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幸福感指数的测量
一、明确幸福指数的确切含义
在考察民众的幸福指数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让人们对自己的主观幸福状况做出直接的评价。这种思路和作法,对考察个体幸福体验可能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揭示隐含在幸福感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心理现象则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为,幸福体验的个体特征决定了不同个体的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含义,幸福体验的文化差异特征则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的幸福感含义也不尽相同。在歧义丛生的幸福概念下考察幸福指数,也就失去了对幸福感进行描述和比较研究的基础,因而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现实价值。国外早期的幸福指数研究者,从一开始就对这一“陷阱”保持了足够的警惕。他们宁可将幸福感界定为满意感,以确保幸福指数研究的可操作性。于是,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生活领域满意感(例如,经济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休闲活动、居住环境等)成为考察幸福感的主要指标。这种研究思路明显受到了上世纪中期风头正劲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对幸福感的考察被置于个体对自身生活需求满足程度的认知评价基础之上。这一研究取向基本主宰了半个多世纪的幸福指数研究。另外一些研究者试图从情感体验来把握幸福感,幸福感被等同于快乐感。由于情感因素较多地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因而这一研究取向也被赋予了较多的心理健康色彩。还有一些研究者则将视野投向了个体潜能的发挥与价值实现,他们将个体的自我实现程度作为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核心内容,自主、环境驾御、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自我接受等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的要素成为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在他们看来,价值感是幸福感的核心。总起来看,不同的研究取向从特定的侧面揭示了幸福感的部分特征,但也都存在着各自的缺憾,这一点已经被国外的一些研究者所意识到,因此出现对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但迄今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们认为,幸福指数研究首先应当超越“幸福”这个概念,从研究渊源和研究目的出发,可以将幸福指数视为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在主观生活质量的层面上,我们对以往的幸福感研究加以整合,提出了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体验论幸福感的含义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形式方面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状态,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从内容来讲,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这种体验到的存在状态,不仅受到个体所处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而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幸福感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但幸福指数反映的则是一种社会事实,或者说社会现象,它体现的是一般民众或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特定时期主观生活质量的变化程度。按照这样一种研究思路,我们采取逻辑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编制了适合当前我国民众幸福体验的测量工具及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含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成长发展体验、社会信心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人际适应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维度。每个维度可以根据一定的准则赋值,在此基础上加和汇总可以得到反映特定时段民众幸福感水平的分数。如果我们以某一年对民众幸福体验抽样调查的所得的平均分数作为基点值,将其它年份抽样调查的平均分数与之相比,就可以得到体现民众主观生活质量变化程度的幸福指数。
二、幸福指数在政策上的内涵与意义
幸福体验能否成为一种切实的政策目标,关键在于政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民众的幸福体验。在以往的幸福感研究中,研究者们曾经提出了一种幸福感的人格决定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人们的幸福感比较稳定地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例如,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外向和神经质这两种人格特质对幸福感影响极大,外向性格与积极情感呈显着正相关,而神经质则与消极情感相关显着。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么民众的幸福感则很大程度上由个体的人格决定,政策干预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但另外一些研究者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时却发现,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与民众的幸福感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大致在0.60-0.70之间。尽管这一研究结果并不能推断人们的收入和所拥有的财富决定着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但是它至少可以启发我们:一个国家能够为民众提供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与该国民众的幸福体验息息相关。而民众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恰恰是政策可以关注并能够发挥作用的。在我们这样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政策选择必然是人民利益至上,在各项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必然把为民众谋幸福、为民众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作为社会发展所遵循的价值标准。当前,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集中体现了政策制定中所坚持的这种价值取向。
将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首先,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从这个标准来看,以往将GDP这类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指标的做法显然是不充分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社会政策选择上的舍本求末,这也正是人们试图对这一指标加以修正或补充的原因。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指标,恰恰可以弥补GDP指标的不足,用以衡量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其次,幸福指数是监测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指标。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一定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这一点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引起了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关注。按照生活质量始作俑者的理解,生活质量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体验。