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文化遗产尼泊尔烧尸庙将重新开放,这一古址有怎样的历史
烧尸庙重开放因疫情之源,为减少与控制新冠人数,尼泊尔在三月份全国性封锁开始一直关闭,七月份尼泊尔决定取消全国性封锁。在印度教等多方组织提出对烧尸庙还未开放的疑问,直至今年十一月底,尼泊尔官方才决定十二月十六日把帕斯帕提纳神庙重新对外开放。
帕斯为众生、帕提为主之意。庙建于公元五世纪,至今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六座石台,上游两座专用于皇室贵族,余下游四座归平民,临近神庙越彰显身份贵重。
因尼泊尔人相信将骨灰撒入河可灵魂解脱,在许多人临家人逝世,会把躯体用黄布盖着移至河边,用圣河水浇在尸身,放于柴堆上进行火化,且把骨灰伴随着贴身物品与祭物冥币撒入巴格马蒂河内。
② 和尚为什么剃光头而且还要弄6个点在上面
为什么和尚要剃光头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关于戒疤,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所谓传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使之成为正式僧尼。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弥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师父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二十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行授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条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也因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但这不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戒必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以下同时授受。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着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和尚的戒疤就好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是等级的表示。刚剃渡的小和尚在经过几个月的新生训练后,会参加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测验及格后,庙里的老和尚会用线香帮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例如看锁码频道不再流口水或是默写金刚经时不再要左顾右盼,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乐福"。
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疤;而像少林寺、清真观或龙发堂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可能是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然而这第十个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十个疤的[上帝级和尚]不超过五个。不光是头上有,身有也可以有,比如说:手臂。
补充: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
③ 印度美食“火烧槟榔叶”,冒着火苗就往嘴里塞,为啥不怕被烫
印度现在是很多人旅游的不二之选,因为泰国虽然说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错了,但是价格又不断上升趋势而印度旅游的条件还是很好的。而且物价很适合国人的水平,印度有一种当地的美食叫做火烧槟榔叶,因为这种特殊的食物形式一时火爆,吸引了很多的游客。
如果去了印度的当地,可以在街头尝试一下这种火爆的小吃。可能味道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味,但是说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不要对他有太高的期望,而且你要相信一点,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勇气的活动,这些火焰是绝对不会烫到你的,因为如果有人受伤的话,这个小吃摊显然是不能长久做下去的。
④ 杠子头火烧的制作食用
和面时1斤面加3两水,揉不成团,便用枣木杠子压。杠子头火烧制作程序严谨。从和面到火烧出炉,大约需要一个小时。而火烧进炉前,要先烘十分钟,再刮边,这也是杠子头火烧好吃的秘诀之一。
第一步,和硬面,
第二步,用枣木杠子压。这是个力气活,用的力越多烧饼越有嚼头。
第三步,擀成中间薄,放在平底锅里烙。
第四步,开吃,凉吃越嚼越香;热吃,用菜、肉去烩,柔韧不散,非常有味。 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现吃,又便于携带,适合旅途食用。古时,用麻绳串成串,挂在鞍边、车旁,食之方便。凉吃越嚼越香;热吃,用菜、肉去烩,柔韧不散,非常有味。将杠子头火烧切片或掰碎,葱姜爆锅,添水,加入肉丝鸡蛋木耳青菜等,烧开,下入火烧或将火烧片放入碗中,浇上热汤食用,口感柔软筋道,老少皆宜。
⑤ 印度街头火烧小吃怎么做的
食材明细
面粉
200克
开水
100毫升
植物油
10克
猪肉馅
200克
香葱
两棵
木耳
适量
鸡蛋
一个
海米
适量
白胡椒粉
适量
植物油
适量
生抽
适量
料酒
适量
糖
适量
淀粉
适量
盐
适量
猪油
一大匙
咸鲜
口味
煎
工艺
一小时
耗时
简单
