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萨尔达萨罗瓦调水工程
1 印度水资源及跨流域调水工程概况
印度是世界上第七大国,国土面积297.47万km2,人口近10亿,由22个邦和9个直辖区组成,可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5%,农业产值占国民总收入的50%。全国年平均降水量1100mm,总降水量37万m3,蒸发量约占降水量的1/3,地表水年径流量约17万m3,7.9万m3入渗补充地下水,其中约2.7万m3可以被利用。印度的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喜马拉雅山东部和西海岸的山脉年降水量为最大可达4000mm,东部阿萨姆地区为1000mm,在中部和南部的高止山脉背风坡面不到600mm,最干旱的西北部拉贾斯坦和塔尔沙漠以及孟买北部固贾拉特年降水量不足100mm。印度的河流水源有两种:一种是雪水补给的,在北部和西部经常引起洪水;另一种是季风雨补给(印度降雨量的90%集中在6~9月的雨季),在中南部造成短暂的洪水,这些河道旱季干涸,雨季暴涨,很有规律。
印度现有灌溉面积2200万hm2,占可耕地面积的15%,仅占预计潜在灌溉能力的一半。据粗略估计,印度的1/3地区水量有余。1/3地区缺水,1/3地区水量时多时少。因此,开发印度水利资源最好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季风雨径流贮存在水库中,并用于作物需水期灌溉。由于水库库容与年径流相比根本谈不上实现有效控制和最佳利用,所以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就成为开发印度水利资源恰当而重要的方式。
长距离大流量调水在印度已有五个世纪的历史,如西珠木那运河和阿格拉运河从喜马拉雅山调水至遥远的旁遮普、乌塔普拉德西和拉贾斯坦。20世纪开始,特别是印度独立以来调水工程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北方邦的萨尔达-萨哈亚克调水工程从卡克拉河-萨尔达河送水到恒西平原,供水渠长260km,设计流量650m3/s,灌溉面积约160万hm2,拉牟刚嘎河供水工程,灌溉面积约60万hm2;巴克拉-前加尔调水工程,灌溉面积约133.33万hm2;那珠那沙供水工程,灌溉面积约80万hm2;唐巴德拉供水工程,灌溉面积约40万hm2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拉贾斯坦运河工程,从喜马拉雅山输水到拉贾斯坦的沙漠地带,供水渠长178km,设计流量685m3/s,灌溉面积约120万hm2。
20世纪90年代印度国家水文研究院提出的2000年及2025年全国需水量预测见表1。
表1 印度2000年、2025年需水量预测表
由此表可见,印度全国年需水量将由1990年的5520亿m3增加到2025年的10500亿m3,增加190%;其中灌溉用水由4600亿m3增加到7700亿m3,增加167%。其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尽管近几十年对灌溉水源做了大规模的开发,但印度政府和各邦政府对长距离大流量调水问题仍在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调查研究。这些调水规划有:哥达瓦利河-克里西那河-蒲那河调水计划;那马德河高水运河;西流河水东调计划;恒河建高坝蓄水计划;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调水计划以及开发拉贾斯坦沙漠计划等。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大规模调水对于开发水利资源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可以期望,再过一、二十年这些规划中大部分将变成现实,那时印度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将会面貌一新。
2萨尔达-萨哈亚克调水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
萨尔达-萨哈亚克调水工程建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已经正常运用20余年。调水工程位于印度北方邦,从发源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卡克拉河和萨尔达河取水,水源充沛。在两条河上各建一座低拦河坝和进水闸组成的引水枢纽。在两河之间建一条连接渠,长14.5km,设计流量为480m3/s,从卡克拉河调水入萨尔达河,以上为取水首部工程。输水总干渠自萨尔达河引水,全长260km(其中自26km至104km为双线并行输水,其余均为单线输水),设计引水量650m3/s,灌溉面积160hm2。灌区内主要作物为甘蔗、水稻、小麦、蔬菜和果树,主要灌溉期为6月至11月;11月至3月用水较少,一般维持在400m3/s左右;3月至6月为非灌溉期。总干渠基本处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村镇稀疏,渠线比较顺直,渠道多为填方或半挖半填,设计水深7.0m~6.8m,渠道底宽48m~23m,设计边坡为1/2.0,纵坡为1/10000。总干渠渠道输水部分采用混合衬砌,衬砌结构自下而上为素混凝土垫层(厚10cm)-砖(厚12cm)-塑膜防渗层-砖(厚12cm),衬砌段长度合计130km。总干渠共设节制闸4座,分水闸12座。为保证输水安全,每隔40km~60km设退水闸一座,退水流量为相应总干渠设计流量的1/2,总干渠与现有河渠交叉处共设大型建筑物2座,其中渠渡槽1座、河涵洞1座。由于总干渠两侧村庄较稀疏,公路桥间距约为2km~4km左右。
