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中国改革开放时印度在做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时印度在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9 10:11:22

❶ 什么时候原因让印度和中国拉开差距的

中国四人帮倒台时,中国已经被文革折腾得不成样子,每年的军费之后二十几亿美元,到这九十年代中国的国民经济终于与印度持平并逐渐的拉开了距离。到了2000年,中国的经济终于与印度拉开的距离,现在中国的经济是印度的四倍多,而且发展的速度早就超越了印度,我国追赶的目标是美国,这辈子印度也别想追上中国了。

❷ 为什么说印度制造想要走中国制造的路子很困难

最近这一两年,印度总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的概念,要发挥印度人口多,成本低的优势。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制造业,积累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道路,进而实现印度的崛起。但是印度复制中国模式真能成功吗?我无法预言这种方式能否成功,但是从现实来看,印度的确有很多不适合采取中国模式的理由。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在承接西方国家低端制造业的时候,这些产业工人使新工厂能够迅速行程生产能力,为投资者节约了大量人员培训成本。但是印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产业工人紧缺,即使承接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也是最简单的行业,短时间内难以扩大产业规模和种类。
第二,中国人的纪律性普遍较强,长期的社会主义教育使得全民都拥有基本的纪律性。这样的纪律性使得新的工厂在管理上更容易,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更容易实现和落实。印度在这方面差距较大,民众普遍比较懒散,企业管理成本更高,制度更难落实。
第三,中国政府的执行能力明显高于印度。无论是通过决议还是给予投资者优惠政策,或者建立产业园区等等方面,中国政府收到的干扰更小,而印度政府受限于政党纷争,人民示威,种族冲突等,显然不容易创造优异的投资环境。
第四,印度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利于人口优势的发挥。现代产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前中国人以小学文化程度可以从事的行业,现在可能需要有初中程度才能去做,但是印度在国民教育上,始终没有脱离精英教育的固有思维,普通群众的受教育水平严重制约印度发展。
第五,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堪忧。基础设施直接制约制造业的发展。印度现阶段的问题不是基础设施落后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不足,无法在短期内为印度制造的发展营建足够水准的基础设施。
第六,印度的国际竞争者太多。中国改革开放时,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比中国更合适劳动力密集型和低端的制造业。但是印度面对着越南等国的竞争。
总得来说印度想要通过发展低端制造业积累资本进而实现国家的富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印度政府也必须具有中国政府那样的大魄力和大决心才能有所成就

❸ 1949年到1950年印度的经济结构比中国还要先进其人均gdp高出中国多少

一、1952年:中印两国GDP差距不大,中国稍稍领先

印度独立于1947年,此前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号称英国女王王冠上最明亮的珠宝!虽然是殖民地,但英国在印度身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为印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印度的工业体系、铁路系统、邮政系统、社会管理体系,甚至是国家的统一都是英国给予的!刚刚独立的印度就是亚洲强国,人均GDP比中国还高。

1952年中国GDP为304亿美元,比印度高出37%,但整体发展水平比印度要落后大概10-15年,印度当时铁路总里程达8万公里,而中国不足1万公里。工业实力印度也更强。最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际环境远远好于中国,它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孤立,更是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在1950年印度的发展速度也是快于中国的。

二、1963年:中印GDP旗鼓相当,相差仅3%,是最接近的一年

1963年中国GDP507亿美元,印度为492亿美元,几乎相同。国际上也喜欢从这一年对中印经济发展轨迹进行对比,同一起跑线,谁能成为最后的胜者?1960年代,中国由于社会动荡,外部环境严峻,经济偏向重工业化,所以人们生活水平与印度相比差距很大,据专家估计,中国人实际生活水平只有印度的一半!

三、60和70年代:中印两国比惨

60-70年代,中国经济陷入剧烈动荡,但印度貌似也好不哪去,两国经济不约而同的进入比惨阶段,都出现过GDP大幅衰退的年份,20年间中国有5年出现GDP大幅衰退,印度经济也几乎停滞不前,可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

四、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印度经济也突飞猛进

这十年,中印经济都走出了70年代的阴影,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印度貌似发展的更快一些。比较巧合的是,中印经济的大体走势几乎相同,中国发展,印度也发展,中国停滞,印度也停滞,这是很奇特的现象。

五、1990年代:中国GDP狂飙突进,印度望尘吃灰

到了1990年代,中国经济像打了兴奋剂一样,进入超高速发展阶段,中印GDP迅速拉开差距,从1990年的117%迅速扩大到2000年的251%!面对中国的突然加速,印度内心是愤怒的:你抛弃了我!

