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是亚洲国家,为什么有那么多种类的动物
动物种类跟大洲无关啊。。印度纬度比较低,气温高,降水多,森林比较多
Ⅱ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
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它关系着人类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了3个部分。第一是生物,包括它所携带的基因。第二是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周围环境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叫做生态系统,也可以叫生态复合体,包括生态系统和景观。第三是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这些单位是活的东西,靠能量流动、养分循环、水分循环等各种生态过程来维持,如果这些过程停止了,那这个单位就停止了。
其实,生物多样性在过去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以前就开始存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马克平研究员指出,生物多样性价值非常大,一是直接价值,如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二是间接价值,间接价值经常被我们忽视,比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1997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从数量上反映了一个定性的结论。每年全球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折合成经济价值是多少?结论是33万亿美元,而每年全球的GDP加起来大约是18万亿美元。1998年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团做了一个报告《与生命为伍》,内容是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这个报告提出一个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资本。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近年才开始重视?因为目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要比自然的灭绝速度快100倍甚至1000倍,这个速度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过去在地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5次生物的大灭绝,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恐龙大灭绝,科学家们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
保护物种最好是保护其生存环境
单纯的保护物种,最后还是会归于失败。保护物种的最好方法还是保护生存环境。
物种灭绝问题牵涉到物种与生物群落的关系问题。生态系统是物种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单元,如果仅仅保护物种的话,实际上不容易把这个物种长期保存下来;只有把生存环境保护下来,才能把这个物种保护下来。
马克平举了美国生物圈2号的例子,“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微型闭式人工生态系统,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美国的科学家觉得以其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已经足以构建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就搞了这个生物圈2号,计算出植物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速度,看种多少不同植被,产生多少氧气,使整个生物圈的空气里不同气体成分的比例和现在自然当中的空气比例是相近的,有8个科学家在里面呆了21个月,最后失败了。这说明人类还是没有对生态系统的规律认识得很清楚,还不足以重新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我们要保护物种,只能保护它所生存的那个生态系统”。
实际上,人类尚不知道物种需要的最好条件是什么,因为生态系统很复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养分循环等很多方面,包括信息的传递,我们现在的知识还是很有限。
开始人们习惯于把物种搬出来进行保护,后来发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物种,更重要的是保护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应提升质量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截至2004年底,我们国家已经建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个,占国土面积14.8%。马克平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上绝对没问题,但质量还需提升。
几乎跑过中国所有自然保护区的马克平很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国家保护区相对来讲好一些,一些地方保护区都存在问题。一些已经建立了20年的省级保护区,现在连边界都没有了。连边界都不知道在哪儿,你怎么去管理呢?很多县级和县级以下的保护区光有一个名字,有一个牌子,没有管理人员。我认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质量,保护区的发展要从数量型转变成质量型,不要盲目追求数量增加多少,覆盖的面积增加多少”。
另一位专家将伤害自然保护区的人总结为两类:“穷人”和“富人”。“穷人”是当地政府或者当地居民。对于贫穷的农民们来说,青山绿水当不得馍吃,任何过上好日子的机会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在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农民们盗采药材,不放过每一株,把保护区挖得千疮百孔。严格意义上,贫穷,而非贫穷者,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富人”往往是外来的财团或者公司。他们对保护区的侵占往往一占就是50年、70年。他们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掠夺性的开发。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生态保护成效跟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全部纳入了省级财政预算,生态保护较好。而在西部地区,除一处国家级保护区由中央财政统管外,其他全归属于地方,生态保护能力相对薄弱。
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大量流失
在联合国于1972年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之前,国际法及国际条约中没有出现关于遗传资源的归属原则,遗传资源被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为遗传资源的取得与利用只需要采集少量的样品即可,所以遗传资源有一个不同于石油和其他矿物资源的特点,那就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无偿取得。各个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免费地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集遗传资源,例如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中,植物遗传资源就被免费地用于繁育新的作物品种。
多年从事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的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研究员薛达元毫不客气地指出,发达国家以利用遗传资源的技术被私人公司掌握开发、有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在从发展中国家获取遗传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优先转让利用遗传资源的技术给发展中国家。
为保护自身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印度是拥有丰富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的国家之一,在保护本国的基因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美国授予水稻技术公司一项“巴斯马蒂”的大米专利后,印度政府认为水稻技术公司对“巴斯马蒂”大米申请专利是对其传统知识的侵犯,表示要对该项专利进行起诉。因为“巴斯马蒂”大米特指印度北方各州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农民许多世纪以来所种植的一种水稻产品。
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基因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599个类型,有高等植物32800 种,特有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300多种,特有物种667个;有56 个民族13亿人口,特别是有些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保留了同质性极好的人群,具有极大的遗传学研究价值。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保护自己国家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不被发达国家掠夺,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998年由我国科技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这也是中国出台的第一部有关遗传资源保护的法规。
