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了多少部经
释迦牟尼佛讲经共49年,谈经三百余会。
分为五个时期:一、华严,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
至于字数,有不完全统计:
楞严经有7万4千多
法华经有10万5千
华严经有65万
般若经2亿多
大般涅槃经37万5千9百
(1)印度有多少经文扩展阅读: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
1·出家前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
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
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 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18]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2·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
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3·觅道的经过
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
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这里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无色定”中。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41]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流行于各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
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
4·证觉成道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
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 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据上座部说,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说法,感觉事态严重而下凡劝请,他保证世间将会有人能够理解佛法,佛最后同意说法。此处以婆罗门教的上帝劝请佛陀,意将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贰’ 印度还存有百卷楞严经吗
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其他佛教国家,楞严经的梵文对照本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也是学术界的一部分人怀疑楞严经是中国汉传佛教自己杜撰的一个最根本的理由。但是无论怎样,楞严经都不失为是佛教的一部网络全书都是佛教的一部最璀璨的瑰宝。佛陀在世的时候也说过依照三法印来印证佛经,由于符合三法印,所以那些怀疑楞严经的人也只是把楞严经归类在存疑一档之中,所以即便是梵文本已经失传,但是楞严经还是一部最精彩的佛经之一。
‘叁’ 印度有经刚经吗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肆’ 佛教有哪些经文
一、净土五经: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二、禅宗七经:
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
三、其它佛经:
华严经、地藏经、药师经、俱舍论大涅盘经、佛遗教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妙法莲华经、十善业道经、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父母恩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4)印度有多少经文扩展阅读
一、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Dirghagama-sutra)。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 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三、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四、《楞严经》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着、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伍’ 佛经一共有多少部
首先佛经不是一本书,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通常指佛教全部经典。所以并没有具体数量,但可以通过不同朝代的佛经来进行推测。
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一般分大乘经、小乘经两种。唐代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始将大乘经分为般若部、宝积部等五大部,及诸经。宋藏收大乘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收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高丽藏收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缩刷藏经与频伽藏收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卷。小乘经主要指阿含经及其单品,宋、元二藏各收二白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高丽藏收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四卷。缩刷藏经和频伽藏各收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大正藏则将一切佛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等十部,共收一千四百六十部,四千二百二十五卷。六祖坛经是唯一由中国人着作,称为“经”的佛学典籍。
‘陆’ 我想了解 佛教系统的经文总共 有多少怎么样入门
《隆藏》《大正新修大藏经》《卍续藏》《永乐北藏》(附藏经目录)最新更新简介 干隆大藏经 169本(含一本目录) 16开精装 《 干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干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着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该藏是在明朝《永乐北藏》基础上编较而成的,全藏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干隆版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全藏字体秀丽,镌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初印104部,颁赐各地禅院。此后至民国年间,又陆续刷印了数十部,共印行150余部。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极鲜见,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版的《干隆大藏经》影印台湾版本,字号大,适于供养。
第一,新版隆藏封面设计选用双龙戏球吉祥图案,制作精良,大气壮观。
第二,单本塑封,高档典雅,更显出法宝的恢宏气象,极具收藏价值。
第三,清朝宫廷常用威龙作为镇宅避邪之用,新版隆藏的封页采用云海中升起烫红金的威龙为主要图案,威严而吉祥。
大正新修大藏经 100本 16开精装 《大正新修大藏经》 Dazheng Xinxiu Dazangjing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编辑体例也别创一格,经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十类;律藏包括弥沙塞部、摩诃僧祇部、昙无德部、萨婆多部、解脱戒经(迦叶遗部)和菩萨戒等;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类;杂藏分为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和目录等八类。续藏30册中除最末一册为古逸和疑似两类,专收敦煌古逸经、律、论疏和疑伪经外,其余29卷收入日本着述的续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四类及悉昙。图象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历代有名佛教画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刚像及各种曼荼罗图等363种。总目3册收入中国历代各版藏经目录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写本和刻本藏经目录以及大正藏勘同录、大正藏总目录、总索引、译着目录等77种,为比较实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错字,错句颇多。此外,大藏经用语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大正藏索引》,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大正藏》内容:
(一)正藏:1-55册是从印度汉译的佛典32册,加上中国论述23册而成。收书2236部9006卷。
(二)续藏:56-85册以日本撰述为主, 及敦煌古逸写本和疑伪经。收书777部2929卷。
(三)图像:86-97册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共363部1344卷。这些密教相传之秘袭、秘轨图仪共诸于世,可谓学术界一大 事。这十二册宛然成密传佛教美术网络,为佛教艺术研究之指南。
