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为什么印度不是佛教国家

为什么印度不是佛教国家

发布时间:2022-08-15 10:04:45

① 为什么在印度反而没有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确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后灭亡的,所以,称密教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说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传,虽有兴衰,也延续了下来。

密咒本来是婆罗门教四种吠陀之一的乾达婆吠陀的主要内容,后来与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结合,成为印度教的主要实践方法。并以《奥义书》的哲学理论为上层的建构,最后吸收佛教的中观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发挥、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论基础。也可以说,他们集婆罗门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统一的印度宗教哲学型范;理论采婆罗门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则,实践采用咒术、禅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观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观派出现时已经发展到饱和点;实践方面,到瑜伽唯识学出现时,也发展到饱和点,渐渐又偏重于理论,而偏轻于实际修法层次的指导,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团的没落,已经无法与印度教的势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几百几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为了寻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长,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观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采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观点加以说明和疏导,有其实际的效果和长处,是为印度传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还说: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于印度教内,释迦世尊是他们梵天的第七个化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活生生地存于印度教之内,有没有佛教的名目,实无两样。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虽然彼此混淆,根本教义,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实已经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于密教盛行时代灭亡的,但是信奉密教并不一定就会使佛教灭亡。所以,传入西藏以后的大乘密教,从西元第八世纪直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动。

不过在中国由于已有儒道两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风俗有异于西藏,所以,密教虽早在西元第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大翻译师,译出了大量的密教经典,可是密教并未在中国持续地受到欢迎,反而传到日本成为一宗,并传承至今。

后来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带入汉地,那也只是流行于蒙古民族及与蒙古人相关的少数人士之间,并没有受到汉民族的普遍信奉。至于民初以来,密教也曾一度抬头;但由于传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龙蛇混杂,而且动不动就以神鬼技俩自称为上师的人蚁行蜂起,所以,还是没有深入中国文化的基层。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传,在华人社会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宜正视其所长,勿学其所短。

如果,以正统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侣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薰陶、训练而成的人才来传播,一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以及《现观庄严论金疏》等做为依据而弘扬密法,应该和显教无异,不会有什么遭致灭亡后果的原因。如果仅仅以摇铃、挥杵、吹号、击鼓、咒术、加持等来求财、赶鬼、长生、消灾、免难,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双身双修等的谬论及符咒术数等的行法,做为推广密教的号召,并且仅止于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这样的密教兴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② 印度没有佛教 印度为什么没有佛教了

佛教的思想是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后来的大乘佛教),众生皆可成佛。
释迦牟尼有很美好的理想,但事实并不如他想的那样,尽管他努力了一生。
印度从雅利安人入侵开始,就存在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握宗教。释迦族是刹帝利,是第二等级,属于高级贵族。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他是太子。处于贵族地位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众生平等的思想,这可以说难能可贵,佛教也一度在印度流行。
但,这终究没有斗过极端等级制度。乃至于,到现代的印度,仍然存在种姓等级制度这种现象。(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这是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再加上战争等各种因素,最终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生存失败。(释迦族也在释迦牟尼过世之前亡国灭族。)

③ 佛教诞生在印度,为什么印度人很少信佛教

这个的原因就比较多样了,佛教确实是在印度产生发源的,但是印度的大多数人都不信佛教,这是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的一个方面。其实说起印度大家都知道的是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事实上印度教与佛教之间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印度教容纳了多种教派,其内部百家争鸣,既有本土的神学知识,又有外来的经过改造的神学思想。

所以说印度的佛教不发达是有原因的,历史因素居多,还有一个因素就比较的奇葩了。因为当时的印度,也就是古代的印度并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所以导致很多的佛教珍贵典籍都没有记载下来。这样也是佛教不发达的一个原因,但是现在的印度也不是说就没有佛教的色彩了,事实上在印度教中也是有释迦牟尼的。只不过他并不是最至高无上的一个神罢了,是众神中的一员。

④ 佛教来自于印度,为什么大多数印度人不信佛教

因为佛教已经被印度教二级化了。

印度这个地方很神奇,在过去的 4500 年里边,一共产生过 1600 多种宗教。到现在为止,印度教是世界上拥有信徒人数排名第三的宗教,现在大概有十三亿左右的人数。他们信仰的主要是印度教。

神奇的是印度人不是不信仰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化过程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印度教中有一个大神叫毗湿奴,毗湿奴一共有十个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庙里边,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这是毗湿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庙里边都参拜,都去触摸。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并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迅速传遍整个东南亚,同时也传到了中国。但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占领印度,焚烧经书,杀害僧侣,宣扬伊斯兰教义,从此佛法在印度断灭。

(4)为什么印度不是佛教国家扩展阅读:

