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为什么打阿拉伯鼓

印度人为什么打阿拉伯鼓

发布时间:2022-08-22 04:28:25

① 印度人传统习俗

晚辈见到长辈要触摸他们的脚 这是祝福的意思 也是尊敬的意思

② 印度“通天绳”无人能解印度人还蒙在鼓里,但原理早被揭开,是什么

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属于他们的特色和风俗,在印度,就经常看到关于“通天绳”的表演。“通天绳”对于印度人来讲,他们也并不是完全的习以为常,这项技术也保留着几分的神秘与神圣。不过对于没有接触过它的人而言,印度“通天绳”看起来,就如同一个笼罩在云雾中的魔术了。如果与中国古代的民间戏法来做对比的话,这两者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道具尽管在当今人们眼中看来并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个贫苦的时代却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稳定的收入。不过,被摒弃的“通天绳”的确违背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指导我们要透过现象而看本质,切勿被迷幻的事物蒙蔽双眼。“通天绳”的秘密已被解开,我们虽不应信奉神明,但还是必要的要为那些民间艺术家们点赞,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

③ 我认识一个印度人,我想知道多一点他们的风俗和其他的事情

印度风俗

4大传统仪式
走遍全世界,入境随俗是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只。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回教徒服饰
印度的回教徒不分男女、都穿着宽大的袍服,颜色较为单纯。回教男性头上戴着小圆帽,女性则以头巾包住头发。比较保守的伊斯兰教地区,女性仍以薄纱蒙面。耆那教女性,全身上下都是白色,有的还戴着白色口罩,是为了避免杀害空气中的生物。耆那教男性僧侣,身上则是不穿任何衣物。

音乐与舞蹈
在印度,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而音乐与舞蹈,是随着各种宗教节庆、民间仪俗所产生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印度音乐传统来自古老的“婆摩吠陀”(Sama Vedas)经书,分别是印度斯坦(Hinstan)系统与卡纳塔克(Karnatak)系统。前者流行于印度北部,风格受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影响;后者流传在南印度地区,风格始终不变。

印度传统音乐
北印度古典音乐具有各种形式,最常被演奏的是克希雅尔(Khyal),融合严谨和浪漫的音乐形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较为复杂规律、不像北印度音乐流行即兴创作,只以特殊技巧或乐器,在原有的结构中加以变化。
南印度音乐代表性的弦乐器是维纳(Veena),北印度音乐最有名的弦乐器是西塔琴(Sitar)。打击乐器种类很多,其中北印度使用的是两个单面鼓,南印度使用的是一个双面鼓。歌曲伴奏方面,最特殊的是一种箱型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推抚、右手按键盘,具有特殊的音质。

印度古典舞蹈
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玛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还有奥蒂西(Odissi)、 库奇普蒂(Kuchipudi)...等。
卡塔克舞流行于印度北部的斋浦尔、勒克瑙地区,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的宫廷舞蹈。舞者脚踝上系有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以快速旋转方式舞动脚尖,主要特色在于淳熟的脚功和姿势平衡的掌控。

婆罗多舞盛行于坦米尔纳德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此种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

玛尼普利舞是通行于印度东北部的玛尼普尔地区,主要特色是动作温和而持续。此一舞蹈为了表达对毗湿奴神的崇敬。毗湿奴是印度古典舞剧中最常的题材,卡塔卡利舞是南印度喀拉拉地区的舞蹈,舞者全部是男性,脸上涂满厚重的油彩,穿着宽松的裙子、戴有头饰;舞蹈时强调眼睛的流转,表情非常丰富。印度音乐与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还有流行于印度的山区的狩猎舞蹈、各地的丰年祭舞蹈、民俗舞蹈和街头艺人即兴式的演出,都值得观赏。

④ 阿拉伯音乐与印度音乐的区别

一、特征:

1.阿拉伯音乐:

阿拉伯音阶以其中特有的四分之三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音阶。擅长数学的阿拉伯人,根据量音学原理,运用“四度相生法”,即将一弦舍其1/4,取其3/4,即得上方纯四度;依次相生,产生最初的九律。

