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印度人是否编制了历法
印度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在历史上分有三个时期:
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约前十世纪——前六世纪这一期的历日制度是混乱的。 二是吠陀期的后期,有(者那)历,约前六世纪——前二世纪。
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时期,约前三世纪——前十二世纪,悉檀多就是历数书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一期的历法很多,而且也流传到中国。
古印度历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种,
一是上元自天地开辟算起。
二是上元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这个历元称为卡利.尤几(Kali Yuge)。
三就是释迦(Saka)纪年,释迦元年是年3月15日。
古籍中如实的记载了印度的历法。其时,计时的最短即为刹那(ksana),120刹那为一檀刹那(taksana),60刹那为一腊缚(lava),30腊缚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为1时,6时合成一日夜。
月盈到满称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亏到晦称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后,合为一月,12月为一岁。各月的名称如下:
一月:制檀逻月(Caitra)
二月:吠舍佶月(Vaisakha)
三月:逝瑟咤月(Jyaistha)
四月:安沙荼月(Asadha)
五月:室罗伐拿月(Sravana)
六月: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
七月:安泾缚庾者月(Asghvaynja)
八月:迦拉底迦月(Kartika)
九月:末迦始罗月(Margasirsa)
十月:报沙月(Pausa)
十一月:磨噶月(Magha)
十二月:颇勒娄拿月(Phalgnna)
亦称“ 白半 ”。亦称“ 白月 ”。古印度 历法。指阴历每月的上半月。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 宋 永亨 《搜采异闻录》卷二:“日在月前,行至十五日,俱足圆满,是名白半。” 清 钱谦益 《觉浪和上挽词》之一:“莫道三生隔眉宇,琉璃白月自分明。” 钱曾 注:“禅家以初一至十五日为白月,十六至大尽为黑月。”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指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称白分、白月分;相对地,黑月是指自满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纪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将一月分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从新月至满月期间,古印度人称之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满月后至新月前期间,称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习惯是“黑前白后”合为一整月,所以与中国阴历有半个月的错位,以下图例说明:
中国阴历印度阴历
========
腊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
腊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
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
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为一个黑白整月)
正月十六黑月初一
正月三十黑月十五
二月初一白月初一
…………
腊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另,古代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高僧大德们对两国历法进行了详细的比对,以此确定了一些古老的佛教节日、斋日在中国历法中应该是阴历什么日子,比如佛诞日相当于中国阴历四月初八、佛欢喜日(盂兰盆节)相当于中国阴历七月十五等等就都是这样确定下来的
2. 世界各国历法是什么样的,哪个国家的历法用于国际历法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回归年约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约为29又1/2 日。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不同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罗马人在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每两年插入3/4个月的做法,后来逐渐将每年多于12个月的日子分到各个月里,逐渐演变成宫分历,也即是太阳历。天主教文明影响下的格里高利历,亦即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公历,是太阳历;波斯历,也是太阳历。
中国人、印度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则比较重视朔望月的意义,依然采用月分历。其中,中华历、印度历、犹太历是阴阳合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伊斯兰历是太阴历,一年只有12个月。
宫分历的日期和季节比较契合,月分历的日期和季节则有一定的偏差。月分历中,太阴历的日期和季节的偏差,每年约11天一直累计下去,约32个年之后,累计偏差会达到一年;而阴阳合历,则通过置闰的方法,将历日和季节的偏差控制在一个月以内。
犹太历的置闰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犹太历是以春分为太阳年节点,春分始终处于犹太历的第一个月,闰月则置于最后一个月之前。
中华历和印度历的置闰法则比较复杂。中华历和印度历,是以进入历月的星座决定月份的排序,无星座进入的月份置闰。
月分历的日期和月相比较契合,宫分历的日期则和月相完全无关。
3. 印度分为哪4个等级分别有什么权力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3)印度人定历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如何分辨一个印度人属于高低种姓,从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来看,根据印度人的一些特征是可以分辨出他们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1、根据皮肤颜色分辨高低种姓
早些年根据肤色分辨种姓高低很容易,因为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属于高种姓人,而平民则都是棕色肌肤,同时统治者明文规定高低种姓禁止通婚,若有违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气候和生活习惯也影响人种的基因变化,当年煞费苦心想出种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会傻眼,因为不同种姓人的肤色在接近,最终都向棕色靠拢。现在印度街头的白皮肤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后裔。
2、根据是否会说英语分辨高低种姓
世人都以为英语是印度的常用语,其实只有高种姓人在说,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大部分低种姓人和贱民则压根不会说,因为没有学习英语的机会。可见一个印度人会不会说英语,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他属于高低种姓的哪一边。
3、根据职业分辨高低种姓
高种姓人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教育机会,他们中许多很多人前往发达国家学习,练就一口地道的英语,做着收入高体面的工作,是人们眼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那种人。
