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阶级矛盾怎么化解

印度阶级矛盾怎么化解

发布时间:2022-08-12 05:56:11

㈠ 你认为如何消除印度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社会变革推翻种姓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新的能代表更多数人利益的阶级以取代旧的阶级,从而消灭种姓阶级矛盾。只有新事物的产生来取代旧事物,旧事物才会灭亡。

㈡ 印度内部矛盾那么多、贫富差别大,为什么还那么和谐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GDP经济方面的增长迅速,但是印度的贫富差距依然巨大,在印度的首府就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即使这样平民与富豪生活在这样一个区域里,还是那么的和谐,之所以这样,我觉得是和印度人先天乐观的心态有一定的关联。

回头看一看我们自己就是因为没有信仰的约束,所以人变得非常的自私,凡事都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不会为别人着想,遇见一些事情便放在心中耿耿于怀,自己都无法原谅,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来挖苦人家,印度这个民族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㈢ 印度莫卧尔帝国的阿克巴,用什么政策缓解了因争战而带来的各种矛盾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阿克巴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他命令官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收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全国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正是阿克巴这一系列“怀柔”政策,有力地缓解了因争战而带来的各种矛盾,为这时期印度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㈣ 印度有哪些社会问题

说到印度电影,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近些年来在中国影院上映的印度电影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知乎》
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持续火爆除了它具有印度特色,比如一言不合就跳舞。更重要的是,印度电影勇于反映印度的一些社会问题。那么让我们跟着这些电影来看,印度究竟有哪些社会问题。

01教育问题

印度跟许多国家一样,有私立学校也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印度是主流。

印度的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可是无论有钱还是没钱的印度人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去公立学校。

印度实行的是“自愿性教育”,有些贫穷的家长甚至不让小孩子去上学,让他们在家里做家务甚至送去做生意。可这一切在印度都是合法的。

那么印度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在电影《起跑线》的镜头里来一窥究竟。

《起跑线》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暴发户夫妻,他们有钱但是文化水平不高。

《起跑线》
他们同天下父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出钱又出力送女儿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希望女儿能被最好的私立学校录取。不过他们却屡屡失败。

最后不得已他们为了骗取穷人的录取名额,一家人搬到了平民窟。开始上演了一幕幕的闹剧。

私立学校环境优美,基础设施甚至不亚于五星级酒店。全空调教室,纯欧式食堂。连游泳池都是恒温的。

《起跑线》
学校功课安排多样化,进行的是不完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

《起跑线》
他们不提倡死记硬背。平时都是通过唱歌跳舞来学习知识,非常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起跑线》
试问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哪个家长不挤破了头把孩子们往里面送啊!

反观公立学校基础设施尚待完备。有的孩子上学没有凳子就坐在毯子上。一个老师就要负责班里孩子全部的教学科目。

《起跑线》
基本的卫生问题都让人很堪忧。学校厕所的条件非常差。

《起跑线》

印度公立学校的学生很少,教师也非常稀缺。而且这些上公立学校的孩子百分之百都是出自平民窟的孩子。

教育的两级分化,导致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而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这使得印度的阶级矛盾越发的严重。

02语言问题

在印度,英语的普及度非常高。人人都以会说英语为自豪。

英语在印度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那么如果印度人在印度不会说英语会被别人怎样看待呢?让我们从这部励志大片《印式英语》来看看吧。

《印式英语》
女主莎希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会说英语。

她被丈夫嫌弃。

女主每天在家做沉重的家务,等待丈夫回家。

可是丈夫却不愿意跟她说说话。

《印式英语》
女儿也嫌。

学校开家长会,女儿宁愿骗老师妈妈病了,也不愿让她出现在同学面前给她丢脸。

《印式英语》
有一次莎希口误错把“爵士”说成了“查兹”。

父女俩相视一笑,仿佛莎希是个外人似的。

《印式英语》
莎希为了帮亲戚筹备婚礼,独自来到了美国。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想受到家人的尊重。她偷偷的报名了英语培训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英语口语练好了。

当她在婚礼上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时,立刻引来了众人的瞩目。尤其是他的丈夫,简直惊呆了。

《印式英语》
因为英语,她受人排挤;也因为英语,她受人尊敬。多么讽刺?

