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已经无法忍受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为何“印度制造”会梦碎
谈起“中国制造”,不少人会竖起大拇指。之前是因为中国复制粘贴式的做业模式,中国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排挤,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在印度,不管是自动化设备、太阳能、机械工程、数码设备这样的电子产品,还是玩具,衣物这样的生活日用品都是产自中国。《印度教徒报》(The Hin)曾发表题为《印度诸神,中国制造》的文章,揭示在印度教的重大节日(比如“点灯节”)期间,市场上销售的诸如灯具、熏香、烟花等相关产品,也几乎都是产自中国。
‘贰’ 印度汽车,载不动印度野心!印度造车为何不是很行
我认为,一方面印度的许多基础设施和工业化进步难以进行汽车的基础产业制造,另一方面印度在外来车企的引进和落户上有着相关的分歧。导致印度的自主造车一直存在差距和难题。
在许多普通人的眼里,虽然印度的现代化水平以及经济民生等一直都不为人看好,但在工业科技的发展上,印度政府也一直想要拿进获得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世界范围内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发展,印度也渴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创造属于印度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
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化难以进行汽车的产业制造。
实在现有的情况下,印度的三轮车以及两轮电动车依旧是占有比例最高的相关车型,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的当地基础建设以及公路制造等过于狭窄,阻碍了印度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购买。虽然在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印度国内的许多家庭也有了足够的收入,可以进行车辆购买,但是印度的相关基础设施和工业化依旧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见到效果。
‘叁’ 印度为何生产不出比中国更便宜的商品
印度生产不出比我们国家还便宜的商品,因为他们国家虽然说人口不少,有一定的人口红利在里面,他们的地租也不贵,但是他们受到生产线的影响,没有我们国家这么便宜的商品,因为我们是批量生产,统一加工,成本会有所控制。
我们的商品出口欧美之后,很多国家都认为我们是在倾销,因为我们的价格跟他们当地的产品价格比起来真的便宜太多了,他们认为我们这是一种违反正常商业交易的行为,多次诉讼我们,但是我们国家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交易行为。
‘肆’ 为什么印度没有像中国一样发展起发达的低端制造业
很多人喜欢关注外部世界,尤其关注那些遥远的地方。
这些年,关于北美洲的美墨边境砌墙了,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挨饿了、土耳其人当街烧美元了、叙利亚内乱了、以及遥远的欧洲国家在议会里吵架了等等之类的消息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与之对比,作为亚洲国家的国人,却并不经常关注亚洲地区,尤其是长期忽略了两个低头发展的邻国:印度和越南。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对很多人来说,比较普遍被认同的印度标签是瑜伽,街头的苦行僧、摩托车上的叠罗汉、以及印度火车的免费“挂票”......
除了这些之外,印度也有很多不被熟知的事情。
比如说,很少有人知道印度发射第一代遥感卫星的时间是1988年,这比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一号卫星的时间(2006年4月27日)提前了十几年。
2007年5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遥感二号卫星,全色分辨率达已经到了2米级别,技术上仍然落后于印度。
有人会说,遥感卫星相机分辨率高一点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样看问题的人是还没有体会到这种技术差距带来的后果。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于国内遥感卫星所拍摄的卫星图质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到获取国外提供的高分辨率灾区信息图像已是多日之后,也因此失去了宝贵的时效性。
再说说印度的汽车工业。
2008年,总部在孟买,进入全球商用汽车制造商前十名的印度汽车公司“塔塔汽车”从福特公司手中收购了積架路虎,正式成立了積架路虎汽车公司。
2010年,印度的另一家汽车企业马辛德拉(Mahindra & Mahindra)收购了曾经为美军生产吉普车的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商双龙汽车70%的股权,正式成为双龙(Ssangyong)的新东家。
此前的2004年,双龙汽车曾被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购,但是双方在2009年结束了彼此间的合作。
2016年,印度的汽车产量已经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2017年,印度的新车销量达到400万辆以上,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4位。
印度,这个亚洲第二个制造汽车的国家,有着同中国一样庞大的国内汽车市场,但与中国汽车市场上有众多外国品牌所不同的是,印度国产汽车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60%以上。