卐续藏 90本 16开精装 《卍续藏》,又名《卍续藏经》、《大日本续藏经》、《续藏经》。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明治三十八年(1905)至大正元年(1912)刊行。发起人和主持者为前田慧云、中野达慧。
《卍续藏》是《卍正藏》的续编。所收多为南北朝至清代佛教撰述的珍籍要典,其中有不少是我国国内久佚的绝版孤本。全藏分为两编150套,每编各附补遗,总计收经1659部7143卷。卷上之第一编共95套862部。其中,正编(第1套至第87套前部分)收经734部,包括印度撰述(下分经部、律部、论集部、密经仪轨部4项)183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释经部、大小乘释律部、大小乘释论部3项)551部。补遗(第87套后部分至第95套)收经128部,包括印度撰述(经部)13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释经部、大小乘释律部、大小乘释论部、诸宗着述部、礼忏部5项)115部。卷下之第二编共55套797部。其中,正编全为支那撰述,包括甲编32套(不署"甲"字)和乙编23套(署"乙"字),每套皆5册。甲编(第1套至第32套),下分三论宗着述部、法相宗着述部、天台宗着述部、华严宗着述部、真言宗着述部、戒律宗着述部、净土宗着述部、禅宗着述部、禅宗语录通集部、禅宗语录别集部10项,收经473部。乙编(乙第1套至乙第23套前部分),下分礼忏部、史传部2项,收经207部。补遗(乙第23套后部分)包括印度撰述(经部)11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释经部、诸宗着述部2项)6部。《卍续藏》为方册本。正文用四号字体排印。每面分上下栏,每栏二十行,每行二十二字。
《卍续藏》的总目名为《大日本续藏经目录》(四卷),收入日本编的《法宝总目录》。
《卍续藏》全藏印成后,存书被大火焚毁,流传不多。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曾以《续藏经》为题影印了五百部。近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卍续藏经》也是它的影印本,作一百五十一册(其中目录一册)。
《卍续藏》广泛收集了《卍字藏》以外的已入藏和未入藏的典籍。尤其是中国撰述部分,收录了许多在大陆已散佚,唯日本见存的典籍。上自魏晋译经,下至明清着述。其数量之宏富,超过明《嘉兴藏》之《续藏》、《又续藏》。是研究中国佛教不可或缺的佛典丛书。
永乐北藏 200本 16开精装 《永乐北藏》,又名《北藏》。官版。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敕令雕印。始刻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完成于英宗正统五年(1440)。参与者有道成、一如等。刻藏的地点在北京,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祝崇寺内的汉经厂。
《永乐北藏》是参照《永乐南藏》的结构分类,但在编函(将某几部经典编为一函)方面又作了较大的调整编成的。全藏总计636函,收经1615部6361卷,始《大般若经》,终《大明三藏法数》。其结构为:(一)大乘经,260函537部。(二)小乘经,45函239部。(三)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34函300部。(四)大乘律,5函25部。(五)小乘律,48函59部。(六)大乘论,50函93部。(七)小乘论,73函37部。(八)宋元续入藏诸论,5函23部。(九)西土圣贤撰集,19函147部。(十)此土着述,151函155部。
《永乐北藏》在初刻本告成之后,由于藏在京城,故一直作为官赐藏经,由朝廷印刷,下赐各地寺院。在南、北两藏中,它更具有官方性质和权威性。
到了明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因母后施印佛藏之愿,下敕雕造《永乐北藏》的《续入藏经》,并为之序。《续入藏经》共计41函,收经36部40卷,始《华严悬谈会玄记》,终《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全是中国佛教撰着。其中有:《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大乘起信论疏》、《肇论新疏》、《维摩诘所说经注》、《华严原人论》、《天台四教仪集注》、《教乘法数》、《佛祖历代通载》、《翻译名义集》、《百丈清规》、《三教平心论》、《禅源诸诠集都序》、《庐山莲宗宝鉴》等。
初刻的正藏和初刻的续藏两项相加,《永乐北藏》至明万历十二年时,已有677函,收经1651部6771卷。
《永乐北藏》为梵夹本。每版25行,折成5面,每面5行,每行17字。《永乐北藏》今存。据李圆净《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说:"南通狼山广教寺,镇江超岸、广教、定慧等寺,均存有全藏。" 时转600年,而今在世少有存书,为使这一古典法宝转世流通,解各地寺院佛教团体大居士供奉研究之需要,我会经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内部发行500部。此次出版的《北藏》装订成大16开本200册,内文采用山东晨明纸业生产的高档米黄双胶纸,印刷装订均属上乘,为佛教团体收藏供养之必备。
这是从几个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来看,做了对佛教经典的一些论述
‘柒’ 佛经大约共有多少部
佛经分为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三类:第一经藏,是佛所说的理论,也包括佛弟子所说,经佛认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第三论藏,是大菩萨们和许多佛弟子根据佛所说的经义,加以阐述或发挥的论文。
十二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分的十二类。第一类契经,是直截说理的长行文字。第二类重颂,这是指在长行文字后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数,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长行的意义的文体。第三类讽诵,它并不依据长行的文义,但同样是用每句一定字数偈颂的形式写出来的。第四类因缘,是指经里所说,见佛闻法的因缘和佛说法教化因缘的故事。第五类本事,是指佛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第六类本生,是指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第七类未曾有,是指记叙佛示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故事。第八类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说明理论。第九类论议,是指用问答体裁来讨论佛法的经文。第十类自说,是指无人请问,而由佛自动说法的经。第十一类方广,是指说方正广大的真理的经文。第十二类授记,是指佛授给弟子们将来成佛的记莂。
‘捌’ 全世界有多少佛经,唐僧取回的佛教经占印度的佛经总数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亲自设计建造了大雁塔,用以供奉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玄奘这次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玄奘还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其中记载了取经路中各国山川、城邑、物产、风俗,是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史书。从19世纪起,已经被英、法、日本学者陆续翻译、注释及出版。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保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玖’ 玄奘法师从古印度带回了多少佛经翻译了多少,未翻译多少未翻译的那些是否有后来者继续翻译
新译出而以往和稍后有译本的(新译重本)有第二会(卷四O一一四七八),与西晋竺叔兰、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但缺《常啼品》等;第四会(卷五三八一一五五五),与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前秦昙摩蜱和竺佛念译《摩诃般若钞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亦缺《常啼品》等;第六会(卷五五六一一五七三),与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经》同本异译;第七会(卷五七四一一五七五),与梁曼罗陀仙译《文殊说摩诃般若经》、僧伽娑罗译《文殊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八会(卷五七六),与宋翔公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为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七七),与鸠摩罗什、后魏菩提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三种《金刚般若经》及稍后义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十会(卷五七八),与稍后菩提流志译《实相般若经》,是同本异译。