调水工程仍实行政府行政管理的事业体制。总管理机构为北方邦灌溉管理局,并在枢纽工程和重要建筑物处设管理处。灌区的农作物灌溉定额为1m水深(折合10005m3/hm2)。灌溉水费按作物类型以hm2计征,如:小麦为287卢比/hm2;甘蔗为474卢比/hm2。水费由地方政府征收,工程管理、运用和维修费用由政府拨付。工程运用方式也比较简单,渠道一般不按灌溉需水量输水,而是常年维持大流量输水,多余的水量送入下游河道。
3 戈麦蒂渡槽的设计、施工和管理
戈麦蒂渡槽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渡槽之一,位于萨尔达-萨哈亚克调水工程总干渠163km处,是总干渠跨越戈麦蒂河的大型交叉工程。总干渠设计流量357m3/s,戈麦蒂河设计洪水流量4530m3/s,渡槽总长473.6m,其中:进口渐变段37m,槽身段381.6m,出口渐变段55m。过水槽宽12.8m,高7.45m,由9.9m高的预应力混凝土纵梁、加劲肋和横梁、上连杆组成的框架系统支承。左右纵梁顶部均设有5m宽的公路桥连接戈麦蒂河两岸交通。渡槽下部结构空心槽墩和基础沉井,槽墩长18m,宽3m,高9m;沉井长27m,宽12m,深35m。
戈麦蒂渡槽的工程设计、施工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增加盲跨,减少岸墩沉井深度
戈麦蒂河设计洪水流量4530m3/s,经河道水利计算渡槽设10跨,每跨31.8m,即可满足行洪要求。但按此进行冲刷计算,河槽部位沉井埋置深度为35m,两岸沉井埋置深度达58m,不仅造价太高,施工难度也太大。因此,设计时在两岸各增加1跨31.8m的盲跨,两岸况井按埋置式设计,不再考虑冲刷影响。渡槽设计总长为12跨,每跨31.8m,共计381.6m。
3.2输水槽与承重框架各自独立,解决槽身抗裂问题
戈麦蒂渡槽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承重框架支承非预应力输水槽身的布置形式。这种结构受力明确,跨度31.8m的承重框架不直接挡水,不必进行抗裂计算;而输水槽身三面支承在间距为1.95m的横梁和肋板上属于密肋板结构,容易满足抗裂安全要求。由于采用这种结构,输水槽身可以分节布置,设计为每跨三节,每节10.6m,以增强槽身对沉陷、位移、温度、地震等变化的适应性。
3.3承重结构采用预应力箱型框架,承载能力强
戈麦蒂渡槽承重结构采用预应力箱型框架,框架由纵梁、横梁、竖肋和拉杆组成,为增强框架的刚度,底部纵梁和横梁之间还设置了十字交叉的系梁。框架的每一个部件均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每根纵梁设有38根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每根横梁设有12根横向预应力钢绞线,每根竖肋设有3根竖向预应力钢绞线,每根拉杆设有4根横向预应力钢绞线。这个由三向预应力构成的高9.9m,宽14.6m,跨度31.8m的箱型框架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经20余年的高水位运用,未出现任何问题。
3.4 采用两段钢槽连接段,选用合理的支座及分缝止水结构,适应地震、温度、伸缩、沉降变形
为了消除槽墩沉陷和地震时纵向位移对结构和止水的影响,戈麦蒂渡槽采用了非常规的连接段、支座、接缝和密封止水形式。经计算和现场实验槽墩沉陷7.2cm~13.4cm,对应的渐变段侧墙顶端位移可达30cm。为此,在岸墩与渐变段之间设置了一跨长1.2m的简支滑动钢槽,钢槽支承在一侧固定,一侧可以滑动的圆柱铰支座和滚动圆柱铰支座上,能在滚动铰支座侧承受30cm的滑动位移。为便于滑动并保证密封止水,在支座的垫板上增加一叠10mm厚的铅片,并将带皱折的止水铜片焊接在钢槽和支座钢板上,使之能适应水槽的位移,保证渡槽不漏水。在渐变段内,将水槽分段与沉井布置相适应,即每段水槽放置于一个沉井上,并在沉井之间设置较小的水槽段。水槽支座采用特制的切线橡胶支座,相临水槽间设30cm的分缝并采用Ⅴ型橡胶止水。这种止水表面用钢板覆盖,钢板一边固定在一节水槽上,另一边搭接在另一节水槽上,钢板下铺设铝片并安装P型密封橡胶止水,防止泥沙进入。渐变段是渡槽沉陷、位移最严重的部位,采取以上措施保证了渡槽的安全运行。
3.5 渐变段采用沉井基础,减少与主槽段之间的不均匀沉降
