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冥想属于佛教吗
冥想,只是禅那的异译,是翻译到英语中再翻译成中文的一个词,禅那,在中文中有很多种翻译,其中最接近冥想的是静虑,静有冥的意义,虑有想的意义。
禅那,我们通常叫做禅定,这是印度各宗教普遍共同使用的一种精神上锻炼的方法,佛教也同样有这样的方法,但是佛教是将之发展的更为系统,更为精深。
⑵ 冥想的起源历史,有什么用处
冥想(meditation, 心念趋静,深入即是禅定)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心灵意识和良好状态。
冥想最早是来源于佛教与印度教的精神训练,据研究,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有人开始练**冥想。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超觉静坐”的形式在美国流行。
还有一种说法是冥想与宇宙的起源有关,宇宙是意识和能量的混合体。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指挥人体的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大脑。意识具有无限创造力,激活意识能量需要自我调整,而自我调整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平心静气”,这就有了冥想。
冥想是比较难讲解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够用话语表达的东西,很多书都说,冥想是不可以说,是不可以讲的。但我们古代的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不可说的东西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尽管说出来的东西不是原来的东西,还是要去体会,尽量去阐述它。在瑜伽(YOGA)修行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这个词就来源于梵文的DHYANA。古代把这个词翻译成“禅”,通过达摩祖师传到中国,又由中国传给日本,在日本叫ZEN。
在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DHYANA这样的词汇,只能把冥想翻译成MEDITATION(心灵的药物),也翻译成静心、静修,网络上通常把奥修的东西翻译成静心。
冥想课程就是禅的课程。冥想、禅是一种感知状态。DHYANA就是通过瑜伽修**,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你重新把心灵和身体结合起来,进入一种感知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所以用DHYANA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这才是我们修**瑜伽的目的和效果。
冥想字面上的解释:冥,就是泯灭。想,就是你的思维、思虑,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头、思虑给去掉,找到感知。大家常常误认为只有坐在那里才是冥想,甚至还专门为冥想设立了一堂课程,实际上随时随地我们都是可以进入这种无思虑的状态。例如体位法、观察呼吸也可以进入DHYANA,做体式的时候通过呼吸移动身体,当用呼吸移动身体,当身体达到极限的时候已经处于一种DHYANA的状态,有人把体式运动叫做移动冥想。移动冥想从什么作为入口,通过一段时间来观察我们的身体,会发现在身体里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比如移动身体、眨眼、吸气、闭气,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头发的生长是你无法指挥他的,是你不能够控制的。
冥想是从我们身体的可控部分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个高度的弯曲,当你弯曲伸展,伸展到极限的时候,思维在这个时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体式要求尽量做到身体的极限,到达身体的极限后意识进入到了感知的状态,进入DHYANA的状态。练体式是使用了身体的极限,身体的运动后很多老师会设一些烛光冥想、OM声冥想、观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烛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不要眨眼,其实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蜡烛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蜡烛,把眼睛睁开,尽量不眨眼,可控系统达到非可控的时候,眼睛睁开了一会,疲劳了需要眨眼来保护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这时头脑的思维就停止了,这时候没有了任何思维。冥想的锻炼实际上是利用身体可控的部分切断思维,呼吸也一样,很多老师会教呼气、吸气、屏气。我们来实验一下,深吸一口气后屏息,在屏息这一瞬间头脑进入真空状态,无法进行思维。就进入了DHYANA。
