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西方国家不认为印度人是白种人
你TM见过印度人吗??你TM看不出来印度阿三的肤色吗???西方国家的人也见过的啊,他们又不是瞎子,肯定知道阿三是什么肤色的啊。。。
② 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国 谁更具发展潜力
何亮亮:印度和中国,亚洲的两个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但是长期以来,印度人、中国人互相瞧不起对方,实际上也互相不了解对方。所以第三者,就是印度、中国以外的第三者如何看这两个国家,以及这两个国家对未来世界的影响,我觉得会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开卷八分钟》,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一本《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上面两个字,一个龙,一个象,一般就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象就是印度的象征。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德国的亚洲问题学者。其实这一类的书我已经看过好几本了,这本算是比较新的。但是所谓新,原着是在2005年出版的,中文版是去年在北京出版的,不算太新了,就是说资料不够新。特别是我们知道去年从秋季,金融海啸席卷了全世界之后,它对中国和印度也是有冲击的,但是这个冲击实际上对于以后印度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实有更大的影响。我们先就说这本书本身,因为我很有兴趣的就是,一个是中国人怎么看印度人,一个是印度人怎么看中国人,然后就是这样的,西方人如何看中国和印度。总的来说我有一个这样的感觉,在我已经看过的几本,包括英国人、美国人,也包括法国人、瑞士人写的有关中印对比的书,总的感觉西方人他们还是偏爱印度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印度英语是全国通用的,印度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一个神奇的东方。印度人的那种信仰,印度人的那种精神世界,是很多西方人。因为西方人普遍的好像有一种精神的困惑,他们把印度看成是一种精神的故乡,所以他们喜欢印度。而在他们看中国,看到更多只是物资的那一面,看到的是高楼大厦、超级市场、高速公路,还有就是全世界无处不在的中国产品。这本书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允的,比较公正的。他不特别讲印度怎么好,也不特别讲中国,中国、印度你各有什么优缺点,他都来给你讲。这本书分了几章,第一章是讲印度的,叫做“印度—世界的呼叫中心”。因为印度所谓外判、服务,呼叫在近几年已经是印度的一个特色了。他从这一点切入,印度在全球化过程当中的地位。第二章“中国—世界的工厂”,你凭这一节的章目你就知道,他主要是讲中国的哪些方面。然后我想比较重要的就是第三章,就是“多极世界中的中国和印度的觉醒”。因为多极世界,中国就是一极,印度也可以说是一极。其中分别从历史与文化、经济、外交与安全、政策几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和印度的相关的这些内容。最后一章就是“邻国伙伴和竞争者”。分别讲到了印度和中国都有自己的邻国,互为邻国,也有自己的伙伴,特别像东南亚、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中亚这几大块,他们跟中国的关系,他们跟印度的关系。这本书本身没有什么图片,我想也不需要图片。因为它基本上它也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着作,它是一本普及性的,是给一般的读者看。但是其中我觉得最有趣还是在这个地方。中印之间,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不同,而这两点,其实对中印两国的影响都非常大。因为比方说为什么西方人偏爱印度呢?
③ 阿拉伯人很尊重西方人和中国人,为什么偏偏看不起印度人
西方世界鄙视印度,因为印度人缺乏自尊。我见过印度人和白人说话时都低声下气。他们用各种方法取悦他们。他们甚至诽谤印度来赞美西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每天都读印度新闻。我从未见过印度记者诽谤中国,但确实有一些低品位的记者或报纸这样做,但据我所知,所有专业新闻网站和报纸都不报道来自中国的负面新闻。
另一个原因是,我国与白人结婚的女性比例没有其他亚洲国家高,现在的我们需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尽管西方存在种族歧视和仇恨。印度这个国家仍然在不断的在进步。印度的道德水准远在西方之上,但西方永远不会承认这一点。
④ 我们为何总是潜意识里瞧不起印度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起,就打心眼里看不起印度了?
在香港,和旧时代的上海租界,印度人有个专称:阿三,反正总是和底层苦力相联系,偶尔有个上层的,还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说的是个印度来中国流亡的公主,不过据说是个骗子。
总的来说,中国人眼里对印度,不高,尽管很多别国人看中国人也高不到哪里去。
在奴隶贸易盛行的时候,价钱最高的是黑人,其次是印度人,价钱最低的是华人,因为身体素质天然有差距,中国人更适合从事脑力劳动,黑人的价格高是因为强壮,而且不爱生病。很多热带地区的殖民地原本有不少白人的,无奈是不是来一场瘟疫,剩下的就是青一色的黑人了。
笔者刚上学那时,对伟大祖国保有无限自信,比如觉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一旦知道俄罗斯最大,便不由得失望,至于经济排名,老是爱盯着课本上的表格看,看到排名十几的时候,倒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可一看到后一名就是印度,便觉得中国真是不行,好像中国天生就应该比印度强似的。
近代两国都受到西方欺凌,不过争强好胜的中国人知耻而后勇,在失败后总是不屈不挠地斗争,印度人显得则有点心不在焉。
印度向来不行吗?
