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大于中国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和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就是水稻和小麦,肉类食品以鸡肉为主,印度人的牛奶饮用量也是很大的。可以说印度人的饮食是非常简单的。
正是因为印度人的食谱之中很少有大量消耗粮食的肉类动物食品,所以印度的粮食才能在满足十几亿人的饮食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大量的出口粮食。
很多人都是这样解释印度和我们国家粮食消耗相差如此巨大的问题,但是我却认为这些饮食上的差距固然可以让印度人节省下大量的粮食,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几个。
第一,印度大量人口处于温饱线
印度和我们国家的人口相差无几但是却有近1/3的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多少消费能力,自然更不会要求更多的肉类蛋白质因为他们没有钱购买这些食物。
他们不但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而且有时候还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饥饿去售卖粮食,因为粮食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所以他们就必须要节省出一大部分粮食用于商业贸易以换取现金。
印度有这么多穷人紧衣缩食自然就不愁没有粮食出口了,这和我们可以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好多人家浪费的食物都够很多人吃的了,看来我们国家浪费的毛病该改改了。
第二,印度对农业投入不足
我们国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粮食产量,是因为我们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但是在印度自产的化肥是很少的,而进口的化肥对于印度农民来说价格又太高了。就连在我国十分廉价的农药和一些农业设备在印度都需要进口。
前一段时间印度的农民用可乐做杀虫剂杀虫,就是因为可乐比农药还要便宜,可见印度对于农业的投入该有多么不足了。连基本的农业生产物资都无法做到供给充足更何其他的农业设施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农民没有在土地上实现收入增长,没有较多的收益就只能减少土地的投入,如此的恶性循环袭来印度的农民怎么可能不贫穷呢?
对于农业投入不足带来的问题就是农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土地收益去换取其他的生活物资,这也就造成了印度1/3人口处于饥饿但是却还大量出口粮食的问题。
第三印度的土地兼并导致粮食大量外流
由于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欧美一样的政策,这就导致大量的贫困农民脱离了土地到城市生活。这些集中起来的土地是归地主种植的,这些地主所生产的粮食自然不会是贫困的农民,因为他们即养不起食用粮食的牲畜更加不会是粮食的消费者。
这些粮食只能卖给城市人或是出口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饥民无粮果腹但是却大量出口粮食的现象。
印度粮食外流的问题引起的矛盾是很大的,我们看到印度有1400万高端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印度国内的农民之中却缺乏高端人才就连一些高级的技术人才都十分缺乏。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谁还有多余的钱去学习技术呢?而没有技术就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在城市这类人也只能沦为贫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是农业发展不充分带来的弊端。
农民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只能售卖自己活命的粮食,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们也要引以为戒,当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农民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就是倾其所有读书到城市打工,起码温饱可以保证。要不然就只能持续地减少我们的生产资料投入,到最后有可能温饱都成问题。
⑵ 印度气候与粮食产量减少的原因
位于印度洋的北部亚洲的南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为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于夏季.
