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理工培养哪些国家人才

印度理工培养哪些国家人才

发布时间:2022-08-26 20:38:08

① 印度理工大学有多牛

印度理工学院在学术界享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这所学校的厉害程度可以从其世界排名和毕业生提现出来

一、世界大学排名

1、2000年,《亚洲周刊》评选亚洲最佳理工学院时,印度理工学院以7所分校中的5所占据了前十强的中的半数。

2、2006年,《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印度理工学院综合排名前50,工科排名全球第三。

3、2017年11月22日,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了2018QS金砖大学排行榜,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院排名第九。

二、毕业生情况

1、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为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加州大学帕克莱分校副教授萨克斯恩对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进行了一项调查,在约2000个新起家的企业之中,约有40%是由印度人开办的,其中更有半数来自这所学校。

2、留学美国

印度理工学院每年70%的毕业生会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这所学校总共产生了17万毕业生,留在美国的就超过3.5万人。

印度理工学院考试和学习:

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学生慕名而来,但想进印度理工学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悉每年有超过30万名学生报考印度理工学院,但学校每年共招收4000多名新生,入校需参加联合入学考试,录取率却不到2%。2004年开始增加了约2000名入学名额,当年有17.5万人参加了JEE,但只有2.6%的人获得入学资格。

在教学和经济管理上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学院委员会管辖,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是该委员会的主席,每个分院各设董事会负责全权管理。董事会负责各院校的学术政策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审核及成绩考核,所以各分院都有权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

例如德里分院侧重工程学;坎普尔分院在侧重工程学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孟买分院强调培养专家研究型人才,实行工学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公开答辩制度;卡拉格普尔分院重视工程专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马德拉斯分院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工程制图训练,主张学生要多参与当地业界的活动,以与业界保持互动。

印度理工学院的核心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科技人文科学及工程科学中的学科,师资比为为1:6至1:8,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设计并实施教学或科研计划。

入学以后,每5个星期举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绩全校排名。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要修6门理工课程,以及两三门实验课;在学校的安排下,所有学生至少要到一家企业实习过。毕业前要修满180个学分,其中必须有20个基础科学学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印度理工学院

② 印度理工学院实力有多强为什么评价那么高

印度理工学院它的实力非常强,可以和耶鲁。麻省理工大学世界排名前几位的相媲美。从他这儿毕业的学生。不管你是什么种姓,你踏入社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收入都是特别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it公司去应聘,都是可以优先考虑的。

③ 清华与印度理工哪个好 印度理工学院世界排名

从表面上来看,印度理工学院培养了不少在美国硅谷都很牛的IT人才,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可能稍微逊色一点,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清华可能还是要好点。2019-2020年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世界排名第271名。

其实印度理工学院的质量确实是很不错的,但很多排行版都是根据综合实力来评价的,除了学生质量外,还有基础设施、师资等方面的评估。相比而言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院校的综合实力自然也就看起来更强了,但这也没能掩盖印度理工学院的光芒,可见该校还是很厉害了。

印度理工学院(简称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设和组成的七间自治工程与技术学院。在学术界具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

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国硅谷更是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学院为印度软件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2000年《亚洲周刊》评选亚洲最佳理工学院时,印度理工学院(IIT)以7所分校中的5所占据了前十强的“半壁江山”。

每一名想要进入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都要参加联合入学考试(JEE),它是专为印度理工学院设置的考试,只考理科,分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分别设置淘汰线,仅仅总分合格是不够的,必须每科都同时高于各自的淘汰线。

笔试通过了,还要参加长达五天的面试,并在此期间按笔试的排名顺序选择自己的专业。

和美国工程学院通常也提供艺术和人文课程不同,印度理工学院专攻理工教育和工程学基础。并且印度理工学习非常难。课程极具分析性,高度依赖数学。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一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是中国顶尖的大学之一。


(3)印度理工培养哪些国家人才扩展阅读:

进印度理工学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悉每年有超过30万名学生报考印度理工学院,但学校每年共招收4000多名新生。

校需参加联合入学考试(简称JEE,JointEntrance Examination),录取率却不到2%。2004年开始增加了约2000名入学名额,当年有17.5万人参加了JEE,但只有2.6%的人获得入学资格。

在教学和经济管理上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学院委员会管辖,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是该委员会的主席,每个分院各设董事会负责全权管理。董事会负责各院校的学术政策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审核及成绩考核,所以各分院都有权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