再聊聊印度的软件业。
1989年的时候,印度软件业的总产值仅为2000万美元,1990年就增长到5000万美元,1999年时已达到40亿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软件出口值已达120亿美元,出口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
再往后,我就很难查到印度软件出口的更多数据了,但是已知印度软件的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短短几十年,印度就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另外,在美国硅谷的软件公司中,印度裔也占了很大比例。
还有印度的制药。
不仅中国人去印度代购格列卫,日本人和韩国人也去印度代购,而且不止格列卫,很多抗癌药都是代购的热门。印度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仿制药,而且有一半以上是出口到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因为,印度制药的疗效是看得见的。
还有印度的核能发电。
目前,印度已运行的核电站有22座。预计到2050年,核能发电将占印度总发电量的50%。
对于国人来说,印度有太多不被了解却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在此不能一一列举。虽然印度在世界上闹出过很多笑话,不过他们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好。
反过来说,世界上哪个国家不闹笑话,其他国家的笑话也不少啊,也不小啊。
最后就说几句跟印度农业有关的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印度开始进口粮食。
后来,印度政府开始实施被称为“绿色革命”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显着成效。
这个拥有13亿5000万人口的国家,2018年大米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
同时,印度还是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也出口小麦。2018/19年度(4月到次年3月)印度出口小麦226,225吨。印度国有食品公司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初印度的小麦库存3930万吨,比正常缓冲库存2070万吨多了近一倍。
反观中国,却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的大米进口量增长了九倍,2013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了。
把中国和印度这两个超过10亿人口的国家放在一起对比,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大米出口占比世界第一位,中国大米进口占比世界第一位。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觉得这是在吹嘘印度。因为印度的面积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GDP也明显不如中国。如果现在有人说印度将来可能超越中国,根本没有人相信。
这就如同把时间拉回到1886年,当李鸿章在天津因为中日长崎事件盛气凌人地训斥日本外交官的时候,当时若有人告诉他,八年之后日本就会反超大清,并赠送给大清一场甲午战争,李鸿章当然也不会相信。
但在此前两年的1884年,也是在天津,第一次见到李鸿章的伊藤博文就已经看到了十年之后。
伊藤博文从天津回到日本后,就对满清的洋务运动做出了前期迅速崛起、欣欣向荣,但是很快就会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后期将一塌糊涂、混乱不堪的判断。
当年的日本就是看准了满清的这种趋势,先以吞并琉球为试探,然后一步步进逼,先割台湾,后图东北......当然,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满清自己把自己搞砸了,自然也就挡不住别人再来砸一下。
当然,未来有很多理由相信历史会避免同样的错误,同样也有很多理由怀疑历史可能重复相似的轨迹。
然而今天,亚洲不只有一个北望藏南、将中国领土拉达克划入其版图的印度,还有一个对南海诸岛坚称主权、紧随中国之后全面进行革新的越南。
近年来,越南经济迅速增长,正在向制造业大国迈进。越南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有人说那里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国。
2019年,英国发生货车偷渡事件,造成39名越南人死亡。曾几何时,一批中国人也正是用这种方式偷渡英国,为家乡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2000年6月18日发生在英国的多佛惨案,58名来自中国的偷渡者在卡车车厢里因窒息死亡。时隔二十年,世界看到的是另一批搏命求发展的越南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家国兴替,此起彼伏。当中国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拥有近1亿人口的越南现在正当年。
如果回顾一下不太遥远的历史,1861年,当满清开启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时,日本还处在混乱的幕府末期。
1886年,当满清北洋舰队的铁甲巨舰行驶在日本海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海军还没有像样的战船。
然而他们不到十年就赶上来了。
甲午战争之前,满清上下疲于应对西方各国,也没人拿日本这个岛国当回事。就像今天有些人看待印度和越南一样,时不时就会嘲笑他们一下。
