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现在佛教在印度衰败了
佛教起源于印度,一度还成为印度的主流文化。可到公元1000年前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一次入侵,佛教突然在南亚次大陆绝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呢?一直来这都是学术界和信众关注的一个话题。咱先来看看学术界最权威的说法。国内印度文化研究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林承节教授在其《印度史》中总结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已经有许多反抗婆罗门的修行沙门出现。他们剃发、乞食、苦行,实则是与婆罗门对立。也就是说,佛教从其诞生之初,就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
B. 作为佛教的发源地,佛教是怎么在印度没落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现在在印度发展的最好的是印度教。印度的宗教组成比较复杂。印度发展历史与我国几乎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国家宗教对国家影响并不大,而印度则是宗教大国,几乎是人人都有信仰宗教,但是又因为人人都信,导致了宗教众多,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容易没落,佛教就是这样的,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后期发生了一点事情导致佛教失去竞争力。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发展。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势力比较弱小。
大乘佛教的出现使佛教在许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由于要与外道争夺高下,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教。佛教的密教化使佛教的鲜明特色逐渐消失,当初佛教吸收印度教特征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印度教徒信仰佛教,后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与印度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印度教徒也就对佛教失去了兴趣,最后从整体上被印度教吸纳了。
C. 奇了怪了,佛教为什么没有在印度推广下去
这个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系。在波罗王朝末期,侵入印度的伊斯兰势力不断向东发展,佛教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地区,就连盛极一时的那烂陀寺,也只剩下不到70名僧人,后来,由于伊斯兰教的普及,许多佛教徒不得不改信伊斯兰教以求保命。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佛教在印度彻底消失。
D. 各位居士,为什么佛教在印度不流行
佛教在古代印度虽然曾经辉煌过(例如阿育王时代),但是后来随着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南下建立的莫卧尔王朝,印度很多地区伊斯兰化。再加上印度教的复兴,佛教逐渐被排出印度。
E. 为什么佛教不能在印度发展起来
当时印度被侵略,佛教被侵略者们禁止。现在印度独立,佛教也渐渐受关注起来。近几年我国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法师们都经常到印度弘扬佛法,很受欢迎的。
F. 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又在印度消亡了呢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它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在公元8、9世纪后逐渐衰微,13世纪在印度消亡,其在印度共持续了1500余年。佛教在印度的衰微消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社会原因。公元5世纪后,由于外族的入侵,地方封建势力的兴起,统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现了许多小国,各小国间兵戎相见,崇尚武力。这样,非暴力的理论对他们来说便不再适应了。神权没有王权的支持,自然得不到发展,从而走向衰落。二、内部原因。佛教僧团在经历了严守戒律、过清贫生活后,到大乘佛教时期,随着教义上的某些改变,也由于世俗贵族、商人的支持,寺院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不少僧众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发展到密教后,更从禁欲走向纵欲,这样自然不会为一般群众所拥护。同时,再加上婆罗门教的冲击,于是佛教逐渐失去了社会影响。三、外部原因。由于中亚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他们对佛教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强迫幸存者改信伊斯兰教,佛教的寺院文物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僧众离散,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终于消亡了。
G. 析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一、从佛教本身来说,大乘佛教流行后,佛门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僧团自身的腐化使得民众敬而远之。
二、早期佛教呼.吁社.会平等,对商人及低种姓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革除了婆罗门教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顿时消失。
三、为吸引信众,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诸多教.义与传说,最后却因佛教与印度教界限越来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纳。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腻色伽王两大护.法明王.利.用王.权的强.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H. 佛教为什么几乎在印度销声匿迹
师傅是这样说的:
佛教是2500年前在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他那一法门的特点就叫作“戒、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欲望,强制的让你失去对利益的追求,断绝世俗间的一切东西等等。这样他的心就变的空了,什么也不想了,也就能够定的下来,它是相辅相成的。定下来之后,要打坐实修,靠定力往上修,这就是那一法门真正修炼的部份了。他也不讲手法上的东西,不改变自身的本体。他只是修他层次高低的这个功,所以一味的修炼他的心性,不修命也就不讲功的演化。同时他在定中增强他的定力,在打坐中吃苦,消他的业。慧,那就是指人开悟了,大智大慧了。看到宇宙的真理了,看到宇宙各个空间的真相了,神通大显。开慧、开悟,也叫开功。
当时释迦牟尼创立这一法门的时候,在印度有八种宗教同时流传。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宗教叫婆罗门教。释迦牟尼在有生之年,一直和其它宗教发生着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因为释迦牟尼传的是正法,所以在整个传法过程当中,他传的佛法越来越强盛。而其它宗教就越来越衰弱,就是那个根深蒂固的婆罗门教也处于濒临灭亡的状态。但是到释迦牟尼涅槃以后,其它宗教又开始兴盛起来,特别是婆罗门教,又从新开始兴盛。而佛教中却出现了一种什么情况呢?有些僧人在不同层次中开了功了,开了悟了,可是开的层次比较低。释迦牟尼达到了如来那个层次,而许多僧人没有达到这个层次。
在不同层次中佛法有不同的显现,但是越高越接近真理,越低离真理越远。所以那些僧人在低层次上开功开悟了,他们就用自己在那个层次中看到宇宙中的显象,了解到的情况和悟到的理,去解释释迦牟尼讲过的话。也就是说,有的僧人对释迦牟尼所讲过的法进行这么解释,那么解释。还有一些僧人用自己所参悟的东西当作释迦牟尼的话在讲,不去讲释迦牟尼原来的话了。这样致使佛法面目皆非,根本就不是释迦牟尼所传的法了,最后就使佛教中的佛法在印度消失了。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教训,所以后来印度反倒没有佛教了。在消失之前佛教经过多次的改良,最后结合了婆罗门教的东西,在印度形成了一种现在的宗教,叫印度教。也不供奉什么佛了,供奉另外一些东西了,也不信释迦牟尼了,它是这样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