当思维切断的时候,有一种能量自动流淌,进入感知,感知和思维是很难同时存在的,当思维存在太厉害的时候感知就会消失。DHYANA这种状态是处于一种感知,这种感知是智慧的,是知觉和智慧高度的统一。
冥想的作用机制
加州大学的研究者是最早通过研究和实验确定了冥想与我们身体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有关,从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和阐明了冥想在人体上的机制原理。
冥想是一种身心双修的法门,首先对于肉身躯壳的健康大有裨益,因为冥想能改善大脑,保持脑细胞的年轻活力,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使人体免疫功能增强,防止老化,从而起到自我修护基因的效果,提高防病和自然治病(人体发生疾病时的自愈力)能力。其次对于精神和心灵更具显着效果,普通人通过冥想可以舒缓减轻精神压力,释放排除焦虑忧郁纠结哀愁忿恨等负面情绪,通过调整人的内在情绪从而获取平静而快乐的状态,达到真正“修身养性”的目的。
冥想的实践者已经提出,有规律地练**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心灵意识,有助于使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觉和思维从自发的已学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一些研究者也提出,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可使心理超越西方心理学所认为的局限--甚至导致在可测量的智力和认知操作上的增进(Cranson
et al., 1991)。冥想实践中一流的佛教教师汉(Nhat
Hanh)(1991)建议,对呼吸的知觉,以及只是欣赏你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通向心理平衡的途径。
参禅、凝神等以往被视为是神秘莫测的作法日渐被医学界认可。大量的医学调查和研究表明:冥想能缓解疼痛,集中注意力,增强免疫力,降低血压,抑制焦虑,改善睡眠,甚至可以防止抑郁。利用研究对照组对于人们情绪,儿童脑发育,大脑注意力及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有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预计科学家将揭开更多冥想的奥秘。甚至有些知名科学家声称,冥想带来的好处已经显而易见。
但是冥想并非仅仅是放松(Relaxation)这么简单。后者只是简单地使身体和心情放松休息下来;冥想却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想法上,在长时间反复练**下,使大脑进入更高的意识(类似禅的“入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调息法”及“冥想”是较高层次的瑜伽术,并不适宜随意自学,初学者必须先练**各个瑜伽姿势,待充分掌握后才可学**它们。此外,患有任何情绪病或精神科疾病的人士,更不可练**“调息法”或“冥想”,以免造成危险。简单而言,胡乱练**“调息法”或冥想会对健康造成不少伤害。
⑶ 为何在印度士兵把瑜伽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运动
有人说,印度的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躺在瑜伽垫上,闻着浓浓的咖喱香,做出各种反人类的高难度动作。据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印度军队虽然自诩打遍南亚无敌手,但军队里一直存在工资低、待遇差、缺乏基本福利等等诸多问题。莫迪很着急,何以解忧,唯有瑜伽。于是,莫迪向边防部队派出了大量的瑜伽教练,声称“瑜伽和冥想可以有效改善士兵们的心理问题”。
瑜伽和冥想,就是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冥想的力量!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的阅兵式,总是有各种神奇开挂的高难度精彩瑜伽动作。
⑷ 古印度中的苦修
苦修:某些宗教徒的修炼手段,用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来磨炼自己。指出家修行的人。现用来形容放弃正当物质享受,一味苦行的人,这种人称之为苦行僧。
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正因如此,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
苦行僧一般居住在远离尘嚣的喜马拉雅山上,或寄居在某个庙里,吃斋念佛,修炼瑜伽。
苦行僧之所以叫苦行僧,是因为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是臭皮囊,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
⑸ 冥想者在冥想时,在想什么