如果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比较,特别是考虑到印度所具备的优越自
然条件,则其农业发展速度还是较慢的,农业生产水平也是较低的。(1)生
产技术落后。目前印度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为手工劳动,挽牛是是主要动力。
在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中,印度占22.7%,而其化肥消费量
仅占16%,拖拉机数量则不到11%,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垦殖指数高而复种指数低。印度垦殖指数高达56.7%,超
过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抛荒休闲。
以印度丰富的水热资源论,农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长,但迄今大部分耕地仅
为春种和秋种两种,夏种比例低,总的复种指数较低。(3)单产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叶外,其它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其中棉花仅为世界平
均单产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产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四分
之一。印度虽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但因营养缺乏,体质退化,生产性
能低。印度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黄麻、
红麻等的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茶、稻谷、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单
产不高,故其总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远不如种植面积那样突出。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
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为1,200 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
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
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
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印度的工业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独立以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一直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1950~1965 年,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8%,1966~
1980 年,降为4.2%。虽然发展速度不算快,但却比较稳定。工业的发展不
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多种基础
工业在内的40 多个部门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原子能、电子、航空
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一定规模。过去,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是工业的
主体,现在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工业品的自给
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来还能向国外输出一些轻、重工业产品和一般性的工
业技术。印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匮乏,运输紧张,资金和先进技
术等对外依赖严重,人均工业品消费量仍然较低,等等。
印度工业的地区布局在独立以后有很大变化。过去(1948 年)以孟买为
中心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达巴德为
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计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如今这三个邦已降
到42%,而同期南方四邦的比重由11%上升到23%,西北部各邦的比重也
有所提高,从而使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印度有五大工
业区:(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胡格利河下游区,以麻纺织和机械工业最为
重要,其它轻工业规模也较大。(2)孟买—浦那区,长期以棉纺织业占绝对
优势,孟买是靠周围广大地区的棉花生产发展起来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
纺织工业中心。现在机械、化工两大部门在国内地位也很突出。(3)阿默达
巴德—巴罗达区,以棉纺织业为主,其它轻重工业部门也有一定基础。(4)
乔塔那格浦尔高原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煤、钢产量均占印度全国
的四分之三,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5)马
德拉斯—班加罗尔—科因巴托尔区,过去以棉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独立后新
兴部门发展很快。班加罗尔现为全国第三大工业城市,机械工业比重之大在
国内居首位;马德拉斯近年汽车、冶金、化工等部门发展较快;科因巴托尔
是全国第三大棉纺织工业中心。除以上工业集中区域外,其它分散的重要工
业城市还有坎普尔、德里、海德拉巴等。
⑶ 印度首都成群饥民追赶食品车,当前印度是有多缺粮
是因为印度的难民越来越多了,再加上印度本就贫富差距十分严重。
印度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他们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种族姓氏。可能是因为疫情在印度的影响,很多居民已经忍饥挨饿了。在印度首都,许多饥民成群结队地追逐着运粮车,但一些富人仍然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这表明印度的贫富差距确实很大。
有很多穷人连病床都没有而且这些穷人到现在都没有意识到疫情的重要性,说明政府根本不管他们死活。在疫情爆发时,印度富豪包机直飞英国,此行费用达77万,但很多平民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印度政府从未向普通居民宣传疫情的危害,以至于这些贫困居民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他们只会去恒河祈祷,认为疫情是对他们的惩罚,而恒河能帮他们洗刷身上的罪恶。
目前,印度是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医疗资源等各方面都面临着食品行业的瘫痪。
⑷ 印度首都成群饥民追赶食品车,是什么原因让印度如此缺食品
1、印度地区的长期干旱让粮食的产量下降。
从2020年到今年为止,印度地区的很多地方都处于长期干旱,原本粮食的产量本来就不多,现在产量又要下降,加上印度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导致了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东西可吃,所以就看到了印度首都成群的居民在追赶时停车。
总体来说是以上几个方面让现在印度缺粮食,当然也有其他的方面,比如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印度的粮食生长环境对待自然灾害的抵抗力较弱,如果遇到冰雹或者极端天气很容易减少粮食的产量。
其次是政策是否合理,印度的国家领导人是否对粮食制定了相关的治理规范和标准?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种得起粮食,吃得起饭。
⑸ 印度耕地面积远超中国,为什么粮食产量不足中国一半
毫无疑问的原因是印度工业的落后。从肥料这一方面来说,印度耕地的化肥用量很少,在所以肥料中,磷钾肥所占比例较低。2015年度化肥使用量排名:中国6022.6万吨,其中氮肥3086.8万吨,磷肥1568.3万吨,钾肥1367.5万吨。印度2675.3万吨,其中氮肥1737.2万吨,磷肥697.9万吨,钾肥240.2万吨。美国2070.6万吨,其中氮肥1199.6万吨,磷肥415.3万吨,钾肥455.7万吨。可以看出印度虽然在施肥方面位居世界第二,但实际上用量还不到中国的施肥量的一半。在2014年,中国化肥产量为6772万吨,印度的化肥产量仅为1643万吨,与此同时,大概1000万吨化肥都是印度进口获得的。到了2014年,印度的化肥产量成为世界第四位,氮肥产量是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中国。
还有就是科学技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国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我国的粮食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⑹ 印度为什么粮食短缺
印度干旱了 印度发生3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当地白米、蔗糖和马铃薯等农作物歉收。商人操纵市场,粮食价格暴涨。穷人叫苦连天,有些人甚至一天只吃一餐。
⑺ 人口与中国相同,面积与中国不相同的印度,为什么粮食不够吃
这主要是因为印度还属于农业国家,人民主要是靠种田为生,想要换取其他生活就需要卖粮食,而有些人本来就没有多少粮食,卖了粮食换生活用品就不够自己吃了。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不断的发展,制造的东西越来越受国外的喜欢,所以中国就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产品从国外赚钱。而印度的工业发展没有中国好,能够向国外交易的也只有他们的粮食了。
⑻ 为什么印度粮食产量那么少还能出口。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过去三个市场年度,印度大米出口均超过1000万吨,占据1/4强的全球大米出口市场。印度也是小麦净出口国。2012/13年度小麦出口甚至超过有小麦出口大国乌克兰。
一般人的印象,一个国家不缺粮才会出口粮食。
但是,饥饿的印度,自己都吃不饱,怎么反而有大把的粮食出口呢?
