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和中国的区别
印度和中国的区别
:1,位置不同。中国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
2,社会构成不同。印度存在种姓制度,高种姓与低种姓存在社会地位上巨大差异。
3,历史上中国始终是以汉人为主导的国家(除去蒙古、满清前期)。印度被多次侵略(着名的莫卧儿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4,宗教信仰。印度以印度教、伊斯兰教为主。中国则历史上偏向无神论。
2. 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哪里
说道中国、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建议你可以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例如: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提到了中西方以及伊斯兰世界的文明之间的差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宗教的差异:西方世界信奉的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这里有一些分支:天主教、新教、犹太人信奉的犹太教等);印度本土产生过很多宗教:例如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而中国,本土有道教、儒教,也有传自印度的佛教、也有基督教各支和伊斯兰教等,但骨子里中国人很少有人皈依宗教,宗教只是工具而已。
第二、文明起源的地域的差异:西方文明产生于海洋文明,希腊文明和爱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后诞生的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罗马又孕育了基督教,从而基督教使西方世界凝聚在一起。印度和中国类是都是起源于大河的文明,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还有很多细节,由于我本人所知有限,仅列举以上两点吧,宗教和起源。
下面附上《文明的冲突》里关于文明的节选:
当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举如下:
中华(Sinic)文明。所有学者都承认存在着一个单一的独特的中国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着两个中国文明,其中一个在公元最初的世纪中继承了另一个。我在发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这个文用称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华(Sinic)文明一词更为精确。虽然儒教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文明却不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许多学者所使用的“中华”(Sinic)一词,恰当地描述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鲜的相关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学者在一个单一的远东文明的称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国文明合并在一起。然而,大多数学者不这样看,而是承认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它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
印度(Hin)文明。人们普遍认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来。在南亚次大陆存在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继的文明。这些文明一般被称为Indian、Indic或Hin文明,人们更喜欢用后者来称呼最近的那个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印度教一直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个宗教或一个社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经过现时代继续起着这种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区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数文化。像“中华”一词一样,Hin一词也把文明的名称与它的核心国家分离开来,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当该文明的文化超越了那个国家时,这样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兰文明。所有重要学者都承认存在着独特的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然后迅速传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向东伸展到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结果,许多独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兰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马来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70O到8O0年。学者们一般认为它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布于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认同。虽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道路通进的。它具有社团主义的、独裁主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欧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则根本不存在。欧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并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从历史上看,虽然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拉丁美洲一直仅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结合了一些本土文化,这些文化不曾存在于欧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灭,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一方两者之间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变和经济发展与流行于北大西洋国家的模式大相径庭。从主观上说,拉丁美洲人在他们的自我认同上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说,“是的,我们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则声明,“不,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学作品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文化差别。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欢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紧密联系、但在它是否属于西方的问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对于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国际政治含义(包括以拉丁美洲为一方和以北美和欧洲为一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说,后者是更恰当的和有用的称呼。
这样,西方就包括欧洲、北美,加上其他欧洲人居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西方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国人历史上有很长时间把自己的社会看作与欧洲相对立。美国是一片充满了自由、平等、机会和未来的土地;欧洲则代表了压迫、阶级斗争、等级制和落后。甚至曾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19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国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欧洲的更广泛的认同感就得到了加强。尽管19世纪美国把自己看作不同于和对立于欧洲,但20世纪美国已把自己看作一个更广泛的实体——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的一部分,而且还是这个实体的领导。