戈麦蒂渡槽上部荷载很大,主槽部位全部采用沉井基础。沉井为双D型断面,长27m,宽12m,井壁厚2.25m,隔墙厚1.5m。渐变段位于两岸槽身坐落在原状土上,如不进行处理将在主槽和渐变段之间产生很大的不均匀沉陷,造成结构破坏和渡槽漏水。为此,设计时特别重视两岸渐变段的基础处理,对渐变段的槽身也采用沉井基础。渐变段的基础沉井长26m,宽14m,比主槽沉井尺寸大,上游渐变段设3个沉井,下游渐变段设4个沉井,除与岸墩相临的两个为双D型断面外,其余5个均为矩形断面,矩形沉井壁厚为1.7m。为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在戈麦蒂河左岸做了一个直径5m,壁厚1.25m的实验井,经详细观测得到:井壁摩阻力为1.9t/㎡;井底容许承载力为4.5kg/cm2以及荷载强度5kg/cm2时的总平均沉陷量。这些实测资料为沉井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6 梁系结构采用工字型断面,受力条件好
戈麦蒂渡槽的主要受力构件均采用工字型断面。纵梁梁高9.9m;上翼缘宽5m;跨中部位腹板厚350mm,下翼缘宽600mm,高1.5m;两端各5.55m长部位腹板厚600mm,下翼缘宽1650mm,高1.5m;跨中部位与两端部位之间设600mm长的过渡段。横梁高1.5m;腹板厚350mm;翼缘宽均为1m,上翼缘厚150mm,带有高90mm的45°的梁腋;下翼缘边厚150mm,带有高150mm的30°的梁腋。拉杆也为工字型断面,截面高600mm,腹板厚350mm,上下翼缘均为450mm,厚150mm。主要受力构件采用工字型断面虽然给施工带来一定困难,单具有断面经济合理,便于配筋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3.7 戈麦蒂渡槽工程量
戈麦蒂渡槽于1973年10月开工,1978年竣工,总工期5年。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35000m3,沉井土方开挖180000m3,混凝土和普通钢筋混凝土140000m3,预应力混凝土8000m3,钢筋7500t,钢模板和钢支架3500t。沉井开挖采用10t起重机加1.5m3抓斗,每口井使用两台。由于沉井自重很大,一般不需另加压重便能自行下沉,但是工地也准备了混凝土压重块,施工中有一个沉井就在使用加重块后一个月未沉陷,而在一次偶然情况下突然下沉10m,所幸未造成任何破坏。上部结构施工顺序为:纵梁,每根纵梁分3次浇筑;横梁;内外肋板;拉杆;输水槽以及其他小项工程,如护栏、耐磨层、连接装置等。纵梁施工由于河床土壤承载力很低,不能在地面安装脚手架和模板,为此制造了一台带滚轮的特种钢拱架梁,架设在槽墩上,一次可施工4跨。纵梁采用定型钢模板,分三层浇筑混凝土,一旦纵梁浇注完成并施加完第1期预应力后,钢拱架梁就移可至后面4跨,浇注后面4跨纵梁。横梁、肋板、拉杆、输水槽的模板均支承在从纵梁上缘悬挂下来的脚手行架上。由于输水槽的侧墙非常薄,侧墙混凝土分4层浇筑,并采用模板振捣器振捣压实。为防止漏水,输水槽底板和侧墙均涂刷了两层环氧树脂。预应力的施加程序为纵梁(先垂直后纵向);横梁;拉杆。纵梁浇筑完5天后开始施加垂直预应力,从纵梁中部向两端对称施加,在纵梁顶部加载,在底部灌浆封孔。纵向预应力分两期施加。第1期在混凝土浇筑完7天后开始对26根钢绞线施加预应力,梁底6根钢绞线的预应力足以承受纵梁自重,此时可拆除底部钢模板;第Ⅱ期预应力于纵梁混凝土浇筑完21天后施加,各纵向钢绞线均从纵梁两端施加预应力。纵梁预应力由纵梁向跨中对称施加,为减少附加应力对纵梁的影响,分三步进行:第1步,先对每根横梁的2根钢绞线施加预应力;第2步,对另外2根钢绞线施加预应力;第3步,用千斤顶将整跨框架顶升并将纵梁支承在只允许横向位移的滚住轴承上,再给横梁中的其他钢绞线施加预应力。所有横梁预应力均由一端施加,施工时左右交叉对称进行。拉杆施加预应力从纵梁两端1/4跨处开始,向跨中和两端对称进行。每根拉杆的预应力一次施加完成。所有的预应力钢绞线穿孔均采用混凝土泵进行灌浆,以确保浆体注满整个空间。该渡槽的其他部位施工均采用常规的方法。
戈麦蒂渡槽设有管理处负责运用管理和养护维修等工作。运行20多年来渡槽经常在高水位下运行,未出任何事故。通过检测未发现工程有明显的位移和沉降,也未发现渡槽常见的漏水现象。这些充分说明戈麦蒂渡槽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都是很高的。
② 印度河水量来源
你好
你好, 1: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为源。 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迥然有异∶ 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 ∼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现 ,偶有蹂躏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 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区获得的。 所以,它们在流出山麓时流量最大,在 平原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汇入,倒是由 于蒸发和渗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 在雨季之后时期,渗漏也可增加一些水 。