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有什么神话传说有什么历史啊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国家里名气最大的神将,他们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quot;轮回"不已。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人类社会居此界,地狱、饿鬼、畜生居此界,诸天神亦居此界。不过,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离人世最近。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 佛经说,四天王天就在着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称须弥四宝山,"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quot;多罗咤"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持国","持国"的意思就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既然同为乐神,那么乾闼婆王是持国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增长"。"增长"指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意译"广目",即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持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意译即"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罗刹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可畏"。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乃是人类之敌。罗刹性情暴戾,喜欢在夜间活动,时常出没于坟地。常会化作种种形象,残害人命。罗刹有男女之分,男罗刹肤色黝黑、朱发、绿眼,一副鬼相;女罗刹,又名罗刹女,则是绝色美女。据传说,罗刹和夜叉一起生于大梵天之足。(所以和夜叉是兄弟吧)
多摩罗 古印度神话中的人物。据《罗摩衍那》所述,为达刹波舍波提的16个女儿之一,仙人迦叶波娶她为妻,生有5女。
‘贰’ 古印度最着名的是什么
文化上是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坷婆罗多》,政治上是种性制度,宗教上是佛教和印度教。
‘叁’ 古印度有什么神话传说
古印度神话的源头来自一个叫“梵天”的人物,与中国神话里的“盘古”极其相似,他在混沌天地金黄色的蛋中诞生,将蛋壳一分为二,上半部为天,下半部为地,在天地之间安排了空间,确定东南西北方向,和年月日时概念。梵天是万物的始祖,在东南亚佛教国家里,有一尊四面佛,就是梵天的本尊,尤其在泰国,拥有无数信徒、其中不泛许多港台明星、如刘嘉玲夫妻、谢贤一家等。
梵天创造了万物,但是却没有创造一个女人出来和自己结婚、生儿育女,他的众多儿女都是从身体某部位变化出来,并且在梵天孙子那一代分成了正邪两派,一派是天神,另一派是阿修罗,一直战争数千年之久。日本有一部《天空战纪》漫画,故事背景就是天神与阿修罗之间的战争。
几乎无法确定梵天究竟有多少个儿女,据现在资料整理,有名有姓的儿子有十七个,女儿有三个,衍生出来的孙子、玄孙、曾孙则更多,形成一幅大大的家族关系图,而且关系错综复杂。可能古印度人没有乱伦的概念,或者上古时代实在是人口稀缺,数来数去就是那几十号人,而且全是梵天的亲戚,所以梵天的儿女们经常搞同亲通婚,如梵天有一个女儿叫毗里妮,她嫁给了七儿子达刹、然后这夫妻俩有十三个女儿嫁给了梵天的大孙子迦叶波。达刹其中有一个女儿叫萨蒂嫁给了梵天的第九个儿子鲁德罗(哥哥成了弟弟的岳父,比日本人的关系还要乱)。
‘肆’ 古印度寓言有哪些代表作有
《印度寓言故事》中的作品
《五卷书》是公元前 1 世纪的寓言故事集。具体的作者已无法知晓,其 实是印度人民的集体创作。据说,《五卷书》是给皇太子们看的,目的是使 他们变得聪慧,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书中分《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 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 和《不思而行》五卷,故称《五卷书》。这部书好似一棵结满金果的神树, 可以毫不隐晦地说,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尝过这棵树上的甜果,每个着 名的寓言家都借得这棵大树的荫凉。薄伽丘、乔叟、拉封丹等文学巨匠也毫 无例外。至于我们一直十分喜爱的《一千零一夜》和《卡里莱和笛木乃》都 受到它的影响,后一本寓言集就是《五卷书》的阿拉伯语译本。
《五卷书》 的写作形式十分独特,德国学者称它为“连串插入式”。《一千零一夜》也 是套用此法。我们可以用“连环套”来形容,即节外生枝,枝上生节,节又 生枝,故事中有故事,故事里又有故事的故事的故事。整部书如同一个灿烂 多彩的迷宫,令人爱不释手。北京大学着名学者季羡林教授早在 1959 年就从 印度梵文译出此书,并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伍’ 古印度和中国有哪些神话传说
在中国上古卜辟中,尚无“神”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用“申”来代替“神”的,也就是说,在上古文学中,“申”和“神”是一个字,所以汉朝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申,神也。”那么,根据上古文学的象形造字原则,这个“申”究竟表示什么东西呢?“申”的最初本义,是象形闪电的形状。这就是说,在上古文字中,神意味着天上的闪电。所以中国古代常常“天神”连读。而且,在甲骨文中“天”是正面的人体形状,如果说“申”是远古之人对闪光飞碟的真实写照,那么“天”就是对外星人的客观描写。如此看来“天神”就是指来自天空的人。对其他民族的早期神话、宗教也能作出类似的阐释,如德国语言学家史密特神父就注意到,在印、欧民族的宗教中,至上神(天主)一词,它的语根就是“照耀”的意思。此外,如《圣经》中的“上帝”一词,在古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来自天空的人们”。
中国古代还有“天子”乘龙从天而来的传说,如《史记·封禅书》曰:“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龙的出现在历史上次数不多,每次都与帝王有关。每位皇帝都称自己是“天子”,即天上神仙之子,以示人类中最高贵者。
大家知道,龙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人为什么相信天上有龙?《说文》上说:“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龙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这种能发光,能变暗,大小可变化,能上天下海的“龙”不正是飞碟的化身吗?如果古人没有见过这种飞行器,怎么会产生龙的概念呢?
