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中国已有分公司的外国医药企业全部有哪些急!急!急!急!急!急!
德国默克 葛兰素史克美国礼来施贵宝 西安杨森制药
惠氏制药 罗氏公司 先灵(南京)药业有限公司 诺华公司
美国强生公司 辉瑞公司 拜耳 阿斯利康
大冢制药
武田制药
卫材制药
萌蒂医药
还有一些印度的企业近几年在国内也有的只是不熟,自己再找找。
⑵ 中国在印度在投资企业有哪些
石油天然气行业
新合资公司初步命名为“中印能源公司”,在百慕大注册。GAIL公司表示,新公司将主要致力于压缩天然气的业务
电信设备
中兴通讯和摩托罗拉
集装箱码头开发建设
香港和记黄埔
⑶ 目前中国出口的医药中间体主要是哪些
药品生产需要大量的特殊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原来大多由医药行业自行生产,但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与生产技术的进步,医药行业将一些医药中间体转交化工企业生产。医药中间体属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医药中间体目前已成为国际化工界的一大产业。目前,中国医药行业每年约需化工配套原料和中间体2000多种,需求量达250万吨以上。
由于出口医药中间体不像出口药品那样会受到进口国的种种限制,以及世界医药中间体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中国医药生产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基本能够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进口。而且由于中国资源丰富,原料价格较低,有许多医药中间体还实现了大量出口。
纵观整个行业,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有六大特点:一是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经营灵活,投资规模不大,基本在数百万到一两千万元之间;二是企业地域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以浙江台州和江苏金坛为中心;三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日益重视,企业建设环保处理设施的压力正在加大;四是产品更新速度快,一般入市3-5年后利润率便大幅度下降,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改进工艺,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五是由于医药中间体生产利润高于一般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又基本相同,有越来越多的小型化工企业加入到生产医药中间体的行列,导致业内无序竞争日益激烈;六是与原料药相比,生产中间体利润率偏低,而原料药与医药中间体生产过程又相似,因此部分企业不仅生产中间体,还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生产原料药。专家指出,医药中间体生产向原料药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由于原料药用途单一,受制药企业影响很大,国内常发生企业开发出产品后却没有用户的现象。因此,生产企业应当与制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才能保证产品销售畅通。
1.典型医药中间体市场
1.1.苯乙酸需求继续增大
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专利期内的品种外)我国都能生产,而且成本很低,青霉素产量居世界前位,大量出口供应国际市场;头孢类抗生素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争取一部分出口。
目前,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套的中间体我国全部能够自己生产,除了半合成抗生素的母核7-ACA和7-ADCA需要部分进口外,所有的侧链中间体均可生产,而且大量出口。
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配套中间体苯乙酸为例,我国现有苯乙酸生产厂家近30家,总年产能力约2万吨。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最大的年产2000吨,其他大多年产数百吨。2003年国内苯乙酸总需求量约1.4万吨,消费结构中青霉素G占85%,其他医药占4%,香料占7%,农药及其他领域占4%。随着国内香料、医药、农药等行业的发展,苯乙酸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消耗苯乙酸1.4万吨,农药行业约消费500吨,香料行业约消费2000吨。再加上其他领域的消费量,2005年国内苯乙酸总消费量达1.8万吨。
1.2.含氟吡啶类中间体成热点
目前,我国已开发并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生产量最大,约占国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总产量的98%。
喹诺酮类一般由含氟苯环合成含氟喹啉类化合物后与哌嗪(或甲基哌嗪)缩合而得。我国是世界含氟药物和中间体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80%以上的含氟中间体供应出口。从整体上看,我国氟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早,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三氟甲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而对于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含氟吡啶类,我国目前只有个别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拥有含氟吡啶类中间体的合成技术,因此,含氟吡啶类中间体将成为今后几年国内含氟中间体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1.3.对氨基酚缺口较大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国,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等品种的产量均超万吨,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等品种的产量超过1000吨。目前我国解热镇痛药的产量增长很快,预计今后还将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为解热镇痛药配套生产的中间体产量大,生产企业多。