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从12月中旬至2 月中旬最低。此后河水开始上涨,最初 缓慢,而在3月底较为迅速。高水位通常 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后河水急 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开始较为平 缓地减退。印度河年水量约1,440亿立方 码——略多于印度河水系总水量的一半 。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合计水量约为1 /4; 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合计 水量构成水系总水量的其馀部分。
2:特点: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原因:印度河流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夏 季多雨,冬季干燥
补充一点:自己理解理解细分的原因。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 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 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 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一年分为四季 :12-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季,气温低、 降水少、湿度小;7-9月为西南季风季 ,降水多.雷暴多,湿度大,是全年的 降雨季节;4-6月是东北季风向西南季 风转变的过渡期,又称热季,空气干燥 、温度高;10-11月是西南季风后退季, 也就是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的过渡季节 ,降雨少,昼夜温差大,但季节比较凉 爽。流域内最高气温在46C左右,最低气 温在零下15C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约300 mm。地图 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 25~500公厘(5~20寸)之间。除了巴基 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 陆最干燥的地区。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 河流域,带来102~204公厘(4~8寸)的 降雨量--这对于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 为重要。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 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 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 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风雨(7~9月)提供其 馀水量。
③ 为什么印度大规模缺水,却不把恒河的水取来饮用呢
印度有用恒河水来作为饮用水的,他们并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长期的缺水,即使是恒河水这样脏的水,他们也有选择去饮用。否则如果是只利用纯净的地下水,他们是很难生活的。
印度当地人对待恒河是特别虔诚的,他们认为这条河水是给予他们最好的财富。与我们相反,我们喝水是将水得到净化之后,然后再进行烧开,将水中的细菌消除,才可以饮用。但是印度当地的百姓却不这样,他们直接饮用恒河水,也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
他们喝了恒河的水不生病也与他们的饮食相关,因为他们吃着可以抑制细菌的一些食物,所以将恒河水喝入肚中,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由此看来,印度这样大规模的缺水,他们也是会采用恒河水来饮用的。
④ 印度水妻习俗,婚后必须听正妻安排,地位超低为何却都抢着当
以前想要去国外看看,那只是上流人士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但是现在生活发达,我们大众生活好了,想去国外那是很容易,也相对无难度的。
很多男人甘愿娶水妻,多数都是为了让女人到自己的家庭当中干活,而有一些女人因为丈夫去世,比较孤独,不想过这样的日子,这才甘愿当水妻。对于此种情况,其实水妻的命运还是悲惨的,相对比较起来,还是中国的女人幸福,命运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此你怎么看?
