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为什么有这么多思想家

印度为什么有这么多思想家

发布时间:2022-08-26 08:34:48

㈠ 印度迷信的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富豪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代,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鬼神可以保佑自己财源滚滚,赚取更多的钱。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到今天这么有钱,很大程度上是鬼神保佑的结果,所以也就更加信这些迷信的东西。

㈡ 公元前400年到500年为何世界各地出现了大批的思想家哲学家

为什么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500的时间里,世界上爆炸性地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出现,基本框定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格局。直到今天,我们在骨子里还是没有逃开由他们划定的圈子,比如说,中国人无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骨子里我们基本上还是两种人,要么是孔子式的,要么是老子式的。
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突然繁荣,产生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社会几千年,直到今天,西方人还认为:"全部西方哲学都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注脚。"基督教正式形成于公元元年左右,而基督教的前身《旧约》则在公元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它的早期思想也可以上推到公元前几百年,我们推测大约也是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那是不必多说的。
印度佛陀住世的时间虽然有争议,但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0年前后,释迦牟尼创建了博大精深的佛学体系,使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十二因果、轮回报应、八识等思想在亚洲影响了几千年,如今,佛教的精神和修炼方法正飘洋过海,在欧美等国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的情况就更加特别了。公元前400年前后,正当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突然迎来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好像都很有文化的样子,到处乱蹿的"士"们,从这个诸侯国跑到那个诸侯国,四处发表自己的看法、宣讲自己的主张,古史称为"百家争鸣",那是一个令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都怀念不已的时代,可惜它一去几千年不返。中国一下子出现了一大批令人费解的思想家,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孙子等人给我们留下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
奇怪的是,自从公元前400年以后,世界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思想繁荣。就拿中国封建社会来说,在漫长的2000多年里,居然没有出现一位成气候的思想家,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时期的理学,都没有突破老子、孔子、墨子划定的圈圈。

这个现象难道不奇怪吗?在历史上,大约只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与这个现象有一点相似。但不客气地说,我们所说的相似只是从形式上而言的,从内容、程度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根本不能与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思想爆炸相比,比如说,达·芬奇可以和柏拉图相比吗?在以后的历史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当时的任何一位思想家相提并论。自从公元前400年以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没有一位哲学家能取得像柏拉图那样的成果,他们最多仅仅是阶段性的哲学家而已。

中西思想及思想家对照(一)——群星灿烂,照耀古今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这四个古老国家为人类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近古时代,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逐渐衰落了,在西方希腊文明曾昌盛一时,能与之呼应的便是中国的文明。这时的东西方文明特别是思想与思想家,虽然没有能够跨越空间距离进行面对面交流,但,同在一个星球,有着特殊的历史相似之处,那曾是人类文明史上在那个阶段曾经所达到的最为辉煌时期。
1、古文明时代。在中国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时的西方文明以古埃及最为辉煌。古埃及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发明了文字(古巴比伦较之略晚),在公元前4000年末到公元前3000年初,历代古埃及国王建造了金字塔。到公元前1800左右,在中国古代大致相当于夏朝末期,古埃及把喜克索斯人的闪族人所征服,古埃及文明衰落。古巴比伦人比古埃及人要黩武好战,通过战争征服,他们称霸在公元前2100左右。古巴比伦人制定了迄今为止所知的人类最古老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明,是发源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农耕文明。
希腊文明是继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之后兴起的西方文明。希腊文明第一个有名的产儿就是荷马史诗,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50年——公元前550年之间,大约相当于我国周朝的周平王时代。