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司长万本太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大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生物物种特有性高,拥有大量特有的物种和孑遗物种,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等。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如晚古生代的松杉类植物,中国占世界现存7科中的6科。经济物种丰富,药用植物11000多种,原产我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2238种。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马克平指出,用《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这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公约当时列了640个种,在中国可以找到156个,比例非常高。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约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另外中国的生态系统有40%处于非常严重的退化状态,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继续,物种生存面临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益严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马克平分析说,其中有两个中国国情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第一,中国的人口多,而且有70%左右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比较大。第二,中国是近年来少数几个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钱迎倩认为,要想解决目前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的问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他身体力行,退休后就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到处宣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促进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的提升。他还提出既要教育青少年,也要改变成年人特别是领导的观念。“不仅仅是中小学生,更重要的是给各级干部、领导讲,他们手中握有权力,如果更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解决起来会更有效果。”
Ⅲ 为什么人口比中国稠密的印度有很多大型野生动物,而中国内地几乎没有大型野生动物
在这样的国家里,只有依靠宗教和民俗的力量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他们不去杀戮野生动物。印度的信教者很多,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国人缺乏信仰,做事情缺乏自觉约束,当然容易恣意妄为,野生动物更容易遭殃。
Ⅳ 印度尼西亚渔业丰富的自然原因
1、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跨越海域面积广阔,领海、专属经济区面积27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
2、地处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特点使热带海洋生物种类多、鱼类生长迅速、成熟早、生命周期短、产卵季节长,具有十分良好的鱼类自然生长和人工繁殖的有利条件;
3、领土、领海横跨赤道且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洋流活动最频繁、密集的区域之一,洋流的运动带来充沛的饵料及给鱼类生存提供其他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世界
Ⅳ 印度生物种类丰富原因
和气候有关
印度偏热带
物产丰富是很正常的
Ⅵ 印度洋有哪些生物资源
印度洋上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海兽。印度洋每年捕鱼量约有500万吨,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岛沿海捕鱼量最大,主要捕捞的鱼类有:鲭鱼、沙丁鱼和比目鱼,非洲南岸还有金枪鱼、飞鱼及海龟等。在近南极大陆的海域里,还有鲤鲸、青鲸和丰瓦洛鲸。此外,波斯湾的巴林群岛、阿拉伯海、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沿海区域还盛产珍珠。可见,印度洋上有着相当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西元前1000年,就有古代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印度人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航行。西元后,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开始航行于印度洋的广大海域。9~15世纪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献,对于从东非索法拉港到中国沿途的航线、风向、洋流、海岸、岛屿和港口,都有广泛的记述。1497年,葡萄航海家达伽马绕道经非洲,横渡印度洋,抵达印度的西海岸。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学年中,有澳大利亚、纽西兰、苏联、法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参加的考察队对印度洋作了广泛的科学调查。1960~1965年,许多国家共计派出了20余艘海洋考察船组成了国际印度洋考察队,进而对印度洋作深入的科学研究。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
Ⅶ 班公湖生物丰富的原因
横跨中印的班公湖,为何中国一侧水草丰茂,印度那边一条鱼都没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其生活也开始逐渐迈上越来越高的台阶,而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条件下,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此时,旅游便成为了众人,最经济、高效且富有体验感的选项之一,人们不仅能通过旅游暂时跳出生活圈,同时还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接触到自己之前从未接触到的事情,也能够充分舒展疲惫不堪的心灵。
而在众多旅游景点中,湖泊已经成为旅客放松自己的最热门选择,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旅游胜地,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偏心"的湖泊。它坐落于中国西藏地区,该湖泊在当地被称之为"班公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湖泊横跨中印两国领土,其中,中国约占该湖的三分之二,而印度则有该湖三分之一的主权。
但令人奇怪的是,班公湖中同一汪湖水,却在中印境内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印度一侧的班公湖,水中不仅找不到一条鱼,甚至连生命旺盛的水草也看不到,对于这一现状,许多游客表示很疑惑,同时也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
对于这一稀奇的自然现状,相关的自然科学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经过检测发现,这和班公湖的内部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原来,虽然中印两侧的班公湖贯通相连,但是在对印度一侧的班公湖进行水质检测时发现,印度班公湖的湖水含盐量很高,是一个完全的咸水湖,而也正是这一特殊原因,使得印度一侧班公湖内,很难生长出水草,以及为其他水生物提供生存环境。而这,也自然造成了印度一侧湖水的荒芜了。
随后专家又对中国一侧的班公湖进行水质监测,则发现中国这边的班公湖,并未收到印度一侧的影响,期湖中含盐量处于正常范围,是个十足的淡水湖,所以其水生物自然就非常丰茂了,无论是鱼类还是水生植物,都是印度一侧所不能比的。而也正是因为班公湖的明显差异,使得往来游客将其称之为最"偏心"的湖泊。而且,相比较中印两国之间,对于班公湖的保护以及管理,也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印度对于班公湖常常属于治理,而中国则年年投入资金对其进行生态保护,所以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巨大差异。但即便是这样,每年前往班公湖游玩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特别是到夏天,班公湖的景色既惬意又美丽。
Ⅷ 印度次大陆的自然资源情况是否丰富
印度次大陆的自然资源很丰富。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各种木料。铜矿和铁矿的储量很大。铜矿主要在拉贾斯坦和比哈尔南部。早在公元前2000年,这里的铜矿就已被开采。铁矿分布在卡纳塔卡、比哈尔南部等地区。约公元前8世纪,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在南部的安德拉地区,有很多锡矿。金矿和银矿则主要分布在喜马旺特和卡纳塔卡一带。印度还盛产各种宝石和珍珠。金钢石的产量和质量均位于世界各国前列。古印度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兴起和不断发展的。
Ⅸ 印度的野生动物可能是最全面的,是吗
是的,印度有着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素有小非洲之称,各种动植物群落遍布各地。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庄重的大象,欢舞的孔雀,昂首阔步的骆驼,怒吼的老虎和猎豹,健壮的独角犀,凶猛的印度狮,俨然来到了非洲大草原.