印度古代当然是很璀璨的,埃及和巴比伦时代太远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很早就达到顶峰,印度则是慢悠悠地追赶,埃及和巴比伦被流沙吞没之后,似乎印度一枝独秀,公元前300多年,压力山大大帝第一次将西方文明灌输给印度,印度便在原生文化上嫁接了希腊因素。之后中国人对印度感兴趣,是因为佛教,佛教东传是一次个人英雄主义行为,中国人和印度人的群体接触仍然很少,在理想上的“西天乐土”并不代表着印度没有贫穷的底层。中国人对印度的美好想象都是模糊的。
有意思的是,对来世和永恒的兴趣远比对现实兴趣多的印度人,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他们关于玄奘的记录都是抄的中国历史书。
不知为什么,东方和西方都对印度有如此久远的迷恋。到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无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达伽马绕道好望角,目的地都是印度。哥伦布西行发现新大陆,也是为了寻找印度,到大英帝国把印度紧紧握在手里,称之为东方的明珠之时,展现出来的是对印度的爱情。
怎样的印度呢?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卫生恶劣,住宅简陋,生活贫困,等级森严??如今你去南亚,感受最多的仍然是喝水不卫生导致呕吐,随地大小便,食物不洁净,火车上粘着黑压压的人??不知是不是和炎热的环境有关系。
印度为什么产生了提倡冥思顿悟的佛教呢?难道是因为外面太热,在洞里清凉?如果你生活在中国燕山,秋天不去弄点厚衣服过冬恐怕都是个难题,既然为美好生活奔波,哪有时间去冥思苦想呢?
(唐太宗为什么支持玄奘去印度取经?最近听到这样一种解释,是希望玄奘代表唐王朝和印度接触,树立自己的威望。玄奘本人的目的比较单纯,在取经回来后,唐太宗看到玄奘对自己的政治需要没兴趣,对佛教的热情也没有以前高了,也就是说玄奘在尼泊尔和当地僧团辩论时如果失败,可能活着回来都是一件难事,回来后的下场更难说。)
在公元1000年前后,中国的目光从西南方,转移到了东北方。北京的重要性日益取代长安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中国渐渐和东北亚越来越一体化,而和印度、阿拉伯世界越来越不一样。直到如今,你去中、日、韩,仍然和去印度、斯里兰卡感觉有天壤之别,最深刻的就是,现代化程度和社会秩序,比如公共卫生和城市市容。
东南亚是印度和中国交互影响最多的地区,很多国家的人口构成基本上就是华人、印度人、土着人的三足鼎立。而从宋之后,中国对印度印象最深刻的历史时期,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印度人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兵而和中国的正面接触。之后就是在租界里,像张爱玲小说里缩写的流亡公主,是不是骗子不得而知,不过出现在中国人中间,却是真实的。
“二战”后,中国人和印度人接触的地方,却出现在美国,如今中国人占据了美国工程师类人才的很大一部分,充分发挥了剩余智力,印度人却成为很多大企业的领导阶层,在芯片制造的尖端领域有一片天下,而且在团结一致方面,比华人更值得学习。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国人感觉上优人一等还需要很长时间培养,印度却还是在嘿咻加油,以赶上中国为目标。而到底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和印度人是否已经能放在他们的眼皮里,从心理上被高看,值得期待。毕竟两国都是人口大国,很多增长靠的还是体力和玩命,什么时候在脑子上被依赖,才算是真的出头之日。
中国人和印度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中国人注重现实,世俗,印度人注重精神,灵性。
2、中国人比较死板,印度人对音乐、舞蹈更有热情。
3、中国人凡事争先,知耻而后勇,印度人凡事无所谓。
最后,祝愿印度人口早日超越中国,因为中国人需要更多精力去提高人口素质,这才是受世人尊重的根本法宝,中国经济在量上远远超越了印度,在质上超越还有待时日。不过在印度人眼里,时间永远是那么慢。
⑤ 美国为什么不指责印度人权
美国为什么不指责印度人权?1、印度真实国力弱,而且人傻钱多。哪有商人骂大客户的?