2、希腊文明时代。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希腊的科学、哲学与数学有了雏形。这个时期的思想方面一个标志性代表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毕达哥拉斯。在公元前523年,他处于鼎盛时期,他在许多思想领域和学科领域进行了开拓,主要贡献是数学,并将数学与神学进行了结合,但他开启了科学理性的思维大门。在当时的世界上,东方文明中,与其同时代的伟大人物有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创立了儒家思想和学派,中国的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年长于孔子,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其《道德经》对后来的“道教”产生重要影响,在同时代
的古印度有一个同样伟大的人物,就是释伽牟尼,他创立了佛教,其宗教思想到现代对人类仍有重要影响。在毕达哥拉斯之后,希腊出现了众多思想巨匠和天才,希腊文明由这些天才思想家托起。比如:
(1)赫拉克利特(大约鼎盛于公元前500年左右),他是个神秘主义者,思想趋于辩证和唯心,他认为“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一切”,类似中国老庄哲学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但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一”是“神”,是“神”创造了万物,而老庄认为是“道”,“道”法自然,是唯物的。
(2)巴门尼德,大约鼎盛于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创立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也有人说他创造了逻辑(类似与中国的“名家”学派),但他真正创造的是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3)恩培多克勒(鼎盛于大约公元前440年左右),他是巴门尼德同时代的人,他集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于一身,在后来的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有过一定研究和贡献,是个博学的人。
(4)阿那克萨哥拉,虽不能和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相提并论,但他传承了科学与理性主义传统,他第一个把哲学介绍给了雅典人,他认为万物可以无限分割,第一解释月亮是由于反射而发光的人,提出月蚀的正确理论,他影响了另一个希腊文明史上的伟大人物———苏格拉底。
(5)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一个伟大的名字,他开创了一个思想和知识的新时代。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文明让位于雅典文化。雅典文化在哲学方面贡献了两个伟大的名字,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8年)。
(6)柏拉图是继承了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问,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苏格拉底的徒子、徒孙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苏格拉底和他的徒子、徒孙的思想成就以及在科学知识方面的成就,在希腊文明中的一定时期一定阶段达到了不可超越的顶峰。
(7)亚里士多德,他生在希腊思想创造时期的末叶,他死后一直过了近二千年,世界才又产生出可以认为是大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他的权威性差不多与基督教会的权威性一样大。但,耐人寻味更令今人思考和反思的是:他在科学和哲学方面的权威性以及人们对他的迷信和不可超越始终对人类思想进步是一个障碍。自十七世纪初叶以来,几乎每种认识与知识的进步,竟然都是从攻击某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开始的,打破了亚里士多德权威的迷信,科学开始进步了。 (8)在伟大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哲学思想史上有出现了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2年,死于公元前270年,几乎与中国的孟子(公元前371
年至公元前289年)、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同时代的人,他们没有超过他们的前辈,就像孟子和庄子没有超过孔子和老子一样,但,他们对他们前辈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9)希腊化世界的结束。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征服了各个小国,建立了罗马帝国,希腊化世界时代结束。罗马帝国虽然建造了笔直的街道、坚固的城市、无边的疆域,有很好的建筑和雕塑成就,但在思想和哲学上,罗马人是希腊人的寄生虫,罗马人没有形成过任何自己的有创见的哲学体系,也没有科学发明,他们建立了帝国的外壳,在内在的思想文化却承袭了希腊文明。 (10)普罗提诺(公元204年—公元270年),是西方古代伟大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个人,他的一生几乎与罗马史上最多灾多难一段时期相始终的。他之后,是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和教会、教皇统治时期,科学理性被压制,迷信和宗教盛行,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世界普遍认为“近代”历史开端的标志是教会威信的衰落,科学威信逐渐上升。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见解的深刻变化,科学和科学的思想理念改变了整个世界。
3、东方思想与文化的昌盛。与希腊文明作时代对照,中国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也是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的时期,产生了很多着名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比如:
(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活跃于公元前523年)、赫拉克利特(活跃于公元前500年左右)以及巴门尼德等人生活于大致一个时代。孔子是个伟大的教师,他建立了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在伦理学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老子,与孔子同时代人,年长于孔子。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其着作《道德经》对道教产生有重大影响。
(3)墨子(公元前479年—公元前381年),是战斗的传教士,有侠客气,在春秋战果时期,墨子与孔子享受同等盛誉,其影响也不亚于孔子。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墨子是古代文化的批评者,墨子批评儒家思想。墨子提出了兼爱思想。墨家相信鬼神存在,是唯心的。墨家认为国家必须实行集权、极权专制。
(4)孟子(公元前371年—公元前289年),发扬光大了孔子学说。
(5)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继承了老子学说并创立了许多新的思想。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被后来合称“老庄”,崇尚自然,有唯物主义成分和辩证法思想。
(6)名家,有惠施(公元前350年—公元前260年)、公孙龙(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59年),善于明辨,对逻辑辩论思想有一定贡献。
(7)其他各家。另外,还有阴阳家,精于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占卜之类等等。还有法家,如韩非、商鞅、申不害等等,他们崇尚法制,是政治家,善权术。还有兵家,如孙子等。