一个人的价值难道就体现在他所使用的语言上面吗?这让人反思。

03女性问题

众所周知,印度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

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印度全国平均男女比例是1000∶927。首都新德里的男女比例仅为1000∶819,而名流荟萃、富人云集的新德里南部地区则是全印男女比例差距最大的地方,男女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000∶762。

一个男女比例如此失衡的国家,会发生一些什么荒诞的事情呢?

让我们从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家》来猜测一下吧!

《没有女人的国家》
在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残忍的杀人镜头。一位父亲亲自将他刚出生的女儿放进了牛奶里,淹死了她。

《没有女人的国家》
他这是谋杀!

在电影的这个村庄里,人们生下儿子就当宝贝养,生下女儿就残忍的抛弃或者杀害。久儿久之女性越来越少。

村里的男性娶老婆成为了一个家里的头等大事。财主老王五个儿子,各个光棍。后来财主老王用五万元和五头牛买了一个女孩子到他家里来。这貌美如花的菇凉就同时嫁给了他五个儿子。

财主老王甚至自己独享了女孩的初夜和第二夜,剩余的五天就让儿子们平均分配。

《没有女人的国家》
这简直不可思议啊!

然而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到恶心、痛恨的是,整个村庄的男子不约而同在牛棚里强奸了女主。

《没有女人的国家》
印度是一个强奸大国,在2012年印度发生了一件震惊了全球的“公交车轮奸”事件。全球人民开始关注印度强奸案的频频发生。

根据一项公开的调查表示,印度有百分之五十一的男性和百分之五十五的女性认为:

家庭暴力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的。

引用知乎上一句奥巴马的言论“不尊重女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不尊重女性的国家是迟早要灭亡的,不尊重女性的人是不配被称作人的。”

每个国家都会有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但我们仍然欣慰印度敢于直视社会问题,并用电影的形式来痛诉这些状况。

印度电影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在悄悄的改变着这个世界。

勇于直视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印度更加美好的未来!

㈤ 难以改变的印度种姓制度是什么

在印度,从古代就一直流传着一种非常严格的种姓制度,等级差别也非常明显。假如两个属于不同种族的人结了婚,那么这对夫妇以及后代将会被逐出原种姓,改成其他的姓,成为杂种种姓。杂种种姓的人被称为肮脏的不可接触的人,其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他们的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

由于不可接触种姓的出现,印度原本就不平等的社会更加不平等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种姓制只是保证了婆罗门的尊严和特权,而且是以牺牲别的种姓的利益来做到这一点的,地位越低的种姓受的损害越大。而且从社会结构看,印度社会中婆罗门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那些人数众多的低等种姓为什么不反抗这种对他们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们好像还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他们自己的地位还是令人羡慕的,还不是最糟的,时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去做违规的事情而落到更让人不可接触的地步。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似乎没有找到一个令人十分信服的结论。从历史上看,由于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印度在这一时期不存在强大的王权,但同时印度又不存在强大的平民阶层,或者说是不存在一个利益一致的平民阶层,这样就只有由第三个阶层——既不属于当权阶层,又不属于被统辖阶层的婆罗门,借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众人之上。

但实际上,印度在很早就出现了阶级分化,奴隶这个词在吠陀经典中就已得到应用,但是种姓制的血缘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阶级特征。它所严格规定的婚姻规则使血缘纽带得到维系,而关于职业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阶级分化的加剧。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种姓意识而不是阶级意识。即便是不可接触的杂种人群,由于他们身上仍然流淌着原种姓的血液,所以他们仍然脱离不了这个体系,这样,印度种姓制度实际上就扩展了。