印度“水妻”处境悲惨,不仅要忍让原配,还要为丈夫“取水”
⑤ 每天都要为丈夫取水,印度“水妻”为什么要这么做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在这里虽然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每一个男性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你却能够看到许多人有好几个妻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当地许多比较富裕的男性家庭很容易受到其他女孩的欢迎,由于当地人的经济非常的低下,很多人都过着穿不暖吃不饱的日子,所以很多人家就会将自己的女儿送给其他人当做水妻。
日复一日的悲惨生活让人感到非常的同情,但是这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是当地的一个现状。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够改变的。可能很多的国人都会觉得,如果自己一个人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不是更好,省得受到如此的屈辱。但是在当地如果没有依靠,很有可能就会过上吃不上饭的日子。
⑥ 印度在水利方面实力强吗
水利对于印度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关系到赖以生存的农业,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减少贫困,保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印度的人口占世界1/6,淡水资源占世界1/25,土地面积占世界1/40,同时还养活着世界上1/20的牲畜,其中一半以上是牛。印度的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克纳河流域占印度土地面积的33%,但占有全国水资源的60%;西海岸占地面积只有全国的3%,但占了全国水资源的11%,其余64%的土地只有29%的水资源。
印度的淡水来源主要是降雨,加上北部喜马拉雅地区有限的雪水。印度全国降雨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不平衡。西部拉贾斯坦邦年降雨量只有约310毫米,东部梅加拉亚邦则超过11400毫米,全国平均年降雨量为1170毫米。全年降雨量中约85%都集中在4-5个月的时间内。全国3.29亿公顷的土地面积接受到的年降水量为4000立方千米。每年平均流淌在河流里的水量估计为1869立方千米,其中只有690立方千米的地表水可通过现有技术带来效益。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估计约为431.8立方千米。由此,印度每年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为1122立方千米。
印度水利的形势是严峻的:全国12%的土地,即4000万公顷的面积属于洪水多发地区;16%的土地,即5100万公顷的面积属于干旱地区。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形势下,人均可获得水量从1951年的5177立方米/年下降至2007年的1654立方米/年,预计到2025年会进一步降到1341立方米/年,而普遍认可的人均最低用水量是1700立方米/年。印度最极端的情况是2000年萨巴尔马蒂盆地人均只有308立方米/年。
印度水利部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对全国各门类用水需求做了预期估算,情况如下表:(单位:立方千米)
2010年
2025年
2050年
灌溉用水
688
910
1072
饮用用水
56
73
102
工业用水
12
23
63
能源用水
5
15
130
其他用水
52
72
80
合计
813
1093
1447
把印度水资源的家底与将来的需求对照一下,估计到2050年,印度30%的土地面积和16%的人口将出现水资源缺口。
印度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的急速降水。在短短15天内就能降下全年50%的雨量,河流中90%的水量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流走,即六月至九月。自古以来,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急剧变化,要么靠近河岸居住,要么想方设法对水进行精打细算的管理。印度过去的150年间在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做了巨大投资,出现了惊人的经济变化,曾经的干旱地区变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历史上有水的地区增长速度反而比较慢。灌溉区的贫困发生率大约是未灌溉地区的三分之一。印度人在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发展出了河岸文明的模式,直到19世纪,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蓄水池和地下小水窖来储存剩余的水,这只是在当地能够想出来的办法。