早在原始社会,龟已作为鲧氏族部落的图腾被加以崇拜。《大戴礼》云:“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洛书》亦云:“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见存亡,明于凶吉,王者不偏党,尊耆老则出。”
同样,这种能上天入地,能预见生死存亡,明了天灾地害的神龟不正是外星人乘坐的碟形飞行器的形象写照吗?不过,有人会说,古人崇拜龟是因为龟的寿命比一般动物长。可是,不管古人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他们怎么竟会想到这种动作迟钝的龟既能上天入地又能预测风云呢?
《法华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写的时间是在释迦牟尼圆寂500年后(距今2500年),将当时兴起的大乘教思想中的神话记载下来,这些神话几万年前就流传在喜马拉雅山一带,并以释迦牟尼本人言论文集的方式写成。日本的志田行贤将它译成白话文。其中有这样的记录:在天体之一方,有一个净光庄严国,领导者是“净华宿王智如来”,他统治着许多长寿而拥有崇高精神的人们。在这些人中,有个名叫妙音菩萨的伟大人物,他有数不尽的美德,学会了宇宙的真理,获得了宝贵的“冥想法”,如了解所有生物语言的冥想(即精神感应术),自由往返宇宙任何地方的冥想(意念输送),根据月亮、太阳的运转得知宇宙的变化的冥想……
有一天,妙音菩萨突然接到地球世界的伟大尊师释迦牟尼传送的精神感应术。妙音菩萨便向净华宿王智如来报告,要求到“婆娑世界”(地球)来参见释迦牟尼及许多修行者。
净华宿王智如来同意了,但告诉妙音菩萨,从高度的天体降落到低度的天体,不能仍用固有频率,必须配合低度天体的频率。换言之,就是“入境问俗”:来拜访地球时,必须要把本身的频率降低到适合地球固有的频率。
奇怪的是,当妙音菩萨开始坐定冥想时,在释迦牟尼说法的地方附近,出现了84000个“莲花座”,都是黄金茎、白银叶、钻石花瓣(在佛典里,以瑞祥的莲花来表示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个惯例。我们认为这种“莲花座”可能是指发出不同光彩的飞碟)。
在地球上,也有信徒问释迦:“世尊啊!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才发生这种祥瑞呢?”
地球上的人看到妙音菩萨一行,都说他们的容貌非常奇怪——眼睛像青莲花的叶,身体发出金色的光辉,肌肉结实,面貌端正。
妙音菩萨创下了许多事迹,离去时,地球人又看到了他们来时的奇异现象。
日本学者志田行贤在深入研究《法华经》后大胆地推断:“我们可以这样想,高度进化的宇宙前辈们,一再来我们的地球拜访。”
早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国就有飞车的传说,颇为神奇。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奇肱之国在其(按:指一臂国)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博物志·外国》记载:“奇肱民善为拭扛,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到豫州(按:古代九州之一),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返。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
在古代印度和中国的神话传说,都有关于神人同居共处的记载。如印度古代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史诗和神话故事,都记载了神人杂居,相互联系和冲突的情况。
中国古代的《山海经》记载了“有神十人”,在“广粟之野”住了下来,其中还记载了昆仑山为“百神之所在”。《国语》中也记载有古时少之后,民神杂居的事。
‘陆’ 印度寓言的名字
《五卷书》
风靡世界逾千年之久的东方智慧
绝版近二十年
唯一中文全本季羡林译着
修身、齐家、治国法则 为人、处世、交友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读书 风靡世界逾千年之久
多达五十多个翻译语种 影响遍布全球
季羡林先生高度赞誉 首译中文全本
这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不同译本的《五卷书》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而季羡林先生翻译的《五卷书》是唯一的中文全文译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里产生寓言和童话最多的就是印度,现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话很少不是从印度传出来的。
而印度最有名的故事集便是《五卷书》,它被印度皇室作为政治和修身的课本,是一座智慧宝库。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是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其中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
《五卷书》不仅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2016年6月李安导演现身的上海电影节尤其引人关注,近日李安导演的精彩发言也刷爆朋友圈。从他的发言可以看出,李安导演是一位东方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电影人,谈到电影与文化,谈到电影对故事的探讨,他曾说:人为什么要寄托在一个故事性的结构里去寻找智慧?它的故事本身很重要,而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我觉得里面都是宝藏。”
印度故事最经典的着作就是《五卷书》。非常巧合的是,终于拿到奥斯卡小金人的莱昂纳多主演的《荒野猎人》前半段,正是《五卷书》中的第一段故事的开篇。
很多人知道《圣经》是世界上翻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书,而仅次于《圣经》的书就是用梵文写成的寓言童话集《五卷书》。但是要说到《五卷书》的影响,季羡林先生说,恐怕连《圣经》都要屈居第二。
为何如此说呢?