2.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印度人在鼓的即兴演奏中,能够很快速地而正确地判断大鼓的节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节奏型组成的。

二、使用乐器:

1.阿拉伯音乐:

乌德琴、拉巴卜、纳伊、纳卡拉

2.印度音乐:

西塔琴、迪鲁巴琴、塞尼拉巴布琴、萨朗吉、萨林达等。

(4)印度人为什么打阿拉伯鼓扩展阅读

印度音乐如同其他民族音乐一样自成一格,强烈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着重于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民族音乐复杂、神秘而多样化,且具有冥想的性灵音乐特色。

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乐器。北印度音乐受伊斯兰教文化及波斯音乐的影响,属宫廷音乐一类;与具有印度教浓厚色彩的南印度音乐性质大异其趣。

阿拉伯音乐的节奏是以阿拉伯诗歌音节的长短律动为基础的,这些律动的循环构成固定的节奏型。虽然在演奏时,为了感情表现的需要,可以临时加入休止而引起节奏的变化,但基本的节奏型是不变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阿拉伯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印度音乐

⑤ 浅谈印度塔不拉鼓

塔不拉鼓(Tabla)在北印度无论是室内乐、其他乐器合奏、声乐、民间庆典 ,舞蹈 .戏曲表演 宗教颂赞等领域,不可缺席的印度手鼓乐器。

虽然印度有非常多样的鼓乐器,但北印度古典音乐中,唯有塔不拉最能符合传统印度风格的节拍搭拉Tala的要求,誏乐师与听众得到最大的足!
但塔不拉的鼓手,无论和西塔(Siter)等古典音乐伴奏或独奏(Solo)的表演其技巧功力,是非常严刻,难度很高。除了技巧熟练,乐理的融会贯通,才得己胜任。塔不拉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笔者的老师美籍(Dr.Boos)打了30多年他仍谦称逊的说;天天在学习。印度老师姆客气(Guru Mukergee)每天仍要勤练二小时。已仙逝的塔不拉鼓大师阿拉朗卡(Ustad Alah Rakha )在80多岁时,在演练中,突然高兴的呼叫---今天我打这声 NA. 是我这辈子最满意的一次!我死而无憾了!一幅朝闻道 夕可死,修成正果得道之愉快状!

当今能在台上表演的或出CD的 都有5年10年/20年/30年的老师(Guru)才能胜任,因此塔不拉鼓,被誉为史上最难学的打击乐器,在印度则被称为乐器之王之尊称。!

塔不拉历史

塔不拉鼓虽然不是印度最古早的鼓乐器,如魔力单(Mridang),帕卡瓦甲(Pakhawaj)等已有千年历史。西元13 世纪,印度知名的宫廷乐师阿米枯罗( MrAmir Khusro) 根据古乐器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单根双面鼓,分割成高低之分的双头鼓 为早期塔不拉鼓鼓的澜沧(此人亦将维纳琴改良成西塔琴,也创作制定很多波斯风格的印度拉格(Raga)。当时在宫廷中演出 但并为受到重视,毫无地位。后来逐渐经由有名的乐师,舞蹈家一起塔配为皇军演出,才逐渐受到菁睐,吸引更多人学习塔不拉。

隔了几个世代,终于出现一位大师尤汗(Mr Ustand U Khan)从魔力单的南印度古鼓之鼓谱,依塔不拉的特性及印度塔拉的法则及哲学理念研发,并建立塔不拉的学习理论及标准。因此后人方有学习的范本,经验的累积,对塔不拉鼓的普地位的提升,功德无量。如今塔不拉鼓,虽然在印度己建立王者的地位 在国外也广受欢迎. 欧美己有上百的塔不拉教学班 每年吸引上千人在学塔不拉,塔不拉几成为印度鼓的代表 但在南印度魔力单根仍然是不可缺的印度鼓. 在印度塔不拉及魔力单根各有一遍天。但回顾塔不拉的鼓手的地位,如同早年的其他鼓手地位,是相当卑微的。