❹ 印度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1、印度继承了英国殖民当局遗留下来的财产的基础设施,尤其铁路非常发达。而新中国则没有那么良好的基础,除了东北的部分重工业和沿海少量轻工业外,整体工业水平比印度差。

2、印度的土地政策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虽然曾经实行过土地改革,但作用甚微,目前仍然实行着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国的土地政发生过多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分田到户,后又实行集体公社制度,改革后实行分产到户的土地承包制度,近些年又在探索实行土地的流传与集中。可以中国的土地政策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3、印度的私营工商业一直存在,大量家族企业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建国初就开始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大量私营工商业转变为国营或合营,改革开放之后,又恢得了私营经济的运作,但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4、中国较早的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的拖累作用,从七十年代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计划生育政策,着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彻底改观,全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而印度长期以来放任人口的过快增长,全国人民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上缓慢爬行,严重拖累了印度经济发展。

5、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行了渐近式的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继日、韩、中国台湾之后又一个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典范。而印度虽然开放较早,但长期有低水平徘徊,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放在九十年才真正开始,至今经济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很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很弱。

6、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之后,全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使国内的投资环境大幅改观,而印度虽然也希望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受制于体制障碍,全国基础设施水平一直在低水平上爬行。

7、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工业化水平,彻底摆脱了农业国的帽子,成为近工业化国家,而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国。

❺ 中国古代上下有五千年历史,这个时候西方国家他们在干什么

一样,从部落到国家逐渐形成,并且论经济、军事和制度等等来说,落后了中华文明太多了,也许是他们的上帝感到了愤怒,西方一下子思想启蒙,也许正是因为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不像我们的封建制度把思想把控的死死地,之后的几个世纪当中他们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进而迸发出几何式的生产能力,社会机器高效运转,遥遥领先了其他文明,而当时我们的封建帝国的上层还在固步自封,导致中华文明出现了颓势,之后的事情大概也清楚了,我们一直被入侵,而我们也一直在抵抗,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站在了世界的前沿。
看到有很多的回答都在维护着西方的价值标准并诋毁着自己的文明,说我们一直在自吹自擂,只会自嗨,哈哈,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也不想想中华民族所能够迸发出足够让世界颤栗的能量,中华文明以前能够领先世界其他文明几千年,之后一样也能,就算不能,起码也会平起平坐吧,而中间的出现的磕磕碰碰只不过是一时的。不过现在有些人骨子里就能奴化了,还嘲笑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看看贾湖骨笛和三星堆文明,如今又发现了良渚古城的遗址并且还申遗成功了,此时明明白白都有五千三百年了吧,外国人都没说什么,他们自己倒是维护起了自己的外爹主子,论起了各种国外专家说的标准,他们这么厉害怎么国际标准不用他们的呢?题主觉得这种人还能站起来吗?如果说有些外部敌对势力可恶,但我想,往往最可怕的还是内部这种人。但我们大家也不要担心,改革开放才多少年,中国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相信这种杂鱼会湮灭在历史当中翻不得一点浪花。

❻ 新中国与印度的历史关系

第一,两国关系开始还是不错的。因为中印两国都是长期被列强所欺负的国家,所以在反抗帝国主义这方面合作是很紧密的。印度当时搞了一个不结盟运动,自己做这个组织的领袖,中国也乐见印度发挥作用,中国也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

第二,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印度是1947年独立。从刚开始建国的条件来说,印度是明显超过中国的。印度独立没有发生战争,是和平独立的。而且英国殖民印度300年期间给印度留下了很多财产。比如印度建国时铁路总长度达5万多公里,而面积三倍于印度的中国1949年铁路总里程只有2万公里。

第三,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的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印利益的碰撞。印度开国领袖圣雄甘地在印度独立后说,希望印度成为一个传统的国家,不搞什么现代化的工业,只是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以崇高的精神获得世界各国的尊敬和认可。但是甘地死了以后,尼赫鲁即声明: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所以他的野心一步步扩张,直到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

第四,尼赫鲁所要求的土地是过去英国殖民者非法划定的,是无效的。但是尼赫鲁一口咬定要继承英国过去的权利,所以和中国发生了矛盾。后来在英美等国的鼓吹下,加之英美的军事援助,尼赫鲁铤而走险,发动战争。由于印度军队厌战,加之指挥落后,给人以雄壮威武印象的印度军队很短时间内全面溃败。印度国内完全震惊,国际社会完全震惊。

第五,印度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长期不和,战争不断。为了牵制印度,中国大力发展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这使印度心怀记恨;而中印战争的失利使印度第三世界领袖的形象毁于一旦,印度遭受战略损失。从此印度对中国怀恨在心。