总之,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许多方面,对人类都曾做出过贡献。

(8)秦汉统一与独尊儒术。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在思想上统一,他除了“书同文、车同轨”,还“焚书坑儒”,各家学派“万马齐喑”。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一枝独秀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成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也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前进与发展。就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阻碍了西方国家思想与科学认识的进步一样,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对儒家的权威推崇,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思想的前进步伐,特别是封建帝王的“科举取士”制度,阻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其他科学和学科的探索和认识,“万般皆下品”,“读书为做官”,儒家强调了“修身”和对伦理道德的探索,却严重阻碍了对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经世致用“学问”的前进与发展。

汉亡于公元220年,接着是长期分裂和混乱,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这一时期,政治、社会黑暗动荡,悲观主义流行,很像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在这个时期的欧洲,基督教成为统治力量在中国,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中国盛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力及各个方面,都还不亚于西方欧洲,但正是让中国人骄傲的唐朝帝国,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分水岭。接下来欧洲有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科学的理念使人类走向了新的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和现代文明,而中国,错过了几个与西方交流并进的历史机会。

㈢ 印度的文化怎么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奇葩人和事呢

这个问题由很多的因素导致,不过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简单的来说就是印度人可能觉得干的那件事情是非常正常的,而到了我们这边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奇葩,所以双方互相理解不了就互相认为对方干事情不合道理,于是奇葩的人和事就诞生了,下面再简单的说一下。

三、现在媒体的报导

其次就是现在媒体的报道,我们说了解印度并不是真实的了解,甚至有些人可能连一个印度人都没有见过。人们愿意相信的都是自己想看见的,而我们大部分人最喜欢见到的事情就是热闹和奇事,所以媒体不断曝出关于印度奇怪的事情,因此大部分人才会留下印度奇葩的印象。

㈣ 古印度为什么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宗教

古印度人的智慧与中国古人的智慧相似,产生了许多哲学派别,只是后来的演化与中国不同。
古印度的哲学向宗教方向发展了,于是产生了许多宗教;
古代中国的哲学向学术方向发展,于是产生了诸子百家。

㈤ 印度历史为什么会产生很多本土宗教

印度宗教繁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一般认为,印度宗教肇始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开始的吠陀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吠陀教是印度宗教的滥觞。但根据考古和印度教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不能无视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这一时期。实际上,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中的诸多因素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系,而与吠陀文明却牵扯不大。可以肯定,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时期的吠陀教信仰同是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印度宗教史的上限时期应该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而非吠陀文明时期。

就历史分期而言,将整个印度宗教史分为五个时期比较科学。第一个时期为“初期”,开始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上限时间,即公元前3000年前后,结束于印度列国时期,即佛教、耆那教产生的公元前6世纪前后。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产生和前期发展阶段:首先,印度教的两大源头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时期的吠陀教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达到了各自相对成熟的阶段。其次,这两大源头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开始由独立发展走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道路,从而形成婆罗门教,使印度次大陆上的宗教具有了某种“统一”形式。第三,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得到确立并强化,逐渐走向反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为佛教、耆那教及其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环境。

