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咤”怎样从印度佛教护法神,演变成中国本土道教神的
看过《西游记》的想必都知道哪咤,哪咤可是《西游记》中为数不多的法力及强大的孙悟空都忌惮三分的神,他的混天绫,金刚圈也是多少人的童年,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有批一个红色床单或者窗帘想象自己是哪咤的时候。大概大家都以为哪咤是我们的本土神,但其实并不是,哪咤其实是印度佛教护法神。那么哪咤这个从印度佛教神到中国道教本土神的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呢?
最后,哪咤成为本土神之后,身上自然要有些传奇故事。于是,永乐年间成书中,大多描述哪咤为玉皇架下大罗仙,托生为李靖之子;他天生神力,于是有了大闹龙宫,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莲花筑身等等一系列关于他的神话故事。至此,这些符合中国人价值导向的神话故事,使得哪咤真正完成了从印度佛教神到中国道教本土神的转变。
② 哪咤原本是印度血统,是佛教护法神,是怎样变成中国神仙的
一、哪咤的由来
哪咤虽然是国人熟悉的神,却并不是中国本土神,而是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般,为印度佛经中的“舶来品”。
哪咤的梵文名字叫做“哪咤俱伐罗”,早期传入中国写作“那咤”。据佛经记载,其生前为哪咤、婆咤兄弟二人,建立寺庙崇信佛教,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忠实拥趸。
佛教神话中的哪咤由印度神话中《罗摩衍那》中的夜叉哪咤俱伐罗与克利须那神在流传中混合而成,二神“都是力量强大的童神,且都有打败巨蛇的事迹。”佛经中的哪咤神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以佛教守护神的形象出现,有大神通“四天王,臣于帝释,统领世界。四天太子,即哪咤之类,能驱鬼神”,并有大智慧,“金刚透匣谁能用,
惟有哪咤第一机。举目便令三界静,振铃还使九天归”,亦有传奇色彩“哪咤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花上为父母说法”。哪咤卫护佛教,守护世人,“辅正统摄,跨握鬼物,护世益人”,享有崇高的地位,佛教中亦存有不少召哪咤的咒语。
唐代高僧惠琳的着作《一切经音义》中,记载有关哪咤的佛经有两卷 :“哪咤俱钵罗求成就经一卷 ,
哪咤太子求成就陀罗尼经一卷。”可惜两卷源自印度的经书均已散佚,难探究竟。
除了文化融合以外,哪咤除暴安良、守护平安的神通在僧侣的传播下广为流传,哪咤闹海颇具镇水灾色彩,在地方传说中还具备了治病救人的神通,受到民众欢迎。而其身着红肚兜的男婴形象,更为农耕民族喜闻乐见。由此,民间对哪咤的崇拜一浪高过一浪,直至今日,在四川江油地区及台湾地区,哪咤庙仍是香火鼎盛。
哪咤形象的传入与重塑,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最好作证。时至今日,我们更应具有包容的胸怀,吸收国外优点的同时给国漫更多的宽容,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③ 哪咤的外貌性格
哪咤长得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昂昂眉宇、莲花化身,外貌俊美亮相、气质超凡,给人一种“女人味”的错觉。哪咤性格顽皮骄傲、胆大包天、不容人欺。
哪咤主要记载源于元代宗教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活跃于明代神魔系列小说名着《封神演义》、《西游记》、《南游记》等多部古典文学作品。
哪咤是托塔李天王家的三太子,最早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话,随着本土化的传教,唐末起就从古盛传至今,由佛教护法军神“那咤”演变而成,记载早已在东晋朝代有之。
(3)印度版哪咤怎么样扩展阅读
哪咤的招牌武器:
哪咤手上所拿的“干坤圈”、肩上所披的“混天绫”,象征着“天地方圆”和“宇宙混沌”之意,代表相生相依、刚柔并济的力量,为尊贵的金黄色、喜庆的大红色。
这是哪咤的成名法宝,广为人知,出世时就在使用,护住其身,为哪咤与生俱来的本命神器,不仅和哪咤一起出生,且一直伴随哪咤成至正果,因此与哪咤本身也互相视为象征,乃证道之物,其为玄门正宗法宝。
双手所擎的火尖枪、脚下踏着的风火轮,象征着圣火与疾风猛速之意,代表锐利尖锋与光明不息的力量,手脚交火两全,结合在一起意指为“冲锋陷阵勇闯战火”。
④ 哪咤是一个 怎样的人物形象
哪咤,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人物,一个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一个跃然于书本上的民间传说。
哪咤又作那咤。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
