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称印尼什么
公元15世纪,明成祖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到过爪哇杜板(Turban)、新村(Geiresik)、苏鲁马益(Surabaya)、满者伯夷(Madjapahit)和漳沽(Changkir)。
爪哇国
爪哇国(梵文名Yavadvipa),又作叶调、诃陵、阇婆、呵罗单、耶婆提,古代东南亚古国,其境主要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唐朝时,一度为佛教国家。宋朝时分为三国,东爪哇最强,后为三佛齐所灭,信诃沙里国崛起后,在爪哇岛上建立了满者伯夷王朝,伊斯兰教兴盛。元朝时,元军大举征伐其地,败于满者伯夷王朝。明朝时,屡有入贡。后来,荷兰在此地建立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和行政管理总部,并于不久侵占全境。二战后,独立,并入印度尼西亚。
爪哇就是印尼古时统称
㈡ 宋朝时人们怎么称呼印度
India(印度),是英语系国家对印度的称呼,也是别国对它的称呼。在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地语中,印度实际上对自己的国家却另有称呼,这个称谓用罗马字母拼写为“Bharat”,中译名就是“婆罗多国”之意。它其实是Bharata-Varsha的缩写,全名译为“史多伐娑”,意为“婆罗多王统治的地区”。
“婆罗多”这个名称来历非常远久,印度教徒很早使用它称呼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大海之间的南亚次大陆。波罗多为印度古籍《往事书》传说中着名的国王,曾统治过大片的土地。印度独立后,启用“Bharata-Varsha”这个古老的称呼,截取它的前半部分“Bharat”,即婆罗多作为国名,只是对外继续用India一词。还有一种说法:印度一词由信度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后来逐渐包括恒河流域及南亚次大陆。古波斯语将“信度”转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在我国史书中,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又有“天竺”、“忻都”等称。用印度这个词始于唐朝的《大唐西域记》:“译夫天竺之称,异论纤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㈢ 古时候的朝鲜,日本,印度叫什么
秦朝时称呼日本为东瀛,好像是因为当时已知传说海上三座神山,瀛州、蓬莱、方丈,而日本岛在中国的东面所以这么叫。扶桑也差不多也是东面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东瀛和扶桑都不是正式的官方称呼。
从秦汉到南北朝官方一般称日本为“倭”,可以见于文献的有《山海经》、《论衡》等,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倭立传
至唐代,中国始称“倭”为“日本”。在《旧唐书东夷传》中,“倭”与“日本”分列并叙,《新唐书东夷传》则单叙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并对改“倭”为“日本”作了如下的说明: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朝鲜比较复杂,汉朝时候是完全属于中国的,三国时候脱离出来,南部主要称为辰国。
公元4世纪,朝鲜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后来新罗联合唐朝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所以唐朝时候称为新罗,到九世纪又再次分裂成这三个国家,当时都是分别称呼的。
宋朝的时候高丽再次统一,称高丽
明朝初年朝鲜王朝建立,称为朝鲜,一直到现在
印度在汉朝被称为身毒,唐宋时候叫天竺
㈣ 古代中国人怎么称呼印度
印度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
1、身毒。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
2、贤豆(xiándòu)
古印度的别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3、天竺。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首创根据In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腊India(国名),Ins(河名),新称印度,印特伽,译曰月。Sindhu->Hin->身毒、天竺。Hin->In->印度。总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来自Sindhu。
4、印度。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
㈤ 印度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什么
印度在中国古代主要被称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译为申毒﹑辛头﹑信度﹑身度﹑贤豆的说法。
一、身毒
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
身毒(依照古语发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国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闽南语)仍保留了这种发音。这是华夏文明古代对印度地区的称呼之一。
《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意思是从东南的神度国,走数千里,才能到四川的商人集市。
二、天竺
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是唐朝时期大国,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经(即西天取经)此地为西天。
(5)宋朝时期怎么称呼印度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最早与古代印度的联系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了与像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
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
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
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过大理至保山一带,只能通过各部族、印度作中介与大夏商人间接贸易。
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中国在2世纪时对身毒的地理﹑物产﹑宗教﹑政治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且知当时身毒许多地区皆属“月氏”,即早期贵霜帝国(即贵霜)。这是由于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缘故。
㈥ 印度在宋朝的时候是叫印度还是天竺
“婆罗多”这个名称来历非常远久,印度教徒很早使用它称呼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大海之间的南亚次大陆。波罗多为印度古籍《往事书》传说中着名的国王,曾统治过大片的土地。印度独立后,启用“Bharata-Varsha”这个古老的称呼,截取它的前半部分“Bharat”,即婆罗多作为国名,只是对外继续用India一词。还有一种说法:印度一词由信度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后来逐渐包括恒河流域及南亚次大陆。古波斯语将“信度”转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在我国史书中,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又有“天竺”、“忻都”等称。用印度这个词始于唐朝的《大唐西域记》:“译夫天竺之称,异论纤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㈦ 印度、朝鲜、日本古代的称呼各是什么
印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
“高丽”、“新罗”、“朝鲜”是韩国古时候的三个朝代,就和中国的唐宋金元明清一样,故三者正确的朝代顺序为:“新罗”→“高丽”→“朝鲜”。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㈧ 中国对于印度来说,一种什么称谓从古代沿用到现在
中国和印度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彼此之间又相互为邻居,因此两个文明在古代也进行过非常多的交流和沟通,早在公元1世纪起,汉王朝就和印度的政权有了沟通。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足足有十几个,西汉汉元帝时期,张骞受命出使西域,在公元128年的时候他们到达了帕米尔高原的国家大夏国,得知了南边还有这一个庞大政权所统治的地区,于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张骞就就将其称呼作为“身毒”。
而比起中国对于印度复杂多变的称谓,印度又叫中国什么呢?印度人倒是“很懒惰”,对中国一个称呼一直持续了数千年,沿用到了至今。那就是梵语“Cina”,这个称谓也从印度传向了世界,成为拉丁语系国家对于中国最为常见的叫法,如今的“China”正是从此而来。“cina”翻译过来,是佛语“震旦”的意思,印度佛经中有这样记载:“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这也就是他们将中国称呼作“震旦”的理由。
㈨ 古代印度的国家名称是什么大食、月氏又现在的什么国家
古代印度有很多国家.一个国家就一个名字.
大食:是我国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后分裂为三个部分,从东向西分别为:
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位于亚洲西部,包括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地区、黎巴嫩、阿富汗等
绿衣大食:埃及、利比来、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
白衣大食:西班牙和葡萄牙
月氏:本在中国的甘肃青海一带,后来匈奴所灭,灭国的月氏大部分迁到现在河中地区,击败大夏。在东汉时期,其中的贵霜部统一月氏各部,建立了贵霜帝国。强盛时期的贵霜帝国包括现在伊朗东部、整个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
㈩ 宋朝时天竺国是现在啥地方
天竺国,是我国对古代印度的称谓。汉朝的时候称为身毒,也有称云摩伽佗或云婆罗门。天竺国的具体位置在葱岭之南,距离月氐东南数千里远。《 唐会要》记载:天竺。即汉之身毒。或云摩伽佗。或云婆罗门。地在葱岭之南。去月氐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