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的哪三个方面,是比西方发达国家都要强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印度,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奇葩这两个字,因为印度人的一些行为和举动总会让人觉得可笑,但是相对于印度自己国家而言的话,这些事情又会显得合情合理。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总喜欢拿中国来和自己作比较,并且最终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中国比不上印度。
Ⅱ 印度人喜欢什么
1,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2,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
3,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信奉各种宗教,因此习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说来,等级越高,荤食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们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
4,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5,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6,牛在印度是神圣的,称为"圣牛",牛奶更是圣洁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
7,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女人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称呼姓,不称呼名;女人通常则只称呼名。印度人见面的礼节是双手合十。对妇女不可主动握手。印度人以玫瑰花环献给贵宾,宾主相互问好后将花环套在客人颈上。
Ⅲ 印度人阿三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因为“红头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锡克教,头上都缠头巾(当然,没当差前一般头缠白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
至于阿三,有两种说法:
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为何则不得而知),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特(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还有一种版本,是当时印度自诩为继美、苏后世界的第三强国,于是我们就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印度阿三的来历是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自视颇高,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最后狂妄的和中国打了一架。当然,后果你也知道,中国人拿着塑料鞋底轻轻地抽了他两下屁股,从此印度引为耻辱,说英雄打脸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后还把裤子给提起来,又好生相劝的送回家,这更是奇耻大辱,到现在印度人还无法原谅中国。自此,中国一些好事者便亲切的称呼印度为阿三。当然,后来称自己为世界第三的还有越南,但中国人好象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现在也不见谁称越南是阿三。
另一种说法:不只是上海,作为英殖民时候的香港也早将印度人称作“印度阿三”。当时印度还没加入不结盟运动。
另:话说七、八十年前,上海还是个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国人,更是占了绝大多数!为了维护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国人找了很多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来当保安警察(当时的名词叫做巡捕)。
这些印度佬的皮肤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头顶上都缠着红巾。所以上海人一开始都叫这些印度警察为“红头黑炭”。
不过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详见成龙的警察系列电影,不是都叫警察为阿SIR或是警SIR吗?)。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于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红头阿三”了。
后来又过了几个月,上海人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印度人都是缠着红巾的锡克教徒,印度还有很多不缠红头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红头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于是这个不礼貌的浑号就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华人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还是习惯叫印度人为“印度阿三”。
另外还有一种可信度颇高、已经被列入俚语辞典大网络的说法!就是当时上海租界的民众经常要与这些印度警察沟通,不过中国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调,所以当时上海的“警民沟通”可说是鸡同鸭讲、非常地不顺畅!
不过上海人居然从这种鸡同鸭讲式的沟通上,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因为他们发现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众的时候,总是会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喜欢结结巴巴地反复讲着:“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经典结巴名句:“I Say”、用上海话来发音,又变成了“阿三”。
就是因为以上这两种有点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与“印度阿三”之间,从此就被硬生生地画上了等号。想起来,印度人也真的蛮冤枉的!平白无故就多了“印度阿三”这个浑号!
再周星驰大话西游里,唐僧绰号“那个印度阿三”,搞笑之极。
小平同志说过了:我们中国永远不搞霸权,不强出头,永远不当老大!印度甘地听后感叹的说:“唉!看来我们只有做千年老三的份了!”