“初期”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至公元前1500年前后)、吠陀文明时期(公元前1500年前后至公元前1000年前后)和婆罗门教文明时期(公元前1000年前后至公元前6世纪前后)[2]。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印度宗教产生并逐渐形成,其信仰主体是印度土着人,通常认为是现在居住在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的祖先。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当时的宗教状况,但从考古发掘物和遗迹可以断定当时的宗教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色:其一,当时似乎盛行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人们崇拜石头、树木和兽类等,认为它们是善良的或邪恶的精灵的依附物,具有灵性和某种能力甚至神力。这充分表现在印度河印章上,印章上“反复出现的公牛形象和怪诞多头或身首相异的动物形象几乎可以肯定是宗教象征。”[3]在印度河印章上,牛的种类最多,有公牛、牛、水牛和野牛等,这说明牛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一般。印度教徒对牛的特别眷顾、视牛为神的宗教习俗也许与这时期的信仰不无联系。其二,对“女神”的崇拜似乎很流行。在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大量的赤陶质“女神”像。这些造像臀部宽大,乳房饱满,戴有很多饰品。这是早期印度人理想中的女性美形象,并为后人甚至现代印度人所推崇。印度河印章上也有不少女人像,其中有个图像是从一个女人的肚子里长出一颗植物,很可能是崇拜象征丰产的大地女神。这种对“女神”崇拜的现象与后来印度教的萨克蒂崇拜(Sakti,即性力崇拜)在基本概念上似乎是一样的,即相信女性的生殖能力是万物的本源。这很可能就是性力崇拜的最早源头。其三,与“女神”崇拜有某种对应性质的“林伽”(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是当时的一种非常明显的宗教习俗。考古学家除在文明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酷似湿婆林伽的石头断片外,还发现了一个用石灰石雕刻的不完整的男性躯干像,其身体扭曲的姿势使人联想起印度教湿婆大神的造像。该雕像的两腿连接处有一个颇大的空洞,这说明它曾有过一个竖起的巨大的阴茎。这些表明,当时林伽崇拜已经存在,而且为后世的印度教文明所继承下来。其四,湿婆神崇拜已经存在。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一个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似乎正在修炼瑜伽或禅定,形象具有后来印度教神像的风采。该修行者有一个正面和两个侧面的三面看得见的脸,头上戴着硕大的牛角形头饰,给整个形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彩,使人想起湿婆大神的瑜伽行者形象和三头形标记。修行者的宝座周围围绕着不同的动物,这与湿婆大神的“百兽之王”或“兽主”的称号也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已经比较成熟,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吠陀文明时期的宗教习惯上被称为吠陀教,其主人是从南俄欧亚草原上迁徙而来的雅利安人,史称印度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大批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化、人口增多而物质资源匮乏引起内乱等原因,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逐渐衰落;遭到雅利安人侵略后,这一文明更是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印度雅利安人文明即吠陀文明由此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也让位于吠陀教,成为非主流信仰即民间土着人的信仰。吠陀教有两大特点:第一,多神崇拜,有泛神倾向。从某种角度说,吠陀教的圣典《梨俱吠陀》实际上就是一部颂神诗歌集。对雅利安人而言,几乎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都是神。这些神要么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太阳神苏利耶、火神阿耆尼等,要么是社会现象的写照,如人间军事统帅神话化的战神兼雷神因陀罗、人间统治者神话化的神王伐楼那、人间暴君神话化的天国野猪楼陀罗、人类父母神话化的阴阳对偶神天空神提奥和大地女神普利提维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神话化的体现。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相比,吠陀教的神灵信仰基本上已经成熟,绝大多数神灵有了相对稳定的说法,他们的名称、职责以及优缺点等都很清楚,信徒们(雅利安人)也已知道向他们献什么和求什么。仅从对单个神灵的信仰上来说,这近乎一种现代的信仰模式。第二,盛行祭祀之风。有证据显示,雅利安人的祭祀之风由来已久,在进入印度前就有此习俗。到印度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这一习俗得到发扬光大,祭神和献祭规模盛大,被用于多种活动中,如颂神献祭、财产再分配、国王灌顶、生老病死及婚丧嫁娶等等。雅利安人把祭祀活动看作是部落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和标志,尤其是部落首领或国王可以通过祭祀活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进而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对婆罗门祭司而言,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呼风唤雨”、“与神灵对话”,由此获得所有人包括国王、贵族等重要人物的肯定和崇拜,并且得到“布施”,成为富有的有产者。

婆罗门教文明时期的宗教自然是婆罗门教[4]。经过吠陀文明时期的碰撞和冲突之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即当时的民间土着人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这一时期逐渐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罗门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吠陀”中的前“三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主要是吠陀教的,而第四吠陀《阿达婆吠陀》则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的。不过,在“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中,特别是在“奥义书”中,两者就完全合而为一了。在这一时期,后世印度教的主要信仰如“梵我同一”论、“业报轮回”论和“精神解脱”论等已经形成,种姓制度和人生四行期说已经成熟,三大主神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种姓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婆罗门教的 “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形成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根据三大纲领的规定,“吠陀”经典是最神圣的,是最高神赐予人世的启示和真言;但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才能研究这些经典,也只有他们才有传授这些神启和真言的资格和权利。“祭祀”是万能的,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但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才能做祭司,他们通过祭祀仪式与神沟通,以实现主祭者的目的。在四种姓中,婆罗门种姓由大神的口生出,是最圣洁的种姓,“是人间的神”[5]。因此,就三大纲领的实质而论,“婆罗门至上”是核心,“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是为“婆罗门至上”服务的。�

印度宗教史的第二个时期即“古代时期”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结束于公元7世纪前后,前后经历一千多年。这一时期包括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割据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至7世纪)。

列国时代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代。据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记载,当时有十六大国[6],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恒河流域逐渐取代印度河流域,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继过渡到国家阶段,城市和国家普遍兴起。这时期,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三大纲领走向腐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引发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大变革。顺应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罗门教的思潮相继出现,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景象应运而生。与中国的“百家争鸣”相似,当时印度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怀着拯救社会拯救人类的宏大志向,积极进取,努力寻求正确的人生之路。不过,两者又有着质的差别,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国的百家则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身处第二第三种姓,印度的刹帝利和吠舍两大种姓对这种变化是抱着接受和欢迎的态度的,这是婆罗门教失势和佛教、耆那教等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公元前4世纪初期,孔雀王朝诞生[7]。这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南抵佩内尔河。这对印度宗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印度次大陆在宗教、文化方面第一次实现了某种统一。在这一时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迅速向南向西传播,与当地文化融合,扎下根来。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重视佛教,推崇佛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佛教发生了分裂,进入部派佛教阶段。不过,统治者采取的是宗教兼容政策,在佛教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印度教、耆那教等并没有受到排斥。由于过于偏重苦行,耆那教有所发展,但速度不快。对印度教来说,这是一个反思的时期,体现其重要教义的两大史诗开始产生。在史诗中,婆罗门一改“婆罗门至上”的宣传手法,对刹帝利种姓歌功颂德,希望以此获得国王、贵族等的支持,伺机复兴婆罗门教。另外,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瓦尔纳制”逐渐演化成为“贾蒂制”,亚种姓大量出现。

孔雀王朝以后,印度次大陆步入割据时代。在这一时期,诸国并起,王朝更迭频繁,巽加王朝、甘婆王朝、萨塔瓦哈纳王朝、羯陵伽、西萨特拉普和贵霜王朝等是先后出现的比较着名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的信奉婆罗门教,如巽加王朝和萨塔瓦哈纳王朝等,有的信奉佛教,如贵霜王朝等。不过,绝大多统治者采取的是宗教宽容政策,他们在偏重一教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宗教。总体说来,婆罗门教在这一时期有所抬头,夺回了不少失地。其经典两大史诗最终形成,宗教法规《摩奴法论》等产生并成书,正统六派哲学也已基本定型。婆罗门教由纯粹的婆罗门种姓的宗教逐渐变成了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高等种姓的共同宗教,实力大大增强。佛教虽然失去了全国性的地位,但在南印度和西北印度等地区仍受到统治者推崇。在这一时期,受婆罗门教等印度本土思想的影响,印度佛教开始过渡到大乘佛教阶段,向“印度教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其统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这一时期是婆罗门教复兴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它为中世纪印度教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佛教在这一时期继续自己的“印度教化”进程,为进一步“融入”印度教做准备;同时,佛教开始了学院式佛教和民间佛教相脱离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佛学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佛教学者和大和尚等越来越脱离普通信众。

印度的中世纪与欧洲的中世纪不尽相同[8],始于公元7世纪,终于18世纪中期[9],也是印度宗教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印度佛教消亡;锡克教产生;婆罗门教演变成为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其“往世书”形成、三大教派定型;伊斯兰教进入并成为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根据印度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笔者把这一时期分成前中世纪和后中世纪两个时期,分界线是公元13世纪初(1206年),即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成立的时间。

在前中世纪时期,印度次大陆实际上分成了两个部分:北方遭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持续侵略,结果是伊斯兰教进入了印度,伊斯兰教政权在印度建立起来。在南印度,印度教帕克蒂运动[10]兴起,运动主体主要是下层首陀罗种姓群体;运动目的有二,一是反对在南印度统治上层有一定实力的佛教和耆那教势力,二是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特别是争取虔信印度教神灵和进入寺庙膜拜神灵的权利。由于婆罗门种姓在南印度实力较弱,他们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由此,在高种姓和低种姓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和耆那教节节败退,南印度逐渐为婆罗门教所占领。这时期,印度教出现了几个伟大的改革家,如商揭罗师徒和罗摩奴等,他们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内容后对印度教进行了革新,使印度教由婆罗门教阶段正式过渡到印度教阶段。佛教在北印度的遭遇更为不幸,遭到了伊斯兰教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此外,自7世纪始,印度佛教开始密教化进程,与印度教的某些派别更为接近,印度教色彩更为浓厚;同时,佛学与普通信众的距离也更为扩大。这样,至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在伊斯兰教侵略者的重创下,开始在印度次大陆销声匿迹,为印度教所吸纳,融入印度教,回归母体。