例如德里分院侧重工程学;坎普尔分院在侧重工程学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孟买分院强调培养专家研究型人才,实行工学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公开答辩制度;卡拉格普尔分院重视工程专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马德拉斯分院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工程制图训练,主张学生要多参与当地业界的活动,以与业界保持互动。

印度理工学院的核心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科技人文科学及工程科学中的学科,师资比为为1:6 至1:8,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设计并实施教学或科研计划。

入学以后,每5个星期举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绩全校排名。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要修6门理工课程,以及两三门实验课;在学校的安排下,所有学生至少要到一家企业实习过。毕业前要修满180个学分,其中必须有20个基础科学学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理工学院每年70%的毕业生会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此前加州大学帕克莱分校副教授萨克斯恩对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进行了一项调查,在约2000个新起家的企业之中,约有四成是由印度人开办的。而当中一半是IIT培育出来的人才。

④ 印度理工学院:印度学子的“终极殿堂”,难考程度远超哈佛,为何这么说

做人难,做学生难,做高考生更难,做印度高考生超级难,作为要考印度理工学院的高考生最难!有多难呢?难于上青天!

印度人口数量在近15年内急剧增加。长此以往,对印度而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不是一件难事。人口过多与之伴随而来的就是学龄儿童人口数量激增,生存空间紧张,资源短缺,就业压力大,升学压力更大!

虽然印度的学龄人口增加很多,但是印度的教育水平,教育能力,甚至学校数量并没有太大提升与发展。由此可知,在印度上学的难度一定是相当之大。

一、印度娃咋上学?

从学生角度看,出国寻求出路是很合理的。但是从国家角度看,就十分痛心。人才流失,国家发展受阻,社会建设缺乏优质人才。所以,近几年印度造飞机摔飞机,造桥桥塌,好不容易自主研发的高铁,交通部长想要发视频庆祝还得把视频二倍速,"手动"给高铁提速。

⑤ 号称最顶尖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究竟怎样

说到印度理工大学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是全球最顶尖的一所大学,能够考上这样的学校,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前途一片光明,世界500强都会抢着要,这是一所比较年轻的大学,从1961年成立至今,才过去了59年的历史。

世界排名

印度理工大学已经成立了23个校区,分布在23个不同的城市,每个校区在教学和科研都是自主的,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大学,为了管理这23个校区,还由印度教育部部长担任主席,可见在印度高校中的重要性,对于这23个校区也是分成绩的,前五名是马德拉斯校区、孟买校区、克勒格布尔校区、德里校区和坎普尔校区。

虽然说在印度是绝对的霸主地位,但是在全球排名不是很高,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最好的孟买校区才排名162位,即便是亚洲地区,孟买校区也只是33位,虽然这个排名有些落后,但是生源都是非常不错,还有人调侃说,一流学生考印度理工,二流学生才考美国名校。

印度理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谷歌的CEO桑德·皮查伊和企业业务总裁阿米特辛格,太阳微软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都是出自印度理工。实际上,在美国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企业中,都有很多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

3.被低估的是印度人,而不是印度理工学院。印度人喜欢比较,比较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趋势,但印度人对此比较厌烦。

⑥ 美国硅谷被印度裔“占领”文盲率过亿,印度如何制造高级人才

最近发现个奇怪的事儿,美国拥有着一众像微软,谷歌,IBM这样在很多领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垄断企业,但这些美国巨头中的大部分,实际上都被印度裔掌控着:

微软CEO纳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达尔-皮猜是印度裔;

现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尔克温·克里希纳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哈曼国际的CEO都是印度裔,这就离谱了。

还有更离谱的。

作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国硅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占领着!

据统计,在美国硅谷,印度裔高级技术人才占了硅谷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且还在逐年上升。

可视线一转,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了近3亿,是 世界上唯一一个文盲过亿的国家。

那问题就来了,印度是怎么做到在文盲人数这么多的情况下,同时还拥有这么多的高级人才的?

仔细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国家之外,它同时也是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巧合的是,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中,印度又占了三分之一,其中还有7000多万人属于极度贫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费不到9块。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更是无稽之谈了。

反观印度富人们呢,文盲率为0,起底也是个大学本科学历,而夹在中间经济稍微好一点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会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印度再不济,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义务教育的,但实际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义务教育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印度与生俱来的自信

我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了多长时间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义务教育这个宏大目标写进了宪法。

那印度计划多长时间完成呢?

尼赫鲁一拍脑门:我说一个数!10年!