随着解热镇痛药的增长,其中间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内扑热息痛消费量快速增加,出口也呈迅猛增长势头。对氨基酚是合成扑热息痛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也增长迅速。目前,我国对氨基酚年产量约为3.2万吨,2005年国内扑热息痛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医药工业消耗对氨基酚4.5万吨,再加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2005年对氨基酚总需求量约为5万吨,市场缺口较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2.我国医药中间体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大制药公司从节省生产成本与环保要求的层面考虑,将其医药中间体的生产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多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质量可靠的医药中间体。这都给我国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带来了极好的商机。由于多年累积的技术优势和未来医药市场的巨大需求,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日益重视,环保成本对中间体生产行业来说将是一道不容忽视的难题。
2.1.选择优势品种
我国的医药中间体产品链上,中、上游基础原料药的中间体产品由于应用领域较广泛,占据了整个链条的优势地位,因此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也在市场上备受瞩目。
然而,我国医药中间体产品出口也遭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特别是印度。印度在医药产业上飞速崛起,如今与我国形成了竞争与共生的关系。事实证明,在我国医药中间体主要的出口地区欧盟、北美、中东、东南亚等,来自印度的冲击不容小视。
由此,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必须调整出口策略。选择有竞争力的中间体品种或将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具体品种来看,磺胺类、四环素类、安乃近等商品是我国较早走出去的品种。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的医药中间体发展迅速,从目前部分品种占全球的主要产销份额可见我们的优势。如VC、青霉素、对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柠檬酸等占了全球60%以上的份额,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均为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产品种类。在产品分类上,抗感染药、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等是我国出口型原料药系列,占全部原料药出口总量的90%以上,相应的中间体国内需求量也较大。
相关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应该注意的是:随着形势的推移,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和生产也要有所调整。疾病谱的变化将造就医药市场新的领域,相应的医药中间体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带来了新的机遇。据预测,2010年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有精神疾病、绝经期疾病、勃起功能障碍、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鼻窦炎、偏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疾病、致命性感染等,这必将迎来相关药物中间体需求的增加。
2.2.出口结构要升级
尽管我国医药中间体产业面临走强的趋势,但也要看到,在药品产业的金字塔形价值排布来看,医药中间体利润处于塔底,甚至低于大宗原料药。而事实上,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自身也存在如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渠道建立不畅、信息支持不足、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等方面的“短板”,再加上水电煤运和化工原材料的涨价、环保成本的提高以及部分医药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外因,其国际市场优势竞争力渐渐受到威胁。
国内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把握缺乏经验,对贸易国(区域)医药市场、政策、贸易规则亦缺乏系统研究,以致中间体出口的综合质量并不高。因此,专家提出,必须改变国内中间体的出口结构,产业自身建设及生产软件建设亟待加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cGMP、FDA、E/DMF、COS等认证的企业和产品。
2.3.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即使对于利润相对较好的企业,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自有品牌,增强技术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应是考虑之中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国内医药中间体行业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已经对“大路货”失去了兴趣,皆认为即使行情出现好转,其盈利水平也不会太高,所以,各种所谓的特色原料药才会大受追捧,企业不惜重金投入全力转产。然而,值得反思的是,特色原料药的需求比较有限,一旦市场供应量激增,价格波动极大,中间体生产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将是巨大的。因此,企业要做的,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盲目跟风,而是寻找到维持企业利润“长青”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尽管国内中间体生产和出口的主力军是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三资企业近年来也得到快速成长,但整体来看,中间体生产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实力有限,行业竞争激烈但处于无序状态。