相传哪咤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在天宫任三坛海会大神。哪咤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咤”字,所以起名哪咤。他三岁就下海,闯下大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抽筋刮鳞。托塔天王怕他长大再惹大祸,想杀哪咤以绝后患,谁知哪咤愤怒,拿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太乙真人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叶做他的肌肉,使哪咤起死回生。后来哪咤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多亏如来从中说和,赐给天王宝塔一座,让哪咤以佛为父,才消释了父子冤仇。哪咤年少但法力广大,可以变化为三头六臂,足蹬风火轮,手使一柄金枪,项戴干坤圈,又有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等六件法宝,变化多端。每逢托塔天王挂帅出征,哪咤必然前往,有时当先锋,有时为大将,先后降服九十六个妖魔,是天上人间公认的少年小英雄。
⑤ 哪咤本是印度佛教护法神,如何演变成中国本土的道教神
哪咤首先是印度神话里面的神。随着玄奘取经回到中原之后,印度佛教文化也开始流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哪咤的形象也是一点一点的转变。最后变成了中国本土的道教神。哪咤最后变成了中国的道教神,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结果。
随着哪咤大电影的播出,哪咤也是逐渐的被人们所熟知。到现在形象的形象就是三头六臂。一只手拿着干坤圈。一只手拿着混天绫。脚踩风火轮。手拿火尖枪。
哪咤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从小到大都经历了非常多的磨难。小时候因为杀了龙王之子,导致龙王水淹陈塘关。被逼无奈自杀谢罪。最后又被太乙真人救活。随后跟随周武王姬发。攻伐纣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最终修得正果成功封神。这就是《封神榜》里面小哪咤大概的人生经历。
⑥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
对经典的“哪咤闹海”进行了颠覆式改编,但影片以完成度极高、可观性极强的方式,讲好了一个熟悉又新鲜、热血又感人的“中国故事”。
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爱看且买账,不单为那惊艳绝伦的中国风视效,更为角色命运与自身生命经验产生的共鸣而感动 。
观众多数是普通人,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与屏幕里的哪咤同悲欢共生死。哪咤的反叛让大家感到了淋漓尽致的痛快。哪咤的身上有常年生活在高楼大厦格子间里、埋头在各种电子设备背后现代人所渴望拥有的力量。
片中有不少世俗丑恶的一面,比起真相,很多人更愿意去相信道听途说,然后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反叛型超级英雄,虽看起来反叛传统却依然保留着最中正的热血和感动,依然有着奉献和担当的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
此外,故事的主题是虽说“做自己”,但我感觉其实故事内容表达上逻辑漏洞很多,与其说是做自己,故事表达出来的却更像“做别人喜欢的自己”。
比如前期,李靖夫妻前期讨好群众希望洗刷哪咤的污名,中期希望哪咤斩妖除魔来讨群众的欢心,后期遇到敖丙以及哪咤自己从头到尾也是一直在为能够获得别人认可而做事,哪怕最后返回战场更多也是因为对父母的愧疚之心而已,并不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⑦ “哪咤”如何从印度佛教护法神,演变成中国本土的道教神
哪咤虽然是国人熟悉的神,却并不是中国本土神,而是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般,为印度佛经中的“舶来品”。哪咤的梵文名字叫做“哪咤俱伐罗”,早期传入中国写作“那咤”。据佛经记载,其生前为哪咤、婆咤兄弟二人,建立寺庙崇信佛教,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忠实拥趸。
到了南宋,李靖与毗沙门天王合二为一,成为人们崇奉的“毗沙门托塔李天王”,正式获得佛教神仙编制。而身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哪咤,自然也成为李靖之子,完成了由佛教夜叉神向中国本土正神的华丽转身
⑧ “哪咤”如何从印度佛教护法神,演变成中国本土的道教神
其实这正是外来的佛家和我国固有的道家融合的一个过程。两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那会还叫“那咤”的哪咤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时期哪咤就彻底演变成为了李靖之子,也就是中国本土的道教神。
在唐代时期,因为哪咤的佛教父亲受到推崇,中国寺庙兴起,所以这个时候哪咤也逐渐受到推崇。到南宋哪咤的道教父亲李靖和佛教父亲合二为一,他的形象也正式从佛教的夜叉变成中国本土的道家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