2、印度的自由民主很合西方口味。而且也是反华前沿重要国家。
总体来说,西方人认为这印度这个前殖民地,既是大客户,又喜欢当自己的小弟,对自己没什么危协,所以乐于说点好听的而已。
⑥ “印度”这个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作者:何赟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4772659/answer/60163822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印度的“民族国家”概念应该是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后半页的一段时间内。这实际上是兴起于孟加拉地区的印度文艺界,以及印度教复兴运动等一系列近代思潮发展的结果。尔后形成的“印度性”(Hintva)等概念,以及在此刺激下形成的印度穆斯林独立建国的运动——也就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治啦。
印度人的所谓“民族性”自觉之前,从葡萄牙人第一次“殖民”印度,到1857印度成为英国属地,在西方人视角下的印度从模糊的地理概念越来越具象化,但基本上无论是具象的空间范围还是抽象的文化属性,“India”是西方建构出来的概念。
关于“印度”这个词怎么来的,之前有一篇答案简单写过两句:
印度的名字是来自 India 还是印度教的 Hin? - 印度文化
在讨论历史、哲学、宗教等领域时,一旦涉及译名,问题就大大的对不对?我曾经有概念不统一无法进行讨论的偏执,后来发现概念的统一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恰恰是语言的局限呀。所以,理解一个名字时,它的溯源很重要。
“印度”这个词从中国的古典、西方的记录和印度自身的文化传承上理所当然的都具备不同的内涵以及外延,我们讨论的时候不该全都混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零碎的知识无法解释你的问题。
从西北方向来的外来民族来到了印度河流域,当地人用印度河的名字称呼这片土地。这才有了“Sindhu”。
写作“Sindhu”及其各种变形(Hind-、Ind-)的印度的概念在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后13世纪前后的时间里,完全就是外来民族对从兴都库什山(Hinkush)到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及德干北部的广袤地区的地理称呼。这个词不代表某一个国家,也不代表某单独一个民族或社群。
这个词的起源就是印度河,最初来到印度河流域的波斯人(前6世纪中叶)将印度河以东的土地和人唤作“Ind”,后来希腊人称之味“Indikoi”,再后来的穆斯林把这片土地命名为“al-Hind”。中间还有无数的变迁,但是这个“印度”的地理空间是不断扩大的。
至于这段时间这个词是如何变化的,比鲁尼(Al-Biruni)的印度志里面有详细的解释。
随后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才有了这个词今天的模样。
所以,你的问题是:
“印度”这个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是不是在近代以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非国家概念?
是的,你是对的。
“印度”这个词的外延拓展成为一支民族、一种宗教、一个国家、一脉文化,多半是西方印度学学者与印度本土社会改革家建构的东西。哈哈,因为那个时代民族、国家、宗教这些词的涵义本来就是一种西式启蒙的产物呀。
印度教徒(Hinism)用“Hin”称呼自己,动辄就说印度教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其实这个词真正指向整个次大陆上的这种宗教不过是近代才开始有的事儿。
---
印度这个词本身就是印度历史发展的体现,统一却割裂。
印度的名字是外来人给的,永远都是在非本土语言的语境下这个概念才能讨论。“India”这个词你在印度本土任何一种本土语言里都找不到,所以这个概念只能是西方认知的产物。下次,我们讨论一下“婆罗多”(भारत)的概念,也许能更好的理解古代印度文化对自己的身份认知。
⑦ 为什么西方国家很喜欢吹捧印度印度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国家的宠儿印度人似乎很享受这种被吹捧的感觉
因为在西方国家眼里,印度根本不值一提,可以放心地跟他们打交道。
⑧ 为什么西方人更愿意接受印度人的东西,而不是中国的
问题有误。
1、在实物商品方面,西方人更愿意接受中国的东西,而不是印度的。
2、在软件产品方面,西方人更愿意接受印度的东西,而不是中国的。
有很多事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⑨ 美国网友热议:印度人和中国人有何不同,谁更成功
外国网友在美国论坛上发帖: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他们谁更成功?谁更优秀?
印度人是一群人、一堆人,而并非一个文明!我认为古印度和现在的印度并没有传承关系!古印度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湮灭!现在的印度是英国人用武力强行捏到一起的一堆碎石,杂乱、糟糕透顶!如果没有英国殖民,现在的印度会像欧洲那样,由有很多国家组成,虽然文化相近,却也争吵不休。争吵和斗争,贯穿印度人的一生!我最欣赏印度人的一点是:“自信!没来由的自信!”
⑩ 如何评价印度 知乎
辣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