低种姓人就很悲催,压根没有受教育的可能,为了生活只能从事伺候高种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强维持生活。贱民最惨,蜗居在卫生条件极差的贫民窟,平时都不能出入高种姓人的家里,更别说有个体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亲都有所闻,印度空姐肤色普遍偏浅,基本都来自高种姓,许多低种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让她们为自己服务。看来种姓制度虽然灭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阶级观念一时半会难以化去。
总的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充满了阶级歧视和不公待遇,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势必被淘汰出局,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身处底层的平民和所谓的贱民觉醒反抗。当他们开始不再虔诚卑微的仰视高种姓人时,种姓制度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彻底消亡。
4. 古代印度如何确立一年
印度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在历史上分有三个时期: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约前十世纪——前六世纪这一期的历日制度是混乱的。 二是吠陀期的后期,有(者那)历,约前六世纪——前二世纪。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时期,约前三世纪——前十二世纪,悉檀多就是历数书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一期的历法很多,而且也流传到中国。古印度历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种,一是上元自天地开辟算起。二是上元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这个历元称为卡利.尤几(Kali Yuge)。三就是释迦(Saka)纪年,释迦元年是年3月15日。古籍中如实的记载了印度的历法。其时,计时的最短即为刹那(ksana),120刹那为一檀刹那(taksana),60刹那为一腊缚(lava),30腊缚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为1时,6时合成一日夜。月盈到满称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亏到晦称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后,合为一月,12月为一岁。
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指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称白分、白月分;相对地,黑月是指自满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纪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将一月分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从新月至满月期间,古印度人称之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满月后至新月前期间,称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习惯是“黑前白后”合为一整月,所以与中国阴历有半个月的错位,以下图例说明:中国阴历印度阴历========腊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腊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为一个黑白整月)正月十六黑月初一正月三十黑月十五二月初一白月初一…………腊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5. 定日是什么意思
黄历定日是黄道吉日中的一种,定就寓意着定数,定日就是指一切结果已经注定、难以更改的日子,在黄历中这是一个好日子。
当定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安床、嫁娶、采纳、商人、求官、经商、冠带等等事宜,但禁忌做其他任何事情。所以我们在黄历中挑选黄道吉日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目的去挑选才准确。
黄历吉日指的就是黄历中的黄道吉日,与之相对的就是黑道凶日。而黄道吉日具体包括了除日、危日、定日、执日、成日、开日;黑道凶日具体包括了建日、满日、平日、破日、收日、闭日等等。
所以从黄历中来看,定日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吉日,我们可以在定日里做一些宜做的事情,比如安床、嫁娶、上任等等。
简要介绍
应用:
在现代,黄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历、农历和干支历三套历法,与吉凶宜忌、冲煞、吉神凶煞、合害、纳音、干支、二十四节气、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岁、三元九运、玄空九星、财神喜神贵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即古代中国人民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
6. 为什么要使用公历外国人为什么不用农历
一,现行公历(格里历)的优点:
一,公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官方通用,具有通用性;
二,公历属于平时间周期定义的平历,所以其算法简单,天数基本固定,置闰规则;
三, 历年和历日协调的好,历年只有365日和366日两种;
四,历日与太阳高度(直射角度)基本对应,误差只有1至2日左右。
二,现行公历的缺点:
一,公元元年在人类历史中期,不便于推算人类历史早期;
二,岁首没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
三,历月的天数有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并且排列不规则;
四,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和罗马皇权留下的烙印,不利于不同文化民族的交流;
五,置闰法中400年97闰日没有128年31闰日简单和精确;
六,只管太阳,没有月亮的内容,其日期也不反映月相,是单轨制的太阳历法,不利于保护世界上的月亮文化,也不利于被这些国家的群众的接受和认同;
七,由于历月的长度没有明显的天文学意义,所以人为因素很强,甚至可以被人随意更改;
八由于其是平历,所以它的历日不能和它对应的天象----太阳高度一一对应。
三,现行农历的优点:
一,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二,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三,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四,阴阳合历,最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五,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还包含十二节干支历(类似沈括的《十二气历》,比它更准确)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阳历,是一部双轨制历法,便于不同文化民族间的交流,
六,由于它是最彻底的定气定朔的天文年历性质的历法,所以其它历法都要与进行对照,并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四, 农历的缺点:
一,由于农历是定历,历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历月的天数并不确定,不方便统计天数;
二,历年长度,有353日是,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种,并且不利于统计年长;
三,干支循环周期60过短,不方便较长时间的区别,也不方便记忆;
四,置闰不透明,闰月不确定;
五,有些有迷信成分,但新中国建国后已经被剔除了,随着科学的普及信之的人越来越少;至于民间某些祭祀活动等已经是民俗了。而不是迷信了。