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我们应当很好地吸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良性发展。再次,幸福指数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政策制定者所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此检验我们各项政策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我们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依据。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仍然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各项重大政策对民众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关注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和走势、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充分考虑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民众幸福度的协调与统一。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幸福美好的社会图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各尽其能”可以理解为民众潜能的充分发挥,“各得其所”可以理解为民众基本生存需要的充分满足。如果按照我国的文化传统,将“和谐相处”也理解为民众的一种基本需求,这就意味着在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中,民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民众可以通过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而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依据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幸福感体现的是民众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积极的体验。从这个角度讲,幸福指数的内在含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三、要避免对幸福指数的理解误区
从当前部分人对幸福指数的理解来看,将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策目标,还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应当注意加以避免。
首先,应当避免将幸福指数与GDP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幸福指数并不一概排斥GDP。尽管幸福指数的倡导者们在提出幸福指数这个指标时是以GDP指标为靶子的,但认为幸福指数可以完全取代GDP的想法却是十分幼稚的。GDP,特别是人均GDP,尽管存在着诸多缺憾,但仍然被认为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的重要指标,而且还往往被作为体现民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为基础,也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国外有研究者发现,在过去的40多年里,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加速增长的趋势,但美国民众的幸福感却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有人借此便断言,收入和财富对幸福感没有影响。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理解:在民众的需求和欲望呈上升趋势的态势下,正是由于国家的财富在不断增长,才使得民众的幸福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西方的一些研究还表明,个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这是以西方社会较强的综合国力以及居民较高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并不太高的国度,个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与此不同的特点,我们通过对国内某省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居民的人均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呈现一种正向的关系,即城市居民幸福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因此,至少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提出用幸福指数来取代GDP还为时过早。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不断提高民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提升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们应当善于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以往发展中的教训,重视GDP又不唯GDP,将GDP和幸福指数等指标互为补充,作为考察社会进步发展的依据。这样做,无疑会更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并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
其次,应当避免简单地将幸福指数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如前所述,幸福指数用一组指标来综合反映民众的主观生活质量,从总体上看它所体现的是民众一般的心理体验,因而必然会受到长期的和短期的、宏观的和微观的、主体自身的和外部环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幸福指数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主要是用于对特定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良性运行状况进行衡量与评价。在这一点上,也体现了满意感与幸福感的差别。由于满意感可以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因而设定一组科学的满意感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原则抽取评价主体的有代表性样本来对个体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在一定意义上满意感指数也可以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在用于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指标时,幸福指数的主要功能在于诊断,而不是用于排序;主要为了诊断政策选择和社会运行是否存在问题,而不是为了对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进步程度进行比较。因此,在我们追踪幸福指数的变化时,主要是看我们的发展是否偏离了我们的终极目标,而不能像我们关注GDP那样,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指数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以及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中位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必要的比较也是需要的,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幸福指数对城乡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幸福指数对不同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幸福指数对不同地区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等等。这种比较的目的在于对我们原来的发展思路与政策选择进行评估和检讨,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再次,应当避免将幸福最大化作为一种政策选择。将幸福指数作为政策目标,并不意味着要将幸福最大化作为一种政策选择。近代功利主义所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伦理学命题,如果试图将它作为一种经济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具体政策追求,则注定会演变为一种当代的乌托邦,这一宿命已经为福利经济学家们的努力所证实。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在个体的层面上实现幸福最大化的可能性。