第六,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规模急剧膨胀,2009年GDP已达50000亿美元,印度GDP仅相当于中国的四分之一不到。而1988年印度GDP还是中国的80%多。所以印度政府很受刺激,所以也开展了“追赶中国”的运动。但是由于印度政府效率过于低下,口号远多于行动,所以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差距还在迅速拉大。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印度经济规模在5年后可能不足中国经济总量的10%,而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更大。

所以总的来看,印度这个国家既可怜,又可恨。

❼ 关于印度: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项有关中国与印度市场比较的调查报告,文中指出尽管两个市场有相似之处,而且在推行经济自由化和改革方面,两国均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中国是处于领先地位。

《经济学人》杂志这份“印度和中国专题调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优胜于印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它起步较早,此外,在为贫穷阶层提供教育和卫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中国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两者相比之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两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失业、地区差异和农民贫困都是首要的经济问题。两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如何防止环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课题。西蒙·朗在调查报告中认为,印度需要学习中国的经济模式。

印度经济发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才超过印度。此后,两国经济均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长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长5.8%。中国的增长幅度相当,但其起点更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GDP增长平均每年为9.3%,在1991至2003年则为9.7%。

由于印度人口增长较快,两国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长8.5%,而印度为4%。2003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1,100美元,而印度仅为530美元,换算为人均购买力后,中国比印度富裕70%。

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印的差别更加明显。1990年,中国占世界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分别为1.9%和1.6%。到2003年,中国占世界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增至5.8%和5.3%。去年,中国的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然而,印度的双向贸易额还不到世界总额的1%。

由于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的贫困水平显着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间,中国日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数大约减少4亿。在1977和2000年期间,印度贫困人数减少6,900万。现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于1美元,而17%的中国人日收入低于1美元。

世界看好中国经济

导致中印两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别的主因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去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600亿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国对外国投资者有两大吸引力: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和便利的出口环境。

据一家跨国公司估算,中国可支配消费收入的人口达3亿人,这远远多于印度的5,000万人。此外,中国拥有优越的基础设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总长3万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时,中国每1,000人拥有的移动和固线电话数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优势仍然是其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和法律、机构和金融市场等“软基础设施”。在高端市场上,印度有大量英语流利的技术人才,而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中国工人则在基础教育方面有很大优势。

随着更多外国投资者青睐中国,有利投资者的合作项目日益增长,中国加入WTO也令其经济活动自由化进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业和农业

尽管印度有知名的IT专长和繁荣的外包产业,但这与广大群众并不相干。整个IT行业大约只有100万名从业人员,其产值仅占印度GDP的4%。西蒙·朗认为,印度制造业增长速度远低于服务业,而且提供很少就业机会,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2002年,印度制造业只吸纳了620万劳动人口,而中国制造业却有1.6亿名从业人员,中国已经成功地变成了世界工厂。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这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新的乡镇企业输送数千万员工。印度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奇迹,但是它仍需努力令农民从农场转往工厂工作。

目前,印度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而中国农村人口占60%。中印两国面临着同样的农业问题:生产率低、农场规模小、农民在改进生产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虽然印度可能以中国为标准衡量其经济增长和国际影响,但中国是以美国为比较对象。另外,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正在变化。目前,两国外交关系十分友好,并且双边贸易繁荣。西蒙·朗估计印度和中国将成为“竞争性合作伙伴”。印度担心中国可能取代它在IT服务和外包输出方面的领先地位,只需几年,中国就能够造就与印度数量相当的软件工程师和会说流利英语的大学毕业生。鉴于它在全球经济中的巨大影响,中国可能会取代印度这项毋容置疑的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劳动密集制造业方面与中国分庭抗争。这是印度经济增长赶上中国在过去20年达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径。印度希望成为出口大国,但在发生重大变革之前,它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今后几年,中印两国都面临着解决地区差别的巨大挑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决定它是否能够保持目前的高增长率。对印度来讲,这也将决定着它是否能够提高目前的增长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着手第二度大刀阔斧的变革,它不可能达到中国的增长速度,更谈不上赶上中国的发展水平,这种改革目前看来不大可能,但并非绝不会发生。

