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莫迪动员全国准备收集雨水,印度为何面临水资源匮乏难题
印度面临水资源匮乏的难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吧。
第一个原因就是近些年来印度人口增长的很快,十几亿人分配有限的水资源导致了水资源越来越不够用。虽然总体来说印度的水资源也算比较丰富,但是印度的人口也是在不断增加的,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儿加入到用水大军之中,使得印度的人均水资源分配越来越低,这也就让印度陷入了一个越来越深的泥潭中。如果印度再任由人口持续无节制的增长的话,那印度水资源匮乏的难题将会越来越大,人均水资源的分配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第四个原因就是印度居民的用水成本很低,导致了很多的印度人浪费水资源比较严重。由于种种原因,印度很多地区用水都是免费的,或者是在象征性的收取很低廉的一些费用。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的印度人没有养成一个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印度每年都会这个原因而浪费掉很多宝贵的水资源。所以,印度想依靠收集雨水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要从法律法规、居民习惯这些细节做起,也要合理的规划全国的水利设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印度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② 印度南部每年都会爆发干旱,为什么不将恒河水调过去缓解旱情
第一,政治因素。印度领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与大多数土地广袤国家一样,印度采取的也是联邦制政体各邦的自主权很大。水资源在印度非常重要,恒河沿岸的各邦绝对不会同意将宝贵的水资源调往南部各邦,即使是印度联邦政府也很难协调。
第四,恒河水在印度人眼里是很干净并且起着很大的作用的,而恒河水在当地又刚好是很神圣负有一定程的意义在内的,而刚好印度人当地信徒以及宗教多,所以政府若是真的调动恒河水,也很掀起一波大麻烦。所以正因如此。
③ 印度害怕中国控制水源 印度之所以怕中国,是不是因为
不是
印度的水资源量占世界总量的4%,而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同时,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极不均匀。
而印度国内相对缺乏大型的水利灌溉设施,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非常弱,再加上印度国内严重的水污染,使得印度部分地区已经产生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所以,印度十分重视国内的水资源调度。该国水利部于1980年提出,通过河流联网的方法把水资源从水量丰富的流域调往缺水流域,即“内河联网计划”。作为一个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其规模在世界上也无先例,据目前估计,通过流域内调水可以补充缺水地区水量12000~14000亿m⊃3;。
按照这一计划,印度水利部门拟将全国主要河流联成网络进行水量的统一调配,共修建37条引水主干渠道(总长约900km,配套水渠总长12500km)、32座拦河大坝和数百个蓄水库。计划由印度南部的半岛水系开发和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水系开发两大部分组成,最终再通过连接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将两大水系连为一体。
引自中国的水源非常少
④ 印度出现自然灾害后的救灾情况怎么样
印度灾害管理简介
资料来源: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
印度是世界上第七大国家,它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北与尼泊尔、不丹、锡金和中国比邻;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北与孟加拉国和缅甸接壤;南方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印度以大山和海洋为其特色。其北部被喜马拉雅山山脉环绕,向东蜿蜒进入印度洋,处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之间,它处于北纬8°4′和东经37°6′到北纬68°7′和东经97°25′之间,有陆地边境15,200公里,海岸线7,500公里,它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还有一群岛屿。全国大致分为北部高山区、南部高原区,中部平原和海岸岛屿四大地形区。印度南北长3 ,214公里,东西宽2, 977公里,由三大河流系统盆地(印度洋、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沙漠地区又分成两大部分。印度灾害管理颇具特色,现介绍如下:
一、 印度灾害管理概况
印度是世界上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频发飓风、旱灾、洪灾、地震、山体滑坡和雪崩等自然灾害。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决定了它对许多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