有人提出要构建幸福学这样一门新的学科,其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找到实现幸福最大化的途径。毫无疑问,这一努力是立足于个体的,其现实价值主要在于指导人们的人生实践。将幸福指数作为政策目标,不是为了追求通过调整社会政策和促进社会进步来实现全社会幸福总量的增长,而是力求通过幸福指数来考察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而调整政策取向,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良性运转。根据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由于人们的需求水平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人们需求的种类会不断丰富,因而幸福指数所反映的主观生活质量的构成要素也会出现变化。在幸福感基本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一些要素可能会逐渐排除,而一些新的要素也可能会被纳入,即便是保留下来的一些要素,其对于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权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幸福感基本结构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幸福感评价指标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幸福最大化作为一种政策选择。
四、理解幸福关系
1、提高幸福指数: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矛盾。
从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看,幸福首先是价值,而不是效用。美国国民幸福指数编制者卡尼曼在价值论上主张“回到边沁”,即从马歇尔的效用,回到边沁的价值,来重新理解幸福问题。抓住了问题的总根子。
效用只是一种中间价值,是实现价值的中间手段。手段与目的的背离,是工业化的典型特征。福利经济学把福祉建立在总效用最大化上,从根子上就偏离了价值核心。在工业社会,幸福与效用的矛盾还不明显;但对于信息社会,这就造成了根本误导,有钱不等于快乐,GDP不等于幸福,就是幸福与效用矛盾的突出表现。
福利经济学缺乏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立的微观基础,而借用新古典的效用作为微观基础,就造成了一个思维误区,似乎幸福问题只能在再分配领域解决,而不能在微观领域,在初次分配中解决。黄有光就是这种思路的代表。
实际上,再分配确实是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手段,但只有从微观机理上彻底说明幸福,才能把宏观经济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把国民幸
2、不同收入阶段效用与幸福关系不同的矛盾
接下来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效用与幸福关系的历史相对性问题。现有指标设计容易陷入一种误区,用反映效用的指数,抽象地与同一种幸福尺度进行比较。
事实上,国外大量统计测算表明,不同收入阶段,效用与幸福的关系不同。在解决生存需求的温饱阶段(衣食阶段)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小康阶段(住行阶段),效用与幸福的正相关关系比较明显。而在解决自我实现需求的大同阶段(国外研究中,进入门槛设在3000美元——8000美元之间不等),当物质需求为主转向文化需求为主后,效用与幸福的相关性明显减弱。
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个特点,国民幸福指数在反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幸福水平时,就会造成混乱。建议把全国分成三类收入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对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弱化有形、物质指标的权重,突出文化内容;对于贫困地区,仍要以“有钱”定“快乐”。这是基于幸福相对性的设计思路。
3、快乐与幸福的关系
从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幸福指数设计上可能出现的第二个重大误区,就是把个人快乐与社会幸福对立起来,至少是忽视个人快乐的微观测度。
后现代经济学理解的个人快乐,并不是从心理现象角度立论,而是从微观现象角度立论。社会幸福不光是个人快乐的总量累加(这一点不同于卡尼曼的观点),而是通过个人快乐这种微观机制,在制度作用下达到社会幸福这种宏观效果。这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性条件下一说个人快乐,一是把它不正当地与物质欲望满足联系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个人快乐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可以超越物质欲望,而与感性的文化需求联系在一起。二是把它与眼前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根本利益对立起来。
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就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当它从现代性指向后现代性时,从解决工业化条件下的温饱和小康到解决信息社会条件下人的精神追求时,恰恰就是要以感性的人为本,从具体个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弥合由人的异化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
反过来说,如果幸福指数设计的指导思想,还仅仅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人人忍受痛苦,社会才能幸福”的结论里,这样的国民幸福指数和目标状态,在全球化。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
效用也是一种感觉,它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欲望是求得满足的愿望,它是由一个人的观念来决定的,每个人的欲望因观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同处一种环境中,幸福与不幸福就因人而异。所以,这个方程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客观的分析。
如果想评判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欲望的五个层次来划分。这五个层次,你想达到几层,而你现在又达到了几层,如果你想的却还有几层没有达到,那你就是个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达到的已经超过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是个幸福的人。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
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
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2011年5月24日在巴黎发布一项名为“幸福指数”的在线测试工具,普通民众可以根据个人关注度对物质条件和生活质量等11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得出的指数可以用来衡量民众对生活的满意度,并在经合组织34个成员国之间进行比较。
“幸福指数”涉及的11个因素为: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对生活条件的整体满意度。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介绍这一指数时说,这个测算工具可谓一项“创举”,专家花了10年时间研究才取得这一成果,但指标还需进一步完善。物价也影响着幸福指数。
古里亚说,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外创立一套衡量生活满意度的指标并不是经合组织首创,很多国家也在致力于这项工作。不过,经合组织公布的“幸福指数”汇总了34个成员国的数据,国际程度最高;而且它的特点在于,每个人可以根据对生活不同内容的不同侧重得出个体生活满意度的数据,而个体的选择汇聚起来则可以体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整体生活质量。
据介绍,让政府在GDP指标之外同时参考幸福指数来制定公共政策是这个工具的终极目的。古里亚说,希望通过这一指标来试探各国反响,各国政府也可从中了解到民众需求,使其公共政策更为有的放矢。
但也有专家表示,“量化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在拥有不同国情的各个国家之间比较。
经合组织专家表示,这个工具还将进一步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更多指标纳入考虑范围,而且比较对象也可能扩大到经合组织伙伴国——— 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南非。 摆在你面前的有5个杯子,你第一感觉会拿起哪个杯子?