首先它的出身不同凡响,据说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王子统治论。
因此《五卷书》是印度皇室的教科书。修身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交友,人生智慧无所不包,也因此流传于世,“被用来教育青年”。
其次《五卷书》的文学价值得到高度肯定。《五卷书》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并在流布过程中经过文人学士的反复编纂修改,采用连串插入的叙述方式,骈散相间结合的行文,大量的谚语、格言的运用,使其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架构,并填充以丰富饱满的血肉,称得上一部文学经典之作。
但因其中文译本的稀缺性,《五卷书》并不为我们所熟知,不可不说是一大憾事。
重庆出版社的这次精装再版,不仅再现季羡林先生的完整译本,并附大量由巴列维文转译的阿拉伯文译本插图,朴拙可爱,颇具异域色彩,可谓弥补了这一大文化缺憾。
‘柒’ 有关古印度的寓言故事
古印度有一个国王,很喜欢下棋.每日都要大臣们陪他下棋,一来国王的棋艺很不错,二来大臣们都惧怕国王,因此,国王从来没有遇到过敌手,只赢不输.
一天,国王觉得总跟手下败将下没有意思,就下令:谁能赢了他,就可以满足这个人提出的一个愿望.手下一位从未跟国王下过棋的大臣走上前来,要求与国王下一盘棋.国王根本没有把这位大臣放在眼里,可是结果,聪敏的大臣赢了.国王虽然输了,但很大度地说:“提出你的要求吧,我会信守诺言,满足你的要求的.”大臣轻轻地说:“我只想要一些麦粒,能把棋盘放满.这个棋盘共有64个方格,陛下,请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第三个格子里放4个,第四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把64 个格子都放满.” 国王一听,不假思索地说:“这样小小的要求,我立刻就满足你.”
‘捌’ 世界上最早童话集的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的是
世界上最早童话集的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的是
《五卷书》
古印度故事集《五卷书》(公元99年)
印度的寓言故事极为丰富,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很有启迪意义。德富的《伟大的故事》,是印度古代规模最大的故事总集,原作已失传,现存3种梵语诗体改写本,即觉主的《大故事诗摄》、安主的《大故事花簇》和月天的《故事海》。全书以优填王父子的故事为主干,插入许多中、小故事,题材较为广泛,不少故事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机智,谴责了上层社会贪婪好色,语言朴素生动,风格幽默诙谐。而寓言故事中的珍品,是印度梵文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五卷书》是印度古代文学中最着名、影响最大的寓言故事集,大约最初成书于公元1世纪,用梵文写成,因有5卷而得名,共包括80来个故事。现在流行有各种本子,最早的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流行较广的本子为12世纪一耆那教和尚所编订。根据这个本子,5卷的篇目是:《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不思而行》。故事中囊括了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生活内容。全书结构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散文和格言诗相间的形式。全书诗文并用,有一基干故事,首尾相应。每卷也各有一基干故事。故事中又插入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形成一种连串插入式的特殊结构。其特点是动物形象占了一大半,人物形象只占一小部分。它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平民的思想意识,其中不少故事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思想光辉。
‘玖’ 古印度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产
古代印度文化的突出之处是强烈的宗教意识及其影响。佛教是古印度人为当代世界留下的最大历史遗产。此外,文学上传下来两部着名史诗:《摩珂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文字(梵文)和建筑艺术富有特色。数学知识方面有卓越贡献。
从文字来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古印度居民就创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毁灭后,落后的雅利安人只有口头相传的作品。再次出现文字约在列国时代之初,流传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铭文。阿育王铭文所用的文字有两种:一为婆罗谜文,可能源于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卢文,可能源于阿拉美亚人的字母。去卢文后来逐渐失传,而婆罗谜文在公元7世纪时发展成梵文,这种文字由47个字母构成,在词根和语法结构上与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古波斯语相似,在语言学上属印欧语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写作材料是铁笔和经过处理的树皮,直到17世纪时,还存在这种木质的纸。
古印度最古的文学作品是《吠陀》,其产生最古、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有1028首诗歌,以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所以《吠陀》不单纯是宗教经典作品。古印度最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前者长达10万颂,后者约有2.4万颂,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的长诗。《摩诃婆罗多》有18篇,主要内容是说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斗争的故事。双方经过许多曲折的斗争,最后不得不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战争据说卷入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是居楼王一支全部战死,般度王一支取得胜利。相传这部长诗的作者是毗耶娑,实际上是很多代民间诗人逐渐积累并编集起来的。它的基本内容在公元前5世纪已大体形成,而最后定本是在公元4世纪。《罗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节是:居萨罗国的十车王之子罗摩,因遭继母陷害,与妻子悉达在森林隐居14年。后魔王罗婆把悉达劫到楞伽岛,即斯里兰卡,罗摩在神猴的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出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相传此诗的作者是蚁垤,实际上此诗也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逐渐编成的。两部史诗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有哲学、宗教、法学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东、向南扩张的一些情况。尤为可贵的是,它贯穿着对正义善良的深切同情,对奸诈残暴等丑恶行为的无情揭露和谴责,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