于是“西方”一词现在被普遍用来指以前被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这样,西方是唯一的一个根据罗盘方向,而不是根据一个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区域的名称来确认的文明。*这种确认方法是把文明从其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中提升出来。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图上发现欧洲、美国和北大西洋,却不能在地图上发现西方。“西方”的名称也引发了“西方化”的概念,并促使人们产生使人误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现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没想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欧美化”。然而,欧洲一美国文明被普遍归造西方文明,尽管这一术语有严重的缺陷,但这里仍将沿用之。* 用“东方”和“西方”来识别地理上的区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两极的固定参照点。“东方”和“西方”却不具备这样的参照点。问题是相对于什么而言是东方和西方?这完全取决于你站在何处。西方和东方最初大概是格欧亚大陆的东部和西部。然而,从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看,远东实际上是远西。对于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来说.西方意味着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着中国”。见威廉•E•纳夫(从日本观点看“东方和西方”问题的回顾),载于《比较文化评论》杂志第13-14期,1985秋和1986春,第228页。——原书脚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罗代尔之外,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都不承认存在着一个独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陆的北部及非洲的东海岸属于伊斯兰文明。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构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欧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活动带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兰、法国,然后是英国的殖民者创造了一个多板块式的欧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欧洲的帝国主义把基督教带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陆。在整个非洲,部落认同普遍而强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认同感也在日益发展,可以想象,由于南非可能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说,“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在韦伯提出的五个“世界性宗教”中,有四个——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儒教与主要的文明结合在一起。第五个宗教佛教的情况有所不同。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样,佛教早期分裂为两个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样,没有在其诞生地幸存下来。从公元1世纪开始,大乘佛教被输出到中国,随后输出到朝鲜、越南和日本。在这些社会里,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适应于和被吸收进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国适应于儒教和道教),并压制它。因此,虽然佛教仍然是这些社会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社会并投有构成、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够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佛教文明的东西确实存在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此外,西藏、蒙古和不丹的人口,历史上曾认同于大乘佛教的变种喇嘛教,这些社会构成了佛教文明的第二个区域。然而,佛教实际上在印度绝种以及它之适应于和被结合进中国和日本的现存文化,意味着它虽然是一个主要宗教,但却一直不是一个主要文明的基础。
3. 中国与印度的异同有哪些
1:历史发展:中国大部分时间是大一统。而印度在历史上多数时间是被别的民族统治。多次亡国。
2:人口。两国人口都很多。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而印度年轻人的比重在上升。印度是精英教育,极少数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文盲率高。预期寿命低。
3:人种:中国是黄种人,印度是黑种人。
4:面积:印度的国土面积大约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可耕地面积比中国多。
5:社会性质:中国汉族为主体,大约占总人口的88%,印度以印度斯坦族为主体,大约占46%。印度的民族比中国多。中国基本不信教,印度信仰印度教。印度的种姓制度对社会影响仍然深远。印度民族矛盾(因为不同民族人口差不多,所以斗争也激烈),宗教矛盾(印度宗教很多),社会矛盾很多。不同点是印度实行普选制度,中国一党专制,印度贿选很严重。相同点是印度和中国官场都很腐败。印度还多有党派争端,互相诋毁。以及其他。
6: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经济总量为印度的三倍。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印度以服务业为主。(因为印度工业不强,所以比重低)。因为印度工业不强,所以不论轻工业的纺织服装,重工业的机械制造(甚至武器制造)航空航天都比中国差。印度引以为豪的是他的软件外包行业,因为印度国内落后,国内需求少,只能出口。中国虽然软件行业超过印度,但中国软件主要供应国内,印度主要供应国外。印度虽然可耕地面积比中国多,但粮食产量比中国低。
4. 印度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1、印度继承了英国殖民当局遗留下来的财产的基础设施,尤其铁路非常发达。而新中国则没有那么良好的基础,除了东北的部分重工业和沿海少量轻工业外,整体工业水平比印度差。
2、印度的土地政策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虽然曾经实行过土地改革,但作用甚微,目前仍然实行着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国的土地政发生过多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分田到户,后又实行集体公社制度,改革后实行分产到户的土地承包制度,近些年又在探索实行土地的流传与集中。可以中国的土地政策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3、印度的私营工商业一直存在,大量家族企业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建国初就开始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大量私营工商业转变为国营或合营,改革开放之后,又恢得了私营经济的运作,但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4、中国较早的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的拖累作用,从七十年代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计划生育政策,着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彻底改观,全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而印度长期以来放任人口的过快增长,全国人民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上缓慢爬行,严重拖累了印度经济发展。
5、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行了渐近式的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继日、韩、中国台湾之后又一个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典范。而印度虽然开放较早,但长期有低水平徘徊,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放在九十年才真正开始,至今经济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很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很弱。
6、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之后,全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使国内的投资环境大幅改观,而印度虽然也希望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受制于体制障碍,全国基础设施水平一直在低水平上爬行。
7、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工业化水平,彻底摆脱了农业国的帽子,成为近工业化国家,而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国。
5. 中国和印度相比较哪个的历史文化更久远
西方公认的中国只有3500年历史,古印度有4000年了,所以是古印度历史文化更久远些。
但我们中国一般都认为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这样中国更久远些。
但不管怎么样,古印度已经被灭了,历史文化早已被湮没,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则传承下来
6.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哪个更悠久
西方公认的中国只有3500年历史,古印度有4000年了,所以是古印度历史文化更久远些。
但我们中国一般都认为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这样中国更久远些。
但不管怎么样,古印度已经被灭了,历史文化早已被湮没,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则传承下来
转自搜狗问问网友。
7. 印度的历史比中国的历史更古老吗
四大文明里中国最晚(可考证的历史中),其实古希腊(爱琴海文明)就比咱们晚了百年左右,完全可以说世界五大文明。咱们的历史主观的无视了,自己进入排名就好,多一个岂不是分散了荣耀,所以只说四大文明。
8. 中国和印度相比较哪个的历史文化更久远
西方公认的中国只有3500年历史,古印度有4000年了,所以是古印度历史文化更久远些.
但我们中国一般都认为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这样中国更久远些.