他只不过是其他乐器师如西塔琴(Sita),刹罗琴(Sarada )刹林吉(Sarangi)或声乐家或舞蹈家的附庸或顾聘的伙计而己,如碰见脾气暴燥的乐师,即使是乐师走音,只怪罪塔不拉鼓;因此塔不拉鼓手,变成乐师的出气桶。即便尔儿有独奏Solo的演出,就当时社会结构,塔不拉的鼓手,宛如二等公民。这种待遇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笫二次世界终战。印度的独立,社会的结构受到世界朝流,冲击;学院派的乐师对鼓手的尊重,有别于传统的乐师。传统在庙会私人宅第表演的听众,也和现代音乐厅或学校的听众,有助于塔不拉鼓手地位的提升。但其中最重要的改变还得功归于当时几位伟大而了不起的大师如哈美姜 (Ahmed jan Thirakwa 1892-1976)及马哈拉甲(Kanthe Maharaj1880-1996 )哈必布丁汗(Habibuddin Khan 1899- ) 及近代的阿拉朗卡(Ustad Alla Rakha khansahib1919-2000) 他们天赋的美学素养及不断追求开拓塔不拉的新领域,伴以出凡入胜的技法,充分的发挥塔不拉的能量,努力的追求塔不拉的极现及重视经验的传承,不亢不卑的向世人展现出对塔不拉的敬爱,终于誏塔不拉争取到和其他西塔琴等乐师同等之地位,赢得世人的尊敬,如今塔不拉更印度更有乐器之王的尊。在此特别向这早期默默为塔不拉付出一生心血的大师,致上最高的礼赞。

⑥ 印度人的长相为什么像阿拉伯人和欧洲人

印度人的主要族源就是雅利安人(非希特勒鼓吹的雅利安人,这才是最早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源自伊朗高原东北部的一支白人种族。雅利安人主要有三支迁徙路线——东南、向西、向西北。往东南的就是进入南亚,并成功击败了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建立了古典意义上的印度,并延续下来成为现在的印度主源(四个种姓中前三个种姓都是来自雅利安人)。而向西的就是波斯人,波斯人雄霸西亚长达近千年,中间影响力最弱的时候也不过是在和罗马拉锯,阿拉伯人兴起后吸收了大量原波斯的人口、文化。而向西北的一支则成为了最广泛的欧洲人——包括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希腊人、罗马人、哥特人、高卢人等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种族。所以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欧洲人的长相相近也就不足为奇了。

⑦ 中东鼓的介绍

中东鼓(Doumbek或Darbuka)又称为阿拉伯鼓,是流行于北非和西亚等国家的手鼓。

⑧ 印度人 传统乐器

2009-02-12 15:13:26 来自: 露上行舟
我为了方便看,把组长对印度音乐、音乐家及乐器的介绍汇总到一起打印出来了,顺便贴过来,这样大家看起来也方便,有朋友想打印出来的也省事了。

1、Dholak (hinstani, percussion instrument)
多赫拉鼓(印度斯坦打击乐器)
这是主要用于在祈祷仪式和电影音乐里伴奏的打击乐器。鼓身为木制,两段蒙皮。多赫拉鼓的定调是通过套筒螺母系统或者是鼓身周围的细绳调节的。

PS(1):多赫拉鼓右侧的鼓膜较简单,左侧鼓膜内侧有用沥青或是沥青、黏土、沙子的混合物所做的涂料层。多赫拉鼓是也是夸瓦力的主要伴奏乐器。
PS(2):【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孟加拉多喝鼓 Bhangra Dhol鼓
在印度孟加拉流行的多喝鼓,主要用在地方民歌、民谣、舞蹈为主。
多喝鼓以希杉(Sheesham)木头做了鼓身,双面羊皮鼓,一边高音、一边低音。
孟加拉多喝鼓(Bhangra Dhol)鼓在孟加拉又称为孟加拉(Bengali)或魔力单(Mridang)鼓
2、Ghatam (carna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贾淡瓷鼓(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贾淡瓷鼓是一个厚壁(2厘米)的陶罐。打击乐手用双手的手掌、指节和掌缘击打贾淡瓷鼓的壁;鼓手也会用腹部盖住罐口来调节音调,以产生低八度的相对应的音符。贾淡瓷鼓和魔力单根(mridangam)是主要的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贾淡瓷鼓(Ghatam)从外观看起来像是盛水的溶器,亦像芸术花瓶,贾淡瓷鼓是印度非常古老的乐器。以手击鼓产生低音,高音由手拍打瓶口,即可产生高音,熟练的鼓手,可打出千变万化的鼓声,非常好听。有名的大师维纳原(Mr T.H.Vinayakram)。

