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中国称印度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称呼中国的呢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和我们发生接触、文化交流最频繁、文献记载保留最多的国家,莫过于印度。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词。整个词在汉译佛经中很常见,音译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这些佛经的原文,当然多数是当时或更早时在印度写成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在古代以精美的丝织品闻名于西方。因此,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着作中有的就把中国称作 Serica,意思是“丝国”,称中国人是Seres,中国的首都是Sera,现代的汉译“赛里斯”“赛拉”。但这没有像Cīna这个词一样成为通名。
❷ 印度人名该如何称呼
名在前,姓在后
Mr.Manmohan Singh
❸ 印度人的姓名该如何称呼
印度人名字,名在前,姓在后。印度人姓名有两节、三节、四节、五节不等,通常第一节是本人名,最后一节是姓,中间各节情况就比较复杂,其中有本人名,也有父名。除熟悉的亲友外,别人往往难以断定哪几节是本人名,哪几节是父名。印度人的等级观念很严重,对于不熟的人或是客户,前面要加Mr.或Ms。
SIDDHARTH MUNDRA GIRIRAJ MUNDRA PROPRIETOR,名字有两节,姓是MUNDRA,PROPRIETOR是业主或老板的意思,所以可以称为Mr.MUNDRA。
(3)印度学者怎么称呼自己扩展阅读
文化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 《奥义书》、 《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 历算、 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婚嫁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服饰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职业分工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刺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着称于世。
❹ 印第安人自己是如何称呼自己民族的
15世纪哥伦布到达美洲时,问开当地土着,这是哪?回答是“印第安”,哥伦布误以为所到之处是印度。现在有的专家包括一些美洲印第安人认为自已的祖先来自中国,当初他们所说的“印第安”可能是“殷商”,即商人的遗民。
❺ 求教对于“居士”当如何称呼我知居士一般自称,可当外
宣化上人讲述 一九八三年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 “居士”:这居士也是一个称呼,这个称呼是要旁人称自己的,不是我自己称我自己为居士。我看见有一些在家人,既然不是出家了,他觉得他是个居士,居然也就印卡片印上,某某居士;对人讲话,也说我是什么什么居士。这种人,这是学问的问题,没有什么学识。称呼,这是旁人称呼你,可以的,你自己不能称自己是个什么。 我们中国最普通的就称先生,讲居士,你们或者还不懂,就讲先生吧!这个先生也是旁人称自己叫什么什么先生,没有自己称我自己。问你是谁啊?“啊!我是赵先生!”“我是李先生!”“我是钱先生!”“我是孙先生!”问你是谁啊?“我是周先生!”“我是吴先生!”“我是郑先生!”“我是王先生!”这不是自己称的,这是旁人来恭敬你,称你为先生,这可以的;你自己不能自己这样不要脸,就说是我某某先生!有这么称呼的,就是不懂得中国的语言,这是连中国的语言都不懂。这虽然是很普通的,可是这也是很有用的一种常识,所以也不能自己说成我自己是赵居士,我是钱居士,我是孙居士,我是李居士,不能这么自己称自己。 这个先生,是有学问的人,或者年高有德的人,或者世间的经历丰富,这都称先生。居士,要有十种的美德,才够个居士的称谓,你若没有十种美德,根本也就不够居士的这个名词。还有这个“法师”,这也是他人称自己,称呼为法师,不能我自己称我自己叫法师,自我陶醉,自己对我自己做皇帝,这是不对的。皇帝是旁人称呼的,说:“我主万岁”,不是我自己称我自己也叫个万岁。 这一点,我们中国人要懂得这种常识。所以这个“居士”,是旁人称的,说:“某某居士、某某居士、某某居士”是一种恭敬的意思。恭敬其他人,不是要自己恭敬自己;你自己恭敬自己也可以的,你在内心主敬存诚,那可以,不需要表露出来。所以中国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你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这是社会上普通一般常识,不是什么大学问;可是这个普通常识,人就都不太清楚,很容易就忽略了。
(回答者:一个人的江)
居士有二意:一是德高望重而不愿意为官的隐士或道行高迈的修行者;二是佛法中的四众之一的优婆塞(近侍男)也称为居士。
在古印度居士和优婆塞不是通称的,但是在我国后来却把二者混称了。我们就随俗吧。
