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结婚时一般吃什么
自助形式的印度餐,品种很多,甜点是必不可少的
② 印度的习俗
我只知道他们不吃猪肉。
③ 印度有哪些奇葩的婚恋习俗
印度是个多元传统文化的国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奇怪的风俗。在这个迷信盛行的国家里,许多人的思想和精神都是带着迷信色彩的。
印度婚宴分两种不同的套餐,分别提供给素食者和吃肉的。印度人不吃牛肉,狗肉,蛇肉,作为宠物的兔肉也不吃。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套餐,不是用碟子,而是用一片很宽大的树叶盛的,既环保,也免去洗碗的麻烦。
宴会过后,新娘一般会大哭一场,这点和国内农村婚礼有点相似;这其中既饱含新婚的喜悦与羞涩又不乏对娘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从此新娘将与她的丈夫一起开始他们的生活了。
④ 印度做饭各种颜包调料是什么
印度做饭各种颜色的调料分别是调节味道的粉末,由各种香料,食材研制而成的粉末。各种颜色的调料分别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黄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调配而成。故而颜色不一。主要调料以咖喱为主,印度菜用的咖喱通常都是粉状的,咖喱,印度话叫Masala;要认识Masala,要先认识辣椒———印度话叫Mirch,红的叫Lal,绿的叫Hari,只有红的用来煮咖喱,但煮出来的不止红色,还有黄有绿、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
⑤ 印度人结婚时有什么习俗
印度婚礼:为了祭祀
在印度教徒看来,结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是,男子必须结婚生儿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并且丈夫以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祭司等人也为此而祝愿他们。
防新娘越轨 印度女人鼻子“穿眼儿
鼻饰,包括鼻环、鼻钉等等,最初都是从阿拉伯国家传到印度的。其本意是人们穿过牲口鼻孔拴上的牵牲口绳,表示对牲口绝对的“所有权”。想不到后来这个象征意义被印度男人充分利用,他们迅速给女人们拴上了鼻饰,以表明新娘“名花有主”,不可以再出轨。如今鼻环、鼻钉已成为了印度妇女婚否的标志。
印度已婚女子还须佩戴一种更新鲜的小玩意儿——“脚铃”。这种金属饰物总是发出“丁丁当当”的撞击声。据当地人介绍,这种脚铃不仅美观辟邪,还能防范新娘招蜂引蝶,做出越轨的丑事来。
⑥ 印度的传统习俗.
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身穿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⑦ 印度领导人和沙特领导人宴会吃什么
尊重民族和宗教信仰,印度领导人和沙特领导人宴会都吃鱼和羊肉。鱼一般以海鱼为主,羊肉以烤羊肉为主。
⑧ 印度人结婚有怎样的奇葩风俗
在很多家庭中,新婚夫妻的床上会铺上洁白崭新的床单。第二天要是婆婆看到床单上有落红,就是时候庆祝了。新娘的婆婆在清洗床单之前会对它进行祭拜活动。
⑨ 印度人吃饭用手抓,那印度的国宴用什么吃饭
印度人喜欢用手来抓着饭吃,因为他们相信食物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用手吃饭是对天神的一种尊重,但是这种吃法让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因为用手抓着饭吃不卫生,而且手会弄得很脏很让人讨厌。
印度人用手抓着吃饭其实和他们所吃的食物也有关系,印度人的食物很多都是由一些粘稠的配菜加上汤汁和米饭混合到一起来食用,用手来抓着吃比较方便,而且可以感受食物的温度,用手吃饭比使用餐具吃饭更方便更快捷,毕竟人的手是很灵活的。
⑩ 印度十大特色美食推荐
印度街头美食TOP10:
VadaPav:如果你在孟买的街道上散步,你肯定会很快遇到印度孟买最受欢迎和最受欢迎的街头小吃之一的vadapav。也被称为孟买素食汉堡,vadapav由一种五香马铃薯泥混合物组成,将其油炸成一个馅饼,装入一个白色的蓬松面包,并配以各种不同的酸辣酱和香料调味。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它绝对是你吃过的最棒的素食汉堡之一。另外,一定不要错过那边的炸辣椒,它会让你感受到火热的味道。