当年搞洋务建北洋的李鸿章也嘲笑过日本,甲午的惨败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这个世界是圆的,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也是平的,二十年前能跑多快,能跑多远,并不代表十年后的速度。
图片
印度海军
如今的印度和越南都在加速,虽然他们的体量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跑在前面的国家突然停滞下来或者自己摔倒了,他们也可能一个接一个地赶上来。
人们说,底气是一种能力,但有些时候运气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不显山不露水的日本,不仅在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几乎一年一个诺贝尔奖持续提升着日本的科研力量。
另外,在亚洲的北方,还有一个叫俄罗斯的国家,俄罗斯曾经向西试图冲进欧洲,受阻之后又向东试图冲进亚洲,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俄罗斯逐渐退出了中国东北。近年来的俄罗斯看似一蹶不振、无所事事、又好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图片
太遥远的未来不说,十年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们还是可以凭着自己的感觉预测一下的。
别看欧美天天闹情绪,这个脱欧了、那个弹劾了,外人看得惊心动魄,人家自己波澜不惊。
因为,他们毕竟有着几百年稳固的社会基础。即便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没有改变他们什么。
英国还是那么孤傲,法国还是那么浪漫,德国还是那么较真儿......仅这一点,亚洲国家就比不了,很多亚洲国家性情不稳。
十年之后,欧美或许还是那个欧美,亚洲或将不再是现在的亚洲。
‘伍’ 为什么说印度制造想要走中国制造的路子很困难
最近这一两年,印度总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的概念,要发挥印度人口多,成本低的优势。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制造业,积累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道路,进而实现印度的崛起。但是印度复制中国模式真能成功吗?我无法预言这种方式能否成功,但是从现实来看,印度的确有很多不适合采取中国模式的理由。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在承接西方国家低端制造业的时候,这些产业工人使新工厂能够迅速行程生产能力,为投资者节约了大量人员培训成本。但是印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产业工人紧缺,即使承接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也是最简单的行业,短时间内难以扩大产业规模和种类。
第二,中国人的纪律性普遍较强,长期的社会主义教育使得全民都拥有基本的纪律性。这样的纪律性使得新的工厂在管理上更容易,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更容易实现和落实。印度在这方面差距较大,民众普遍比较懒散,企业管理成本更高,制度更难落实。
第三,中国政府的执行能力明显高于印度。无论是通过决议还是给予投资者优惠政策,或者建立产业园区等等方面,中国政府收到的干扰更小,而印度政府受限于政党纷争,人民示威,种族冲突等,显然不容易创造优异的投资环境。
第四,印度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利于人口优势的发挥。现代产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前中国人以小学文化程度可以从事的行业,现在可能需要有初中程度才能去做,但是印度在国民教育上,始终没有脱离精英教育的固有思维,普通群众的受教育水平严重制约印度发展。
第五,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堪忧。基础设施直接制约制造业的发展。印度现阶段的问题不是基础设施落后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不足,无法在短期内为印度制造的发展营建足够水准的基础设施。
第六,印度的国际竞争者太多。中国改革开放时,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比中国更合适劳动力密集型和低端的制造业。但是印度面对着越南等国的竞争。
总得来说印度想要通过发展低端制造业积累资本进而实现国家的富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印度政府也必须具有中国政府那样的大魄力和大决心才能有所成就
‘陆’ 为何进口食物倒逼中国制造成长,却难成就印度制造
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口味多样化,而且中国的发展速度比印度快得多。
尽管外国产品继续进入中国,但中国人总是认为,如果不是他们自己的产品,他们会感到不自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目标是在各行各业的领先领域,并努力赶上甚至超过他们。相反,由于过去的“好日子”,印度卖掉了它想要的一切,这使得印度人缺乏前进的欲望,不能自己前进。自然,有些人愿意卖掉它。因此,印度制造业一直难以独立发展。
‘柒’ 印度现做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为什么印度成为不了世界工厂
印度是不会成为世界工厂的,首先印度的人民文化程度低,其次印度的工人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印度生产的商品质量不行,如果印度不改变这些现状就没法替代中国更为世界工厂。虽然印度国土面积很大,人也很多,但是印度人大都没有受过教育。