印度在国家、邦、县和区一级均有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印度宪法规定:印度实行联邦制,邦拥有很大的权力,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营救和赈灾工作由邦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联邦政府对邦政府的救灾工作进行支援。详细的救灾机制在《突发事件行动计划》中已作详细规定。《国家突发事件计划》现已正式下发。
印度有精心设计的飓风检测跟踪系统。该系统覆盖主要江河、进行洪灾预报和警报以及旱灾监察措施。减灾的长远规划和准备已列入印度发展的总体规划。科研投入主要用于开发灾害预报系统和警报系统,开发抗灾建筑技术和若干正在出现的系统。
多年来,一些特别减轻自然灾害的项目正在运转中,由于几个世纪以来国家面临种种自然灾害,地方社区已经发展出对付灾害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抗灾知识的大量积累是印度引以自豪的宝贵经验。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得到民间组织支持的社区就立即出动,协助国家对灾害有效管理。
国家正在制订规划,准备在下世纪对减灾的某些关键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包括将减灾内容纳入发展规划,包括建立有效的通信系统,使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保险,提高公众特别是农村地区公众的减灾意识,开展对私营部门的教育运动以及加强减灾的制度机制和国际合作等。
印度承诺采取措施实现国际减灾十年的目标。印度认为国家间的合作特别是亚洲地区对于有效地减灾和备灾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有必要进行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作为地区合作的一部分,印度已经主办了数次地区性国际会议。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都会举办世界减灾日活动,以激发公众的减灾意识,动员他们采取备灾措施。不久前,印度已经成为驻日本神户的亚洲减灾中心的成员国。
二、印度自然灾害概述
从宏观考察,对印度造成巨大破坏的灾害主要有洪灾、旱灾、飓风和地震等四大灾害。
1 、洪灾。洪灾频发在6至9月的雨季,大部分受灾地区是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印度河流域、恒河平原的恒河盆地,其他洪灾频发地区则是印度中部德干地区的纳尔马达河流域和塔普蒂河流域。印度每年有大约370万公里土地被淹,1998年灾害造成的损失达463亿卢比。
2 、旱灾。印度4亿公顷土地中的约有73.7%在每年受到旱灾影响,1987年印度遇到了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举国上下58-60%的农作区和2.85亿人受旱灾的影响。
3 、飓风。印度有7,5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每年要遭遇5-6次飓风袭击。飓风来袭时间为雨季前的5-6月和雨季后10至11月。从1891年-1991年的100年间从阿拉伯海形成117次飓风,孟加拉湾442次飓风。仅1999年飓风袭击造成了1万人丧生和15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4 、地震。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过去53年间,发生过4起里氏8级地震。
5 、山体滑坡。印度东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西高止山区频发山体滑坡。
三、印度灾害管理组织及对策
印度灾害管理组织体制颇具特色。在国家、邦、县和区一级均有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按印度联邦制规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营救和赈灾工作由邦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及整个管理以邦为主。遇到自然灾害时,有关邦政府的基本职责是负责采取营救、赈灾和安置。就有形资源、财政资源和其他补救措施而言,比如交通运输、灾情警报或粮食跨境调运等,则由中央政府进行支援。印度现行的国家一级、邦一级和县一级行政对策措施如下:
1 、国家级减灾组织机构
按照印度联邦体制,灾害管理主要由各邦政府负责。这不等于中央没有减灾机构。目前,印度有由内阁秘书领衔的灾害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涉及应对各种灾害的关键的部委。应对自然灾害是以农业部为主,其他各部密切配合。灾害发生后,受灾的邦将邀请中央政府的救灾小组(由若干部委组成)到现场进行灾情评估并提出援助建议。
2 、邦一级组织机构:邦一级备灾工作一般由赈灾和安置部或者财政部负责。邦一级也有邦政府首席秘书领衔的邦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所有有关部机构的领导人参加。
3 、县一级组织机构:县一级建立协调考察委员会,委员会由县财税局长主持,县政府所有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参加。