目前一些国外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已经在积极实施进军中国的发展计划,尽管产品定位不同,但这对国内大大小小的医药中间体企业来说压力又更添一重
⑷ 国内有哪几家制药公司拿到了US-DMF
产品拿到US-DMF的应该挺多的。 但得到了GMP认证的应该不多,相比美国和德国等, 中国制药业也正在起步中,我们合作过的公司有印度的,也有中国的。印度也就三四家得到了GMP认证,国内我们合作的上海威智医药说他们预计明年初得到cGMP认证。
采纳哦
⑸ 广州南新制药
可能是六天工作制,待遇一般都保密。应该不会很差,如果差的公司一般在网上都会找到很多恶评的。
Ranbaxy作为率先开发中国市场和资源的印度公司,早在1990年便已进驻中国。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于1993年成立,1995年正式投产开始商业运作。南新的日常运作由兰伯西公司董事会指定的执行总经理管理,共7个董事会成员。目前南新公司的股份资本为750万美元,总投资1.75千万美元,雇员300人。如今广州南新已成为中国品牌企业,其主打产品悉复欢亦成为同类市场的领导性产品。
2001年公司销售额达1,130万美元。在该年中悉复欢输液的总销售额增长了13%,总销售数量增长了21%。 可福乐的总销售额及数量各增长了9.9%和20%(源自IMS Q3 2001的数据)。同时,在本年中,新药氟康唑输液,辛可分散片及氟赛得注射液均成功获得注册。富山龙,一种抗感染新药,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亦在日本富山获得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许可。
南新公司的全部生产设施通过中国卫生部的GMP认证,每年可生产250万瓶大输液,其它生产设施具有年生产2亿片剂、120万粒胶囊的生产能力。生产工厂占地5600平方米。2001年针剂片剂和大输液的产量都明显增加。大输液的日增长从13,000增至20,000,而针剂的产量从每日15,000小瓶增至20,000小瓶. 南新工厂亦获得许可向巴西出口悉复欢大输液。继乌克兰和俄国之后,巴西是第三个可以从中国进口药品的国家。尽管市场瞬息万变,南新公司持续关注着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新市场,并不断重新架构商业策略,从而增强着实力。
南新组织了一个独特的医药市场和销售队伍,在国内已开发了多达500间医院,并与超过20,000名医生保持着密切联系。?
⑹ 中国CRO公司都由哪些
CRO是指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
1、国内最大的CRO公司是泰格医药,主要业务是临床试验和注册申报。2012年上市。
2、其次还有北京远博CRO,广州博济,上海润东科若华等。
3、盖博医药信息咨询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4、美斯达(上海)医药开发有限公司。。
5、精鼎医药研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6、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
7、上海健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8、上海思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9、蓝钟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10、上海沃森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1、上海致广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12、上海沪云医药开发有限公司(沪云医药)。
(6)中国哪些公司和印度医药公司合作扩展阅读:
竞争优势
首先是外包服务综合化。CRO外包服务在全球可以涵盖医药研发的整个阶段。从新药研发到新药上市,大型跨国CRO企业都能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我国目前CRO整体行业刚刚起步,产业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本土CRO企业来说,未来如何打造完整的产业服务链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制药工业的技术创新能 力、推动我国尽快进入制药工业价值链的上游,更是为了满足我国医药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
其次是资质认证标准国际化。CRO作为全球制药工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在质量标准体系上不可避免地要与全球性的标准接轨。SFDA(2013年3月22日改名为CFDA)建立后,中国大力推进了GMP、GCP及GLP等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体系靠拢。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严格的质量体系相比,中国与它们之间还是有较大一段距离的。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新药研发的外包业务,如何在质量标准上达到西方国家的标准(如美国FDA的GLP标 准)也将是本土CRO企业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⑺ 中外合资医药企业有哪些
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
湖南康普制药有限公司
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与中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的合营企业,即两个以上不同国籍的投资者,根据《公司法》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共同投资设立,共同经营,共负盈亏,担当风险的有限责任公司。 (港、澳、台参照)
⑻ 与国外多肽产业有合作的国内企业有哪些
之前看过报道,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提到了成都圣诺生物,就多肽产业这块跟国外多肽同行业的密切合作,参加了很多届国际医药原料印度展览会(CPhI India)。你可以在网络资讯里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