没错,印度计划花10年时间消除国内占比80%以上,总计2.4亿多的文盲,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印度把教育经费的56%都拨给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呢,印度延续了 “口号就是我唯一的行动” 这个优良传统。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上长期采取放任政策,彻底当起了撒手掌柜,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各邦情况各有不同,推行情况必定也是跟着感觉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的邦只有8个,辍学率超过50%的邦有11个,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的辍学率甚至飚到了70%,要是按照我国普九验收最高允许每年3%辍学率的特例标准,印度脱盲估计还得再来十年。

可能当初尼赫鲁说的是物理消灭吧。

脚踏实地向来不是印度的风格,尼赫鲁并不相信当时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顺序发展理念,反而认为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国”崛起的阴谋,所以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经费一股脑地都发给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两头下注,直接单车变火车。

而这双管齐下的后果就是发展初等教育的口号也就喊了开头两年,到后期这钱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初等教育的经费占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冲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则一路涨到了49%。

为啥印度最后一股脑地把宝全押在这上面了?

因为初等教育虽说是解决文盲的直接办法,可搞来搞去印度发现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无底洞啊,钱哗哗地往里砸,培养出来之后还得继续搞中等教育,那我为啥不直接上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国”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flag的,哪有时间陪你们这群小豆子茁壮成长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轰轰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俩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体系一跃成为了 世界上断层最大的高等教育体

印度如今有接近两万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18所重点学院每年拿着教育支出的绝对大头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闭的边缘反复徘徊。

要究其源头,也和它的“日不落父亲(英国)”息息相关。

印度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英国在奴役大半辈子印度之后发现,都工业时代了,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还是那么低?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打牌你自摸。

这不行,新时代我需要的是高级打工仔,得搞点教育了!

于是英国议会在1813年授权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务,马考利伯爵起草了着名的《马考利备忘录》,重点指出:

“鉴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印度本土实施大众式教育,殖民政府应该建立只能面向少数精英阶层的高等教育机构。”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没多少钱的情况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坏就坏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阶层在接受教育之后,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印度人的事实,开始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平静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要求英国把教育大权分一点出来。

那会儿的英国刚刚结束一战,虽然打赢了但还是有损元气,就更没啥闲工夫操心印度了。

于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做出让步,实行“分权制”,中央保留部分权利,其余下放到各个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发现没,后来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柜就是搁这儿学的。

刚开始的几年,地方的办学积极性确实高,但是别忘了,这可是散装印度,各个邦之间压根就没啥共识,发展教育那更是随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识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这个新生的散装国家更是没钱,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鲁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这对儿卧龙凤雏,卧龙的“成就”咱刚刚已经说了,凤雏也得支棱啊!

于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数量从1950年的606所急速扩张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随着80年代的私立大学放开,印度大学的数量那是一飞冲天,迄今为止已经有8410所,更别说印度的学院采取的是纳附制,也就是俗称的抱大腿,纳附的学院如今已经超过三万所大关,奔着四万去了。

但贫穷如风,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学,中央的高等教育经费即使涨了就还是那么点。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总教育支出的比重从1/4上升到了1/3,更别说在70年代初期,印度经济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教体系的发展更是进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经费下,印度当然要把钱用在他们认为的刀刃上

没错,就是和GDP直接挂钩的 工程技术,商业,科学 这些专业,国家也根据这些热门专业教育水平划分出了两套系统:

国家重点学院系统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统。

重点学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这18所学校组成的重点学院系统里,有一所学校的经费就达到了重点拨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里的唯一指定神校,而开头所说的占硅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绝大多数,就都来自这所学校。

在印度一直有个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问自己班上的印度学生,你们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吗,怎么来这儿了?这个学生是这么回的: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麻省理工的!

气的那教授差点当场犯了心脏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里说的世界第一吗?

摆事实讲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并不高,2019到2020年期间,它最好的孟买分校也仅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亚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从何而来呢?

其实它还真霸占了个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难考。

印度理工学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理工学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统干预理工学院,课程和招生也变成了学校自主决定,就这样,乘上了改革春风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进,成了全国理工学院的扛把子。

同样的,在课程难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涨船高,尤其是数学方面。

在印度,无论你出身多么卑微,只要你考上这所学校,就不会再有人关注你的出身了,在别人眼里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个印度学生要是想考这所学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儿,而是配不配。

请大家试着跟随我的脑洞:

假设我们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个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咱家还有点余粮支持你念念书,那从十年级开始(相当于咱们的高一),我们就得决定未来的方向了。

你问我为啥要现在就定?