上述公历农历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西中不同文化和公历是平太阳历及农历是定太阳,定阴阳历的综合历法的差别上。
所以两历并用是有道理的,才能综合两种历法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某些知名人士对农历历法的双轨制的特点不理解,而西欧文明的强大,对农历产生了偏见,重西历而经中历(还包含中华其它少数民族历法),重太阳历而阴阳历的作法十分不利中华5000年天文历法文化的传承,并受此影响而不把农历历法写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最终使这一优秀的天文性质的历法被下一代彻底遗忘,这是十分可悲的,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农历是现今世界上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天文年历性质的阴阳双轨制甚至是多轨制(如金星周期等五星轨道周期的反映)历法,是现今世界唯一使用最先进的天文数据和理论编算的历法,是最彻底的定朔定气的历法。希望广大国人要把这部历法传承下去。
所以要运用东方的思维方式公正并整体地看待农历历法才对。
7. 阴历和阳历是什么意思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7)印度人定历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故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故“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8. “儒略历”的由来是什么
儒略·凯撒在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了新历。新历完全不考虑月亮的圆缺变化,只以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周期为准则,所以它已经是一部纯粹的阳历了。由于新历是儒略·凯撒颁发的,故又称新历为“儒略历”。
儒略历规定全年分12个月,共计365天。每4年一闰,每个月逢单为大月31天,逢双为小月30天,这样全年就不是姬天而是366天了,需要去掉1天。应该从哪个月中去掉1天呢?据说古罗马时代,被判处死刑的人一律在二月份处决,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月,希望它快快过去,这样就从2月中减去了1天,于是2月就只有9天了,只有闰年才是30天。至于2月份变为28天则还有一段故事。
据传说,儒略·凯撒的生日在7月份,而7月份又是大月,所以他常常以此而引为自豪,并夸耀自己的非凡。不料儒略·凯撒在改历后1年便遭暗算一命呜呼了。他的侄子屋大维于公元前27年继位后,一跃而成了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并享有奥古斯都的盛名(奥古斯都是“神圣”的意思,这是当时罗马人对他的尊称)。不幸的是,儒略·凯撒规定的“每隔3年一闰”的法则,被僧侣们误解为“3年一闰”了,这样从公元前42年置闰到公元前9年再闰的时候,竟已经置了闰年12次之多。比原规定多了3个闰年。令人庆幸的是,此时的奥古斯都如梦初醒,发觉现行闰法是对儒略历的误解,于是他果断地宣布,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后4年不再置闰。从公元后8年重新施行儒略·凯撒“每隔3年一闰”的科学规定。从这一点来看,奥古斯都是拨乱反正了。但他却以此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竟滥用权力又从2月份拿出1天,加在他的出生月8月上,并洋洋得意表示自己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可以与儒略·凯撒媲美了。从此8月就成了31天,2月则变成了28天,逢闰年也只有29天。又由于8月改成了大月,所以干脆从8月开始逢双都为大月,逢单都为小月了。
“儒略历”的平均历年长度是365天6小时(即365.25天),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400年就多出3天多,可见“儒略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到了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发了改革历法的命令,命令有两条措施:(1)把1582年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2)那些世纪年号不能被400除尽的年(如1700、1800年)不再算作闰年。只有世纪年号能被400除尽的年才算闰年,如1600、2000年都是。
这两条规定十分重要。第一,“儒略历”施行后,在公元325年曾规定3月21日为春分日,但到公元1582年格里高利颁布新历时,春分日实际上已经赶到3月11日了,与规定差了10天,就是说在从公元325年到公元1582年的1257年间,儒略历的节气和实际节气脱节了10天。新历的第一条措施便消除了这一矛盾。把春分日重新回复到了公元325年规定的3月21日。第二,新历的第二条措施把“儒略历”400年中置100个闰年的规定,改为400年中97闰年,这样新历的平均年长是(〔365×400+97〕÷400=)365.2425日,比回归年仅长0.0003日(即26秒)。可见新历经过3300多年才有一日的误差,新历与“儒略历”相比当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新历叫“格里历”。由于它很精确,所以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因而“格里历”就是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习惯上也叫“阳历”。我国于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年使用公历,其他一些国家采用公历的时间如表4所示。
9. 农历、阴历、阳历、公历是啥意思怎么区分的
1、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即使指公历;
2、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就是这种,由于它来源于西方,是辛亥革命时期才传到我国的,所以也称为新历;
3、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这是东亚国家沿传的;
4、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5、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9)印度人定历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回归年约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约为29又1/2 日。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不同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罗马人在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每两年插入3/4个月的做法,后来逐渐将每年多于12个月的日子分到各个月里,逐渐演变成宫分历,也即是太阳历。天主教文明影响下的格里高利历,亦即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公历,是太阳历;波斯历,也是太阳历。
中国人、印度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则比较重视朔望月的意义,依然采用月分历。其中,中华历、印度历、犹太历是阴阳合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伊斯兰历是太阴历,一年只有12个月。
宫分历的日期和季节比较契合,月分历的日期和季节则有一定的偏差。月分历中,太阴历的日期和季节的偏差,每年约11天一直累计下去,约32年之后,累计偏差会达到一年;而阴阳合历,则通过置闰的方法,将历日和季节的偏差控制在一个月以内。
犹太历的置闰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犹太历是以春分为太阳年节点,春分始终处于犹太历的第一个月,闰月则置于最后一个月之前。
中华历和印度历的置闰法则比较复杂。中华历和印度历,是以进入历月的星座决定月份的排序,无星座进入的月份置闰。
月分历的日期和月相比较契合,宫分历的日期则和月相完全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