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在天文历法上有什么成就
古印度天文学的产生,与宗教信仰与农业的需要密切相关。在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并未发现与天文学直接有关的遗址和遗物,但可以确定,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据摩亨佐·达罗规划整齐的城市建筑,呈东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没的规律,并以此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哈拉巴文明的农民种植多种作物,表明他们熟悉不同季节的特点,并按不同季节来安排农时。
在吠陀时代的文献中,关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记载。《梨俱吠陀》中有不同季节的词语。书中说,神在天空举行祭仪,以布鲁沙(原人)为祭品,春是它的酥油、夏是柴薪、秋是祭品。《梨俱吠陀》还提到,在天堂有一个转动不息的巨轮,巨轮的儿子火神居其中央,度过了360个昼夜,其意是指一年有360天。《梨俱吠陀》又有“沙姆沙尔帕”之词(samsarpa),意思是偷偷进来的月份。这说明,人们知道一年360天与实际天数不符,故多置一月(闰月)。不过早期吠陀时代,人们的天文知识还不够完善,不成系统。
至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转为农业定居生活。雅利安文化基本形成,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天文知识也丰富起来了。后期吠陀文献中,出现观星者(nakshatra-darsha)一词,观星者大概是婆罗门祭司,观察天象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许多星体的名称已确定,如流星、行星、扫帚星、金星、水星、土星、北斗星等等。印度人对太阳运行的规律也有认识,认为太阳6个月漫游北方,6个月漫游南方,在南北方向移动。后期吠陀时代的天象学知识,已相当丰富,而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后期吠陀时代,历法制定出来了。但各地的历法还不统一,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个月为一年,一年351日;还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其中6个月30天,称之为大月,6个月29天,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间年之说,一世间年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为一周期,称作一瑜珈,置一闰月,以调整岁差。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名称也出现了,或称春、热、雨、秋、寒、冬6季,或称冬、夏、雨3季,还有4季、5季之分。每月时间的划分,大体分望日和朔日两种。望日,由望至望为一月,运用较为普遍。朔日,由朔至晦为一月,多流行于南方。一天的时间也有多种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细,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当于24分钟。
‘贰’ 古代一年是多少天
古代一年大约为360天。
古代农历把一年化为四季,每一季大约90天,全年约360天,按照一年气候的变化,分为5天“一候”,三候为“一气”,全年“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
一年准确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等于365又1/4(四分之一)天。并且现代人们通过先进的工具能够很准确的测量并计算出一年的准确时间。而古代中国,人们利用日影的长度的变化周期,来确定一年的四季变化,称之为土圭之法。
‘叁’ 古印度是怎么纪年的,求古印度历法。
印度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在历史上分有三个时期:
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约前十世纪——前六世纪这一期的历日制度是混乱的。 二是吠陀期的后期,有(者那)历,约前六世纪——前二世纪。
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时期,约前三世纪——前十二世纪,悉檀多就是历数书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一期的历法很多,而且也流传到中国。
古印度历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种,
一是上元自天地开辟算起。
二是上元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这个历元称为卡利.尤几(Kali Yuge)。
三就是释迦(Saka)纪年,释迦元年是年3月15日。
古籍中如实的记载了印度的历法。其时,计时的最短即为刹那(ksana),120刹那为一檀刹那(taksana),60刹那为一腊缚(lava),30腊缚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为1时,6时合成一日夜。
月盈到满称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亏到晦称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后,合为一月,12月为一岁。各月的名称如下:
一月:制檀逻月(Caitra)
二月:吠舍佶月(Vaisakha)
三月:逝瑟咤月(Jyaistha)
四月:安沙荼月(Asadha)
五月:室罗伐拿月(Sravana)
六月: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
七月:安泾缚庾者月(Asghvaynja)
八月:迦拉底迦月(Kartika)
九月:末迦始罗月(Margasirsa)
十月:报沙月(Pausa)
十一月:磨噶月(Magha)
十二月:颇勒娄拿月(Phalgnna)