印度有 25 个世界文化遗产,遍布在印度整个国家,但是它分几个区域。一部分我们叫北印度,一部分叫南印度。北印度又分在几个区域,一个是集中在它的首都德里,在德里附近有这么几个世界遗产。另外,还有它原来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故都,叫阿格拉,阿格拉在那儿有人类历史上最美丽的建筑,泰姬陵。

印度是佛教诞生地、发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兴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圣地中的圣地,我们管那儿叫菩提伽耶,那是释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树的位置还在,而且那旁边有一座大佛塔,那个大佛塔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考古学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圣地。比如说石窟,中国的石窟是从印度学习过来的,世界上佛教的石窟到现在为止一共是 13 座。

网络-佛教

⑤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啥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还把佛教当成死敌

众所周知的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并且在《西游记》中唐僧前往西天求取得真经就是指的去往古印度取经。但是印度人去信仰的是印度教,并不是佛教,虽然两个宗教都是起源于古代的印度,但是却是属于势均力敌的对头。

所以我们到现在都会看到印度教和佛教一直都是在进行斗争的,并且在大部分的时间的印度教都处于有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地位。而我们看到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的宗教,并且不受本地人的待见,但是他传播到中国以及东南亚之后,却非常令这些地方的人所信服于他。

⑥ 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仰佛教

约公元前六世纪,佛教源起于的印度,据说释迦本为王子,因见人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遂出家探索人生真理,后在菩提树下悟道,开始为众生说法。当时的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极大,他们重视人出生的阶级,以咒术密法控制信徒。释迦牟尼认为这种方法是邪门外道,严格禁止门徒使用,在《长阿含经》中,曾明白宣示,反对邪魔外道的神通法术。 释迦牟尼入灭后,佛教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婆罗门教也吸收了佛教教义,形成了印度教。而很多印度教、婆罗门教教徒,也加入了佛教徒的行列。 这里之所以强调“释迦牟尼入灭后”,是因为不久佛教就开始分化。以当时印度人民的文化水准而言,对释迦牟尼佛深奥的大乘精义,确是很难接受。但是小乘佛法但求自我的福德功果,却深入人心。于是某些有心人又渐渐在小乘中吸收了婆罗门教的咒术密法,以满足大众的通俗趣味,以及对神秘力量的好奇。这种做法显然与释迦牟尼的初意不符。为自圆其说,那些将婆罗门咒语纳入佛教的人士,遂提出释迦牟尼是应身佛,另有法身佛毗卢遮那以密咒真言传道,人修持后“即身成佛”的理论,为了区别于尊崇释迦牟尼佛的显宗,他们自称密宗,反正释迦牟尼本人创造了大小乘的两级体制在先,现在此派人士又在释迦之外造个密宗也不足为奇。 从此,佛教有显、密之分,显宗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各种经典,主张弘法悟道;密宗则是毗卢遮那佛所传的秘法,以真言密咒修持。密宗的主要经典是《大日经》,主张即事而真,即身成佛。另有《金刚顶经》详述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指出人之淫、怒、痴、狂等,都是达到真实的“方便法门”。他们主张“乐空双运”,主张放纵肉欲,藉贪染供养以悟道。《金刚顶经》即言:“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在公元七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大盛,密宗成为主流。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本来也有移风易俗的因素在内,可是到了最后,被易的却是他自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巫蛊盛行的印度,给密宗提供了土壤。 有了肉欲的贪染,就有物质的需求,于是佛教与外道合流了。佛门大开后,最初被释迦牟尼斥为“外道”的婆罗门教徒,都摇身一变,成为佛教中坚分子。为了迎合广大信徒的需求,各种咒语都被采入经典。晚期“左道密教”(旁门左道一词的来历)更进一步吸收了民间多神信仰的特色,形成“曼荼罗”组织。到了第八世纪,密宗传至东印度,又融入了印度教性力崇拜的形式,以男女双身修法,作为成佛的手段。所谓“乐空双修”,是指修行者可以从男女性交中得悟成佛。对愚民而言,这毋宁是天大的好消息。既能享受性欲之“乐”,又可得成佛之“空”,自欺欺人一至于斯!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在波罗王朝末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军队大举入侵,直斥佛教的荒谬。他们毁僧灭寺,佛教徒也纷纷放弃了早已变质的信仰,改信伊斯兰教或印度教,违背了理想的初衷,佛教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至十二世纪末,佛教基本便在印度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很像中国的道教,有源远流长的传统,但成不了正统。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落和复兴 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12世纪时代。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19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700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答: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100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400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三,此后约400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400年为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300年为密宗盛行时期。 答 :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诤论。这一时期,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 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答:佛教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 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在家信徒布族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集会,结果判决跋祗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 ,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祗比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团的分裂。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 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祗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僧祗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此相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祗族比丘举行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ghika)。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诤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诤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的改变,因之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二部又先后分裂为18部或20部。关于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 (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据大众部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ārika)、说出世部(Lokuttaravā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多山部(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个部派。 答 :可以举几个问题来谈。第一,对于事物(法)的认识问题。在未谈之前,先要介绍两个术语:⑴有为法,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都叫做有为法;⑵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灭的事物是无为法。如涅盘虚空(万物都在虚空中生灭,而虚空的无碍性则不依借因缘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属于无为法。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都认为无为法是实在的。至于对有为法的看法,大众部认为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有体和用(作用)。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果本来没有,即使具备了条件,也不能生起,如龟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体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作用没有生起的名为未来,作用已经生起的名为过去,作用正在生起的名为现在。因此这个有的主张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实有与法体恒有。法体虽有,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诸法的集合以及前后的关系(因缘),决没有单独能起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体没有作用,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种说法是我空法有论,而大众部的说法接近于我法两空论。第二,对于佛陀的认识问题。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佛身而不是实身,佛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时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降威力都是无边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佛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第三,对于声闻和菩萨的认识问题。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二乘(声闻与缘觉)所得的解脱是没有差异的。此外 ,在其他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修行实践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处,这里不列举了。

