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短介绍印度特色
服饰 提到印度的衣,人们肯定会马上说:“印度有纱丽”。纱丽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据传,纱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画中就常见身披纱丽的妇女形象。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纱丽的式样繁多,不拘一格。每逢喜庆的日子,印度妇女都会穿起自己喜爱的纱丽,点上传统吉祥痣、涂上迈何迪,逛街串门、访亲问友。纱丽因穿者的贫富也有不同,穷人穿的纱丽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贵妇人则穿的是丝绸或薄纱制的纱丽,上缀以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了纱丽之外,印度妇人还有一种衣服也比较普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叫“古尔蒂”;下身则是紧身的裤子,名叫“瑟尔瓦”,再加一条纱巾往脖子上一围,长长地向后飘去。
印度男子最为普通的服装是“托蒂”,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种衣服。“托蒂”其实也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达脚部。随着社会发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进,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场合,经常会看到个别上穿“古尔达”、下围“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内情的外国人往往以为这些人无足轻重,实际上这种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标志。不过,在城市里,男子服装已经趋于西化,西装差不多是最为普遍的男子服装,即使不穿正规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衬衣和长裤。印度男子,特别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员在正规场合,常穿一种很像“中山装”的上衣,也是紧紧的衣领,胸部有一兜,再别支钢笔,看上去也是挺精神的。礼仪 印度是文明古国,待人接物的讲究相当多。“那摩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在见面和告别时,印度人总免不了说一句“那摩斯戴”,这是印地语,意即“您好”。
双手合十是伴随“那摩斯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
拥抱也是常见之礼。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摸足是行大礼。在很重要的场合,对于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点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每逢喜庆节日,印度人爱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他们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有时,印度人为了表示隆重欢迎,不仅向宾客献上花环,而且还给客人点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选吉日,请僧侣专门给姑娘点吉祥痣,祝愿她终身幸福。现在,吉祥痣实际上也成为印度妇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盘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见的坐姿,这种习惯在城乡都很普遍。农民在田间休息或在家吃饭,都爱盘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铺子里,工匠干活,伙计售货,都是盘腿而坐。民间的说唱艺人和琴鼓乐手演出时,也是盘腿而坐。
送礼印度人访朋问友经常送礼物,一般来说礼物有糖果、鲜花以及主人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因为印度人爱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从商店中购买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腻,如果不习惯,很难受用。
印度河 印度恒河最神圣的一段在瓦拉纳西(Varanasi)古城旁的河岸。无数印度教徒,千里迢迢来到瓦拉纳西,就为了浸身于河里沐浴。他们深信恒河圣水能洗脱一生犯下的罪孽与病痛,灵魂因此纯洁而升天。有些自知所剩时日不多的人便来这里等待死亡。也有死后家人将遗体运来此处火化,骨灰撒入河里,让灵魂修成正果,从此超生。
尤其一年一度的沐浴祭祀,更是人潮汹涌。黎明时分,河岸边的活动已经开始踊跃,加上层层薄雾笼罩河面,更添一份神秘感,是游览的最佳时刻。不少信徒已赶到,向东方朝拜后便浸于寒冷河水中沐浴一番。男的一丝不挂,女的则穿五彩衣服入水,在众友与昏暗天色掩护下,躲躲藏藏也把衣服解下。烟雾迷茫的景色,五彩缤纷的传统生活与古老宗教礼俗,简直是个摄影天堂。
提醒游客:需尊重当地人的礼节,最好不要明目张胆拍摄焚烧尸体过程或女信徒解衣沐浴春光。
Ⅱ 印度人的上班方式让富士康“欲哭无泪”,印度人上班方式究竟怎么了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赚钱是最终目标,但如果赚到了钱还守住了本心才是难能可贵的。说到富士康,相信很多人都会竖大拇指,作为如今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的品控和效率都是毋庸置疑的。富士康在我们国家是非常出名的企业,甚至每年养活了大量没有学历和技术的劳动力,几乎在我国的每个地区都有富士康建立的工厂。在富士康工厂里面上班的人,几乎都是昼夜不停的干活,因为富士康的基本工资虽然不高,但是加班工资却高的吓人,所以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中国工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吃苦赖劳的。印度工人与勤劳的我们相差甚远,工作效率低下,可能就会导致富士康赔钱,所以就让富士康“欲哭无泪”了。
Ⅲ 很多印度人并不富裕,为什么他们活的好像并没有什么压力
因为很多的人认为他们生下来就注定是要做什么的,可以说是注定了自己的结局。所以他们活着就没有什么动力,感觉就没有任何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印度的种族制度非常的严重使得印度很多人生下来就会遭受很大的歧视。而且他们却对这种现象非常的心安理得使得这种种姓制度,依然在现在的印度横行。
所以说印度并不是生活没有什么压力,只是他们不懂得反抗,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是十分合理正常的。然而这却是由于长期的歧视行为给他们带来的沉重枷锁,但是并没有一个人首先打破这种传统,所以造成了印度社会现在依然非常的贫穷落后。
Ⅳ 印度人不是拿左手擦屁股,怎么做饭都是用双手做饭呢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1
Ⅳ 印度人的生活节奏为何如此之慢