(回答者:12160)
❻ 我们尊称印度人三哥,印度人怎样尊称我们中国人
没听说过,但是我们确实都叫印度人为三哥,他们对我们没有称呼
❼ 印度人怎样称呼中国人
你想引诱某些人说出那个词 然后被众人骂 是吧 可惜我不上当
❽ 在印度什么样的人尊称为先生
印度很讲究等级,只要是比自己级别高的人,都会尊称为先生
❾ “印度”这个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作者:何赟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4772659/answer/60163822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印度的“民族国家”概念应该是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后半页的一段时间内。这实际上是兴起于孟加拉地区的印度文艺界,以及印度教复兴运动等一系列近代思潮发展的结果。尔后形成的“印度性”(Hintva)等概念,以及在此刺激下形成的印度穆斯林独立建国的运动——也就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治啦。
印度人的所谓“民族性”自觉之前,从葡萄牙人第一次“殖民”印度,到1857印度成为英国属地,在西方人视角下的印度从模糊的地理概念越来越具象化,但基本上无论是具象的空间范围还是抽象的文化属性,“India”是西方建构出来的概念。
关于“印度”这个词怎么来的,之前有一篇答案简单写过两句:
印度的名字是来自 India 还是印度教的 Hin? - 印度文化
在讨论历史、哲学、宗教等领域时,一旦涉及译名,问题就大大的对不对?我曾经有概念不统一无法进行讨论的偏执,后来发现概念的统一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恰恰是语言的局限呀。所以,理解一个名字时,它的溯源很重要。
“印度”这个词从中国的古典、西方的记录和印度自身的文化传承上理所当然的都具备不同的内涵以及外延,我们讨论的时候不该全都混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零碎的知识无法解释你的问题。
从西北方向来的外来民族来到了印度河流域,当地人用印度河的名字称呼这片土地。这才有了“Sindhu”。
写作“Sindhu”及其各种变形(Hind-、Ind-)的印度的概念在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后13世纪前后的时间里,完全就是外来民族对从兴都库什山(Hinkush)到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及德干北部的广袤地区的地理称呼。这个词不代表某一个国家,也不代表某单独一个民族或社群。
这个词的起源就是印度河,最初来到印度河流域的波斯人(前6世纪中叶)将印度河以东的土地和人唤作“Ind”,后来希腊人称之味“Indikoi”,再后来的穆斯林把这片土地命名为“al-Hind”。中间还有无数的变迁,但是这个“印度”的地理空间是不断扩大的。
至于这段时间这个词是如何变化的,比鲁尼(Al-Biruni)的印度志里面有详细的解释。
随后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才有了这个词今天的模样。
所以,你的问题是:
“印度”这个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是不是在近代以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非国家概念?
是的,你是对的。
“印度”这个词的外延拓展成为一支民族、一种宗教、一个国家、一脉文化,多半是西方印度学学者与印度本土社会改革家建构的东西。哈哈,因为那个时代民族、国家、宗教这些词的涵义本来就是一种西式启蒙的产物呀。
印度教徒(Hinism)用“Hin”称呼自己,动辄就说印度教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其实这个词真正指向整个次大陆上的这种宗教不过是近代才开始有的事儿。
---
印度这个词本身就是印度历史发展的体现,统一却割裂。
印度的名字是外来人给的,永远都是在非本土语言的语境下这个概念才能讨论。“India”这个词你在印度本土任何一种本土语言里都找不到,所以这个概念只能是西方认知的产物。下次,我们讨论一下“婆罗多”(भारत)的概念,也许能更好的理解古代印度文化对自己的身份认知。
❿ 什么是学者
学者是什么?是学人。一个学与思考的问题。不论什么职业什么状况,只要在学术上有同一理想,可称呼为学者。
学者不是职位,也不是职称,不分等级,不论男女,不管年龄。学之博,悟之深,进而改变和推动人类发展。佛教有云:虽然渡己,但不渡人,不能求圆满。学者,不仅要使得自己智慧,更创造出新的智慧,让人类对世界有更好的认识。
学者,当联盟。学者不联盟,无气氛,无氛围,无环境。无氛围,则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华人学者,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的华人,都是华人。华人学者当联盟,形成最近氛围,而不是首先单个进入世界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