可见此经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其中第一、二会篇幅最大,二者虽详略不同,但内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内容也略同。第二、四会与旧译《大品》《小品》诸译本相比,虽内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约一倍,字句表述也有显着不同。如把第二会与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相比,在称呼方面,称“比丘”、“比丘尼”为“苾刍”、 “苾刍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门方面,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觉分、八圣道分”,改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把“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改译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把“四禅”译为“四静虑”,“八背舍”译为“八解脱”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29],玄奘译本为:“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便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30];再如,在《摩诃般若经·奉钵品》有一段与《般若心经》十分相近的话:“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玄奘的译文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31]后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确。有一些话,如《第二会·欢喜品》的诸法“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同会《观照品》的诸法但有名, “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等等,在旧译相应地方没有。新译比旧译篇幅内容的增加,与其说是旧译者有意删略,不如说是新译梵本有所扩充。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们巳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拾’ 佛教经文总共有多少部
佛经分为三藏十二部,从以下解释你就知道,其没有定数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在佛门中,我们经常会听人说到“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三藏十二部”所指的具体内容,下面根据《君友会大藏经》记载分别作简要的介绍。
“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别。
具体来说,“三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是“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它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三藏”中的经藏,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即指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能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
在《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中举出了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
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
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
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
四、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
五、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
六、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
七、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
八、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
九、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
在《释氏要览》卷中亦援引《阿毗达磨集论》之说,谓经藏乃用以对治疑烦恼,律藏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论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于三毒,而谓律藏可断除贪欲,经藏可断除瞋恚,论藏可断除愚痴。
有关三藏的先后次第,尚无定论,若就三藏结集的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若将此三藏配于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同时,经亦包含戒、定、慧三学,律包含戒、定二学,论唯包含慧学。
在诸宗中,凡是以经立宗者,如华严宗、净土宗、密宗、日本日莲宗等,皆称为经宗;以律立宗者为律宗,如我国南山律宗;以论立宗者为论宗,如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别称为经师、律师或论师。造论弘扬佛教者,称为论主或论师。精通三藏之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单称三藏。在我国,三藏之翻译家亦称三藏,例如称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
“十二部”是佛所说的法,按照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
一、契经,音译修多罗,即契于理契于机之佛教经典,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二、应颂,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这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与古诗相似,这是从梵文、巴利文沿袭而来的文体,一般称为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故称应颂或重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
三、记莂,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记。通俗地说就是经典中所记载的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专名“授记品”。
四、讽颂,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五、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或者无请问佛法者,而佛自行开示教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我们知道,佛陀说法,多是弟子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即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开示众生。
六、因缘,记载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因缘是有关该经在甚么情况下,为解决甚么问题,对甚么人而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代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等内容。
七、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八、本事,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也就是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的“药王菩萨品”即是其例。
九、本生,记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如《佛本生经》中就讲述了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为鹿、为鹰等动物舍己度化众生的故事。
十、方广,字面意思是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的经文。宽泛点说,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弘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对于方广经典,《菩萨地持经》卷三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之所以称名“未曾有”,是因为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如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论议,记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论议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议,明辩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理。在文体上显示为“一问一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
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而诸经中有人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有人认为除记莂、自说、方广外,其余九部皆属小乘经;也有人认为除因缘、譬喻、论议外,其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人以为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为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种藏中,古往今来亦有不同的说法。
为了方便后人记忆这十二部经的名称,古人将十二部经编成了一首偈颂:
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共成十二部,详如大论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