难度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 1准备材料,木耳提前泡发,鸡蛋打入碗里,加一点点盐,炒成鸡蛋碎。海米加水泡10分钟。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2 2200克面粉倒进大一点的盆里,加100毫升开水,边倒边用筷子搅拌,加一点凉水和成面团。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3 3倒入10克左右的植物油,和面至油被面团完全吸收,成光滑的较软的面团。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4 4盖上保鲜膜醒半小时。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5 5香葱切末,木耳切末。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6 6把切好的葱末和木耳,海米一起加入肉馅中,加入鸡蛋碎。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7 7依次倒入适量植物油,盐,白胡椒粉,加入生抽,料酒,白糖搅拌均匀。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8 8加入少许干淀粉搅拌均匀。放置10分钟。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9 9一大勺猪油加热融化,加入适量面粉搅拌成油酥备用。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0 10案板上撒适量干粉,把醒好的面团擀成长方形的大面片。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1 11均匀涂上酥油。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2 12从下往上卷起来,边抻边卷。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3 13最上边捏紧,两头捏紧防止油酥流出来。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4 14均匀分成六小份。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5 15每一份都把两头捏紧。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6 16取一份面团竖起来放在案板上,用手轻轻按成小剂子。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7 17依次做完剩下的面团,醒十分钟。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8 18醒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周围薄的饼皮。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19 19取适量肉馅放在饼皮中间。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20 20像包包子那样包起来。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21 21收口朝下摆在面板上,依次做完剩下的面团。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22 22电饼铛刷一层油,依次放入包好的火烧,用手轻轻的均匀向四周推,让它稍微薄一点。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23 23一面金黄后翻面,两面金黄出锅即可。
酥皮火烧的做法步骤:24 24完成,外酥里嫩,香气扑鼻。
小窍门
1.酌情放盐,因为海米跟生抽都是咸的。
2.最后烙火烧的时候外皮金黄即可,因为是烫面,所以很容易熟。
3.海米一点点即可,偶尔吃到一个,惊喜的感觉。
4.面一定要软,之所以用开水和面,就是为了增加面团的含水量。
使用的厨具:电饼铛
⑥ 大龙虾头烧泡饭怎么做
大龙虾头烧泡饭步骤:
1.剥一个龙下头,尾巴有其他料理方法,之后的菜谱中会有介绍。
2.去掉龙虾的腮和嘴巴,其他部分用剪刀剪成小块。
3.葱姜蒜用油爆香,放入龙虾,倒入黄酒去腥,翻炒几下即可。
4.倒入热水和高汤。
5.水开后,放入米饭。
6.米饭均匀化开后,放入绿叶菜。
7.搅拌均匀,一定不能把水烧干,泡饭和粥的区别是,米饭颗粒不破坏,饱满,水多。
大龙虾是软甲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螯龙虾科(Homaridae, 或拟海螯虾科〔Nephropsidae〕,真龙虾)、龙虾科(Palinuridae, 刺龙虾)、蝉虾科(Scyllaridae, 蝉虾、西班牙龙虾[1]、铲龙虾)和多螯龙虾科(Polychelidae, 深海龙虾)动物的统称。某些种类龙虾,尤其是真龙虾及刺龙虾,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也可用作食材,非常广泛。
⑦ 和尚光头上烫几个点代表什么
和尚头上的是戒疤
是和尚受戒时用艾火烧上去的,戒疤越多,受的戒越多,相对而言资格也比较深。戒疤最少1个,最多9个。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着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另说
和尚的光头上,用香火烧灼出几个疤痕,这叫烧戒。凡愿遁入空门者,剃度之后,便是烧戒,烧戒结束,即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奇怪的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和尚从不烧戒,他们进佛门时免受这皮肉之苦。
原来,中国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但是,我们决不可认为各国的佛教徒都如此,同是信佛,有些东西差别甚大。如日本和尚可娶妻生子;中国和尚多看几眼女香客,也被认为是犯戒条,甚至于逐出山门,不入轮回。
古代戒疤也是区分是不是真正的和尚的标志,只剃个光头冒充和尚一看头上没有戒疤就会露馅了。
解放后这项习俗被政府废止了,不过中国还是有某些寺庙遵守这项仪规,为新来的比丘受戒时为他们烧戒疤。
⑧ 火葬真能把人烧成灰吗有什么依据呢
人被推进火化炉后,火化炉会喷出一部分柴油,然后燃起大火,尸体被裹在熊熊烈火中。火葬过程中,人体组织,裹尸纸棺材等。会融化成灰烬,随烟囱排出。不过,你也不用担心,火葬场的烟道都装了净化装置,烟雾造成的空气污染会尽可能减少。放置尸体的箱子将被放入蒸馏罐中,然后被放入温度为760到1150摄氏度(1400到2100华氏度)的火葬火中。
所以我们看到火化后的尸体有的甚至可以是完整的骨架,有的是小块的,还有比较大的骨头比如大腿或者头骨。对于这些大骨头,骨灰盒自然装不下。工作人员会用工具把这些大骨头剁碎,然后放进骨灰盒,再放入骨灰盒给家人。然而,另一个环境问题是传统的埋葬方式会占用很多空间。在传统的葬礼中,尸体被放在由不同材料制成的棺材里。在美国,棺材通常在下葬前被放入一个混凝土盒子或衬垫中。单个来说,它可能不会在很多地方使用,但与其他坟墓结合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空间问题。许多墓地,特别是在日本, 欧洲和大城市,开始有空间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东京,传统的坟墓极其稀缺和昂贵,而在伦敦,空间危机促使哈里特哈曼提议重新开放古老的“双层”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