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野牛的介绍
印度野牛(学名:Bos gaurus),体长:250-330厘米,体重:650-1000公斤,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驯养的野牛叫大额牛。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最高海拔可达2000米左右。一般在晨昏活动,喜群居,性情凶猛,以草、树叶、嫩枝、竹笋和树皮等为食。圈养印度野牛的寿命长达30岁。
⑵ 印度野牛主要栖息在什么地方
印度野牛是野牛中最大的一种,它身高1.8米,体重1吨多。它们生活在森林地带,只有在水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它们才分散离开赖以生存的森林,到草原上去觅食,但很快它们就回到森林里生活,繁殖后代。
印度野牛(Bosgaurus)外貌似黄牛但体型巨大,是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因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原始阔叶林中,常远离人家住户,主要晨昏活动,也有在夜间的。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发现有人接近,会迅速逃走。以啃食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竹叶、竹笋等为食。在森林中,几乎没有动物可以伤害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级别。
⑶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牛是什么牛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野牛:
多年前,我国西沙东岛上的大规模野牛群,引起了很多人关注,为了弄清它们的来源,专家们还专门登岛搜集资料研究,比如牛塘中沉积物的构成和年份。不过,结果显示这些野牛并非真的野牛,而是三百多年前登岛的家牛,只不过它们在野化以后出现了体态上的差异。
⑷ 野牛的形态特征
野牛体型巨大,体长200-300厘米,体高约2米,体重600-1500千克左右。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头额上部有一块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 。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黄牛、白肢野牛等,以体躯巨大而着称,是现在牛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野牛属Bison是唯一分布非洲和亚洲以外的牛亚科成员,包括美洲野牛Bison bison和欧洲野牛Bison bonasus两种,欧洲野牛数量稀少,现处于半野生状态,美洲野牛曾经是美洲数量最多的大型动物,但一度几乎被捕杀殆尽,经过保护得到了恢复。
⑸ 白肢野牛有什么特性
牛科动物中有一类叫做野牛。野牛又可分为欧洲野牛、亚洲野牛、美洲野牛、野牦牛、印度野牛等。在这些种野牛中,人们又习惯于将印度野牛直称为“野牛”,甚至有的动物学书籍中也将印度野牛定名为“野牛”。这是一种不科学的、以偏代全的做法。它的直接错误影响就是使动物分类学知识较少的人误认为印度野牛等于野牛的全部。其实“印度野牛”这一称呼也未必很恰当,因为这类命名法会使人误以为只有印度才有这种野牛。许多动物学家根据印度野牛的形貌特征,称它为“白肢野牛”,应当说这是一种不致使人产生误解的科学命名,因为只有被称为印度野牛的一类野牛,四肢下部是白色的,其他类的野牛没有这种形貌特征。
欧洲野牛在森林中以嫩枝叶和小灌木为生,北美野牛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动物。白肢野牛主要产于亚洲南部,我国的西双版纳也产白肢野牛。西双版纳人根据白肢野牛的形貌特征,将它称为“白袜子”,这确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称呼。
白肢野牛被公认为是现代牛类中身躯最为魁伟的一种。一头雄性白肢野牛肩高可超过220公分,一般在190至220公分之间;体长在260至330公分之间;体重大多在800至1000公斤之间,也有1000公斤以上的。而雌性的白肢野牛身躯要小一些。白肢野牛的角也很给人以力量感,雌性的白肢野牛角长70公分左右,两角之间的宽度可超过90公分,已知的最高纪录达110公分。角基部的周长将近50公分。整个角形向侧后方弯曲,弯度比较大。雌性白肢野牛的角就小得多了。牛角呈浅绿色,角尖部颜色比较深,接近于黑色。
白肢野牛的体毛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雄性的体毛为黑色或黑褐色,雌性的体毛为深褐色。未成年的白肢野牛体毛颜色比则要浅一些。但无论性别、无论长幼,白肢野牛四肢下半部都长着白色的毛。这就难怪人们要称它“白袜子”了。