到了后中世纪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成为印度次大陆上最有影响的两大宗教。德里苏丹国及其后继者莫卧儿王朝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将领土伊斯兰化是其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统治者以武力、政权和税收等作为工具强力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在伊斯兰教苏非派大师们的努力下,苏非运动在民间以和平手段在这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种宗教之间的冲突,为双方的融合与和平相处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成功。这时期印度教帕克蒂运动也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开展起来,出现了更多的宗教家,如摩陀伐、瓦拉帕、耆坦亚、苏尔达斯、罗摩难陀、杜勒西达斯、格比尔达斯等等。与前中世纪时期不同的是,与伊斯兰教抗衡、保护印度教地盘成为这一时期印度教帕克蒂运动的第一大任务。这些印度教大师不仅使印度教成功地抗衡了伊斯兰教,还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使印度教具有了更为“现代”的内容,为印度教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同是在这一时期,原为印度教帕克蒂运动派别之一的那纳克派脱颖而出,形成锡克教,那纳克师尊成为其第一任祖师。自第六任祖师哈尔·哥宾德开始,迫于社会现实的压力,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锡克教逐渐走上了尚武的道路。

17世纪初期,基督教文明被西方商人引入印度。一百多年以后,即18世纪中期开始,这一文明开始了大规模的枪炮攻势(以1757年的普拉希战役为起点),印度文明和印度宗教面临着新的威胁。自此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的时期是印度宗教发展史上的第四个时期,即“近现代时期”。应该指出的是,经过数百年的斗争和融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基本上适应了共生共存的社会环境。再者,佛教早已消亡,耆那教业已式微,在这几百年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近现代印度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颇具特色的南亚伊斯兰教文化。由此,印度教文明和南亚伊斯兰教文明共同面对来自西方的威胁,两教信徒在与西方的抗争中多次用一种声音说话,用一种姿态表达印度的不满。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并肩战斗,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大起义失败以后,英国女王成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以后的近一百年里,印度诸宗教在共同争取印度独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印度教先后出现了罗姆·摩罕·罗易、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罗摩克里希那、辨喜、提拉克、奥罗宾多·高士、甘地、泰戈尔等大师,他们与时俱进,对印度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使之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新时期的宗教。伊斯兰教同样出现了不少宗教哲学大师,莫卧儿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对伊斯兰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之后又出现了赛义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尔等人,他们为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之获得了新生。从此,印度教和南亚伊斯兰教与普通信徒的距离更为接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一时期前半期,在兰季特·辛格的领导下,政教合一的锡克教国家在旁遮普地区盛极一时。19世纪中期,英国占领旁遮普,锡克教国家灭亡。但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宗教,锡克教继续发展,仍然是旁遮普地区最大的宗教。

1947年,印度获得了完全独立,但印巴分治却给次大陆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害。原来的印度宗教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个国家:印度教和锡克教主要在印度发展;伊斯兰教在三个国家并行发展,但以巴基斯坦为中心。就地域层面来看,各种宗教的印度次大陆特色或南亚色彩丝毫不减,相互间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虽时有争斗,但各方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功地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联系了起来,成为社会建设的原动力之一。这是印度宗教在当代时期的基本状况。

综上所述,印度宗教史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 初期的印度宗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纪)�

二、 古代的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

三、 中世纪的印度宗教(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四、近现代的印度宗教(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五、当代的印度宗教(20世纪中期以后)

㈥ 印度为何有少部分人,做了伊斯兰教的信徒

一、印度是宗教信仰特别多

印度这个国家特别注重宗教信仰,那么有很多人都有信仰的宗教,而且都是信仰着不同的一个宗教,其中有的印度的本地教派印度教,还有佛教。印度也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说佛教在印度是一个非常大的教派。