4 、突发事件行动计划:印度制定并下发了《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该计划敦促全国各地毫不迟疑地开展救灾工作。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印度每年要对《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都要进行修订,其中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提出的应付各种自然灾害的新对策,规定工作程序,明确各行政部门的关键职责等。在邦一级,邦赈灾专员(或财税局赈灾秘书)通过财税局长或者赈灾副专员负责指挥和控制赈灾工作,财税局长和赈灾副专员是县一级负责所有赈灾、协调、指挥和控制的主要人物。
5 、财政救济计划:有关自然灾害的救济与安置的财政开支计划是由印度政府任命的财政委员会负责制制订,该计划每年制订一次。比如:1995-2000年度的财政救助计划其中有一笔资金叫灾难救灾金(Calamity Relief Fund),该基金由首席秘书为首的邦级委员会负责管理,基金的规模则视该邦遭受灾害程度而定。联邦政府和邦政府每年救灾基金分担比例为3:1,1995年-2000年各邦灾害救济金的总额为630.427亿卢比,遇到灾害,邦政府可以自由动用这笔资金。
四、 灾害的预报和警报
飓风。印度气象局负责飓风的跟踪并将有关警报及时送达有关用户机构。印度通过INSAT卫星和10个飓风探测雷达站进行飓风探测。气象预报、警报将定期发给港口、渔业和航空部门。1977年由于缺乏飓风预报,安得拉沿海地区的飓风造成的死亡人口达1万人;而1990年该地区作了及时预报,飓风所造成死亡人数就不到1千人。
洪灾预报。中央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建有洪灾预报系统。该系统覆盖全国13个邦,63条大江大河,有157个预报站进行实时洪灾预报。仅1995年就共发出了8566个洪灾警报。预报洪灾时,使用了甚高频/高频(VHF/HF)微机无线通讯系统。
旱灾预报。印度气象局把整个印度划分为35个气象区,它每周发布雨情公报。公布雨量正常与否以及是否偏离正常的比例。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国60个大水库的水情监控及预报。小水库则由邦政府水利灌溉局负责监控。在印度气象局和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监控预报的基础上,印度专门成立了国家农作物气候观察小组,负责跟踪旱情。
地震预报。根据过去地震情况,印度已经绘就里氏5级以上地震(5-9级)的主要信息图。印度国家气象局在全国共有36个地震观察站。1993年马哈拉施特邦大地震后,印度制定了地震预报现代化计划。
五、备灾和减灾措施
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除沿袭过去行之有效的灾害管理的一套做法外,印度制定了系列灾前备灾计划和部门发展计划。印度还制定了飓风地震等灾后重建计划。
洪灾。洪灾减轻的办法吸收更多的抗洪救灾。1957-1995年,印度共投资400亿卢比筑新堤16,200公里,开凿灌溉渠道32,000公里,使4,700个村庄免受洪灾之苦。与此同时,修建多用度水坝,比如东印度的达莫达尔河谷,奥里萨邦的希拉库德水坝和苏特里杰河(象泉河)上的巴克拉水坝。达莫达尔河系统蓄水量高达18.67亿立方。
旱灾。印度十分重视调水的灌溉系统建设,正在发展传统的蓄水池塘和开发地下水资源。每年用于大中型灌溉设施的投资从每年7.5亿卢比提高到第8个五计划的250亿卢比,新增3800万水浇地。从1977-1978年起,印度实行了沙漠发展计划。该计划旨在控制土地沙漠化趋势。该计划涉及印度14个邦的149个县。与此同时,在7个邦36个县还实施地区抗旱计划。印度有1亿公里新开垦的耕地,现正在进行水土保持计划。旱灾造成大量的灾民和失业人口,印度出台了给农村贫困人员补贴工资的《就业保障计划》。该计划主要在受旱灾地区实施。
飓风。主要是帮助修建避风所,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以减轻飓风的袭击。1990-96年德拉邦滨海地区实施了飓风重建工程。该工程包括居民住宅和社会公共设施的重建,比如:修建道路和通信网络等。
地震。由于非工程式建筑,如传统土、石和结构住房在地震中大量倒塌,从1960年开始,印度在鲁尔基大学开始研究抗震建筑材料研究,印度科技部正与世界银行合作,进行地震仪表发展升级和印度半岛地区其他平行的地球物理研究,印度气象局、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印度测量局、印度地球物理测量局的其他一些学术研究团体等组织参加该研究项目。
六、长期减灾措施
为了改善灾害管理战略并从长远来提高国家减灾能力,印度采取如下各个方面的措施:
1. 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减灾意识和成功减灾管理的能力;
2. 认真总结各种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并以史为鉴,解决未来的灾害;
3. 长期减灾措施将聚焦于国际减灾十年的目标要求上;
4. 为达到长期减灾效果,应审查与不同地区灾害管理有关的发展计划,并把减灾内容列入规划之中;
5. 培养公众的防灾、备灾的减灾意识;
6. 实施减灾咨询、研究计划,提高对于有关减灾措施和减灾管理的了解;
7. 提出统一的专业化灾害管理战略;
8. 改进有效的灾害管理的预报、警报和通讯系统。
1993年12月起,实施了《中央部门自然灾害管理计划》(NDMP)。该计划目标旨在提高减灾、备灾和抗灾的能力,计划包括如下内容:(1)人力资源开发;(2)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开展的活动;(3)研究与咨询活动;(4)重大事件资料收集编辑;(5)加强自然灾害管理部门;(6)创建国家灾害管理中心和邦灾害管理分中心。
该计划已取得如下重大的进展:(1)1995年在新德里印度公共行政学院创建了国家灾害管理中心;(2)在印度25个邦中建立了16个培训研究所建立灾害管理分中心;(3)收集了岛塔尔卡希地震和拉图尔地震资料,对喀拉拉邦的山地滑坡、拉贾斯坦旱灾和安德拉邦飓风进行了研究;(4)编撰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行政系统培训手册;(5)举办了各种自然灾害管理的培训班、研讨会(6)印刷了45000本供儿童教育用的国际减灾读物。