在印度可利用的1122立方千米水资源中,690立方千米是地表水,432立方千米是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利用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蓄水设施后才能实现。印度在修建了大大小小4525座水坝之后,人均蓄水才达到213立方米,许多其他国家则要多得多,如俄罗斯为6103立方米,澳大利亚为4733立方米,美国为1964立方米,中国为1111立方米。另外,印度只能存储30天的雨水,而发达国家干旱地区主要江河流域能储存900天的雨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喜马拉雅山西部冰川迅速融化,次大陆大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增大等原因,对于蓄水的需求将会增加。蓄水可以对增加的变数有所帮助。蓄水于江河、湖泊、土壤和地下蓄水层中是任何应变战略的关键一环,不论是对付旱灾还是涝灾。水坝的设计需要有内含的灵活性,在流域范围内既可以应对水多的时候,又可以应对水少的时候。其他的选项包括小规模的雨水储存,通常被称为收集雨水。收集雨水是一种古老的做法,但有效,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地下水一直是保证水源供应的基础。印度的淡水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下水,例如80-90%的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靠地下水。人们打了2000万口管井抽取地下水,用来灌溉的面积超过50%,占了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在耗电量方面也占了近30%。在农业邦地下水和电力消耗都比较高。地下水的使用量达到每年估计补充水量的70%至超过100%。在这些地方,地下蓄水层以每年0.2至0.5米的速度在减少。城市里的穷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供水商,他们大部分供应的是地下水,要价很高。工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用地下水来进行自我供应。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里的有毒元素越来越多,如氟,砷和盐分,已经有2500万人因氟中毒致残。已有17个邦200个县发现地下水被氟污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印度20个邦的7000万人有过量吸收氟的危险,另外有1000万人承受着地下水中含有过量砷的危险。
通过收集雨水,修建水坝,流域管理,修复故有水体,建设新的水利系统等,水利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大量修建小池塘小水窖来收集雨水可以增加水的供应量。中央政府地下水委员会的总体规划是动用2450亿卢比的经费给地下水补充36立方千米的雨水。但是目前还没有认真落实这项规划的行动。许多城市制定了新建建筑物必须安装回收雨水设施的规定,而农村地区还没有类似的办法。
地下水的可持续是一个核心问题。根据观察,对有水患平原浅层地下水的过度开发造成季风期河水返回到地层下的空间增大。疏导性地补充水源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弥补供需之间的差距。许多专家提出建议,通过跨河流连接的方式对冗余水量进行调配是个好办法,特别是在季风季节把水量过多河流里的水调到水少的地方去。估计可用于这种调配的水量有220立方千米。印度每年有747立方千米的水白白流到大海里去了,通过实施约30个跨河流连接项目把某个地方过多的水输送到某个缺水的地方去,应该是意义重大的。
农业是用水的第一大户。在使用的水中有2/3用在种粮食上了。一个人每天喝水2-4升,但所吃的粮食需要2000-5000升水才能种出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印度的粮食生产从现在的3.8亿吨,到2050年时也许要增长到4.2亿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加大灌溉农田的用水量,这会带来进一步的水源枯竭,水质下降,环境恶化,进而又影响到粮食安全。
印度进行的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取得了成功,但现在认识到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伤害,包括过度使用化肥、杀虫剂和水。
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有助于缩小水的缺口。扩大“滴水浇灌”的应用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可使水的净用量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作生产力的整套措施除其他外,还包括免耕种植,改善排水,开发良种,优化用肥,加强管理,改进方法,农作技术的创新等。比如开发出耐寒品种,在冬季种庄稼需要的水就少。在温室或遮荫大棚里种庄稼可以减少大田种地的水分蒸发,尽管这会增加成本。
在农业生产中有些低技术方法也会有帮助,如改进淡化海水的方法和低成本滴灌,以及成本低但较实惠的水投资项目。在印度不同形式的滴灌系统已经流行较长时间了,如东北部的竹竿滴灌,奥里萨邦等地的大陶罐和多孔盆等。约50年前引进的压力喷头灌溉对农业现代化贡献良多,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滴灌可节水25%-60%,还可增产60%。滴灌非常适合于园艺作物。喷头灌溉适用于地势起伏的农田,可节水25%-33%。目前在印度6900万公顷灌溉面积中,采用滴灌的只有50万公顷,喷灌的只有70万公顷。
节约用水的措施应该推广使用。有些措施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流量表可以监测出实际抽取了多少地下水,这对地下水紧张地区的工业用水大户能起到监督作用。产业界使用弹簧阀门、感应器等设备可以减少用水量,带来经济回报。“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一项战略就是水的循环利用和二次使用,这主要是指非饮用水。在控制洪水方面,增加流域体系的蓄洪能力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城市缺水一直是让印度头疼的一个问题。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印度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做到全天全时供水。大小城市平均下来每天供水时间仅2.9小时。城市水的成本回收效益太差仍然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的供水和卫生工作不会产生足够的收入来偿付其运行和维护费用。从自来水供应服务中只能赚回46%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在首都德里,对水进行加工处理和供应的成本是每立方米9-10卢比,而市民交的水费是每立方米0.35卢比,还不到成本的4%。实际上主要的费用还不是提供清洁水,而是从排污系统中收回用过的污水并进行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污水处理才是真正难做的事情。印度对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的量还不到7%,每天有约7000万升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了当地的河流湖泊。