种姓制度的扩展造成了各个集团的隔离,从而大大冲淡了隐蔽在隔离后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比如首陀罗在4大种姓划分开时,他们的地位类似于奴隶,然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新的种姓处于比他们还低得多的位置,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罗种姓对自己地位的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印度的阶级意识和矛盾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另外,印度次大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由于印度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不用花费太多的努力就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加上宗教对于追求物质享受的蔑视,那些位于社会上层的婆罗门甚至刹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与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种和谐。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平和、宽容以及忍耐的特点也使种姓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缓和。

还有,由于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即便存在不满的情绪,各种姓成员更习惯从自身修行的角度从内部去寻找原因和解决不满的途径,而不像其他一些国家的奴隶和农民,把对现实的不满集中到帝王的暴政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种手段去加以改变。印度人们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会触动种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巩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婆罗门集团至高无上的地位也难免会受到冲击,婆罗门教的神圣地位也会动摇,不过种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进入了低潮而已。

㈥ 阶级矛盾怎么解决

阶级矛盾解决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阶级矛盾的本质是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6)印度阶级矛盾怎么化解扩展阅读: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也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如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本来是对抗性矛盾,但由于处理得当,转变成为非对抗性矛盾,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因为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还存在,所以阶级矛盾还存在。

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应当善于区分并正确处理阶级矛盾以及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非阶级矛盾。将来,阶级斗争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不存在了,阶级矛盾也就随之消失。

㈦ 中古后期的印度的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中古后期的印度,宗教问题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它贯穿着整个中古后期,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突出的问题。社会矛盾是指社会各阶级或阶层基于不同的利益关系或财产分配关系所产生的种种冲突和不和谐现象。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和类型,可以是受到限制和调节的,也可以是利益对抗和彼此冲突的。

㈧ 云石,地缘政治15,印度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中国

分裂的政治传统
作为南亚次大陆的天然主宰,印度有着不逊于任何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悠久历史,并有着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璀璨文明。但与其他拥有相同体量的古老文明不同,在印度文明的扩张史中,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稳定政治格局。中国、罗马、阿拉伯、奥斯曼等古代文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纷纷迈向帝国体制。而印度文明却始终处于邦国割据的分裂状态,即便偶有统一,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考虑到古代印度文明的发达水平,以及南亚地缘板块内部的紧密联系,这种分裂格局多少有些另类。
