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个朝代青铜佛像的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青铜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我国从唐代到清代各个朝代佛像的特点:
1、唐朝
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感。
(1)印度的铜佛像怎么样扩展阅读
青铜佛像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如佛像等。
其造型多成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的纹饰主要为饕餮纹,或以动物头部造型,再以鸟、兽、虫、鱼部分形体组成抽象的图案来衬托铜雕造型。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铜雕艺术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汉代的“马踏飞燕”。
制作工艺
一般分为锻造和铸造。目前国内锻造佛像方面最出色的要数杭州金星铜工程,铸造佛像方面则是安徽铜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最为突出。
杭州金星是由目前国内唯一的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领衔,朱炳仁大师是百年铜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其独特的工艺手法已被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铜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以弘扬佛文化为准则,不断创新的制作工艺为基石,以成为铜佛像界新的领导者。
B. 印度的铜器有没有收藏价值
印度的铜器有收藏价值!
铜器的收藏,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铜质、年代、工艺和保存完整程度。艺术没有国界,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杰出艺术成就的过度,铜器在两国的历史上,都属与举足轻重的艺术品。
铜器,一般分为青铜器,黄铜器,红铜器和其他合金铜器,无论哪种品类,对铜质均有极高的要求,合金比例必须恰当,是铸造成品品质的基本保障。年代久远的铜器,除了经济价值较高,还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收藏的首选。铜器的制作过程包括熔铸,锥曡,雕刻,镶嵌等诸多加工技法,工艺越高潮,相应的收藏价值也越高。保存完整度,是收藏中的重要一环,品相完好的铜器比缺损,残损的铜器,收藏价值要高得多。
C. 鎏金佛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如何制作的有什么文化意义
佛教始于古印度,汉朝时引入在我国。伴随着佛教的传到和发展趋势,很多的佛教工艺品被制做,在其中鎏金铜佛像以其唯美的造型设计,绚丽多彩的纹样,宝光四射的风采,在给大家艺术享受的与此同时,还具有慰藉内心的功效。
做为佛教的器物,制做精致,纹样绚丽多彩的镏金铜佛不但具备宗教信仰实际意义,或是那时候社会发展,政冶,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历代王朝的鎏金铜佛像又有分别不一样的造型设计,加工工艺特性和独特的时代特点,针对科学研究佛教在中国的进步也有着关键的参照实际意义。
D. 印度佛像
印度古老佛像 亟待妥善保护
印度北部的“卡吉尔”地区有许多古老的石刻佛像。考古学家指出,如果人们再不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这些佛像有可能面临粉碎和倒塌的危险。
这些佛像就修建在卡吉尔边境幽静的山上。虽然它们不如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有名,但是历史学家认为它们几乎是和巴米扬大佛在同一时期修造的。
在过去印巴局势剑拔弩张的时期,这里虽然地处战略制高点,但是由于佛像的位置隐秘,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而是恶劣的天气和缺乏维护,使它们目前的状况岌岌可危。有的佛像上已出现长长的裂纹,有的已是满目疮痍,还有的早已面目全非。
历史学家指出,这些佛像见证了佛教在南亚次大陆的传播,却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保护,非常让人心痛。为此,当地人开始呼吁人们承担起保护佛像的使命。当地居民说:“ 这些佛像是我们佛教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标志。在我们佛家弟子眼中,它们是非常神圣的。我们有责任来保护这些历史遗产。”“ 我们要好好地守护这些佛像。毁坏它们就是对神灵的不敬。”
虽然一些佛像的周围已经被人们围起了围栏、竖上了指示牌,但佛教人士仍对佛像的未来感到担忧。他们担心,这些佛像会成为宗教冲突的牺牲品。
目前,为了加大对佛像的保护力度,印度政府已经宣布将这一地区划为文化遗址,并打算在这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些佛像能得到妥善的保护。
E.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形像,有着什么显着特征
帕拉时期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文殊形象,而有些菩萨也是比较有名的,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形像,显着特征绝大多数为一面两臂,偶见多面多臂的形象。一面两臂的文殊像中,有坐像和立像,从存世数量来说,坐像多于立像。
从以上可以看出菩萨的形象都是多样化的,也证实了古人们的手艺很强大,而这些菩萨也是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触碰的地位的。是人们比较重要的信仰。