主要演奏家:T H Vinayakaram
3、Khanjira (carnatic, purcussion instrument)
坎击拉(卡纳塔克打击乐器)
坎击拉是一种小型手鼓。它由富弹性的蜥蜴皮覆盖在木制框架上制成。框架直径大约7英寸(17.78厘米),嵌有圆形金属响片。坎击拉在南印度古典音乐演奏中非常流行。但是因为它很难长时间进行连续演奏,所以不作为主要乐器,仅仅是附加在魔力单根的演奏中。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欠击啦印度手鼓,是印度的古老乐器,在几千年的印度古图文中,常出现这种手鼓,在南印度是仅次于魔力单根(Mridengam)常见的鼓乐器;印度欠击啦手鼓比中东和西方的手鼓略小,宽约8到9吋,深约3到4吋,欠击啦印度手鼓鼓皮只有单面,鼓皮是蜥蜴皮或蛇皮做的,因此有人称印度蛇鼓。在圆型的木匡环另附有2/3片的圆金属响铃片,在击鼓或摇鼓发声金属响音。欠击啦印度手鼓,左手持鼓右手以手掌或手指击鼓(反手亦然) 。欠击啦印度手鼓体积小但能量颇大,如没有看到表演者,听到宏量的声响是不成比率的。由于欠击啦印度手鼓无法调音,如果鼓皮紧绷也可以在鼓皮洒一些水,可以改善,如潮溼鼓皮松弛时,可以晒太阳,灯或吹风机,但要小心过尤不及,可能伤及鼓皮。欠击啦印度手鼓也有不附金属响铃片的。
4、Mridanga (Carna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魔力单根(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魔力单根是卡纳提克音乐中用来掌控和维持演奏会中的“塔拉”或节奏的乐器。鼓身由杰克木(拉口沙木波罗,木波罗属,产于印度西部、东南亚中南半岛),鼓面和周边绳索由皮革制成。
魔力单根是双面鼓。鼓身由单块木头制成。鼓身中空,分尺寸不同的两节,一节细长用于发出高音,另一节粗阔用于发出低音。鼓身壁厚仅有2/3厘米,这有助于保持它在低频声上的稳定性。
右手一头(低音):魔力单根右手侧鼓皮上有用锰粉、米饭、罗望子果汁混和制成的固定片,用来稳定鼓皮张力,提高音调。固定片在鼓头中央形成一个永久性的黑色环线形圆面,鼓头发出的音符就可以调至一个音阶的第一个音符,即主音。用不同的手指组合击打鼓头可产生不同的和声。左手一头(高音):左手一头鼓皮是光裸的,但在演奏时,鼓手会用捣碎的生米和水混合起来涂抹在鼓皮中央,这样就能产生特有的浑音或闷音效果。两侧鼓皮由多条皮革束带联结在一起。
魔力单根和贾淡瓷鼓是卡纳提克音乐的主要节奏乐器。

⑨ 印度人和阿拉伯人都要跳肚皮舞

肚皮舞源于中东地区,最早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叙述有关大自然和人类繁衍的循环不息,庆祝妇女多产以及颂扬生命的神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肚皮舞是以腹部的摇摆为主要动作,并且要求光着脚,这是为了保持和土地的联系。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艺术,并最终成为广泛流行于中东地区各国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和表演形式,是神秘的阿拉伯文化艺苑里的一朵奇葩。

什么是肚皮舞?