七、 印度与国际减灾十年
印度一直遵循国际减灾十年的目标和宗旨办事,制订了印度国际减灾十年计划。1994年印度农业部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国际减灾会议,印度把每年10月的第二周的星期三定为"减灾日",国家和邦政府的培训机构和其他组织进行纪念活动。
1993年2月1-5日,印度主办了第四届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大会。
1994年3月30日-4月2日由南亚区域联盟发起由印度政府主办了"自然灾害研讨会"。
1994年5月农业部长率代表团参加了世界减灾会议。
1994年9月28日-29日,印度政府主办了"洪灾损失综合预防与管理研讨会(该会由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发起)。
印度最近已成为总部设在日本神户的亚洲减灾中心的会员国。
八、2020年展望
尽管印度采取了系列减灾措施,但是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的趋势尚无改善的迹象,人口的巨大压力,环境退化以及无计划的城市化是造成灾害频发的重大因素。为此,需要加快减灾的步伐。目前,印度计划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把减灾纳入发展规划;
开发有效的通信系统;
使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施灾害保险计划;
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和(特别在农村)开展宣传教育运动;
立法与法律支持;
动员私营部门积极参与减灾;
加强国家农业部国家灾害管理司制度机制,加强地区或双边的国际合作。
本文系根据印度农业部自然灾害管理司司长阿尼尔·辛格主笔的《印度1999年国家减灾》报告编译
⑤ 萨达尔萨罗瓦调水工程实施地理背景
摘要 印度纳尔默达河萨达尔萨罗瓦调水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每年从纳尔默达河约调350亿m3水到干渠和灌溉系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该河水资源。
⑥ 印度在水利方面实力强吗
水利对于印度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关系到赖以生存的农业,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减少贫困,保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印度的人口占世界1/6,淡水资源占世界1/25,土地面积占世界1/40,同时还养活着世界上1/20的牲畜,其中一半以上是牛。印度的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克纳河流域占印度土地面积的33%,但占有全国水资源的60%;西海岸占地面积只有全国的3%,但占了全国水资源的11%,其余64%的土地只有29%的水资源。
印度的淡水来源主要是降雨,加上北部喜马拉雅地区有限的雪水。印度全国降雨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不平衡。西部拉贾斯坦邦年降雨量只有约310毫米,东部梅加拉亚邦则超过11400毫米,全国平均年降雨量为1170毫米。全年降雨量中约85%都集中在4-5个月的时间内。全国3.29亿公顷的土地面积接受到的年降水量为4000立方千米。每年平均流淌在河流里的水量估计为1869立方千米,其中只有690立方千米的地表水可通过现有技术带来效益。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估计约为431.8立方千米。由此,印度每年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为1122立方千米。
印度水利的形势是严峻的:全国12%的土地,即4000万公顷的面积属于洪水多发地区;16%的土地,即5100万公顷的面积属于干旱地区。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形势下,人均可获得水量从1951年的5177立方米/年下降至2007年的1654立方米/年,预计到2025年会进一步降到1341立方米/年,而普遍认可的人均最低用水量是1700立方米/年。印度最极端的情况是2000年萨巴尔马蒂盆地人均只有308立方米/年。
印度水利部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对全国各门类用水需求做了预期估算,情况如下表:(单位:立方千米)
2010年
2025年
2050年
灌溉用水
688
910
1072
饮用用水
56
73
102
工业用水
12
23
63
能源用水
5
15
130
其他用水
52
72
80
合计
813
1093
1447
把印度水资源的家底与将来的需求对照一下,估计到2050年,印度30%的土地面积和16%的人口将出现水资源缺口。
印度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的急速降水。在短短15天内就能降下全年50%的雨量,河流中90%的水量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流走,即六月至九月。自古以来,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急剧变化,要么靠近河岸居住,要么想方设法对水进行精打细算的管理。印度过去的150年间在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做了巨大投资,出现了惊人的经济变化,曾经的干旱地区变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历史上有水的地区增长速度反而比较慢。灌溉区的贫困发生率大约是未灌溉地区的三分之一。印度人在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发展出了河岸文明的模式,直到19世纪,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蓄水池和地下小水窖来储存剩余的水,这只是在当地能够想出来的办法。