印度阿三因此得名!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Ⅳ 怎么才能知道一个印度人的种姓我需要具体的例子,比如名字后面跟的是什么字是哪种种姓。
虽然现在印度的种姓繁多,但终归有几个大的等级:
第一等级:最高贵的婆罗门:掌管精神世界的神职人员。
第二等级:刹帝利: 掌管世俗权利的国王和武士
第三等级:吠舍: 从事农业,牧业,手工艺,商业的公民。
以上三大种姓是印度教的高种姓,可以学习经书,获得精神上的重生,所以也叫“重生种姓”。
!识别方法:这三大印度教高种姓的男性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佩带“圣线”,在高种姓男孩出生后要进行佩带“圣线”的仪式,“圣线”由3股拧成,婆罗门男孩佩带棉线,刹帝利男孩佩带亚麻线,而吠舍男孩佩带毛线,作为高种姓的标志,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印度男人,只要看看他的手腕就知道他的种姓位置了,如果有线圈说明他出身高种姓,然后只要辨别一下线圈的质地,他所属的种姓大的等级就明了了。。。。如果没有圣线,说明他可能来自低种姓或贱民,或者是非印度教徒的信仰其他宗教的印度人,,,,,西西,是不是很简单呢。。。。。。。。。印度人服装多是短袖或把袖子挽起来,所以很一目了然的哦 :)~~~~~~~~~~~
接着说,在这3大高种姓之下,就是印度教低种姓,其实种姓制度并不复杂,只有一个低种姓大类,那就是奴隶种姓“首陀罗”在现在的印度他们大都从事苦力等体力劳动,比如打扫卫生,车夫,工地工人,搬重东西的脚夫,,,,,,,,虽然都是从事体力劳动也有区分,比如有扫低的种姓,洗衣服的种姓等,这从他们的姓名上已经标注的很清楚,而且扫地的种姓不能洗衣服,洗衣服的种姓不能打扫厕所,打扫厕所的种姓是最低贱的,所以从事最低贱的劳动,,,,,,,,他们是没有资格佩带圣线的,也没有资格学习经书,如果他们敢朗诵经文要被割掉舌头的,但是他们还不是印度社会中最生活最痛苦的人,,,,,,,,,,,,,,,
在低种姓之下还有一群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印度人---“贱民”!
他们是最痛苦的人,从事着最肮脏低贱的工作,他们也被称为“不可触摸者”,如果哪个印度人不小心碰到了贱民会被认为受了“污染”,要请祭祀做法式来消除,贱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被允许学习宗教经文,不允许进入寺庙,不许进入商店等公共场合,不能在公用的饮水处喝水,不能和其他人并肩行走,甚至如果他们的影子碰到别人都是不允许的,自古贱民经常因为无意中冒犯其他人而被活活打死,烧死,无人来管,他们不被允许融入印度社会,一般都是居住在单独的偏僻村落。。。。。。。。。。。。。。。。。。。。。是生活习惯上,贱民也有禁忌,比如印度是个喜爱佩带首饰的民族,但贱民妇女不允许佩带首饰,,,贱民男人下雨天不许打伞,不能穿鞋。。。。。当然印度几千万贱民也在进行抗争,历史上曾有一位贱民出身的总统,但毕竟是特例。。。。。。。
Ⅳ 请问印度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是什么
印度官方所使用的文字为英语文字和印地语文字。
一、印地语文字
印地语使用天城文字母书写。天城文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辅音自身带有一个固有的缺省跟随元音,即schwa。当辅音与其他元音拼写时,用额外的符号标注。文字从左向右书写,由顶杠把字母连接起来。
印地语标准语有元音11个,辅音43个。54个音位中,有1个元音和5个辅音是外来音,只使用于外来语中。印地语原有的10个元音都有对应的鼻化形式。辅音中不但清塞音、清塞擦音等有对应的送气音,浊塞音、浊塞擦音、闪音等也都有对应的送气音。
二、英语文字
19 世纪初,英语开始在印度得到使用,不过当时它被看作是地道的外语。早在殖民时期之初,英国政府就想对印度的教育进行渗透和改造,之后,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在当地使用英语,殖民教育政策也开始鼓励英语在印度的广泛使用。
英语已经成为今天印度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就连严肃的印度国家文字委员会也宣布印度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为印度文学的组成部分。
印度英语与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并列为世界三大英语。印度人讲英语十分有趣,舌头一卷,似乎要把所有单词掺和在一起,然后连拉带拽地脱口而出。
受母语的影响,印度人讲英语时分不出清浊音,容易闹笑话。比如介绍年龄时说,"我30岁了"(Iamthirty),发音却是"我很脏"(Iamdirty)。
(5)印度人用三个字形容是哪些扩展阅读
1947年,讲着流利英语的印度人赶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但新政府打算抛弃英语时遇到了巨大阻力。印度的民族主义者认为,语言统一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1949年,印度议会制定宪法时,规定印地语为印度惟一的官方语言,并用15年的时间取代英语。
这一决定遭到南方民众的抗议,因为讲印地语的人口在北印度占96.7%,在南方却不足0.1%。南印度人担心,一旦印地语成为惟一的官方语言,非印地语地区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1965年1月26日是印度共和国纪念日,也是宪法规定放弃英语的日子,印度南方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市等抗议活动,一些印地语标牌被砸碎或涂黑,两位抗议者自焚。
借助维护地区权利和文化而迅速崛起的政党纷纷发表抗议声明,泰米尔纳德邦的德拉维达进步联盟表示,若把印地语确定为惟一的官方语言,泰米尔纳德邦将宣布自治。
时任总理夏斯特里权衡再三后做出让步。他在全印电台宣布了政府的5项决定:每个邦都有权选择自己的邦语言;邦与邦之间的交流可以用英语或附上英语译文;非印地语邦可以用英语与中央政府传递信息;中央政府机构继续使用英语;全国文官考试使用英语。