而且我觉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是有原因的毕竟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拥有着完整的国内市场,最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大量受过基础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而且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足够完善。并且印度现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内市场,每个行政区之间还存在着收取关税的现象,这样下去印度在发展十年也不会代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
‘捌’ 印度为何发展不起来有这3座经济大山,印度很难发展
艰难的2020年终于过去,一切似乎都要重新开始,不过即便发挥不好,各国还是需要面对,2020年那张惨不忍睹的成绩单,以此来进行,相对应的经济刺激计划,只不过 对于印度而言,印度的成绩单,相对有些过于沉重,据了解,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导致印度的经济深受影响,原本在2019年的时候,印度的经济总量,还曾一度超越英国,跻身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印度经济正在遭遇巨大下滑,预计将被英国重新超越,需要到2024年,印度才能再夺回全球第五的位置,而和中国放在一块,中印就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呢,虽然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经济也遭遇重大影响,但经过统筹布局后,很快就恢复并且开始实现经济正增长,成为国际少数还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引援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年底发布的报告,该机构预计,中国将有机会在2028年,实现对于美国经济总量的超越,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比之前的预估时间,还要提前5年,而印度的经济预计则是倒退5年,因此 当下印媒就指出,疫情已经让,中印的差距再度拉大10年时间。
其实关于这类的对比,这几年还有很多,毕竟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中,体量最大 经济增速也最快的国家,近些年来 印度经济发展不赖,增速普遍保持在7%以上,在单一季度上,更是多次达到8%以上,多时段创下单季度世界第一增速的记录,所以很多人对于印度经济,都抱有很大的信心,所以印度的崛起,全世界都在疑惑,印度何时才能追上或者超越中国,那么印度要多久才能追上中国呢。
事实上 ,如果按照数据说话,就算没有2020年的挫折,择取2019年的数据来说,中国GDP是印度的5倍,人均收入是印度的近4倍,假设两国的GDP都保持增速不变,印度按照8%的经济增速,而中国按照4.5%的经济增速来说,那么印度想要追上中国,理论上 大概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但数据终究是数据,50年印度能够超越中国吗大几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印度的经济增速,不可能保持50年8%的经济增长,并且阻拦在印度经济面前,还有着“三座大山”,如果印度没有破除这三座大山,那么印度想要追上中国,一切都是痴人说梦。
为何会这么说呢,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拥有复杂 社会 结构,和奇特 历史 的国家,印度是存在很多先天不足的, 历史 现实就是,当英国殖民者撤退后,印度并没有对传统糟粕进行清算,没有进行结构性改革,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各邦在语言、风俗习惯和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和壁垒,最终导致70年过去,经济发展始终都不尽人意,而其中阻碍印度发展最严重的,就是印度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种姓制度和贫富差距,因为“三座大山”,印度“大国梦”就始终难以实现 。
具体分析来看,首先是土地制度,很多人都认为土地和经济挂钩不大,但事实上 ,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的最初版本,本来就是人地关系,印度是一个农业国家,全国拥有60-70%的人口,都直接从事农业活动,农业仍是印度最大的经济部门之一,数亿印度人口到靠农业过活。
同时,包括基建、房地产和引进外资修建的厂房,也都需要运用到土地,土地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土地分配深刻挂钩经济发展策略,但印度呢,当下的印度土地,多数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占据人口多数的农民,则拿着十分少量的土地,所以为了扩大生产力,为了营生,众多印度农民不得不向成为佃农,支付钱财租佃土地,同时还需要向农业公司,借贷购买种子和农药,久而久之 导致印度农民的负债。
据不完全统计,印度农民一年收入仅为6000元,微薄的收入无力承担生活开支,导致每年都有印度农民走上绝路,是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农业发展不彻底,土地和人口就无法转化为资本,转而投入到工业化当中,这也是为何如今,印度的制造业和基建事业,都无法有效开展的缘故,2015年 日本花大价钱,从我国手中抢走印度高铁的项目,但时间已经过去5年,现如今连征地都无法完成,让日本至今后悔莫及,而它反映的,就是印度土地背后的难题。
而第二个难题,就是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阶级等级森严的制度,各等级世代相袭,制度规定,低种姓必须无条件服从高种姓,高种姓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享有特权,而在4大种姓外,还有一个“贱民”阶层,是 社会 最底层的群体,以此构建印度复杂的 社会 结构,并且在这样的种姓制度中,低种姓是无法反抗的,长久的熏陶下,他们认为这是无法的命运,并且美名,只能低种姓的人在这一世遵守教义,下一世就会有晋升高种姓的机会,以此分级统治各个阶层。