亦称“ 白半 ”。亦称“ 白月 ”。古印度 历法。指阴历每月的上半月。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 宋 永亨 《搜采异闻录》卷二:“日在月前,行至十五日,俱足圆满,是名白半。” 清 钱谦益 《觉浪和上挽词》之一:“莫道三生隔眉宇,琉璃白月自分明。” 钱曾 注:“禅家以初一至十五日为白月,十六至大尽为黑月。”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指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称白分、白月分;相对地,黑月是指自满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纪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将一月分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从新月至满月期间,古印度人称之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满月后至新月前期间,称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习惯是“黑前白后”合为一整月,所以与中国阴历有半个月的错位,以下图例说明:
中国阴历印度阴历
========
腊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
腊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
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
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为一个黑白整月)
正月十六黑月初一
正月三十黑月十五
二月初一白月初一
…………
腊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另,古代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高僧大德们对两国历法进行了详细的比对,以此确定了一些古老的佛教节日、斋日在中国历法中应该是阴历什么日子,比如佛诞日相当于中国阴历四月初八、佛欢喜日(盂兰盆节)相当于中国阴历七月十五等等就都是这样确定下来的
‘肆’ 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一年有365天呢是谁发现的
1、古人观察太阳一年中位置的变化引起物候、农业等现象的变化总结出来的。通过日圭,冬天和夏天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影子也不会一样,冬天的太阳不在头顶,而夏天太阳在正上方,当太阳最低时,在日圭上做一个标记,当太阳的影子再次和日圭上的标记吻合时,那就是一年了,通过不断的反复实验,才确定一年长度约为365天。
2、具体测量一年时长的想法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象台。利用其影子的长短来测量推算时间,后来又发明了一个辅助观测仪器,叫“景符”。而具体一年的时间是由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得出了回归年为365.2425天的结论。
1、计时方法(记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日期规划,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
2、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1)十进制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2)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3)十六时辰制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4)十二时辰制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宋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机械式司辰,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出现在视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于是,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时辰牌初现、时辰牌居正位,亦即时初、时正。
(5)时刻制、更点制
时刻制是十二时和一百刻配合使用。早期的表述方法为“时x刻”,即“时后第x刻”;宋代以后为“时初x刻、时正x刻”,即“时初现后第x刻、时正位后第x刻”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点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筹y点、x鼓y点、x更y点。x筹y点,反映了十时辰制在历算中比十二时辰制更便于筹算。钟鼓楼授时,通常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伍’ 古代印度如何确立一年
印度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在历史上分有三个时期: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约前十世纪——前六世纪这一期的历日制度是混乱的。 二是吠陀期的后期,有(者那)历,约前六世纪——前二世纪。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时期,约前三世纪——前十二世纪,悉檀多就是历数书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一期的历法很多,而且也流传到中国。古印度历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种,一是上元自天地开辟算起。二是上元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这个历元称为卡利.尤几(Kali Yuge)。三就是释迦(Saka)纪年,释迦元年是年3月15日。古籍中如实的记载了印度的历法。其时,计时的最短即为刹那(ksana),120刹那为一檀刹那(taksana),60刹那为一腊缚(lava),30腊缚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为1时,6时合成一日夜。月盈到满称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亏到晦称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后,合为一月,12月为一岁。