当然,古代印度之所以分裂,也自有其理由。在之前的《印度为什么怕中国》一文中,云石君已对印度的地缘格局有所介绍:南亚次大陆以东为缅甸的密林;北部为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过印度河流域,便是兴都库什山脉;它们的存在,为南亚次大陆提供了充分的保护。至于南面的大海,虽然无法阻挡海上势力,但海洋文明的商业特质,使它们即便进入印度,也更注重于物质利益的攫取,而非对领土的占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后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国),因此无法对印度文明造成颠覆性影响。
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当印度文明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后,便丧失了继续扩张领土的动力(以农耕时代的观点看,南亚次大陆周边的土地也确实没太大开发价值)。而它又不像华夏文明那样,有必须持续应对的外来压力(华夏文明必须长期应对塞外游牧文明的侵袭),以致必须采用大一统的方式,,来集中资源应对。
当然,印度也不一点外来威胁都没有。相对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还是容易的多。而山对面中亚地区的游牧文明,更是农耕文明的天敌。
不过,虽然古代印度会周期性的收到中亚游牧文明的入侵,但却并未对印度文明的独立性构成本质性的威胁。之所以如此,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实力外,也与中亚作为大陆交通岛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中亚身处亚欧大陆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亚大陆、蒙古高原、南亚次大陆、伊朗高原乃至西亚新月沃地等亚洲各大地缘势力的交锋之地。虎狼环伺的周边环境,使中亚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锋结束后,成为胜者的附庸。
只是,无论对东亚的中国、蒙古,还是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中亚都太过遥远。由于远离各大地缘势力的核心区,中亚即便被一方占领,这种占领也缺乏稳定性,随时会因为占领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缘势力的卷土重来而发生改变。
中亚的虚弱和混乱,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机率,也使得得以征服印度的统治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困境:由于身后缺乏强大而稳定的地缘板块作为支撑,使他们无力对印度文明进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针对印度实情,对自身进行调整,以保护得来不易的统治地位。最终结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这种既无法扩大文明规模,但也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的情况下,窝里斗,几乎是所有组织的本能。在这种大环境下,南亚次大陆内部的各次级地缘板块的矛盾被相对放大,最终形成了分裂的政治格局。
正是这种分裂的政治传统,使印度于1948年建国后,很容易便建立了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现代西方民主制度。但当印度经济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时,问题就来了:
放眼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无论是早期的英法美德,还是后期的日本、韩国甚至台湾,在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其政治体制虽有进步,但均带有强烈的威权色彩。即使有所谓的分权制衡,其范围也只限于精英阶层。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工业扩张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如圈地运动、血汗工厂、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侵犯普通民众的利益。只有通过强大的政治威权,才能压制反抗,强力推进。只有当工业化完成,上述问题淡化消失,波及全民的现代民主制度才有了实施的可能。
而与西方不同,印度在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时,国家经济基础仍处于传统的农耕状态。这种民主制度的超前实现,对印度经济的发展构成巨大的阻碍: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工业项目,因其本身所连带的负面影响,都会招致印度人民的坚决反对,并在现代媒体的监督下被迅速放大。
在民主政治框架下,印度政客为争取选票,只能无节操的迎合群众意愿,无法像威权时代的韩国、台湾和后来的中国政治家一样,用强有力的中央权力将其推行下去,这导致印度接连错过20世纪后期的几次历史发展机遇,经济结构迟迟无法转型。
而同样,过早采用西方民主制度,也导致了中央权力的薄弱和地方的各自为政,反映到经济层面,就是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规划布局无法展开,国家经济支离破碎。