资料:《经济学人》杂志

❽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是怎样一点点把印度甩在身后的

印度1947年独立,新中国1949年成立,当时两国起点差不多,印度的条件比中国还好点,毕竟印度接收了大批英帝国遗产,不仅大量的枪支弹药,相对比较完善的基建,公路铁路机场等等。人均发电量和水泥量,人均GDP等等比中国还高点。而中国几乎一直在打仗,打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接着继续统一全国,进军XJ和XZ,又打了中苏战争和中印战争,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当时确实很穷,人均GDP排世界二百名,现在上升到70名,总GDP世界排名第二名,是印度是五倍,人均GDP是印度2倍。印度的情况比中国好太多,政治经济环境比中国好太多,不仅有美苏的扶持,而且跟世界多国关系也好,基本是想买啥就买啥。中国的急速发展,维持数年10%以上的增速,即使后来放慢到7%多,依然是一枝独秀,97年金融危机,中国都依然保持稳定。中国和印度不同,有很清晰长远的规划,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努力发展工业,持续深化改革。经济上来,大力投资科技,有雄厚经济和科技支持,军力也会大涨,政治影响力自然也大增。必须说明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不得不大规模裁军,还裁掉很多项目,军工业也差点垮掉。幸亏苏联入侵阿富汗,卖了不少军火给美国沙特,支援塔利班。接着又爆发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都从中国大量进口武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加速,开始真正走向全世界。中国公司和投资基本遍布全世界。中国军火销售额排名世界第三,主要销往亚非拉等国家。中国不仅主导上合组织,也主导金砖银行和亚投行。目前正处于降速提质,产业升级,出口转内需阶段。几乎可以说大部分方面都胜于印度。
印度表面看环境好很多,但由于畸形的民煮制度,互相扯皮严重,ZF威望和执行力不行,没有长远清晰规划,政策混乱。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强。自中印战争后,印度就深陷于战争, 爆发三次印巴大战,还插手周边小国内战,常年把大量财政用于国防,军费大部分都用于外购武器,国内恐怖主义猖獗,宗教tu杀频繁,基建严重匮乏,脏乱差,而且对外资极不友好。但也必须说明,印度的整体经济发展,仅次于中国,随着中国降速提质,印度的GDP增速已经超过中国,印度的制药、软件、娱乐行业都相当强, 但硬件太差,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极大。印度的军工业比起中国差很多,一方面是由于ZF好高骛远,朝令夕改,规划混乱;二是外购太容易了,大部分经费都用于外购,没有大力扶持国内工业发展。

❾ 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到中国学习,他从中国学到了什么经验

中国在七十年代末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印度向中国学习改革开放的经验,但是他们内部不统一,直到90年代开始印度才真正开始了自我革新,慢慢的经济开始好转!

❿ 印度的经济支柱是什么

1、印度优先发展服务业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经济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就是工业,主要是制造业;最后一个是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在工业革命以前都是农业为主的,工业革命后才开始有工业和制造业,而历史上的大国几乎都是工业强国,荷兰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贸易立国的,这是算是服务业,优先发展工业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工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农业人口的转换问题,随后就会迎来城镇化,城镇化的提升带来的是服务业的需求,这是之前很多国家走过的老路,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国内的消费能力较低,无法自行消化工业生产能力,只能出口给其他的国家,利用出口的优势来发展过来的工业/制造业,中国走的是这样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从1991年开始“改革开放”后实施市场经济的政策,但是在经济的发展策略上是优先发展服务产业的,制造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其中个中原因有多种,印度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间是联邦的体制,要发展制造业就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但是因为中央协调的能力较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统一协调能力,导致基础建设停滞不前。没有基础建设,制造业就难有大的发展。

还因为宗教信仰,比如种姓制度,导致人口的流动有很大的困难,这是就业的一个基础,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业市场是自由交换的。土地的私有化也为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合约谈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难做统一的征收和规划,私人之间的谈判成本太高,尽管现在印度在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进展依然缓慢。

2、印度的农业增加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印度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中国的农业占GDP的比重曾经是同样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总体而言印度的农业比重还在中国之上,印度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了42.8%的比重,这是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了。不过整体来看,农业所占的比重是逐渐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这个比重已经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点下降了28个百分点,这个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只有4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虽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绝对值还是非常低,大概是相当于中国20年前的水平。印度单靠服务业的发展是无法解决贫困问题的,发展制造业是唯一的出路。

阅读全文

与中国改革开放时印度在做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是指哪些 浏览:278
伊朗使用什么社交软件 浏览:302
为什么说意大利是爱情国 浏览:332
寄印尼什么快递最好 浏览:349
印度的药价多少钱一盒 浏览:368
阜新县在越南哪里 浏览:947
英国首相鲍里斯住哪里 浏览:852
印度无电人口多少 浏览:585
现在中国开发的城市有哪些 浏览:260
中国燃气公司哪个好 浏览:529
中国哪个省太漂亮了 浏览:6
意大利的哪个市长是个盲人 浏览:364
乌干达对中国人怎么样 浏览:273
印度格列卫药哪里能买到 浏览:480
印度和沙特哪个面积大 浏览:822
现在想要去印尼怎么办 浏览:81
越南没身份证怎么办 浏览:527
希腊和意大利哪个国家大 浏览:131
意大利赫兹和诗芬尼哪个好 浏览:738
越南为什么叫广北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