F. 印度那里做铜佛像的技术是最好的,大家帮忙解答下。想了解下拉萨有没有专门制作铜佛像的生产企业。谢谢!
印度做的没有尼泊尔的好,尼泊尔做的仿古宗教金属器几乎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拉萨专门的企业没听说过,一般都是家庭式的工作坊,工匠们来自藏区的各地
G. 铜佛像的名词解释
◎佛像fóxiàng
[figure of Buddha]释迦牟尼佛的塑像 那么铜佛像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有什么宗教文化内涵呢?这还得从佛教建立说起。佛教创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陆的迦毗罗王国的王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圆寂之后的最初几百年间,佛教尚未传遍亚洲各国,但是当时在印度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佛教教派。后整合为三大主要派别: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宗佛教。
小乘佛教又称“僧人之道”,其思想最接近佛陀的教导。小乘佛教在斯里兰卡及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占主导地位。公元初年,大乘佛教逐渐兴起,其佛理更具包容性与改良性。大乘佛教下分禅宗、净土宗等多种派别。密宗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印度出现,并逐渐流传至喜马拉雅雪域及远东的许多地区。密宗佛教具有神秘特质的修行思想,拥有众多神秘仪式和修行方法。这三大佛教派别显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不能误认为它们就是三个完全分离独立的实体,因为它们的基本教义相同,并且都表现出对“佛教三宝”,即佛、法、僧的一致尊崇。
铜雕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如佛像等。
其造型多成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的纹饰主要为饕餮纹,或以动物头部造型,再以鸟、兽、虫、鱼部分形体组成抽象的图案来衬托铜雕造型。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铜雕艺术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汉代的“马踏飞燕”。 按照制作材质的不同一般分为:铜佛像、金佛、石材佛像、玉佛、玻璃钢佛像、树脂佛像、脱胎佛像(大庄严佛像制)、木雕佛像等等。较为盛行的且保存时间持久的是铜佛像。
H. 什么是古印度佛雕像特点
下面咱们就来区分区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印度佛像造型。
犍陀罗风格
一般认为,佛造像最开始出现于公元1世纪的犍(jiān)陀罗地区(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阿玛拉瓦蒂风格佛像,图自首都博物馆编《古代印度瑰宝》
总之,古印度作为佛祖的老家,各种不同的佛造像风格最初在古印度产生,又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各地的佛教艺术都产生了影响。多多了解其不同时期的佛像造型,对于了解中国的佛教雕刻造型特点,也是很有帮助的。
I. 纯铜四面小佛像值钱吗有人认识这个的吗他是四面佛像的,按照表情应该是喜怒哀乐!有懂的大神吗
四面佛主要看年代了,目测你这个3000~8000元
国内现在四面佛大多慢慢变成千手观音的形象,实际上四面佛本身是传自印度的梵天神。
四面佛是华人地区民间对梵天的俗称,“梵天”在佛教中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原是印度教、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是创造宇宙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在东南亚,特别是泰国被认为是法力无边,掌握人间荣华富贵之神;其四面分别朝向东南西北,供信众祈福。由于外形近似中国佛像,中文译名多为四面佛,但事实上四面佛不是佛,所以准确而言应译为四面神。
J. 中国雕像与印度雕像的区别
中印几个典型代表比较:中国代表: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印度雕像代表;公元前321年,古印度丹护王(旃陀罗笈多)率军赶走马其顿侵略军之后,便推翻了难陀(Nanda),建起了摩揭陀国,史称孔雀王朝。"孔雀"据说是从其母名。首都建在巴特那(即史称的"华氏城")。这个时期印度的雕刻是以动物为主。人物造像虽有,但不如动物雕刻来得生动,数量也少,这一尊《持拂药叉女像》却是一个例外。它反映着印度雕刻艺术在转变时期的面貌特征。
巴卢特的人物雕刻不能算是最好的,较为生动的雕刻还是动物形象。但有一些建筑装饰雕刻,却别有一番艺术情趣。这一件现藏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的圆形建筑装饰浮雕即是一例。它可以算是印度民间建筑雕刻的极好范例。这种装饰浮雕最初发端于象牙雕刻,后来改在红砂石上凿刻。构图很有想象力。在圆形的框内,描绘佛本?quot;购买祗园"的故事。由于构图的局限,雕刻家采用多焦点透视法。树木与房子,车马与神龛以及各种人物动态,都各呈角度,或平视或俯视,或坐或站,极其生动。有的在祈祷,有的牵牲口,有的种庄稼,有的在修车,是一个繁忙的生活情景。雕刻家把佛传故事世俗化了。这些人物也都缠着头巾,表情单调,但人物脸部的各种转侧变化,处理得很协调。圆饰浮雕像上,完全采用平雕镂空法,体现着以前象牙雕刻的民族形式。
桑奇大塔上的雕刻,是古代印度艺术家的独特创造。西方美术史家常常把这种艺术说成是模仿波斯艺术与希腊艺术的结果。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桑奇石刻上有带翼狮子与半鹫半狮的怪兽等形象。当然,古代印度艺术与上述两种民族有密切的文化往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那时不少希腊匠师曾留居印度,波斯工匠也来到这里为宗教建筑与陵墓工作过,这些外族工匠常常被聘请为主设计师,使大塔上有些雕刻具有西方风格,但这不能替代整个古代印度雕刻艺术自己的面貌。
诸神之灵:印度古代青铜造像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熔铸着诸神之灵。
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文明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64--225年)犍陀罗艺术中的青铜舍利容器上已出现佛像和婆罗门教神像。犍陀罗佛像开始确立了佛像的相貌、手势(印)、立姿和坐姿(座)等造像仪轨。笈多王朝时期(320--550)创造了垂为典范的笈多式佛像,苏丹甘吉出土的高2.25米的铜佛像,薄衣贴体的造型与同时代的石雕笈多式佛像雷同。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是青铜造像的繁盛时期,北印度的波罗王朝(750--1150)和南印度的朱罗王朝(846--1279)分别成为佛教密宗造像和印度教诸神造像的两大中心。
波罗王朝信奉佛教,统治着北印度东部比哈尔和孟加拉地区。在比哈尔邦巴特那附近的那烂陀寺,是印佛教的最高学府,也是佛教造像的作坊。13世纪初毁于兵燹。而今从那烂陀寺烧焦的断壁残垣的遗址发掘出土的300多件铜像,依稀令人回想起当年香花宝盖云集法会的盛况。波罗时期流行的金刚乘密宗佛教造像,多少沿袭着笈多式佛像的古典遗风,更多濡染了印度教艺术繁缛富丽的火焰式风格,出现了大量菩萨、多罗(度母)等女神和多面多臂的怪诞形象,造型与印度教神像趋同。东印度奥里萨地区同时期的佛教和印度教铜像也融合了波罗铜像的造型要素。朱罗王朝信奉印度教,继帕拉瓦王朝(325--897)之后统治着南印度全境,也继承了帕拉瓦铜像的铸造传统。朱罗铜像把南印度铜像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南印度铜像通常采用含铜比例较高的青铜以失蜡法铸造。朱罗时期的蜡模制作得非常精确,铸出的铜像几乎不必再进行任何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