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指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称白分、白月分;相对地,黑月是指自满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纪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将一月分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从新月至满月期间,古印度人称之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满月后至新月前期间,称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习惯是“黑前白后”合为一整月,所以与中国阴历有半个月的错位,以下图例说明:中国阴历印度阴历========腊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腊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为一个黑白整月)正月十六黑月初一正月三十黑月十五二月初一白月初一…………腊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陆’ 古印度天文学的古印度历法的划分方法
《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
日,十二个月,一个月为30日。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
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
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
印度古代还有其他多种历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历法中还有
望终月和朔终月的区别,望终月是从月圆到下一次月圆为一个月;朔终月
以日月合朔到下一个合朔为一个月。两种历法并存,前者更为流行。
印度月份的名称以月圆时所在的星宿来命名。对于年的长度则用观察
恒星的偕日出来决定。《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已发明用谐调周期来调整年、月、日的关系。一个周期为五年,1830日,62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内置两个闰月。一朔望月为29.516日,一年为366日。公元一世纪以前大约一直使用这种粗疏的历法。
为了研究太阳、月亮的运动,印度有二十七宿的划分方法。它是将黄道分成二十七等分,称为“纳沙特拉”,意为“月站”。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称最早出现在《鹧鸪氏梵书》。当时以昴宿为第一宿。在史诗《摩诃婆罗多》里则以牛郎星为第一宿。后来又改以白羊座β星为第一宿。这个体系一直沿用到晚近。
印度二十七宿的划分方法是等分的,但各宿的起点并不正好有较亮的星,于是他们就选择该宿范围内最高的一颗星作为联络星,每个宿都以联络星星名命名。印度也有二十八宿的划分方法,增加的一宿位于人马座α和天鹰座α间,名为“阿皮季德”梵文意为“麦粒”宿。
‘柒’ 印度古代发明有哪些
1、计数法:
在自然科学方面,古印度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7)印度古代一年多少天扩展阅读
虽然古印度文明完全消亡,但是古印度人给世界历史留下了一个伟大发明,就是阿拉伯数字,古印度文明虽然完全消亡,但阿拉伯数字幸运地被外族所继承,而发明阿拉伯数字的人正是笈多王朝的数学家,名叫巴格达。
巴格达的生活年代正好是笈多王朝建立不久,关于他的出身和生平等资料几乎无法考证,只知道他为了在数学方面作出突破,发明了0、1、2、3、4、5、6、7、8、9一共十个数字,同样是采用很早出现的十进制,这十个数字最初的形状不是这样,后来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就形成了今天的形状。
‘捌’ 古印度后期吠陀时代,有了哪些历法制定
古印度后期吠陀时代,历法制定出来了。但各地的历法还不统一,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个月为一年,一年351日;还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其中6个月30天,称之为大月,6个月29天,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间年之说,一世间年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为一周期,称作一瑜珈,置一闰月,以调整岁差。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名称也出现了,或称春、热、雨、秋、寒、冬6季,或称冬、夏、雨3季,还有4季、5季之分。每月时间的划分,大体分望日和朔日两种。望日,由望至望为一月,运用较为普遍。朔日,由朔至晦为一月,多流行于南方。一天的时间也有多种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细,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当于24分钟。
‘玖’ 古印度是怎么纪年的,求古印度历法
1、月份:
印度以月之盈缺,将每个月分为黑月、白月两部分。
自满月第二日,至新月前日,称为“黑月”;
从新月至满月之后半月,称为“白月”。
故一个月,相当于中国农历十六日,至次月十五日之间。
古印度的黑月,对应到中国农历,是后半月;
古印度的白月,对应到中国农历,是前半月。
各月的名称如下:
一月:制檀逻月(Caitra)
二月:吠舍佶月(Vaisakha)
三月:逝瑟咤月(Jyaistha)
四月:安沙荼月(Asadha)
五月:室罗伐拿月(Sravana)
六月: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
七月:安泾缚庾者月(Asghvaynja)
八月:迦拉底迦月(Kartika)
九月:末迦始罗月(Margasirsa)
十月:报沙月(Pausa)
十一月:磨噶月(Magha)
十二月:颇勒娄拿月(Phalgnna)
2、季节:
印度一年分为六个季节,这六个季节分别是春季、夏季、雨季、秋季、风季、冬季。
春季(3月20——5月19) 金星主宰
夏季(5月20——7月19) 太阳与火星主宰
雨季(7月20——9月19) 月亮主宰
秋季(9月20——11月19) 水星主宰
风季(9月20——1月19) 木星主宰
冬季(1月20——3月19) 土星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