因为与此同时,和你一样得做决定的还有1000多万人,选择呢也不多,占据绝对主流的就是理工,医学,商科,文科这四个。

其实你大概率会是个理科生,因为在国家的一顿洗脑之下,普通印度家长的观念向来是学文不如学商,学商不如学医,学医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学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理工类普本上完之后,就可以和摩的司机试比高了,一个印度普本毕业生的工资和印度摩的司机的工资水平相当,大约一个月1500人民币的样子,而印度理工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这个的20倍,你会怎么选择?

我,莫得选择。

而在你被迫选择印度理工之后,恭喜你,你再也没有所谓的个人空间了,因为在写下印度理工那几个字的时候,你面对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场考试了,还要挑战印度理工学院设立的联合入学考试(JEE)。

而这场JEE是需要入场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这1000万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终获得JEE考试资格的人数是118.6万,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绝望不,不,绝望还没真正开始,这场JEE考试的初试是一场三个小时的笔试,由90道客观题组成,涵盖物理,化学,数学三科,平均四分钟就得解出一道题。

而每一道题,都超纲。

从第一题开始,你面对的就是不亚于中国高考最后三道单选题的难度,但这仅仅也是初试!

在初试过后,由于客观题必定有正确答案,所以这一百万的考生会按成绩进行排名,前20%再参加下一轮的终极复试,而JEE复试的难度,就显然不是我这种学废能想象的了。

所以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下,在学校学的反而只能在考试中起个辅助作用,那怎么办呢?

补课。

在印度,超过95%的学生都要提前两三年学习课外辅导,超纲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的内容,2017年印度家长就为课外辅导贡献了225亿美元。

印度北部有个城市叫科塔,是全国最有名的“补习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进了100多家补习机构,在这里,十几岁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满一两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在这里,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成绩。

而迄今为止已经有77个不同地方的学生因为顶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就来了,在印度这两个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补习班竟然也成了一种奢侈。

因为像科塔这样的补习机构每年收费标准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刚刚过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补习的,大都是印度的中产家庭。

那印度穷人家的孩子咋办?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时多健身了,因为在高考当天,印度富人和中产阶级的钞能力真的很难用我朴素的语言来描绘。

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可就在这个印度最落后的地区,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状元双双落网的消息,在12年级的毕业考试中,17岁的鲁比-拉伊一举夺魁,成了比哈尔邦的文科状元,乡里乡亲的一听,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兴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访了,然后就把政治学这词给拼错了,还表示这是一门有关烹饪的学科,这回答是真下饭啊。。。

当地考试委员会当场就给她安排了复试,她也不负众望地答了个零分,紧接着就被逮捕。

这个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愤,考试委员会也在想,要不这理科状元也查查?

几天后,理科状元也应声落网,因为他在采访中表示水的化学式不是H2O。

而这俩人也坦白了,这状元,买来的!

那占绝大多数的穷人呢?就只有体力了。。。

早在2015年,这张比哈尔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惊了世界,教室内,学生们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教室墙外,印度父母们也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穷人们买不起高级作弊设备,只能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帮自己孩子实现梦想。

也许你正在笑,可我们正在笑的这些画面,却是印度穷人们近乎绝望的人生。

在这么个高考形势下,考上印度理工对于印度人来说,代表的可不仅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实实在在的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现在看来,他们从印度理工毕业之后,向往的地方却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欧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达80%,尤其是印度优势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印度教育部长也很烦,多次感叹: 我要的是人才增长而不是人才流失!

现在好像还有一部分人会对印度的IT产业心向往之,但殊不知数十年来,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研究条件的影响下:

印度近60万的优秀毕业生都到海外深造不归;

4000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早已移民欧美。

以至于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称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却在国外。

在美国,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

印度宪法中早就明文赋予了“公民可自由迁徙和定居”的权利。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既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挽留住人才,还不如顺水推舟,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

当年,有“计算机总理”美誉的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就曾说过,“即使一个印度科学家、工程师或者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国,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把这种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积攒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

去年,在议会回答议员的公开质询时,印度人力资源部部长乔希博士认为,政府不认可联合国人才发展报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损失20亿美元”的观点,因为在印度政府看来,当印度人才从欧美归来时,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也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带回了创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来了吗?印度首富现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来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

要问原因啊?

你看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谁没穿底裤屁股蛋子还锃亮反光呢?