A.一杯纯净的白开水
B.浓浓的美式热咖啡
C.刚挤出来的鲜牛奶
D.刚泡的老人乌龙茶
E.热腾腾的珍珠奶茶
解析
选A:属于“想喝忘情水忘记一切型”,幸福指数为20%:这类型的人非常的独立、聪明,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选B:属于“欢喜冤家捶心肝型”,幸福指数为40%:这类型的人非常的自我,可是他和对方彼此却很相爱,常常会拌嘴斗嘴,不过心底彼此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选C:属于“煞到对方很甘愿型”,幸福指数为55%:这类型的人很单纯也很善良,他只要喜欢上对方就会觉得自己超幸福。
选D:属于“你浓我浓分不开型”,幸福指数为80%:这类型的人,幸福的定义就是跟自己最爱的小孩在一起,这种感觉很窝心,他目前的心境是非常成熟的,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他都能很平静的享受。
选E:属于“只羡鸳鸯不羡仙型”,幸福指数为99%:这类型的人和另一半在一起已经不需要用言语沟通,两人的默契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常常只要对方一个眼神就能了解。 达特茅斯学院布兰奇·弗劳尔教授与英国沃里克大学安德鲁·奥斯瓦尔德博士研究指出,额外的金钱确实能买到一点幸福。他们将非常幸福确定为3.0,比较幸福确定为2.0,不太幸福确定为1.0。每增加1美元,只能多获得0.00000409个单位的幸福。
根据这一指数,与丧偶或离异相比,持久的婚姻价值每年10万美元。“分手”对幸福的危害最大,紧随其后的就是配偶去世。平均来看,二婚或者此后的婚姻都不如第一次婚姻幸福。父母离异的16岁青少年在成年之后会觉得不太幸福。
㈡ 2019世界各国幸福指数排名多少
㈢ 居民幸福指数的国家排名。
中国人幸福指数全球排31位
过去,评价中国社会发展的时候,大家更多的是关注GDP等硬数据,而对幸福指数等软指标则很少关注。在一些人的意念中,好像钱越多越幸福。实际上呢?日前,英国“新经济基金”联合该国“地球之友”搞了个《幸福星球指数》报告,对全球178个国家及地区做了次“幸福”大排名。排名榜里,中国人民的幸福程度排在第31位,在亚洲国家里仅仅排在越南(第12位)的后面,比日本(第95位)、韩国(第102位)和新加坡(第131位)人民要幸福得多。本月25日,浙江公布了国民快乐指数调查结果:浙江人平均快乐指数是6.68,相比美国平均快乐指数7.2还有一定差距;以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的快乐指数为最高,达到美国人快乐指数平均水平。
㈣ 2019年世界幸福指数排名是怎样的
2019年世界幸福指数排名是芬兰,丹麦、挪威、冰岛、荷兰。
1、芬兰
哪怕这个国家三分之一的人都有“社交恐惧症”,却丝毫不影响它被评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且芬兰两年蝉联最幸福国家榜首。
2、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国之一,以拥有众多的历史古堡和童话般的美丽城市而闻名遐迩。丹麦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5、荷兰
荷兰是世界上最宽容、最开放的国家之一。梵高曾经说过:“没有不好的色彩,只有不会的搭配”,色彩搭配在荷兰运用的恰到好处。
㈤ 世界幸福指数排名
最近一位英国研究员研究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后对世界各国幸福指数进行了排名,排行第一的是丹麦,当选理由是该国富有,风景如画,面积小,教育水平高和社会福利政策。排名最后的是津巴布韦和非洲的布隆迪。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亚洲国家的排名没有Adrian White期待的高。
第一名:丹麦
人口:550万
人均寿命:77.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600
有着高生活水平,不容忽视的财富,大范围的公共和社会福利,很显然为什么丹麦会排名全球第一了。这里有最高水平的教育,公立学校有口皆碑,私立学校也让人负担得起。丹麦人口稀少,让国民有强烈的身份象征。另外丹麦风光秀丽,适合居住,唯一遗憾的是气候恶劣了点。
第二名:瑞士
人口:750万
人均寿命:80.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300
处于欧洲中部同样风光秀丽的瑞士排名在第二位,低犯罪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户外活动——从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到日内瓦湖泛舟。作为世界红十字的发源地,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的一部分,不难理解为什么瑞士在健康保险花费方面如此大的开销,人均$3,445,这些开销来源包括私人财产和公共资产。另外这个国家非常和平,多年的中立让瑞士在周边国家的冲突中收到庇护。