Chaat:Chaat是酸甜爽口的开胃小食,是街边小零食的统称。上至高档餐馆,下至路边摊。如果你饿了,Chaat绝对是你在印度街头随手可得的零食。例如,PapriChaat,就是遍布印度各地的传统街头小吃。Papris是由简单的小麦面团制成的脆片。就像墨西哥玉米片一样,奶酪上配以各种各样的食材和口味,并且总是沾满chaatmasala,一种芳香而美味的香料混合物。传统的Paprichaat,里面有干脆的面包片、鹰嘴豆、薯仔、酸奶、酸甜酱,无论什么季节,只有吃上一口这神奇的混合物,整个人都很提神。Chaat种类之多,就算是印度人也未必能吃完。GulabJamun:GulabJamun直译为玫瑰浆果,是一种外形长的十分像砂糖橘一样的糖果。对于GulabJamun,相信很多人对此并不陌生。比如《摔爸》里边,邻居喜得儿子,特地在米叔面前_瑟一把,强行撒糖;米叔为了给女儿争取一块专业的摔跤垫,送了当地体育局的政府官员一盒拉杜球。GulabJamun常用鹰嘴豆粉,砂糖,印度奶油,坚果、椰丝等材料制成,不同的品种有其独特的外观和味道,食用于重要的场合和节日,比如婚礼、生日、开斋节、排灯节等。入口即化,柔软香甜,但糖分偏高,喜欢养生的小仙女们可能需要多人分食。KathiRolls:在印度街头小吃中,KathiRolls绝对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KathiRolls是用可口的烤羊肉串和生蔬菜制成馅料,然后被卷入一个以maida为基础的paratha(一种薄薄的脆皮)中。kathiRolls不仅是对眼睛的一种享受,对于口味也同样如此。据说kathiRolls最初是由加尔各答的Nizam餐厅加工制作出来,是整个20世纪30年代最流行的小吃。当时,这些面包卷是为驻加尔各答的英国官员设计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用手烤羊肉串。囊括在parathas内的烤肉串是便携式和易于食用的,非常像三明治。PaniPuri:PaniPuri(Pani:一种酱汁,puri:脆饼),可以翻译成“脆饼球”,是印度街头最受欢迎的国民小吃之一。脆球饼由两部分构成。外面金色“飞碟”用小麦粉做成,擀好的面皮往油锅里一炸,没过多久,就会像打了气一般鼓成空心的气团。给“飞碟”戳上个小口,内部可盛上自制的薯仔沙拉,最后舀上一勺秘制的绿色汤汁。一种类似薄荷的清凉、水果的甜腻、柠檬的酸爽、芥末的刺激,汇成的酸甜辛辣,被牢牢地裹在薄脆的“壳”里,一口下去,在舌尖炸开的一瞬间,调皮地在口腔内部四处弹跳打转,令人回味无穷。Dabeli:进入古吉拉特邦,你会看到大街小巷的Dabeli摊位。和很多印度街头小吃一样,Dabeli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它的美味十分巧妙地融合了柔和与紧缩,甜味与盐分。每个供应商都会将自己特殊的口味添加到盘子里,但总体来说,Dabeli是用黄油酱包装的,用tawa烤制,打开后放入五香马铃薯混合物,洋葱,石榴和甜辣辣酱。Dosa:Dosa最初来自南印度,但随着不断的融合,dosa慢慢变成印度非常常见的街头食品。Dosa是由大米和乌拉豆粉的面糊轻轻发酵制成的,然后在热的圆盘上以薄绉状进行煎炸。一旦它在底部呈金黄色和松脆状态,可以将任意数量的馅料添加到中心。传统的版本是masaladosa,其中马萨拉马铃薯被添加到dosa,并且在侧面配上水鹿和椰子酸辣酱。但在孟买,你会发现一些融合和非常有创意的dosas。MangoKulfi:Kulfi是典型的印度雪糕,奶味更厚重。而这次推荐的MangoKulfi绝对是去印度不能错过的芒果雪糕,吃完之后还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个芒果雪糕的独特之处在于店家先给芒果去核,后在中间填入雪糕和香料,冷冻过后,想象香浓的雪糕和新鲜的芒果果肉一起在口腔内慢慢融化,愉悦到我一时不能说话,仿佛身心已飘到了一个热带海岛。Samosa:Samosa素有”当之无愧的德里小吃之王”的美称。可以说它对于印度人来讲就相当于百吉饼之于一些美国人一样。Samosas是一种深度煎炸的、三角形的口袋糕点,外面包裹着薯仔、豌豆和lentis,有时还有肉。虽然它们不总是全世界印度餐厅里的开胃菜,却可以与chaat一样作为一餐来食用。在德里,品尝samosa的好地方包括RewariSweets和BengaliSweetHouse。PohaJalebi:PohaJalebi作为印度街头的美食,向来以诱人的口味而闻名,而这诱人的口味就是由两种非常美味的食物组合而成——Poha和Jalebi。事实上这是一个轻松但绝对能让人有饱腹感的早餐之选。Poha是由洋葱,薯仔和调料,如辣椒,柠檬和咖喱叶组成的美味和便利的餐点,有时还配有sev,花生,以及番茄和石榴。而Jalebi作为印度人的国民甜点,人们通常是用面粉糊在油锅里煎成漂亮的环状,然后泡在糖浆里,晾干后金黄发亮,简直让人流口水。切记Jalebi一定要趁热吃,因为这时候汁水最丰富,一口咬下去,满口糖浆,甜味瞬间蔓延,再配以一口Poha,简直不能更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