⑦ 为什么佛教不在印度了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争(公元7-11世纪)

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着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且对小乘大加贬抑,形同仇敌。佛教一直面临着婆罗门教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印度教的强力挑战,此时又加上大小乘的内讧,使许多佛教小国也无所适从,更阻碍了佛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后来从大乘佛教内部又分化出“中观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别,当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印度时,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经是“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大唐西域记》卷十)此时信仰小乘的国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争夺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佛教信徒也只占一半比例(据玄奘推测),更不用说其他地区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僧侣长期沉浸于哲学辩论中,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当然不可能赢得广大下层群众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分越来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严厉批判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此后婆罗门教经历了长期的渐变,从多神崇拜逐渐转化为三大主神崇拜,产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论雏形,在神学理论上有了很大进步;在宗教仪式上也做了较大简化,种姓压迫也有了一定松动(尽管是不情愿的松动)。虽然印度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甚至比佛教更加松散,但它深深根植于民间习俗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这是佛教所无法比拟的。印度教还具有超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它可以随时将异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统中来,最后甚至干脆宣称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湿奴大神的化身,达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纪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罗更是从神学思想到组织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学习,经过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经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萨,已经违背了佛陀的原始教义,反而与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来越近。公元7世纪佛教中兴起了新的“密教”,与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辙,丧失了佛教的独特性。至此,佛教在与印度教的斗争中已经没有优势可言,逐渐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业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终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达。婆罗门教是一种异常保守、社会组织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极力反对人口流动,甚至视出海贸易为莫大的罪状,这当然不能赢得商人的支持。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种姓之外的人从事商业,那些想从商业中大赚一笔的刹帝利当然会反感。而佛教则与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息息相关,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在北印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极大发展。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势的变化,印度的对外贸易自公元5世纪起逐渐衰落。到公元6世纪中期,印度与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贸易已经基本终止,海上贸易也只能保持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贸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势力进一步下降,对佛教的支持自然也减少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通过外贸从国外输入金银等贵金属,印度的货币减少了,商品经济因此受到抑制,农村自然经济的地位反而进一步上升,这当然有利于根植自然经济的印度教的发展(由于人口流动减少,印度教种姓体系也更加稳定),而不利于适应商品经济的佛教的发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纪的长期分裂更有利于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历史上,凡是统一程度比较高的大帝国如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和戒日帝国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国虽以婆罗门教为国教,但也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因为印度各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帝国需要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来维持其统治的稳定性,而此时婆罗门教还没有完成改革,在思想体系上还很幼稚,最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佛教。在统一帝国内部,物质文化交流都比较频繁,农村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也更有利于佛教而非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强调种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动,只能给统一帝国带来离心力,加重地方的分离倾向。尤其是像贵霜帝国这样由外来民族建立的帝国,其统治者在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只能被视为“不纯的刹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下,他们当然无法忍受这种待遇,于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种姓制度的影响。然而自从戒日帝国分裂后,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印度始终没有出现比较统一的帝国,连北印度地区也长年处于诸国混战下,封建割据局面异常混乱,全国性的经济联系被严重抑制,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机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严重的南印地区,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更证明佛教需要统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剂,印度教却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鱼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纪起兴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诚派”等新派别对群众有很强的吸引力。旧的婆罗门教歧视妇女,种姓压迫十分严重,将许多女性和低种姓群众推到了佛教那边。但性力派、虔诚派、林伽派等新兴派别却主张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别和种姓之分。这些宗派在民间非常流行,虽然并非印度教的主流,却夺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这样,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戒日帝国分裂后,佛教虚假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支持佛教的大帝国,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数地区,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压倒。因此到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时,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样被迅速击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无法挽回的丧失了,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劫难。

⑧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不信仰佛教,还把佛教当成死敌

佛教是从古印度就开始兴起的古老宗教。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唐代时期开始兴盛。目前中国也有很多佛教的教徒,但是作为印度作为古印度文明的继承人,为什么现在的印度国民都不信奉佛教了呢?