第三名:奥地利
人口:820万
人均寿命:7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700
这是另一个阿尔卑斯山脉温床下幸福的国家,同样有引以为傲的风景和不俗的文化氛围。和其他世界幸福国家一样,它有着良好的社会福利系统,这从人均年龄便可知晓一二。奥地利国家旅游局官员Oskar Hinteregger说到,严格的环境法规定每个人要上税。他认为国家有着非常放松的环境,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干净的城市环境。另外奥地利财富占世界的6%。
第四名:冰岛
人口:30万
人均寿命:8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600
冰岛可不仅仅是炎热的春天和比约克,这个小国家广泛的社会福利系统是国民幸福指数高的原因。冰岛政府提供多种服务,包括住房补贴等。冰岛贫富均衡,国民教育程度高,失业率仅为2.1%。
第五名:巴哈马群岛
人口:30万3千8百
人均寿命:65.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0
巴哈马人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国家旅游局高官Kendenique Campbell-Moss说到:“也许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恬美的海风,美丽的贝壳,还有热爱生活的人民。”虽然贫穷人口占到9.3%算是比较高的概率了,不过宜人的气候和闲适的生活方式使得人民总是笑脸迎人。Campbell-Moss也承认非洲和欧洲文化的融合,强烈的价值观和基督教信仰也是这个加勒比海岸国家得以幸福和谐的原因之一。
第六名:芬兰
人口:520万
人均寿命:78.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900
冬季这个国家阴暗寒冷,并且有着欧洲最高的税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芬兰的幸福水平。良好的医疗福利(几乎不用国民自己开销)使得人均年龄较高。另外国家的义务教育是最好的,受教育率达到了100%,少有贫穷,非常富有。芬兰旅游局官员Jaakko Lehtonen说:“我们国家通过高利息税率防止过度富有,芬兰人认为高薪就是比你的邻居高2个百分点,这已经足够让你感到满足了。”
第七名:瑞士
人口:900万
人均寿命:80.5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800
高税率和干燥的冬天,然而社会高度平等,和欧洲最好的福利系统和工作生活高度平衡又让瑞士成为最幸福的国家之一。父母双方均享有权利,抚养一个子女可以得到许多补贴和减免。瑞士有着透明的政治体系,宣扬人权平等和自由。瑞士旅游局的Susanna Wallgren说:“即使是平民以可以查阅第一部长的官方信函,其实他们也经常行驶这一权利。”
第八名:不丹
人口:230万
人均寿命:5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00
不丹的当选让人吃惊,人均寿命不高,受教育率不高,仅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低,这个国土面积非常小的亚洲国家竟然排名世界第八,理由是国民均有着非常高的身份。另外,不丹风景秀丽,很多由于政府限制而尚未开发,同时对旅游,开发和移民也同样严格。出人意料,不丹人活的非常开心。
第九名:文莱
人口:38万
人均寿命:7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600
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财富和稳定的政治,政府可谓功不可没。该家族的统治已经在这个东南亚国家延续了600年,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险和教育权利。即使是大学教育也由政府出资,另外还有粮食和房屋补助。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
第十名:加拿大
人口:3千3百万
人均寿命:8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000
加拿大也许偶尔被它南边的国家掩盖,但强大的国家独立性和广阔的自然风光使得这个人口稀少的国家成为最幸福的国家之一。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大概$1.1万亿人均也排名全世界最高,另外良好的社会福利和低犯罪率也是当选原因之一。
第十一名:爱尔兰