但不管怎么样,古印度已经被灭了,历史文化早已被湮没,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则传承下来
9. 中国历史和印度历史相对比,哪个更悠久有何证据
印度的历史更为悠久,根据书籍记载古印度国家出现时间比古中国早了400多年。古印度国家出现时间早,故而证明印度的历史更悠久一些。
10.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哪个更悠久
印度一词,本是地理名词,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区域。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
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在历史上几经改变。西汉称印度为“羌独”、“身毒”,至东汉,则称印度为“天竺”。
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国”,中国称印度为天竺是因为汉明帝时佛教的传入,当时的中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洛阳白马寺就建于此时。
《西游记》天竺少女
我国用“印度”这个词指代现在的南亚次大陆始自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此,“印度”一词成为正式的名称。
如果将印度的历史和中国做一个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两个地区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1、文明的起源
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现在中国的“巴铁”――巴基斯坦地区。
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般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称为“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
哈拉帕文明大致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同时而略晚,此时的中国处于三皇五帝时期。
2、古典文明时期
哈拉帕文明消失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取代它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明,这一时期以雅利安人的圣典的名字被命名为吠陀文明,它出现的时间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吠陀文明是古典印度文明的起源,种姓制度也在此时出现,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转移到现在的印度恒河流域。
此时的中国则处于商周时期。
3、十六雄国时期
吠陀文明后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进入列国争霸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度主要有十六个强盛的王国,其范围从印度河延伸至恒河平原。
十六雄国时期
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
4、印度的第一个统一时代
十六雄国时期的印度先后被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入侵,公元前322年,旃陀罗笈多驱逐了在印度的希腊人势力,逐渐征服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帝国。
与秦同时的孔雀帝国
孔雀帝国在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期达到顶峰,此时的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是印度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阿育王也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帝王。
与孔雀帝国同时的中国,秦王国逐渐一统天下,建立秦帝国,秦始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帝王。
5、大月氏人的贵霜帝国(公元55~425年)
孔雀帝国在阿育王之后逐渐衰落,不断受到外敌入侵,而大月氏人则是最成功的一支。
大月氏人于公元55年在北印度和阿富汗地区建立贵霜帝国,贵霜帝国与汉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并称帝国时代的四大帝国。
四大帝国
此时的中国处于古代的鼎盛时期――汉帝国。
6、印度人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公元320年~540年)
公元3世纪以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分裂为许多小国,这些小国最终在公元320年被笈多帝国所统一。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建立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也是最后一个,这一时期是印度文明的黄金时期。
笈多帝国
超日王,是笈多帝国的第三代君主,公元375~415年在位,超日王时期笈多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笈多帝国时期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今天的印度教转变,佛教也拥有许多信徒,只不过后来印度教逐渐取代了佛教在印度地位,佛教的主体在东亚和东南亚,南亚反而信徒甚少了。
此时的中国处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最辉煌的时期即将到来,而印度的历史却马上就要暗淡无光。
7、中国唐帝国时期的印度
笈多帝国在中亚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渐解体,中国唐朝时期的印度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暂的霸权。
戒日王朝
赫赫有名的王玄策借兵灭印度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8、伊斯兰教统治时期
随着阿拉伯帝国在西亚的崛起,伊斯兰教开始入侵四分五裂的印度。
伊斯兰教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并且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王国因首都都在德里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是指先后在德里进行过统治的5个伊斯兰王朝: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
这一时期是印度的伊斯兰文化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中国处于宋朝至明朝时期。
9、伊斯兰在印度的统一时代
结束德里苏丹国时期的是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1526年建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王朝,也是英国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最后一个统一时期,其统治者并不是印度人,这一点和英国人进入中国时期很像。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和清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并称世界进入近代史前最后的四大帝国。
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上流社会和文学外交的通用语言。
莫卧儿帝国在第三代帝王阿克巴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帝国版图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莫卧儿帝国衰落后,与大清帝国很相似,大英帝国、法兰西、荷兰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国开始在印度争夺殖民地,最终胜出的是大英帝国,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成为傀儡。与大清帝国不同的是,公元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英国成立了英属印度,印度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二战结束的印巴分治。
此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此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大清帝国,帝国末期至今则是中国在黑暗者摸索并逐渐走向复兴的时期。
10、如果以文明起源时间论,古印度比中国文明起源要早,只不过古印度文明在现在的巴基斯坦,而非现在的印度。
四大文明古国
如果以文明的稳定和绵延而论,印度文明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印度与中国几乎同时进入统一时代(孔雀帝国和秦),然而中国在唐帝国时期涅磐重生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时,印度文明则完全沉沦。
中国虽然也受外敌入侵,但华夏文明主体不变,而印度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分立。
如果以中国历史比附印度,那孔雀帝国相当与汉帝国,笈多帝国相当于唐帝国。但中国汉唐之后尚有宋,有明,印度则只有相当于中国清王朝的莫卧儿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