印度人把佛教当成死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佛教违背了种姓制度的原则。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这对低种姓的人来说,是好事。但是这触及高种姓的利益,所以佛教的发展,注定会被压制。

如果印度佛教能够兴起,印度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住在贫民窟里面了吧。对此各位还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关于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感兴趣的,记得提问,我看到第一时间去回答

谢谢大家捧场

⑨ 请问佛教的起源地印度现在为什么不是佛教国家了呢

佛教在经历几百年的传播后在印度逐渐衰落,
一是外道思想混杂影响佛教的纯正性,佛教逐渐被同化的和其他宗教没什么不同 .人才凋零.佛教在与印度教的斗争中把路线调整到佛陀反对的祭祀活动甚至巫术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向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印度教的前身靠拢。

二 是印度教的崛起,公元七世纪后期,印度教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宗教的精华顺利崛起,在这个时期印度教系统中先后出现了重要的思想家,使印度教的宗教与哲学理论日臻完善.逐渐取代了佛教的地位,印度教把佛陀吸收入了教派中来,成为芘湿奴的第九化身.他们中有些行脚僧游历全国与佛教僧人辩论,最后胜了很多僧人,使不少的佛教僧人反而脱离佛教敬重婆罗门。

三 十二世纪末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开始入主印度大陆,更是对佛教发动灭亡性的打击。少数残余的僧侣们携带经籍逃往尼泊尔等地。尽管婆罗门教也受到同样的打击,但是后来以灵活但深入人心的方式重新以印度教面貌重新在印度发展起来。 而佛教却没有东山再起,消失了数个世纪后直到英国殖民时期陆陆续续地发现了一些佛教遗迹,才让印度人重新听闻。

⑩ 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仰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却没有成为印度的主流信仰,其中原因诸多: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多次打击,异教徒的清洗,印度本身的内战等等。印度被异教入侵,后来又被英国人入侵和分裂。印度的等级制度,也是佛教不适合印度的国情。 现在印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2.6%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锡克教,余下的1.4%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余宗教,或者不信教。 现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印度就是个佛国,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数信仰佛教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古印度已经形成了婆罗门教,当时婆罗门教是古印度非常强大的宗教,婆罗门与当时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密切的互相补充的关系。到公元前6世纪才出现了佛教,佛教迅速在印度次大陆传播开来。 大约在公元前536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尖锐对立的,特别是直接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因此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到了公元3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达到鼎盛。这时的佛教不但在古印度广泛传播,而且向更远的地区扩展。佛教的向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路,经中亚进入中国、朝鲜、日本;一条是南路,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中印半岛,至南洋群岛。佛教在这些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宗教,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可是在它的家乡,佛教却从9世纪开始逐渐衰落,至13世纪时,已经几乎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因为婆罗门教的复活。公元8世纪,被佛教压倒的婆罗门教中,出现了以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商羯罗为首的一批改革家,他们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古老的婆罗门教进行了改革,并改名为印度教。新出现的印度教,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主张个人精神与宇宙的统一。因为,商羯罗的唯心主义学说,适应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理需要,赢得社会的承认,一时印度教风起云涌,很快占据了几乎整个印度。而佛教则从此一蹶不振,几近湮没。 当佛教在印度次大陆衰微时,当时属古印度一部分的今斯里兰卡(中国古时称狮子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至今,斯里兰卡仍是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印度不是佛教国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购买什么区别 浏览:12
印度一斤鸡肉多少钱 浏览:25
伊朗经历了多少个王朝 浏览:90
去印尼做生意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498
中国什么造不出来 浏览:866
中国美国土地哪个大 浏览:543
伊朗靠近伊拉克城市叫什么 浏览:451
中国最火的河是什么河 浏览:558
英国有多少人打新冠疫苗 浏览:857
为什么印度人叫印度三哥 浏览:94
人民币五千可以换多少越南币 浏览:873
中国有哪些疾病和灾难 浏览:453
中国代工的耐克如何 浏览:854
意大利的餐馆在哪里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240
肯塔里在印尼什么省 浏览:118
印尼买房子需要多少钱 浏览:519
在越南出国工作如何 浏览:801
越南网站看延喜攻略网址是什么 浏览:307
越南红鸡一斤多少钱 浏览:429
意大利进口电脑裁床有什么牌子 浏览: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