印度早就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并不能强制低价收购农民的粮食。那么,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中,印度人为什么也自愿“勒紧裤带”出口粮食呢?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不需要考虑看似比较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我们就看看一国内部的情况。在一个国家里面,农民总是卖粮食,市民总是买粮食。那么,有余粮卖的农民是否比需要买粮食的市民吃的更饱更好呢?不但不是,事实往往恰恰相反,市民的营养水平整体上比农民更高。“饥饿”的农民为什么不先喂饱自己呢?
其实,也可以同样问:为什么没有房子的建筑工人反而在给别人盖房子?为什么没有iphone的工人在给别人生产iphone?为什么没有LV手袋的女工在工厂为别人生产LV手袋?…“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人早就发出了类似的感慨。养蚕的人穿不起丝绸,种田的人吃不饱,这其实并非社会不公,而是因为社会整体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对于种粮的农民来说,种粮只是谋生的手段。他当然可以自己吃掉更多的粮食,但是由此拿来卖钱的粮食就变少了。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吃仅仅是农民众多需求中的一个,还有穿衣、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需求。在生产效率低下的社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粮食并不足以满足农民全部的需求。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权衡。他可能会为了小孩的上学会减少一些口粮的消费,他也可能会为多添置一件新衣而压缩自己的口粮。然而,在一个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个农民可以耕种几百乃至上千亩土地,农民的多样性需求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出售粮食获得满足,不需要以降低自己的营养水平为代价。
国际贸易是同样的道理。饥饿的印度成为粮食出口大国这一事实只能说明印度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很低下的阶段。他们为了满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粮食消费为代价来进口他们更为紧缺的商品。印度5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只占GDP的18%。这意味着印度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6%,而印度全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9位(2011年),印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农业国。
印度是粮食出口大国,从粮食的进出口是难以判断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更大程度上,粮食安全水平应该从收入水平去判断。高收入水平才是粮食安全的终极保证。任何形式的粮食危机总是要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总能够通过出价更高来获得食物的优先分配权。
有人可能说,有钱就一定能买到粮食吗?没错,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粮食,但是没有钱就一定买不到粮食。
那么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收入水平?
历史早已证明城市化、工业化是唯一出路。如果一个国家农业产值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例又很高,也即所谓的农业国,其收入水平往往是低下的。
因为农业的生产率提高速度是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发达国家富裕的农民其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非农部门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完全依赖农业收入,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在内部也是处于底层的。
⑼ 印度人的大米质量好,为何产量却非常低
主要原因是印度的气候不好。印度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和旱季明显,这导致印度耕作制度一般是一年一熟。中国东部的季风区,雨热同期,是世界同维度最适宜搞种植业的地区之一,这是中国粮食单产居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耕地一年可以收割两次,这是中国粮食产量居世界首位的主要原因。热带气候不适合耕种。
去年粮食总产量约为2.8亿吨。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已经超过了泰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2017年出口的大米总量接近1200万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高于印度,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印度产量低,说明其生产力发展还有巨大潜力;我国产量高,继续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产量难度就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