印度教和种姓制度
印度社会根据出身不同,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犬舍、首陀罗四大阶级,此外还位于四大阶级之下的“贱民”阶层。不同阶级职业不同、地位差别悬殊。处于高种姓的婆罗门与刹帝利,掌握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而占人口绝大部分的首陀罗、犬舍和贱民,则穷困潦倒。
其实这种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并不是印度专利。但跟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文明中,这种社会结构被以种姓制度的方式加以固化。
在中华等其他文明中,下流阶级的人,可以通过读书、作战、经商等后天奋斗的方式,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提升自己的阶级地位。
而印度人的阶级地位则完全由出身这个先天因素决定。出生之后,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阶级地位都不能改变。也就是说,无论低种姓多么努力,他们也无法跻身于婆罗门、刹帝利等高贵阶级当中。
可是,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种姓制度断绝了绝大部分印度人改变命运的可能,理所当然的会招致他们的愤恨和反对。对此,印度文明采用宗教的方式加以化解。
印度教教义推崇转世,将今生的苦难,作为来世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在印度教义的熏陶下,下层阶级逐渐放弃了现实社会中的反抗,而寄往于来世,甚至愿意通过苦修,来增加转世获取幸福的几率。
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结合,使印度社会的阶级完全固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好处,是有效减少了阶级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阶级战争(农民VS地主、资产阶级VS地主;无产阶级VS资产阶级+地主)在印度很少发生。但坏处则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上升渠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下层阶级,也就丧失了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动力,变成得过且过的“混日子”一族。当“愚昧”、“慵懒”、“散漫”成为低种姓的代名词后,印度也就丧失了通过发展大规模制造业迈向现代文明的可能。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发展出软件外包业,并取得了成功。但是,这样一个产业链短(不需要太多配套产业)、劳动力需求量小(只能容纳百万人口级的就业、总共不过几百亿美金的规模)的产业,是无法将印度这种超级人口大国带入现代化的。作为一个十亿人口级别的国家,发展制造业,是其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大规模的工业制造需要大量的合格劳动力。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印度必须清除种姓制度的影响,给予低种姓和贱民阶级足够的上升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工作等手段来改变命运。
可是,当阶级藩篱被打破,下层人民有了获得幸福生活的欲望和可能后,使人安贫乐道,愿以今生苦难换的来世幸福的印度教教义,也就丧失了它的社会基础,其结果就是被拜金主义取代。
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印度的低种姓和贱民们,终将被裹挟进工业化的滚滚洪流中。但与此同时,强征土地、房屋拆迁、环境污染、职业病、过低薪酬、长时间劳作,这些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中前期)无法消除的负面影响也会随之而来,进而引发民众的群体性愤怒和抗争。
对印度政府而言,压制民众的不满是有必要的,否则工业化无法实现。但在现代民主制度的架构下,为选票所裹胁的政客,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想解开这一困局,印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政改的内战风险
中央集权的过程,必然引发政治势力的重新洗牌。考虑到印度的政治架构,没有任何一方政治势力,能够让其他对手放手退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印度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政治势力间直接发起内战,用武力消灭其他势力;要么跳出派系争斗,放下身段争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种姓和贱民的铁心拥护,通过壮大基本盘的方式,逼迫保守势力出局。
咋一看,派系内战并非好的选择。但如果采用第二种方式,则意味着这一政治势力站到了下层阶级的立场上,一旦其掌权,必然会剥夺掌握社会资源的上层阶级的利益,进而会招到强烈抵制。鉴于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双方的冲突必将愈演愈烈。如此一来,派系内战或可避免,阶级战争却极有可能发生。(现实中的案例,则是印度毛派武装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一旦大规模工业化启动,毛派将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
种族对抗与宗教冲突。
印度的人种构成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由早期自中亚迁入的雅利安人演化而来的印度斯坦人(即印度白人);土着的达罗毗荼人(即印度黑人);以及早期由东亚流入、在东北地区占相当比例的蒙古利亚人(黄种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婆罗门、刹帝利两大高种姓基本由占人口少数的印度白人组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达罗毗荼人与黄种人则基本属于低种姓和贱民。
一直到今天,印度社会的各种资源仍由高种姓的印度白人控制,而印度黑人和黄种人基本处于被统治地位。
通常情况下,这种明显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种族冲突的产生。而印度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却成功的避免了种族间的对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印度之所以能成为例外,固化阶级的种姓制度,和鼓吹放弃今生以求来世的印度教义居功至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由于宣扬众生平等,不利于印度种族阶级社会的稳定,逐渐在当地走向消亡)如果这两者被清除,处于社会中下层的达罗毗荼人和黄种人的种族意识会被激活,并在拜金主义的诱惑下,对控制社会资源的印度斯坦人产生种族仇恨,肤色的不同更让这种冲突加倍激化。而随着大规模工业化的展开,主要的印度斯坦人构成的资本家,与主要由达罗毗荼人以及黄种人构成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将愈演愈烈。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合二为一后所迸射出的力量,足以将印度搅的天崩地裂!
宗教矛盾也是印度政治改革潜在威胁。印度境内有总数多达一亿的穆斯林。他们独立于印度教体系之外,但与黄种人和达罗毗荼人一样,处于社会的中下层。虽然当下,印度教的强大实力足以压制占人口少数的穆斯林。但如果印度教体系崩溃,印度社会陷入纷争,穆斯林为争取自身权益,也不可避免的会卷入其中,进而加剧印度的混乱。
制度、阶级、种族、宗教,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印度的工业现代化道路十分艰难,稍有不慎,便有万劫不复的危险。
印度当然清楚内乱的后果。但鉴于自身复杂的国情,它又无法确保内乱不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在这种左右为难下,印度的现代化改革只能长期流于形式。能否找到一条真正的和平发展之路,将是事关这个南亚大国延续与存亡。