印度在独立之前,灌溉部门是能够为政府赚取净收入的,现在政府甚至不得不为维持这一基础设施而开支。水利部门在财政上缺乏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有(1)糟糕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2)不适当的关税水平和扭曲的收费结构;(3)较高的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4)冗员;(5)无收入水的数量很大。印度特大城市里的水利人员配置远远高于国际上做得最好的城市,即在发达国家每1000个水点配2-3名职工,在发展中国家每1000个水点配4-8名职工。
水利的管理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在印度大多数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中,地方上的管理失当是一个重大弊端。如同在电力方面的情况,在供水方面因流失和浪费现象而付出了沉重代价:全国供水总量中流失的水占30-50%。以德里市政当局情况为例,除泄露流失的水达40%外还承担着15%的偷用水。全国平均只有24%的自来水有水表计量。在城市地区,由于下水道淤塞或抽水站不能正常工作,未经处理的污水经常溢出排水渠。在农村地区有些手动水泵坏了几个月而没人修理。在许多城市里,由于下水道淤塞、保养不善、抽水站经常停电等原因,产生的废水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到处理设施中进行处理。农村许多灌溉沟渠就是在田野上简单地挖掘出来的,大量的水根本流不到需要浇灌的庄稼那里。
管理水的部门多,需要协调好。印度中央政府对水的管理有好几个部门负责。农村的饮用水由农村发展部负责,城镇饮用水由城市发展部负责,地表水和地下水由水利部负责。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门的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计划进行整合,形成一致的办法。农村发展部制定的收集雨水、水流域开发的各种计划要与水利部和负责提供饮用水的各政府部门协商后才能实施。不同部委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各种方案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成立的国家旱作区管理局作为全国统一的机构在5个不同部委之间起协同作用,制定了提高8500万公顷非灌溉农田产量的计划。而在大多数邦里,都存在制定政策、管理资金和经济职能交叉重叠或分工不当的问题。印度出台的国家水利政策强调应该以综合协调的方式开发和管理水利。
在用水方面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由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因此获得水应该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最好是无偿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在许多地方,水越来越珍贵,把用水作为一种权利只会使情况更糟,对水权收费是有效用水的一条理想途径。这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印度,许多地方因为水而引发了各种冲突。无论如何,社会正在接近一个不再把水当作免费物资的时代,水有可能会被作为可以贸易的货物。从长远来看,水权贸易有助于改善对水的管理。有些国家的实践表明,水权贸易帮助农民抵抗了干旱,促进了创新,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增加了投资。
印度水利面临着一个令人担忧的未来。国家水利委员会已经表明,水利的形势总体上是不平衡不稳定的,这种危机在一些流域已经显现,到2050年,印度对水的需求量将超过能够供应的量,现在约15%的含水层情况危急,在未来的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60%。全国约15%的粮食生产依靠开采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最需要考虑的严重问题是怎样才能够,而且是必须把全国许多地区的用水需求降低到可以供应得上的程度。这一艰巨的又无法回避的任务需要使用者和供应者之间进行密切合作,例如成立授权的含水层用户协会。
正确的政策可以产生更好的用水效益,减少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带来的用水压力。需要努力取得进展的方面包括:(1)统筹协调与水利管理政策相关的部门(如农业)以及土地使用政策;(2)确保实行更为一致的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原则;(3)减少带来水利问题的补贴。减少能源补贴就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政策措施。目前这项政策使农民可以用很少的成本抽取地下水。再好的水资源管理也会被电力和水利补贴打消积极性。削减这种补贴有利于阻止农民用几乎免费的电力抽取便宜的但宝贵的水源过分地浇地。取消补贴的事拖得越久,地下水就越少;给的补贴越多,就越难以改变这种做法。现在印度农民对电力补贴的依赖性很大,大幅削减补贴会让他们受不了,因此政治上还不可行。这需要多方面来应对这个问题,如改进供电质量,对农民用电适当定价,制定一套“有效补贴”的方法等。