印度有许多地方可以进行生态旅游,为了保护动植物资源,印度设立了70个国家公园和包括鸟类保护区在内的400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印度的森林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对猎豹、狮子、亚洲象、孟加拉虎、以及丹顶鹤等濒临灭绝的物种来说,这里的森林也至关重要。印度的保护区和林地纵横全境,西起拉贾斯坦邦的伦滕波尔国家公园,东至比哈尔邦的哈扎里巴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北起喜马拉雅山麓下的吉姆·考伯特国家公园,南至位于安达尔的六个国家公园,这些保护区和林地构筑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生物圈,没有任何个地方可以与之相比。
您在喜马拉雅地区可以见到大象、鹿、豹、野水牛、野驴、独角犀牛、豪猪、雪豹等各种动物。
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独角犀牛生存于印度。卡齐兰狩猎保护区是犀牛的理想栖息地,也是最受博物学家、环境学家以及生态旅游者欢迎的地方。
卡若拉(Karera)保护区的印度大鸨和印度羚也会吸引许多的旅游者。另一个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地方是地处历史名城瓜里尔(Gwalior)附近,旧称沙普瑞(Shivpuri)的马得海伍(Madhav)国家公园,游客们在前往瓜里尔游览文化遗迹的同时,也顺便来此一游。考伯特国家公园是印度北部最受生态旅游者和度假者欢迎的国家公园之一,在这里正在成为野生动物旅游的新热点。这些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建设为印度发展野生动植物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印度对虎类保护十分重视,虎被尊为印度国兽,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印度的虎类保护区多达二十四个。孟加拉虎是体形最大的虎类之一,也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印度人民以拥有这种动物而感到骄傲。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野生虎类生活在印度。印度最着名的野生老虎保护区位于中央邦的班德哈沃咖尔,这里被誉为印度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之首。来到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到孟加拉虎、印度豹、猎豹、印度野牛、黑鹿,以及很多地处同一区域动物。印度对虎类的成功保护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的事实,为了使种族得以延续,我们应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耗和破坏。
印度的野生鸟类既包括本国境内的留鸟,也包括迁移来的候鸟。印度各地的鸟类共有七百多种。喜马拉雅地区是雉、秃鹰、乌鸦的自然栖息地。,位于拉贾斯坦邦,临近新德里的考拉得·加纳国家公园是最着名的鸟类保护地。这个国家公园内栖息着大量水禽、涉禽以及陆生鸟类,是观鸟的理想场所,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在多胡瓦(Dudhwa)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可以看到白鹭、苍鹭、鹳、鸬鹚等候鸟与鸭、鹅、水鸭等共同生活的情景。在安达曼地区也有许多珍稀鸟类,如印度斑犀鸟、尼科巴野鸽、冢雉等。
Ⅹ 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原因
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原因:
1、它坐落在热带雨林的气候中。 高温多雨的特点使热带海洋生物更加多样化,鱼类生长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产卵季节长,对天然鱼类生长和人工繁殖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
2、它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它横跨广阔的海域。 领海和专属经济区面积27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3、领土、领海横跨赤道且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洋流活动最频繁、密集的区域之一,洋流的运动带来充沛的饵料及给鱼类生存提供其他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世界闻名的印度洋、爪洼及东部海域三大渔场。
(10)印度生物为什么丰富扩展阅读:
1、印尼岛屿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有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各岛内部多崎岖山地和丘陵,仅沿海有狭窄平原,并有浅海和珊瑚环绕。
2、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和锡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3、印度尼西亚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印度(Ins)及岛屿(nèsos),指印度各岛。此名称自18世纪即已存在,早于独立的印度尼西亚。英国民族学家乔治·温莎·尔耳(George Windsor Earl)于1850年发表了“Innesians”一词,但其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东印度群岛及马来群岛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