与中国人比起来,印度人的生活节奏真是慢到了让人恨不得要猛抽一鞭子的地步。慢速印度在德里,很多的中产家庭早起后,先泡杯印度早茶,再从信箱里取出《印度时报》或《印度斯坦时报》,不紧不慢地从头读到尾,不时与家人讨论一番政治局势、股市走向或明星八卦,然后进早餐,然后再出门上班。他们的作息时间表,基本上比中国上班族晚2小时:八九点早饭,一两点午饭,晚上八九点晚饭。这是德里人多年不变的作息时间表。尽管全球化的大潮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国度,尽管印度精英们也常常忧心忡忡于“中国速度”,但德里人就是不愿意快马加鞭、只争朝夕。这种对“慢”的坚持,相较于对“快”的崇拜,更让我觉得难能可贵。如果你与印度人深度聊天的话,还会发现,印度之“慢”还要分三六九等呢。孟买人喜欢嘲笑德里的慢,说德里官老爷太多,效率太低;德里人则反唇相讥说,在孟买,进地铁不用自己走,自然有人把你挤进去,这样的生活有何乐趣;加尔各答人则在旁冷笑说,德里和孟买都是被现代化和全球化污染的地方,在加尔各答这座泰戈尔和特蕾莎修女曾生活的城市,转角可邂逅浮生旧梦、随处可遇见智者哲人的城市里,享受原汁原味的印度慢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心灵皈依。这些“拼慢”的段子,总让从凡事拼快的上海来的我,既心生感动,又心驰神往。而不紧不慢的印度人,又喜欢做两件中国人已经少做的风雅之事。第一,仍然喜欢阅读哲学、文学和灵修之书,并且常常将书做为朋友互赠的礼物。在德里市中心的“圆圈”书店里,至少有1/3的空间摆着这一类的书籍,驻足细读者众多。有人当场就买了好几本,让店员包装好做为礼物。每与印度人谈起国际上知名的印度作家,他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第二,印度人仍然愿意把时间浪费到辩论这件美好而“无用”的事上。平日的傍晚,德里的咖啡馆里,常会碰见三五朋友坐而论道,争论一些相当严肃但基本上与日常生活无关的宏大政治话题,如印巴局势,政府对某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否失当,中国和印度发展模式等,让我这个从上海来的人一开始很不适应。在海边沙滩休息的印度人后来读到阿马蒂亚·森的着作《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才知道“争鸣”是印度自古而来的传统。在这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里,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宗教信仰,因此人们的观点也是异彩纷呈。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谁都要辩上几句,谁也不怕把时间浪费在这件没什么投入产出比的事情上。由此我渐渐明白,这仍然是一个把精神需求放在首位的国度,效率从来不是它的第一追求。尽管从统计数据上看,它算不得一个十分成功的国家,但它的可爱之处也在于此——尽管外表看起来乱哄哄、吵闹闹,但大部分人的心底却是舒适有依的。离开印度前,一位居住在喜马拉雅山的作家告诉我这样一句话:“成功是容易的,因为可以靠人力争取;幸福才是困难的,因为只能妙手偶得之。”闻之,醍醐灌顶。
Ⅵ 印度人传统习俗
晚辈见到长辈要触摸他们的脚 这是祝福的意思 也是尊敬的意思
Ⅶ 古印度人是怎么生活的
古代印度人大部分在农村生活,经济也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各个种姓的人会有代表组成一个类似村委会的团体治理村子,各个职业比如放牧人,老师,铁匠,木匠,都是世袭的,不生产的职业别人会分一部分收成给他们,除了盐和铁其他都能自己生产,在古代印度国家强盛的时候,税吏收税能控制住,大部分村民都能过的很不错,混乱的时候就不行了人民容易受收税的人敲诈勒索。
Ⅷ 印度的传统习俗.
服饰:印度男子的传统服装,下身是托蒂,实际上是以块缠在腰上的宽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丝制的,长度一般为3.6至4.5米,缠在腰间,垂至膝盖或垂至脚面,有的还带滚边。上身穿较肥大、长至膝盖的“古尔达”上衣。头巾的色泽各异,缠法也不同。拉贾斯坦人的头巾和锡克人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还在头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农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叫它“恰达”。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用一块长6米左右、宽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纱丽的穿法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蒙在头上。纱丽一般分棉布、丝绸、纱和尼龙几种。 印度的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天气温可以高过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爽。现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装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衬衣、裤子,平常也多西装革履。女的仍以穿纱丽的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裤的。然而,各地区的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人喜欢戴一顶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锡克族的妇女通常穿着遮到膝盖的长衫和一种叫做沙尔沃一麦卡兹的宽大的裙子。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名目繁多,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脑饰、腕镯、上腕饰、指环等,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饰看得懂于衣装。根据传统的风俗,印度男子把首饰赠与女子被视为应尽的义务,女子把戴首饰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寡妇不能带任何首饰。头饰是一种用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于头顶与额部的制品。鼻饰多为金银制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当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礼中有新郎给新娘带上,只要不离婚,妻子要将这根链子戴一辈子,印度农村至今仍有此俗。饮食: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北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由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事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辅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鲜水果等。饭后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种用槟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槟榔叶中的雕制品,以帮助消化。 “敦都里鸡”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进几乎等量的酸奶。过去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现在则较普遍。“敦都里鸡”是在拨了毛的鸡上涂上香料,然后置于黄泥炉子上边,用文火慢烤。出炉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种嗜好。印度的甜食多达几十种,一种甜食,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制作的“拉耶达”和“谢利更德”深受人们的欢迎。甜食一般是用面粉、牛奶、奶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红花等制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用菜,素食者多。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
Ⅸ 美国人是怎么想到让印度人干活的
因为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上过学的印度人都会说流利的英语,与美国工商业沟通容易。且印度工资低廉,社会上也不会把什么与美国相关的事(不论民间或zf的事)都死也要往政治,意识型态上扯。加上现代通讯互联网发达,方便(除了极少数几个地区高墙横阻,如朝鲜等)。自然成为他们的理想合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