人的思维就跟冰山一样,露出海面的那一部分,叫做有意识思维,就是您所说的“在想什么?”但更多决定人在冰山之上的思维能力,也就是有意识思维的能力,则是在海底下最庞大的那部分,在心理学上叫做——潜意识。在这个基础上,也许您明白冥想和通常的想的区别是什么了,通常的想是一种有意识的专注,人在专注的思考问题,思考数学题、逻辑等等,是利用人在冰山之上的能力。但是冥想是一种潜意识的专注,是利用人冰山之下的能力,潜意识是万能的,是人类很多能力(冰山至上的显意识)的源泉,所以冥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也是现代很多脑力劳动者寻求的休息方式和渴望探索思维本质的人的一个探索方向。
⑹ 瑜伽冥想是怎么来的
瑜伽源于古印度,带有佛教色彩,而冥想用以调心(调身用体位法)。冥想就是放空心思,舒缓压力,常借物以转移注意力达到心态平和。所以,我认为,就像佛教修行者打坐一般,只不过少了些玄学色彩,目的变成调养生息。
⑺ 很多人喜欢冥想,冥想的好处有哪些
这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舒畅,一直前所未有的安静,你会感觉到你的大脑顶部还有一个空间。这时候安定心思,不要去考虑任何事情,就这么安静的坐着。等你醒来之时,你会感到身体充满力量。开始进入冥想的世界时,整个人的节奏都开始放慢。在重复的一呼一吸之间,我们的心渐渐找到了一个安全的落脚地,仿佛外界所有的喧嚣都与我们无关。当平静与我们同在,我们会感到放松和舒服。
通过呼吸(3-5分钟调息)把注意力完全引导到自己身上,同时创造一种全然放松信任的氛围,氛围越好的话效果越好。对于初学者,冥想时间我不建议太长,在5-15分钟内适合,可选择半莲花静坐或仰尸式。
⑻ 超觉静坐的起源
静坐源于印度,是古印度高僧日常修行的一种方法。印度裔物理学家玛哈里施把印度古老的健身养性之术——瑜伽功,同现代物理学中的统一场论结合起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静坐法——超觉静坐。从1958年起,玛哈里施开始将这种健身法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在在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学习、运用这种好学易用的健身法。同时,很多着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对这种静坐法进行了研究。Maharishi Mahesh Yogi(玛哈瑞诗·玛哈士)2008年2月5日,世界各大媒体都刊登了一条新闻:现年91岁高龄的印度瑜伽大师玛哈瑞诗·玛哈士在荷兰的豪华寓所里安然辞世。这位传奇老人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风靡世界的“超觉静坐”运动的倡导者,生前创立了市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瑜伽帝国。但他的所作所为也饱受争议。
从物理学到“超觉静坐”
关于玛哈瑞诗·玛哈士的出生日期和家庭,一直存在争议,他本人也不愿谈及自己的早年经历。有记载说,他是1917年1月12日出生于印度中央邦贾巴尔普尔的一个小山村里。其父母都是印度教信徒。1940年,玛哈士在阿拉哈巴德大学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后,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拜印度教大师斯奥米为师。苦修12年之后,他开始把冥想静坐和自己的修炼结合起来。玛哈士认为,普通人也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但只有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修炼,潜能才能得到发挥。而他发起的“超觉静坐”就是这样一个能创造内心平静,又能激发潜能的修炼方法。
1955年,玛哈士开始向外界推广自己的理论和修炼方法,并于1957年创建了他的第一个组织:属灵更新运动。玛哈士的理论在瑜伽盛行的印度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于是,他很快将眼光投向了西方社会,并把美国作为自己的第一个目标。
1959年,玛哈士只身来到美国,在加州创建了新的属灵更新运动组织。这次尝试又遭遇了失败。因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人们普遍对宗教运动有反感。5年后,玛哈士又成立了一个名为“国际学生静坐协会”的组织,仍然没有得到美国人的认同。于是在1969年,玛哈士干脆将所有的宗教因素都去除掉,将组织更名为“创新智慧科学会”,继续推广“超觉静坐”。
更名的效果立竿见影。玛哈士开始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不少人都对他的“科学”的瑜伽修炼方法感到新鲜和好奇,不少社会名流也加入到修炼队伍中。1975年,玛哈士迎来了在美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他接受了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默弗·格里芬的采访,还成为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从此,“超觉静坐”渗透到了美国各阶层的生活中,上至参议员,下至普通市民,都争先恐后地来静坐冥想。
玛哈士真正扬名世界,是因为披头士乐队
印度,印度,领我进入你的心田掀开你古老的神秘
我在寻觅一个谜底
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在这里找到
它将出现在我的意识深渊
印度,印度,请聆听我的祈盼
我独坐在你的脚边,请你不要离开
......