⑦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高学府,他的水平能跟清华比吗

可以和清华比。

印度理工学院(IIT)犹如清华北大一样的存在,只要是在这所大学毕业,那么全世界的高科技公司,都为他们敞开了大门。可以说一入IIT的学子,那都是印度真正的鲤鱼跳龙门的天之骄子。

但印度理工学院也就十几所分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也不过是1万人左右,而每年报考的学生就有100万人左右。另外这百万考生还是印度各个联邦底下的学生层层筛选,也就意味着说几百万分之一的几率才能考上,而如果是最好的孟买理工,那就更低的录取率,比上清华北大还难!

总之只有接近5%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他们理想中的顶级学府。所以对游客来说,参观这些印度名校似乎格外简单,但对校门外的考生乃至印度家庭而言,那就是一个需要付出每天12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还并未有机会实现的梦想。

对这种疯狂的高考制度,印度乃至其它国家学者认为是不健康,人们总是称“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实际上以印度的社会环境来看,高考是唯一人们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中底层印度家庭而言。

但一个悲观的事实是,印度精心挑选培育出来的精英,最后留在本国的并不多,有很多一部分人最后成为了美国硅谷的高级工程师,所以也有人称印度的高考,实则是为美国选拔人才的一个考场罢了。

⑧ 为什么说印度人只要进了印度理工大学,一辈子就无忧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进了印度理工大学,一辈子就无忧了。”很多朋友可能嗤之以鼻,觉得太过夸张。但是了解的朋友一定也会赞同这句话,因为印度理工学院可是被称为全世界最难进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在IT领域非常的活跃,直接带动了印度整个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从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非常抢手。

即便要求非常的严格,但是每年报考印度理工学院的人还是非常多,因为学院的IT领域非常发达,受到的知识教育一定可以受用终生。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说只要进了印度理工大学,一辈子就无忧了吧?







⑨ 印度理工学院的介绍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设和组成的七间自治工程与技术学院。在学术界具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国硅谷更是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学院为印度软件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印度理工学院创建于1951年,在全国共设有7所校区,分别是:德里(Delhi)理工学院、坎普尔(Kanpur)理工学院、卡哈拉格普尔(Kharagpur)理工学院、马德拉斯(Madras)理工学院、孟买(Mum)理工学院、瓜哈提(Guwahati)理工学院和卢克里(Roorkee)理工学院。1963年,根据印度国家技术院校法案,印度理工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院校,并赋予独立的学术政策、独立的招生及学位授予权。印度理工学院在全国的7所院校均为政府大学,在教学和经济管理上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学院委员会管辖。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是该委员会的主席,每个分院各设董事会负责全权管理。董事会负责各院校的学术政策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审核及成绩考核。

⑩ 印度理工大学详细介绍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设和组成的七间自治工程与技术学院。在学术界具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

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国硅谷更是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学院为印度软件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印度理工学院创建于1951年,在全国共设有7所校区。

(10)印度理工培养哪些国家人才扩展阅读

教育模式:

IIT的教育模式:训练学生理论、实务兼备。学生毕业前要修满180个学分,其中必须有20个基础科学学分;每5个星期举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绩全校排名。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要修6门理工课程,以及两三门实验课;在学校的安排下,所有学生至少要到一家企业实习过。

印度理工学院师资比为为1:6 至1:8,IIT的核心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科技人文科学及工程科学中的学科,IIT各分院都有权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设计并实施教学或科研计划。

阅读全文

与印度理工培养哪些国家人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人们怎么看待中印战争 浏览:794
中国男装大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 浏览:744
意大利名牌产品有哪些 浏览:636
意大利保健品怎么吃法 浏览:344
峰会中国举行有多少国家参与 浏览:947
意大利的部首是什么 浏览:427
印度居家隔离是怎么样的 浏览:114
为什么办了越南护照 浏览:430
怎么下印尼巴士 浏览:271
印尼怎么办宽带 浏览:557
中国最大牛仔布在哪里 浏览:140
印度阵风有什么好处 浏览:529
印度北部有多少人 浏览:515
伊朗为什么病例这么多 浏览:346
意大利顶级大衣品牌有哪些 浏览:258
印度女官员发生了什么 浏览:919
中国的流浪狗怎么被领养的国外 浏览:987
英国火车延迟了下一班怎么办 浏览:747
印度是怎么种植果树的 浏览:310
去印尼工程预算一月多少钱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