古印度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大都保存在《五卷书》、《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经》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经》流行最广,主要记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这里的民间故事都经过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会为佛陀,以宣扬佛教的教义,但它仍保留了不少优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这些故事鄙视奸诈,同情善良,寓意深刻,爱憎分明。这些伸张正义的作品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全书有550个故事,其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
从建筑艺术看,吠陀时代与列国时代基本上是木质结构,这些建筑物现已荡然无存。阿育王时,开始用砖石建筑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砖建成,以后又扩大,并砌上一层石块。该佛塔呈半圆形,直经约30余米,顶端为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层叠着的伞形柱,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该佛塔周围有环形道路,并绕以栅栏和四个大门,四个大门都布满了以佛教题材为中心的精致雕刻。
前面提到的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这些高达15米的石柱,最重的达50吨左右,除奔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头外,最着名的是萨尔纳兹大石柱,其柱头的四个背对背蹲踞着的狮子,栩栩如生,雄劲有力,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造型艺术中的重大成就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石窟艺术,其中最着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公元7世纪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烟绝迹,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共29个石窟。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结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之一。据说唐玄奘到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变成壮丽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古印度艺术也融入一些古希腊的风格,如公元1—3世纪的乾陀罗艺术(因艺术标本大都出自乾陀罗而得名),佛和菩萨的石像刚健丰满,体态潇洒,服饰褶皱分明。总之,古印度的艺术基本上是佛教艺术,婆罗门教艺术则比较少见,如前所述,这大概与婆罗门教不立偶像,不建神庙有关。不过,婆罗门教的那些多手多眼的怪神对佛教艺术也有影响,如后来的“千手佛”和“千眼佛”等造型。
古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医学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在天文学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观察天象。早在吠陀时代,他们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将五星与日月并称为七曜。把月亮所经过的星座划分为28宿,称之为“月宫”。但他们认为,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他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额用每隔五年加一闰月的方法来弥补。关于季节的划分,除我们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还有热时、雨时、寒时的三分法,以及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着名的天文历法着作《太阳悉檀多》,此书已有时间测量,分到点。此书也是重要的数学着作之一。
说到数学,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发明了十个数字符号(0是以黑点表示)和定位记数法。这种记数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后又经阿拉伯人对十个数字略加修改后传到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计数法”。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世纪的《准绳经》中,已有许多几何学知识。《太阳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数表。
在医学方面,《阿闼婆吠陀》中已记载了77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当然,这些记载也夹杂着巫术谜信。最着名的医学着作是《舍罗迦本集》和《妙闻本集》。相传舍罗迦是迦腻色迦的御医,2世纪人,他的书被誉为医学网络全书,探讨了诊断、疾病预后和疾病分类问题,并把营养、睡眠与节食视为维护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素。书中提到的药物有500种。妙闻稍晚于舍罗迦,他的书内容比较广泛,除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外,还研究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症达1120种。尤其是在外科手术上有相当高的水平,书中记有120种外科器具,并有拨除白内瘴、除疝气、治疗膀胱结石、剖腹产等手术方法,所记药物多达760种。这两本书今天仍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