人口:400万
人均寿命:77.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000
虽然曾经非常贫穷,但是如今爱尔兰正经历空前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过去的20年内。欧盟信赖的成员和敢作的态度提供了本地生活水平,并吸引已经移民的人回归。良好的教育系统,开发的经济环境和宽松的生活都是爱尔兰人们幸福的来源。
第十二名:卢森堡公国
人口:47万4千5百
人均寿命:7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600
卢森堡证实了钱可以买到幸福。这个国家有着全世界最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最高教育率——100%。卢森堡的人们善于从周围发现幸福,2005年被美世咨询评为最安全城市状态的国家。
㈥ 幸福感指数的指数排名
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公布了,哥斯达黎加荣膺世界最幸福、最环保的国家。中国内地排名第20位,中国香港则位列第84位,美国排在114位,幸福指数比伊拉克及伊朗都更低。 前10名国家中有9个来自拉美。其中哥斯达黎加高居榜首,人民对生活满意度为8.5分(最高10分,即85%的居民满意),幸福指数则有76.1分,远远抛离第2名的多米尼加。越南排名第5位,是前10名内唯一的非拉美国家。
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状况比上世纪60年代还恶劣,因为虽然预期寿命和幸福感增加了,但幅度远不及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增幅。其中美国、中国内地及印度整体评分均逊于20年前。但相对污染度高达9.4分、排第114位的美国,中国内地污染度只有2.1分,故能跻身前20名。香港居民预期寿命达81.9岁,满意度也有7.2分,污染度却有5.7分,因此只排在第84位。津巴布韦由于预期寿命及满意度均低于其他发展中或发达国家,故位列榜尾。
什么是幸福
新经济基金成员马克斯说,幸福星球指数有助推动大国观念转变,发达国家政府应放弃将幸福感与不考虑环境代价的宏观经济数字联系一起的做法,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长久、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和福利上。
幸福标准
报告对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幸福星球指数的排名,衡量标准是根据各地公民的预期寿命、对生活的满意度计算,但也考虑各地人均消耗资源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越低,故排名较前的几乎都是中小型国家。
部分排名
排名 国家/地区 幸福指数
1哥斯达黎加76.1
2多米尼加71.8
5越南66.5
20中国内地 57.1
49新加坡48.2
68韩国44.4
75日本43.3
84中国香港41.6
108俄罗斯34.5
114美国30.7
143津巴布韦16.6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2011年5月25日消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前对该组织的34个成员国进行了11个大类的综合指标调查,分别做出了新的排名。澳大利亚的综合排名第一,被认为是最适宜生活的地方,民众幸福感第一;北欧国家的整体排名靠前。
澳大利亚幸福指数最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这项调查涉及健康、犯罪、教育、住房、政府管理、居民财产、环境和物价等11个指标。全部指标综合排名中,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分列前三甲,被认为是最适宜生活的三个国家,国民幸福指数最高。
调查显示,75%的澳大利亚人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所有34个国家的平均数59%。此外,尽管澳大利亚面临房价飙升、通货膨胀、经济低靡,但83%的民众对澳大利亚经济前景看好。
与此同时,北欧国家的整体排名靠前。仅就“对生活感到幸福”这一项指数而言,90%的丹麦民众对生活感到满意,86%的芬兰民众对生活满意,挪威、瑞士都排在前五。韩国只有36%,东欧国家更低。
卢森堡民众最有钱
在居民财富方面,34个国家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为1.3725万英镑(14.5万人民币)。其中,卢森堡人全年可支配收入达1.6758万英镑(17.7万人民币),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瑞士、比利时和英国。