㈨ 印度的政方与民众是不是越来越大矛盾和越来越背离人心

印度是极少数在工业化之前便实施民主政治的国家,被西方誉为“最大的民主国家”。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是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套制度的雏形早在19世纪中叶英王接管东印度公司以后就已经开始实行,印度的政治精英和官僚阶层对这套政治制度既熟悉又欣赏。因此,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向印度和平移交政权的同时,印度的统治阶级也自然而然地承袭了它所建立的议会民主制度。新加坡前总统蒂凡那用钟打了个贴切的比喻:英国离开印度时,印度人把钟修理好,钟还是英国钟,却以印度的方式走动。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从政治上确定了资产阶级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同时规定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在议会民主制度下,印度各党派为了争取权力,目标直接指向议会的议席多少。印度政党之多可谓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政党总数为192个,今年的大选已有多达400多个大小政党报名角逐,参加投票的选民可能超过5亿。印度普选制下的社会动员迅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意识,拓宽了政治参与面,并使印度成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在大选中,印度民众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政治热情,选举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民意。参加投票选民的比例一般都超过了60%。现在的5亿选民中,有3亿参加投票。民众普遍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不仅逐渐扩大了社会各个层面民主体制的建立,使各级选举形成了制度化;而且打破了印度传统社会中特有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开放,这无疑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方向。议会民主制把各种政治力量纳入了合法的政治斗争轨道,从而避免了大规模暴力革命的发生。在迄今为止已经举行的13次大选中,每一次选举都保证了国家政权的平稳更迭和政府组成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主政体对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调节能力。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后印度曾出现过一个政局不稳的较长时期,但这种不稳定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不至于影响到国家重大政策的连续性,更不会出现中央政权垮台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因为具有较大弹性及调和能力的民主政治体制具有保持政治基本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印度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较好地保持了文官治国和军不干政的传统。军队始终保持了对国家的效忠,这是保持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从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来看,尽管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演变,民主政治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是它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扎下了根基,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广泛认同,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这种制度建立了利害关系,都想通过这种制度分享一部分国家权力。民主政治一旦实行,除非它极大地损害了势力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否则很难取消。

㈩ 印度国内矛盾达到极限,难道必须靠对外战争解决吗

今天的印度国内矛盾已经到了政府不可收拾的程度,印度各种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种姓矛盾,贫富矛盾,种种矛盾叠加在一起已经到了纳伦德拉·莫迪政府再也无法承受的临界点,将近半个印度几乎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再加上军事上发生的各种弹药枯竭,许多进口的先进战机、火炮和枪械的各种弹药包括导弹奇缺,由于印度自己不能生产而靠进口,很久得不到补充,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这当口本不是与中国宣战的最佳时机,完全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是撅起屁股准备挑选肉最厚的地方让中国狠狠的踢上一脚,反正锡金那块肉也是从中国挖过来的,印度军队不求获胜,只求争取到了国际舆论的同情,目的也就达到了,不信我脱了裤子你们看,屁股上的大紫脚印那就是中国攻击印度的铁证。从而武器装备和弹药上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无偿援助,不花钱还能填补印度军队的亏空。纳伦德拉·莫迪的底牌就是知道中国正在世界推行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没心思跟印度大打,就算惹急了也不会侵占印度的领土。印度激怒中国,然后纳伦德拉·莫迪在印度国内造声势说中国敌视印度企图攻击印度,把印度国内的各种矛盾顺便转嫁到中国的头上,减轻印度政府的压力,这就是纳伦德拉·莫迪政府不断招惹中国和巴铁的最终目的。

阅读全文

与印度阶级矛盾怎么化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电信手机卡网络如何 浏览:334
中国邮美国邮费多少 浏览:845
印度疫情这么严重为什么不戴口罩 浏览:449
为什么印尼和马来西亚是穆斯林 浏览:233
越南贸易展在哪里 浏览:691
意大利哪些大学有语言类本科 浏览:344
中国接听英国电话多少钱 浏览:652
英国最贵的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101
印度紫檀木手链多少钱 浏览:201
四大粮食中原产于中国的是哪个 浏览:914
中国调味品第一镇是哪个 浏览:741
伊朗胖人体重多少斤 浏览:385
意大利语黑手党怎么说 浏览:868
腾冲距离越南多少公里 浏览:954
意大利吃烤串长什么样 浏览:768
英国海运到韩国多久 浏览:40
中国爱国酒30年多少钱 浏览:602
伊朗男排身高最高的是多少 浏览:115
意大利布客气怎么说 浏览:930
印尼购买什么区别 浏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