肚皮舞阿拉伯原名为 "Raks Sharki" 意指东方之舞,因此又称“东方舞蹈”。一般地认为肚皮舞是中丁、中亚、埃及的古老的传统舞蹈。

肚皮舞源于中东地区,最早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叙述有关大自然和人类繁衍的循环不息,庆祝妇女多产以及颂扬生命的神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肚皮舞是以腹部的摇摆为主要动作,并且要求光着脚,这是为了保持和土地的联系。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艺术,并最终成为广泛流行于中东地区各国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和表演形式,是神秘的阿拉伯文化艺苑里的一朵奇葩。

土耳其称肚皮舞为郭碧卡当司(Gobek dans)。189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来自埃及的肚皮舞团,令美国人大开眼界,于是肚皮舞美国人将法文Danse Du Ventre,(直译成英文"The Dance of The stomach")翻成 "Belly Dance"。显然,欧洲人早于美国人先看到肚皮舞。

肚皮舞的起源

一种说法认为!“肚皮舞”是源于古埃及人对生育女神的崇拜。

相传有一位身材绝佳的妙龄女子,婚后不能生育,来到神庙祈祷。她在神像前投足、扭腰、摆臀,好似舞蹈,祈求生育之神,能圆她的美梦。

她那婀娜多姿的优美舞蹈,使在场的祭司们为之倾倒,即刻禀报了法老。后来将她的“舞蹈”作为祭司舞蹈。这从古埃及文物的壁画中可以找到佐证,而且时至今日,一直流传了下来。

肚皮舞的特点

肚皮舞是非常女性的舞蹈,肚皮舞其特色是,随着变化万千的快速节奏,摆动腹部、使劲的舞动臂部、胸部,这些动作,成为肚皮舞,牢不可破伝统舞技,肚皮舞必需在平滑的地板,赤足舞蹈,配合音乐,以极快速,错综复杂之感性肢体动作,快速的舞步,一如欧美的狐步舞般,交叉摇摆的舞姿,时而优雅、时而感性、妩媚娇柔,时而傲酷,神秘,肚皮舞迷人的特资,令人目不暇接。

肚皮舞当然可以无伴奏的独舞,充满浪漫的独特阿拉伯音乐肚皮舞更具动感,伴奏常见的乐器如乌德(UT)琴、耐笛(Ney)、地尔巴卡(Deblek)手鼓,扬琴山都尔等等,其中打击乐器的手鼓尤为重要,在舞者施展扭腰舞腹的绝活时,鼓的加入有相乘动感。

肚皮舞时亦结合其他的道具,如蛇、刀剑、面纱、蜡烛、火焰等等,这些道具的出现,可能受到古代肚皮舞和神秘的宗教仪式的影响。这些极戏戏化又神秘的表演方式,中东的一些国家,仍然尊循无误。尤其是错综复杂的蛇把戏,蛇像征男人和女人,雌雄同体蛇,非常诡异,充满了阿拉伯的神秘。

作为一种优美的身体艺术,肚皮舞通过骨盆,臀部,胸部和手臂的旋转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胯部摇摆动作,塑造出优雅性感柔美的舞蹈语言,充分发挥出女性身体的阴柔之美。它是一种全身的运动,可以让你的腿部、腹部、肩膀以及颈部都得到充分的活动,从而提高身体的弹性和柔韧性。手臂的动作非常重要,它能表达出舞者的优雅和精巧。它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它也为心灵与身体建立了一种精神纽带。你可以象蝴蝶、海浪、流水一样欢快与自由。当你翩翩起舞时,你体内的女神让你变得更优雅、更有力量、更加性感。它是女士探索自身的舞蹈,是对身体和内心世界的探险。

肚皮舞的发展

关于肚皮舞的历史,最早3500年前埃及的古壁画就有类似今天看到的肚皮舞,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说和故事。

传说是怀孕待产的母亲为了能顺利分娩,接受姊姊的建议,学蛇之曲线摆动,摇摆自已的身体,重点集中是在腹部,在快速摆荡整个身子,呈波浪起伏状,节拍音乐的加入,显得轻松自然,果真顺利产子,于是蔚为风气,逐渐演变成娱乐的肚皮舞,令人匪夷所思。

