中,莎士比亚没有编纂过字典,没有翻译过圣经,也没有研究过梵语,凭着他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叙事诗,怎么就成了英语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莎士比亚虽然从来不是英语的研究者,却可以称得上是英语最熟练、最优秀的使用者。英语的发展大致可以被分为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和现代英语时期三个阶段,莎士比亚处在承上启下的早期现代英语时期。
那时的英语可不像现在这样强势又丰富,不仅在英国本土的地位低于拉丁语或法语,词汇和表达还十分匮乏,拼写和语法也很混乱。所以那一时期存在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建立起英语的词汇,另一个是澄清英语的句法。回首历史,我们会发现,莎士比亚身体力行,把第一个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
Ⅳ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从哲学中的个人价值来理解 最好是多角度的
这句话源自丘吉尔,意即宁可失去一个殖民地(财富,物质)也不愿失去一个伟大的作家(文化,精神)。在丘吉尔看来:对英国而言,一个伟大的作家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文化上的贡献,远大于一个富饶的殖民地所带来的财富。
从哲学中个人价值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即他对社会的贡献,并不能简单地用金钱财富来衡量。一个人在精神文明上杰出的贡献,虽然没有直接转变为或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但仍然是无比珍贵的,难以替代的。
Ⅳ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丘吉尔为什么如此看重莎士比亚
不是看中莎士比亚,而是重视文化。
观点:思想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长期来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创始人,其提出的“仁”“礼”等思想影响深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个人行为的道德律,成为人类心中“自然道德”的基础;仁政、民贵君轻、道德感化的政治理念,维护和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当今社会中,儒家的道德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表,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彰显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也大
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总之,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形象的重要代表,在促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崛起中发挥
不可替代的作用。
Ⅵ 为什么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而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突出反映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大国崛起中所发挥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Ⅶ 莎士比亚作品有怎样的地位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十名伟大作家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这些都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英国还有句谚语说:“宁可不要一百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的影响力。
Ⅷ 为什么莎士比亚的价值比整个印度还大
莎士比亚是个人,印度是个古老的国家,怎么能相提并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