瑞士、澳大利亚民众最健康
在居民健康指标方面,瑞士和澳大利亚最被认为是最健康的国家。而英国儿童肥胖率世界最高,因肥胖引发的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2000年,英国65岁以下民众中有88人死于肥胖引发的疾病;而200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90人。
日本人感觉“不幸福”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日本人在可支配收入、工作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得分均超过平均数,但日本民众普遍自我感觉“不幸福”,仅40%的民众对生活满意。
调查发现,日本失业率极低,在15-64岁民众中,70%的人都有稳定收入来源,而34个国家的平均数只有65%。日本人经常抱怨工作时间太长,他们平均一年工作1714个小时,但34国的平均数却达1739个小时。日本人平均预期寿命为82.7岁,为34个国家中最高。 联合国发布了首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根据这份报告,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美国仅排在第11名。中国香港第67名,中国内地则排名第112。评价标准极其复杂,财富并非决定性因素,全球总体比以前幸福。
最不幸福国家集中于受贫穷和战火洗礼的非洲国家,多哥居未位。看点:较幸福国家倾向较富裕,但收入与幸福并无必然关系;良好精神及身体健康、稳定家庭和婚姻、工作保障等为幸福要素。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国民幸福报告2014》,在健康、收入、婚姻、学历、职业等各个方面对构成幸福的密码进行解读,揭示当前中国百姓的幸福现状。
国民普遍感到幸福,一线城市幸福感不如想象中低;
有钱不一定任性,熬夜换来的钱不能增加幸福感;
结婚真的比较幸福,但男女婚后感受各异;
60后最不幸福,家庭压力大是关键因素;
学历越高越不幸福,男博士比女博士更不幸福;
国企员工不如想象中幸福,体制内负责人幸福指数较高。
㈦ 印度人民的幸福指数比中国高么他们是包办婚姻,应该很幸福吧。
一点都不幸福,我看过青年文摘,读者,视屏新闻,了解了关于印度的各方面,它们国家最大问题是贫富差距实在太大了。印度那边现在还是有很大一部份是包办婚姻上次看新闻就是说那边,有女性不满包办婚姻的,就被枪击了,还有活埋的,感觉太别野蛮了!!还好我们国家不这样了
你可以看印度纪录片,了解更多
资料
印度卫生部2010年2月20日公布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印度女性不到法定婚龄18岁时出嫁。
这份调查由印度人口委员会和国际人口研究所联手实施,以安得拉邦、比哈尔邦等6个邦的5.8万名妇女为问访对象,受访者年龄15岁至29岁。
调查显示,大部分女性初婚时年龄偏小,大约五分之一女性15岁前结婚,49%的女性18岁前结婚。比哈尔邦早婚情况最为严重,77%妇女出嫁时不到18岁。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包办婚姻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大部分受访者说父母择婿时不征询自己意见”。
早婚直接导致早孕。调查显示,47%的印度妇女第一次怀孕时不满18岁。
㈧ 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前十的国家都有哪些
一个国家的幸福感,是根据人么的收入水平等各方面的问题来衡量的
根据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就业率、居民心理健康和家庭稳定度,联合国最新发布的全球幸福报告评选了全球十大最幸福的国家。去领略这十个国家的风采,一起去寻找幸福吧。
TOP1:丹麦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大堡礁的所在地,同时它还拥有纯朴的沙滩、海岸和全年都温暖的天气,因此它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接近35万人申请了澳大利亚的六个“全球最棒工作”。
在经济学人智库的全球宜居性研究中,根据犯罪水平、冲突发生率、医疗水平、审查制度水平以及天气、教育和交通,首都墨尔本也被认为是最求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此文和图片转载于网络,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㈨ 亚洲幸福感排名