显见这时的肚皮舞,仅是纯娱乐,谈不上是完美的艺术表演。

一般的印象肚皮舞是源自于埃及,希腊人相信,肚皮舞与远古时候的宗教仪式有很大的关连,在阿拉伯地区,肚皮舞则是女性不对外公开神秘宗教的仪式。另一种传说是肚皮舞是身心合一的修身养性之舞,是神圣,崇高的宫廷舞,一如西方的芭蕾舞。

不管何种说法,肚皮舞都是经历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长时间的演变而成的舞蹈。不可否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各地区的肚皮舞,均具有独到的傲人的特色,不同的风格的肚皮舞,透过舞蹈老师们默默奉献耕耘,在逐渐成熟。特别是在中东地区得到了健康长足的发展,成为中东地区可贵的文化资产。

肚皮舞风格流派

现代埃及表演流派是很内敛、优雅的,

而且经常包含一些芭蕾的动作。它很强调对肌肉的控制,动作幅度比较小。“极少便是极好”是他们的舞蹈理念, 和这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土耳其表演!“怎么样都好”更符合他们的舞蹈理念,大幅度的动作,华丽奔放。跳跃和胯部动作非常常见。土耳其舞者通常穿着很少,不过这并不是这种风格的要求。

黎巴嫩的肚皮舞是介于现代埃及和土耳其风格之间的一种肚皮舞流派。

除了上述的流派,在民间,还有许多不同的肚皮舞风格。

经过几千年的演绎,肚皮舞变成了女人们的秘密武器:你对自己的身体很自信,感觉自己很美丽,于是你随着中东音乐的节奏,像流水,像波浪,像燃烧的火焰那样舞动着自己的身体,自由地用身体表达自我,把双臂想象成天使的翅膀,头部如蛇舞,性感地摇动自己的臀部和身体,有些诱人,有些挑逗。

Beledi 是埃及的乡村舞蹈,也是音乐的名字。当它被搬演到舞台上的时候就成为“ Urban Beledi ”,有着华丽耀眼的装束。通常它的装束是一件合身的有腰带的长袖衣服,衣服的一边或者两边有开口,叫做 Beledi 长裙。三角形的头巾也是常见的佩饰。

Khaleeji 是流行于波斯、美国墨西哥湾和沙特阿拉伯的肚皮舞。舞者穿着色彩丰富、有华丽刺绣花纹的长裙,叫做thobe nashal,佩戴有特色的头饰。以肩部的动作为主。 Kay Hardy Campbell 是 Khaleeji 舞蹈的权威。

Persian 肚皮舞和其他中东国家的肚皮舞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很少有腹部的动作,更多的是优美的手臂动作和肩部的摇摆及旋转。Robyn Friend是经典Persian的代表。

目前阿拉伯肚皮舞不仅流行于从土耳其到埃及的中东地区,在北非各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也十分风行。

⑩ 印度人为何没有鼓掌习惯

因为印度人上厕所从来不用卫生纸而用手抠,所以印度人在剧场从来不鼓掌,因为鼓掌之后没法跟别人握手,左右手就交流了太不卫生,因为他们吃饭还得用右手抓饭吃呢。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为什么打阿拉伯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东革阿里什么价格多少钱一斤 浏览:803
209元相当于多少伊朗元 浏览:27
伊朗怎么还不开战 浏览:29
国内打意大利怎么打开 浏览:197
印尼为什么这么排华 浏览:744
伊朗为什么还涨油 浏览:965
意大利语必胜怎么说 浏览:923
印度圣女得了艾滋病怎么办 浏览:928
英国内阁怎么发展的 浏览:943
伊朗对菲律宾哪个台直播 浏览:34
印度怎么没有试射导弹 浏览:680
英国棋子价值多少 浏览:295
舒尼替尼多少钱一盒印度 浏览:463
意大利家具用什么做 浏览:780
脱欧后的英国该怎么办 浏览:210
越南和防城港边界是在哪里 浏览:541
意大利有哪些有助睡眠的东西 浏览:562
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浏览:674
为什么不可以进口印度格列卫 浏览:296
中国有什么人 浏览: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