在以前的时候伊斯兰教属于一个特别大的教派,但是现在伊斯兰教在时代的进步下,却走偏了。已经不在以前的道路上行走,那么在世界各地区中有很多恐怖袭击,其中就有很多活动,都是伊斯兰教人们组织的,所以说现在伊斯兰教的名声也是逐渐的变得不好起来了。

㈦ 据说印度人信仰最多的不是佛教,是真的吗

不,印度人大部分信仰的是印度教,也就是这个教形成的种姓制度让印度到现在都无法摆脱,是印度的第一大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这里可以知道佛教和印度教的关系

㈧ 印度条件“很一般”,为什么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已经过去了,在这几十年里,我们国家的建设迅速崛起。以勤劳不畏艰苦的体质,日以夜继地发展经济,同时,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国读书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数人都是经过20年的寒窗苦读,才开始步入工作阶段。

但这么勤奋的国人来到各大国际组织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岗位的人凤毛麟角。反观在我们眼里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伙伴,却占据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们一起来看看,印度条件“很一般”,为什么多出世界高管?网友:有外挂真可怕!

现状

之前看新闻报道,美国500强企业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达10位,力排众多发达国家的金融巨子,占据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国能担任CEO级别的高管,没有一个。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个印度曾经大面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英国思维方式彻底地贯穿印度的教育层面,西方人也就更加亲近这种开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们非常受到美国人的提拔与重视。外加印度人严重的抱团行为,举贤不避亲,较为团结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积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现状让他们的才能得到磨砺,也出现很多网友的感慨:外挂民族的外挂真可怕,出现这么多高管,我们都是为他们打工的啊!另外对此,你怎么看?

㈨ 印度宗教怎么这么多,而且各教在印度的影响力也比他国要深得多,最终让印度文明成了不折不扣的宗教文明

公元前6世纪之后,印度进入了十六大国时期,内战频繁,并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统治地位的沙门思潮,佛教、耆那教随之兴起。内部的纷争也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帝国、马其顿——希腊人先后于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攻入印度西北部地区。公元前324年孔雀王朝在驱逐了马其顿在印度西北部地区的驻军后统一了北印度,伟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并大力推广佛教。孔雀王朝于公元前185年灭亡,印度再次陷入混战时代。公元一世纪前后,大月氏的贵霜部落首领丘就却建立贵霜帝国,至公元三世纪再次分裂为若干小国。直到公元4世纪,古代印度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兴起,带来了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在笈多时期,从古老的婆罗门教演化出来的印度教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代印度文化达到了颠峰。从公元8世纪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不断侵入南亚次大陆,同时也将伊斯兰教传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成为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佛教与耆那教日渐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突厥贵族建立了莫卧儿帝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亚次大陆,使这里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19世纪末期开始,印度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其中以甘地为首的不合作运动为民族主义事业赢得群众支持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印度终于独立。之后经过两次印巴战争,南亚次大陆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度地扩大规模。当前印度(2001年普查数据),信仰印度教的人数为总人口的80.5%,穆斯林占13.4%,基督教2.3%,锡克教占1.9%,其它教派占1.8%,情况不明的为0.1%.印度的宗教多原因1本国的的信仰 2外族的侵略 3经济的影响 6 5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虽说种姓制度废除了但是那些原来高高在上的人还是看不起无技术的劳动者 所以那些人只有在信仰上驳得平等

阅读全文

与印度为什么有这么多思想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街边椰子多少钱 浏览:159
中国有哪些上古神鱼 浏览:439
伊朗古代的文明标志叫什么 浏览:946
伊朗用什么社交软件类似微信 浏览:432
中国航空师有多少人 浏览:389
印度飞饼加什么菜 浏览:278
中国药监局多少工作人员 浏览:545
东帝汶如何分辨中国人 浏览:574
意大利口罩哪个国家最严重 浏览:822
越南房子100万租金是多少 浏览:160
伊朗人的创新能力怎么样 浏览:284
中国哪里能买到烟 浏览:645
中国所有法律在哪里查询 浏览:138
中国内战什么时候开始 浏览:835
越南电影票价多少 浏览:672
大众伊朗落地多少钱 浏览:523
伊朗小艇怎么打 浏览:733
去印尼打工带什么衣服 浏览:597
越南咖啡叫什么咖啡 浏览:26
印度人们怎么看待中印战争 浏览: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