白肢野牛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水草丰茂的地方。它们有垂直迁移的习性,一年三季在海拔1000多公尺处活动,夏天就移向海拔两千公尺左右的山林避暑。但具体的牛群却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过着游荡的生活。白肢野牛每天清晨、傍晚出来活动,气温高的中午前后则隐藏在密林中休息或者反刍经过粗嚼存留在胃袋中的食物,它们的食物以野草、树叶、嫩芽为主,但是最喜欢吃的食物还是鲜嫩的竹笋或嫩竹,不论吃什么,它们都从来不细嚼慢咽,而是大量吞食,粗粗地咀嚼一下就储存在蜂巢状的胃袋内,等到休息的时候再反刍到口腔里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最后输送到重瓣胃和皱胃里去消化。这两个胃里的丰富的微生物就把这些食物中含的纤维素加以分解,再合成为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样它便有了魁伟的躯体。
白肢野牛喜欢结群生活,每群五六只到二三十只不等。每群都有一只强壮的雌性牛担任领袖,其余雌性牛和幼牛跟随活动。成年雄性牛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独自活动,或者与两三只同性在一起,只有到发情期它们才返回到群体中去。
白肢野牛的发情期在每年的11月到12月,受孕的雌性牛要经过280天左右的孕期才能生下小宝宝,每胎仅生一仔,少有两仔的。野牛妈妈对自己的小宝贝真是护爱有加,它经常慈爱地亲吻自己的孩子,并不时用舌头舔,为它们清除脏物。野牛妈妈亲吻孩子不只是表现亲热,它同时在给孩子哺喂自己反刍后咀嚼碎了的草末。因为幼牛的胃里还没有微生物,需要妈妈用这种方式给它输送微生物。初生下来的仔牛并不大,但一个多月后就能长到四五十公斤。大约3至4年幼牛就进入成熟期,这时它就得自己独自去谋生了。
“野牛”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感到这种动物很“野”。其实白肢野牛并不“野”,它从来不主动进攻人类或其他动物。只有当人类或其他动物伤害它的时候,它才被动反击。白肢野牛的嗅觉很灵敏,在开阔地带,顺风时它能嗅到三四百米以外人的气味,这时它就远远避开,而不是主动出击。如果人把野牛惹急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就会向人猛冲过来,用它的尖角将人挑起来,狠狠地摔在地下。但是有经验的猎人也有对付的办法,当野牛冲来时,猎人就迅速平躺在地上,野牛的角就挑不到他了。而且野牛既不会咬人,也不会用它那有力的脚踩人,充其量在猎人身上拉一堆屎、撒一泡尿以示惩罚。野牛也会与人斗智,当人伤害它时,有时它假装逃跑,实际上跑了一段又迂回到路旁的密林中埋伏起来,等人走到埋伏地点附近,它就立即冲过来报仇。
白肢野牛那对诱人的角非常值钱,它的肉可吃、皮可制革,招致许多当地居民捕杀它,因此它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野生动物,我国已把它定为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⑹ 印度野牛指的是大额牛(Bos frontalis)还是白肢野牛(Bos gaurus) 百度百科什么的太不专业,非常混乱
动物学不是很懂,不过网络说的很明白,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
印度野牛(Bos gaurus)外貌似黄牛但体型巨大,是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因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
大额牛是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稀牛种, 有关其起源和系统地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PCR扩增、测序等步骤共获得了11头大额牛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应用分析软件, 对大额牛11条Cyt b序列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GenBank中牛属动物6个近缘种的同源序列, 以亚洲水牛(Bubalus bubalis)为外群, 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牛属动物分子系统发育树。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11条大额牛Cyt b序列1 140位点中, 共发现95个变异位点分(占分析位点总数的8.33 %), 定义了6种单倍型, 表明大额牛群体的Cyt b基因遗传多态性比较丰富。构建的NJ和MP分子系统树均显示, 大额牛研究群体明显分为3支, 第1支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聚, 第2支与瘤牛(Bos indicus)相聚, 第3支与印度野牛(Bos gaurus)相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大额牛很可能是印度野牛的家养型或驯化种, 我国大额牛群体可能曾受到其他牛种血缘的入侵。
⑺ 世界上15吨重的牛是什么
世界上15吨重的牛是印度野牛。它也因为四肢呈现纯白色毛发而被称为白肢野牛,即便是幼年时期的白肢野牛体长也能达到2.8-3.3.米,站起来的肩膀高度更是足足两米,相当于一个成年男性的身高,是成年黄牛的一倍重。
印度野牛简介