我要随心翱翔
我要随心召唤
我要随心返航
这是约翰·列侬1968年在瑞诗凯诗时写下的一首歌。瑞诗凯诗是位于喜马拉雅山下、恒河源头的一座小镇,是印度瑜伽的发源地。相传这里的苦行僧修习瑜伽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在40年前,这个小镇一直鲜有人知,直到披头士乐队来到这里静修,才使瑞诗凯诗成为全世界瑜伽练习者的朝圣之所,同时也是无数列侬迷的追寻之处。
1967年,就在玛哈士极力宣扬“超觉静坐”的时候,当时已经成为西方流行文化偶像的披头士乐队却正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因为受到当时流行文化的影响,披头士成员从1965年就开始接触毒品和致幻剂;另一方面,因为披头士的核心人物列侬说了一句“我们现在比耶稣基督还受欢迎”,而让整个乐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乐队中最先和玛哈士接触的是主音吉他手乔治·哈里森,乔治对他的说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拜玛哈士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之后不久,精神苦闷的列侬便带着乐队成员追随玛哈士来到瑞诗凯诗修习“超觉静坐”。
在瑞诗凯诗,列侬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极乐世界”。在玛哈士的指导下,乐队成员学会了平静地面对外界的评论,重新开拓自己的音乐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列侬写下了上面的那首歌。
列侬追随玛哈士在瑞诗凯诗修习了8个星期。关于披头士乐队离去的原因,外界一直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列侬等人偶然看到玛哈士对一位女性追随者存有非分之想,这让他们对“超觉静坐”产生了怀疑,列侬还专门创作了一首名为“Sexy Sadie”的歌来讽喻玛哈士的行为;另一个版本是,玛哈士发现披头士乐队的成员仍旧沉迷于毒品,最终不欢而散。但不管怎么说,披头士的印度之行让玛哈士名声大噪。
豪宅有200个房间
玛哈士能被西方社会接受,他所受的物理学教育帮助不小。他在传授“超觉静坐”的时候,会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生命现象,这就给脱胎于古老印度瑜伽的静坐修炼带来了新角度。
经过40多年的苦心经营,玛哈士的“超觉静坐”已经在全球拥有了超过500万的追随者。他本人还创建了一个庞大的“超觉静坐”培训帝国,有报道称其价值达到了数十亿美元。在他的培训帝国中,包括一个以22种语言、向全球144个国家每天24小时同步播出的全球卫星电视频道。人们为了学习“超觉静坐”方法,需要每天支付数百美元的培训费用,而培训的过程就是一天两次,每次20分钟的静坐冥想。
尽管玛哈士如此成功,但是争议一直伴随着他。有不少人认为。他有着很强的权力欲和控制欲,这和他宣扬的“内心的宁静”是相悖的。还有些美国人认为,他只是打着科学的幌子来推广宗教修炼方法,还将他告上法庭。法院也判定“超觉静坐”并非科学。玛哈士不服,上诉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维持原判。
玛哈士在美国逐渐失势,转移到瑞典和德国寻求发展,随后又到了亚洲的菲律宾等地。1990年,玛哈士移居到荷兰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有200个房间的豪宅。有报道说,玛哈士自己只占用其中的两个房间,其他房间都安排给了他的一些“顾问”使用。
即便到了老年,玛哈士仍不时做出一些吸引世人注意的举动。上个世纪90年代,玛哈士称,在一定人口中,若有1%的人修习“超觉静坐”,那么天下就会善多恶少。“9·11”事件后的第一个美国独立日时,他又站出来说,可以用爱来制止恐怖主义,如果有10亿美元,他就能训练出4万名专业的沉思者,这些沉思者能产生足够的影响来拯救世界。
随着他的去世,玛哈士的宏伟理想也不再有下文。批评他的人坚持认为他的那些言论是作秀,是对世人的欺骗。但不可否认,面对日益喧嚣的生活,世界各地也正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静坐冥想寻求慰藉。
⑼ 为什么要做冥想
根据瑜伽师们的说法,自我,即人,由于受到自然界三种状态的蒙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
冥想
如果一个人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支配下,就会希望获得某一特定类型的感官享受,例如,如果一个人是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
如果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乐;
如果一个人是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园或农村度过和平宁静的一天。
因此,所有这些情况,是人的欲念的性质由自然界中哪一种影响支配着他的状态来决定的。
按瑜伽师的看法,只要一个人仍然是受到物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即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还没有从物质欲念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要从物质欲念中解脱出来,他就必须超脱自然界这三种状态的影响。每一个人都被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所蒙蔽着。可是,在任何特定时刻这三者中总有一种占着主要地位。
愚昧无知是最糟糕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结果是疯狂、幻觉妄想、怠惰等。
激情状态优于愚昧无知状态,但它意味着重大执着、不可控制的欲念、追求和紧张的努力等等特征。
而善良状态比其他状态更纯洁,光辉四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们培育、发展智慧,但是他们却受到幸福这一概念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