政府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印度政府新近拟定的国家水利计划确定了5项目标:(1)建立广泛全面的水利资源数据库;(2)促进国家和国民节水,保水,增水的行动;(3)高度关注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地区;(4)把水的利用效率提高20%;(5)提高流域一级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为了实现提高用水效率20%的目标,政府还准备采取鼓励循环利用水、开发水利技术的激励措施;制定城市供水系统效率、水利审计指南;审查财政和分配政策;开展先期研究。然而政府不是唯一的利益攸关者,也不是唯一需要为管理水利做决策的人。保证水安全的战略需要政府、投资人、非政府组织、工业和农业以及城市里水的用户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有印度学者呼吁说,技术、环境、社会、法规的变化都影响着水利的发展。因此政府迫切需要与各利益攸关者进行对话和沟通,并开展一场运动,让农民参与进来,使他们了解水利的现状,困难,前途,政策,任务,后果等。印度也许需要一种把各种方法措施综合起来的解决方案,包括改变亿万农民、工人和生活用水用户的行为习惯。
从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的雪水河: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巴特那的恒河: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自古就有挖井的习惯(台阶井):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现在城乡许多地方仍然这么取水: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⑦ 为什么印度大规模缺水,地下水资源不足,却不把恒河水取来饮用
印度作为其他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原本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水资源,不论是分布在国内的各个洋流,还是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水资源,都是十分丰沛的。照理说这样的一个国家不应该受到缺水的困扰才对,然而实际上他们不仅缺水,而且总共14亿人中,竟然有1/2左右的人都没有水喝,连印度这个国家的财政部长也曾经宣布过困扰着印度人民的问题,除了艾滋病之外就是缺水,不由得让人感觉非常奇怪,印度株洲的河流都还不够满足他们的饮水需求的话,那么流经国内的这条恒河水为什么不能够成为他们的饮用水来源呢?
至于最大的河流恒河,相信许多朋友都知道,为什么恒河的水不能直接取来饮用,因为恒河本身遭受着非常严重的污染,别人在里面洗衣服都很困难,就更不要说饮用恒河的水了。去印度旅游必去恒河,自然也会看到恒河严重的污染景象。有许多的印度人还在恒河的水中洗澡。污染的这么严重的水源,净化成本也非常高,所以当地人几乎不可能在饮用这条河流中的水。因此我们才会看到现在的印度出现如此严重的干旱和缺水现象。
⑧ 要伺候丈夫原配,每天还要顶着太阳取水,印度二婚的女人有多可怜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些风俗习惯都是一个国家在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演化出来的,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
像是美国就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崇尚自由和开放。而中国因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总是以礼为先,注重宣扬各种传统文化美德。
印度的水妻和中国古代的小妾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中国古代的妾室起码不用每天去给丈夫取水。照目前印度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一系列的陈规陋习也不知道哪年才能完全被取缔。
⑨ 印度禁止一夫多妻,但是能取多个“水妻”,为何却还直言“都是用来取水的”
这是因为在当地水资源比较匮乏,因此为了能够得到足够的水来维持日常生活的需求。此外,一般这些“水妻”之前都是寡妇,在印度寡妇的地位是很低的,还会受到很多的歧视和限制。像不准去进行祷告等等,因此对她们来说,她们也不想做寡妇,因为这些原因就诞生了“水妻”这种特殊的现象了。
对于她们来说,她们已经非常的满足了,虽然每天的工作很辛苦,但也只有这样她们才不会被看作寡妇。在重新组建家庭之后,她们被允许进行其他的活动了,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尊重。
⑩ 印度水妻是什么呢
印度水妻是用来取水的工具人,她们要以喝男人洗脚水的方式,以示忠诚。男人娶这样的水妻,不仅不需要彩礼,而且女人可能还要倒贴,寺庙会禁止他们进入,集会也不欢迎他们,甚至吃饭的时候也不让他们上桌子,直到她们重新找个丈夫嫁人。
印度地理地貌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गणराज्य,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2]。印度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气候,印度年平均气 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年降雨 2000-4000毫米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