种姓制度形成的是印度严重的阶级割裂,事实上 这样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建国初期,就已经明确写入法律,被废除完毕,但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有没有被过多清算,哪有那么容易就被斩除,至今 残存的种姓制度,依旧在印度境内流行,阶级割裂带来沟通的困难,导致印度的内生市场发展缓慢。
中国打破960万平方千里的地区隔阂,塑造起14亿的超级内需市场,发展起互联网和电商物流行业,但印度每个邦之间,都存在坚固的壁垒,各个阶层的人们也也存在隔阂,导致印度内生市场十分低质,除此之外,妇女革命也是印度类似于种姓制度的一个问题,当下的印度,很多妇女依旧遭遇,很多不公平地对待,无法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缺少女性参与的经济模式,显然是不 健康 的,这样的情况下,印度经济如何快速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印度的贫富差距,印度的经济发展迅猛,但事实上,财富主要分配到的,都是印度的富人阶级,客观来说,贫富差距每个国家都有,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完全杜绝贫富差距,美国不行,日本不行,印度自然也不行。
但贫富差距需要保持一个限值,印度如今已经是超出这个限值,它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印度1%的富人,约掌握印度70%的财富,那个频频上榜亚洲首富的穆科什·安巴尼,拥有3400亿元的身家,旗下信实集团的资产,更是一度占据印度4%的GDP,而广大的印度百姓,根据2014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数据,一天的消费在8元人民币以下,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印度经济,最大的一座大山,财富过度不均衡分配,导致印度的内生市场很难得到有效开展,而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之一,印度的这辆马车,显然就不够分量
而这就是摆在印度面前的三座大山,而除了这三座大山之外,还包括基础建设、国际环境,劳工剥削以及人口压力等等几座山峰,印度长久以来都有一份“大国梦”,幻想有一天能够成为超级大国,但印度,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无法让生产力获得颠覆性的发展,仅仅是这几年的经济成绩,还是不够的,并且留给印度的时间也不多了,制造业即将进入机械代工时代,人口红利即将丧失,印度想要追上中国,难度就变得更大了,不知道你觉得印度能不能追上中国呢,欢迎留言评论。
‘玖’ 为什么印度成为不了世界工厂
个人认为,印度成为不了世界工厂,是因为印度的基础教育太过落后、法规过度超前、政府能力不足、传统观念中对体力劳动持鄙视态度。
第一个问题是印度的基础教育太落后了。
印度基础教育水平的建设几乎可以说是失败。这里有三个原因。
(1)印度是多语种、多文化国家,使用最多的印地语也只能覆盖40%左右的人口,这给普及基础教育带来了客观困难。
第四个问题是在传统观念中对体力劳动采取轻蔑的态度。
印度文化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中低种姓才从事体力劳动。因此,体力劳动逐渐处于“职业鄙视链”的底层,藐视体力劳动,追随不太需要体力的服务业,因此印度的服务业比制造业发展得更好。
上述四个问题是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因素。当然有更深的原因,但如果印度不先解决这四大问题,即使想成为“世界工厂”,也不会有戏。
‘拾’ 为什么印度的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但印度经济还是不景气,求详细解释
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较发达。
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服务业是无根之树。
印度服务和IT外包业务对印度经济的左右被严重夸张了,最多只占GDP的5%,跟中国商品出口额相比,可以忽略。
物质财富毕竟要靠第二产业来生产。没有强大的第二产业,也不像美国可以依靠中国的第二产业,永远都只能是穷国。
第二产业依托于第一产业的概念是——你只有吃饱了饭,才会考虑购买工业品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产业依托于第二产业的概念是——你只有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才会想到保险、金融、医疗这些更高层次的财富消费。
(10)印度为什么制造业难扩展阅读
印度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占印度gdp55.1%。主要部门有贸易服务、金融服务、运输、通信和信息服务业等。2007/2008财年增长约为10%。2006年印度软件服务业产值约396亿美元,其中出口314亿美元。
【旅游业】旅游业因其良好的社会和创汇效益被印政府列为发展重点,该产业已成为主要创汇部门和重要的就业创造部门。旅游业直接提供约519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访印外国游客人数约为443万,比上年增长14.2%,创汇约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铁路是最大的国营部门,是印主要运输手段。铁路部门实行单独预算,每年与中央财政预算一起提交议会讨论通过。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货运和客运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网之一。海运能力世界第1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