此后,印地语和英语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Ⅵ 有没有描写印度风情的文字
观舞记
冰心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大幕徐徐拉开,卡拉玛姐妹翩翩起舞。那轻盈的舞姿,美妙的旋律,娇媚的装扮,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读了这篇文章,你能想象出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吗?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22岁的年华,已过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4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Ⅶ 印度的古称是什么印度人为什么被叫成印度阿三
至于阿三,有两种说法: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为何则不得而知),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特(蔑)称印度人为‘阿三’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还有一种版本,是当时印度自诩为继美、苏后世界的第三强国,于是我们就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印度阿三的来历是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自视颇高,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最后狂妄的和中国打了一架.当然,后果你也知道,中国人拿着塑料鞋底轻轻地抽了他两下屁股,从此印度引为耻辱,说英雄打脸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后还把裤子给提起来,有好生相劝的送回家,这更是奇耻大辱,到现在印度人还无法原谅中国.自此,中国一些好事者便亲切的称呼印度为阿三.当然,后来称自己为世界第三的还有越南,但中国人好象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现在也不见谁称越南是阿三. 另:话说七、八十年前,上海还是个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国人,更是占了绝大多数!为了维护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国人找了很多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来当保安警察(当时的名词叫做巡捕). 这些印度佬的皮肤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头顶上都缠着红巾.所以上海人一开始都叫这些印度警察为“红头黑炭”. 不过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详见成龙的警察系列电影,不是都叫警察为阿SIR或是警SIR吗?).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于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红头阿三”了. 后来又过了几个月,上海人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印度人都是缠着红巾的锡克教徒,印度还有很多不缠红头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红头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于是这个不礼貌的浑号就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华人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还是习惯叫印度人为“印度阿三”. 另外还有一种可信度颇高、已经被列入俚语辞典大网络的说法!就是当时上海租界的民众经常要与这些印度警察沟通,不过中国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调,所以当时上海的“警民沟通”可说是鸡同鸭讲、非常地不顺畅! 不过上海人居然从这种鸡同鸭讲式的沟通上,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因为他们发现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众的时候,总是会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喜欢结结巴巴地反复讲着:“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经典结巴名句:“I Say”、用上海话来发音,又变成了“阿三”. 就是因为以上这两种有点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与“印度阿三”之间,从此就被硬生生地画上了等号。
Ⅷ 用以下词语描述一段古代印度文明的文字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是佛教的诞生地,也是佛教创始人人乔达摩·悉达多的故乡,他(乔达摩·悉达多)后被人们称为释迦牟尼。印度的佛教在阿育王时期达到鼎盛,并开始对外传播。古印度人民还发明了0-9的记数符号,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古印度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