印度野牛,又称亚洲野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体躯巨大而着称,是现存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牛类之一,体型与美洲野牛不相上下。目前印度野牛在全球的数量总共有3万头左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额顶突出隆起,肩部隆起然后向后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渐下降。四肢粗而短,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长筒袜,所以又被叫做白肢野牛。尾巴很长,末端有一束长毛。
⑻ 云南普洱拍到了印度野牛幼崽,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物种的动物,尤其以野生动物种类最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野生动物有豹子,狮子、老虎、金丝猴、大象、犀牛、野猪等动物,但是野牛这种动物还是不太常见的,人类所知道的牛类动物也是以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等饲养动物为主,最近,在云南普洱地区就有红外线拍到印度野牛幼崽活动的影响,据相关资料了解到,印度野牛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年生活在温度潮湿的亚热带地区,普洱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到这也是第一次拍到印度野牛的活动照片。
⑼ 什么是白肢野牛
牛科动物中有一类叫做野牛。野牛又可分为欧洲野牛、亚洲野牛、美洲野牛、野牦牛、印度野牛等。在这些种野牛中,人们又习惯于将印度野牛直称为“野牛”,甚至有的动物学书籍中也将印度野牛定名为“野牛”。这是一种不科学的、以偏代全的做法。它的直接错误影响就是使动物分类学知识较少的人误认为印度野牛等于野牛的全部。其实“印度野牛”这一称呼也未必很恰当,因为这类命名法会使人误以为只有印度才有这种野牛。许多动物学家根据印度野牛的形貌特征,称它为“白肢野牛”,应当说这是一种不致使人产生误解的科学命名,因为只有被称为印度野牛的一类野牛,四肢下部是白色的,其他类的野牛没有这种形貌特征。
白肢野牛主要产于亚洲南部,我国的西双版纳也产白肢野牛。西双版纳人根据白肢野牛的形貌特征,将它称为“白袜子”,这确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称呼。
⑽ 印度野牛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
印度野牛为典型的热带种类。国内仅见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包括怒江以西的腾冲至瑞丽的西部边境地带);国外主要见于印度、缅甸和东亚诸国。
多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热带、南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低热河沿岸,远离人类住地。
印度野牛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多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活印度野牛
动范围较广,过着游荡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喜欢群居,但群体不大,由数只到20~30多只不等,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时,就会用鼻子哼气,整个群体立即奔逃离去。虽然躯体十分笨重,但在受惊逃跑时,却非常迅速。如果领先的几只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离后会停顿下来,等待落后的个体跟上时再一起前进,表现了群体中团结互助的情感。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或仅有2~3只在一起同栖,所以多是“孤牛”,仅在发情期回到群体中生活,交配之后再离开。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炎热的白天则躲在密林深处进行反刍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叶等为食,特别喜食嫩竹和笋,也常常舔食盐碱。它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在密林之外迎着风也能闻到350米以外的气味。
印度野牛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此时雄兽之间难免发生一场激烈的争雌格斗。在争斗中,双方以坚硬的角作为武器,互相剧烈撞击,并发出大声吼叫,其声音可以传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雌兽的怀孕期约为9个多月,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的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2~4岁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