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玄奘是去印度求取真经,但是他为什么要一直往西走最终又是怎样到达印度的呢
印度当时应该比现在的版图要大,不过和西臧(当时叫土蕃)接壤的那部分,在唐朝初年,土蕃还没有归顺,当然就不能走了。只好向西走,西出玉门关,绕到从现在的尼泊尔进入印度。
‘贰’ 历史上真正的唐僧为什么能安全到达印度啊
去听 钱文忠 讲的 《玄奘西游记》,记录了 唐僧西天取经的经过,以及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听完后,你就有了答案。
首先说明一点,唐僧 是 私自出境的,军队是抓他的,可不是护送哦。险境重生啊!这是第三部的目录 说的是 到达印度的所见所闻,和返回之后,专心着述,直到后来 圆寂的 事情。
25_佛学之争-钱文忠
26_降伏外道-钱文忠
27_国王斗法-钱文忠
28_生死决战-钱文忠
29_危机重重-钱文忠
30_东归轶事-钱文忠
31_游子还乡-钱文忠
32_帝王与高僧-钱文忠
33_魂系真经-钱文忠
34_弥勒佛真相-钱文忠
35_晚年风波-钱文忠
36_法师圆寂-钱文忠
‘叁’ 为什么玄奘能成功到印度取经
主要是虔诚的信仰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正因为如此,他才被誉为“民族脊梁”。
‘肆’ 唐玄奘取经路线图
唐玄奘取经的路线图如下:
查看上图,会发现唐玄奘取经路线舍近求远,原因是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莫大的关系,当时唐朝并不像现在这样有着世界地图,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只是“天圆地方”,所以唐玄奘不走直线而干里诏追绕远路进入印度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在唐朝时期,西藏和云南很多地方都是未知的区域,人迹罕至,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当时的唐玄奘需要翻越这座山,光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
(4)玄奘怎么能够到达印度扩展阅读:
唐玄奘现实的三个徒弟
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这跟孙悟空很相似,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相对于大唐来说本来就是异族人了,而且神通广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个徒弟是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出身将门,却自幼通学儒典,熟读兵书。窥基当和尚有三个条件:“不断情欲;准吃荤血之物;过午能食”。因此他最初出去讲经一般都是准备三辆车,一辆载佛经,一辆载酒肉,一辆载家仆妓女,因此被称为三车和尚,这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个徒弟,应该是圆测大师,新罗国的王子,也是个外国人,也是学术渊博,与窥基大师齐名。圆测中规中矩,从事佛经的弘扬,并且是贵族出身,跟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也很相似。
‘伍’ 西天取经上大路的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远赴印度途中有哪些故事
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陆’ 唐玄奘走了多少公里路才到达古印度
根据中央电视台《玄奘之路》的解说词,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大约走了5万里,即2.5万公里,达到古印度。(玄奘大师走的不是直线,而是绕了一个大圈,比红军长征还多一倍)。
‘柒’ 唐玄奘怎么知道去印度取经的路线在路上是否迷路过
《西游记》之中,唐三藏西去天竺取经,路途十分的遥远。而在古代,并没有现如今这么发达的科技,在出门的时候没有GPS为他导航,那么,唐玄奘是怎么知道去印度取经的路线的?在路上是否迷路过?在历史中,唐玄奘并不知道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但是却知道佛教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所以,就一直一路向西而行。
唐玄奘可以说是十分伟大的僧人,是他历经十七年的艰苦,才将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也成就了佛教自那而后的发展。虽然写出来只是寥寥几笔,但是,十七年所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我们应当向这一执着而具有强大毅力的人致敬。
‘捌’ 玄奘怎样到达印度
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 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
‘玖’ 玄奘赴印度求法经过哪些地区
贞观元年(627,另有贞观二年、三年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违反当时出关禁令,偷越玉门关,孤身穿越沙碛,历尽艰辛,到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见昭武九姓)诸国境,过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兹嘎拉山口),人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国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处游历,到过尼泊尔南部,转而巡礼佛教的六大圣地。
‘拾’ 玄奘西行不走云贵川和青藏,却要绕道西域到印度,这是咋回事
一、路线
我们在影视片中可以看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是神话传说,有一些历史记载,玄奘西行这的路线是走永贵川和青藏,但是玄奘为什么要绕到西域,然后到印度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玄奘他是一个和尚所以绕到西域和印度,因为当时他们那里也是特别盛行佛教的,所以玄奘想要去看一看,了解一下那里的佛教是怎样一个情况,所以他才有了绕到西域到印度的这个决定。
在翻山越岭之下,玄奘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才得到了真经,也可以看出玄奘的决心,但是他在取经的路上,也使自己的身体落下了终身的疾病,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李世民用自己的御用御医给玄奘治疗,但是也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