2016年3月20日将迎来国际幸福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16日共同发布了《2016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丹麦从去年的第3名跃升至首位,成为年度世界最幸福国家,中国在156个国家中排名83位,而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美国排在第13位、英国排名第23、法国第32、意大利第50、日本第53。
亚洲国家排名如下:
中国台湾第35;
菲律宾第82;
印度第118。
㈩ 2009幸福感指数国家排名
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2009年度《幸福星球报告》(HPI幸福的资源效率指数!!!!),根据国民预期寿命、国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及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三个主要指标,对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打分(06年是178个)。这个指数只能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已。
原报告是英文的,以下是从英文原版翻译的,找了很久才找到原版。
排名 国家 HPI
1哥斯达黎加76.1
2多米尼加共和国71.8
3牙买加70.1
4危地马拉68.4
5越南66.5
6哥伦比亚66.1
7古巴65.7
8萨尔瓦多61.5
9巴西61.0
10洪都拉斯61.0
11尼加拉瓜60.5
12埃及60.3
13沙特阿拉伯59.7
14菲律宾59.0
15阿根廷59.0
16印度尼西亚58.9
17不丹58.5
18巴拿马57.4
19老挝57.3
20中国57.1
21摩洛哥56.8
22斯里兰卡56.5
23墨西哥55.6
24巴基斯坦55.6
25厄瓜多爾尔尔55.5
26约旦54.6
27伯利兹54.5
28秘鲁54.4
29突尼斯54.3
30特里尼达和多巴哥54.2
31孟加拉国54.1
32摩尔多瓦54.1
33马来西亚54.0
34塔吉克斯坦斯坦53.5
35印度53.0
36委内瑞拉52.5
37尼泊尔51.9
38叙利亚51.3
39缅甸51.2
40阿尔及利亚51.2
41泰国50.9
42海地50.8
43荷兰50.6
44马耳他50.4
45乌兹别克斯坦50.1
46智利49.7
47玻利维亚49.3
48亚美尼亚48.3
49新加坡48.2
50也门48.1
51德国48.1
52瑞士48.1
53瑞典48.0
54阿尔巴尼亚47.9
55巴拉圭47.8
56巴勒斯坦47.7
57奥地利47.7
58塞尔维亚47.6
59芬兰47.2
60克罗地亚47.2
61吉尔吉斯斯坦47.1
62塞浦路斯46.2
63圭亚那45.6
64比利时45.4
65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45.0
66斯洛文尼亚44.5
67以色列44.5
68韩国44.4
69意大利44.0
70罗马尼亚43.9
71法国43.9
72格鲁吉亚43.6
73斯洛伐克43.5
74英国43.3
75日本43.3
76西班牙43.2
77波兰42.8
78爱尔兰42.6
79伊拉克42.6
80柬埔寨42.3
81伊朗42.1
82保加利亚42.0
83土耳其41.7
84香港41.6
85阿塞拜疆41.2
86立陶宛40.9
87吉布提40.4
88挪威40.4
89加拿大39.4
90匈牙利38.9
91哈萨克斯坦38.5
92捷克38.3
93毛里塔尼亚38.2
94冰岛38.1
95乌克兰38.1
96塞内加尔38.0
97希腊37.6
98葡萄牙37.5
99乌拉圭37.2
100加纳37.1
101拉脱维亚36.7
102澳大利亚36.6
103新西兰36.2
104白俄罗斯35.7
105丹麦35.5
106蒙古35.0
107马拉维34.5
108俄罗斯34.5
109乍得34.3
110黎巴嫩33.6
111马其顿32.7
112刚果共和国32.4
113马达加斯加31.5
114美国30.7
115尼日尔爾利亚30.3
116几内亚30.3
117乌干达30.2
118南非29.7
119卢旺达29.6
120刚果民主共和国29.0
121苏丹28.5
122卢森堡28.5
12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8.2
124埃塞俄比亚28.1
125肯尼亚27.8
126喀麦隆27.2
127赞比亚27.2
128科威特27.0
129尼日尔爾尔26.9
130安哥拉26.8
131爱沙尼亚26.4
132马里25.8
133莫桑比克24.6
134贝宁24.6
135多哥23.3
136塞拉利昂23.1
137中非共和国22.9
138布基纳法索22.4
139布隆迪21.8
140纳米比亚21.1
141博茨瓦纳20.9
142坦桑尼亚17.8
143津巴布韦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