在印度可利用的1122立方千米水资源中,690立方千米是地表水,432立方千米是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利用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蓄水设施后才能实现。印度在修建了大大小小4525座水坝之后,人均蓄水才达到213立方米,许多其他国家则要多得多,如俄罗斯为6103立方米,澳大利亚为4733立方米,美国为1964立方米,中国为1111立方米。另外,印度只能存储30天的雨水,而发达国家干旱地区主要江河流域能储存900天的雨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喜马拉雅山西部冰川迅速融化,次大陆大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增大等原因,对于蓄水的需求将会增加。蓄水可以对增加的变数有所帮助。蓄水于江河、湖泊、土壤和地下蓄水层中是任何应变战略的关键一环,不论是对付旱灾还是涝灾。水坝的设计需要有内含的灵活性,在流域范围内既可以应对水多的时候,又可以应对水少的时候。其他的选项包括小规模的雨水储存,通常被称为收集雨水。收集雨水是一种古老的做法,但有效,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地下水一直是保证水源供应的基础。印度的淡水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下水,例如80-90%的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靠地下水。人们打了2000万口管井抽取地下水,用来灌溉的面积超过50%,占了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在耗电量方面也占了近30%。在农业邦地下水和电力消耗都比较高。地下水的使用量达到每年估计补充水量的70%至超过100%。在这些地方,地下蓄水层以每年0.2至0.5米的速度在减少。城市里的穷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供水商,他们大部分供应的是地下水,要价很高。工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用地下水来进行自我供应。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里的有毒元素越来越多,如氟,砷和盐分,已经有2500万人因氟中毒致残。已有17个邦200个县发现地下水被氟污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印度20个邦的7000万人有过量吸收氟的危险,另外有1000万人承受着地下水中含有过量砷的危险。
通过收集雨水,修建水坝,流域管理,修复故有水体,建设新的水利系统等,水利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大量修建小池塘小水窖来收集雨水可以增加水的供应量。中央政府地下水委员会的总体规划是动用2450亿卢比的经费给地下水补充36立方千米的雨水。但是目前还没有认真落实这项规划的行动。许多城市制定了新建建筑物必须安装回收雨水设施的规定,而农村地区还没有类似的办法。
地下水的可持续是一个核心问题。根据观察,对有水患平原浅层地下水的过度开发造成季风期河水返回到地层下的空间增大。疏导性地补充水源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弥补供需之间的差距。许多专家提出建议,通过跨河流连接的方式对冗余水量进行调配是个好办法,特别是在季风季节把水量过多河流里的水调到水少的地方去。估计可用于这种调配的水量有220立方千米。印度每年有747立方千米的水白白流到大海里去了,通过实施约30个跨河流连接项目把某个地方过多的水输送到某个缺水的地方去,应该是意义重大的。
农业是用水的第一大户。在使用的水中有2/3用在种粮食上了。一个人每天喝水2-4升,但所吃的粮食需要2000-5000升水才能种出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印度的粮食生产从现在的3.8亿吨,到2050年时也许要增长到4.2亿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加大灌溉农田的用水量,这会带来进一步的水源枯竭,水质下降,环境恶化,进而又影响到粮食安全。
印度进行的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取得了成功,但现在认识到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伤害,包括过度使用化肥、杀虫剂和水。
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有助于缩小水的缺口。扩大“滴水浇灌”的应用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可使水的净用量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作生产力的整套措施除其他外,还包括免耕种植,改善排水,开发良种,优化用肥,加强管理,改进方法,农作技术的创新等。比如开发出耐寒品种,在冬季种庄稼需要的水就少。在温室或遮荫大棚里种庄稼可以减少大田种地的水分蒸发,尽管这会增加成本。
在农业生产中有些低技术方法也会有帮助,如改进淡化海水的方法和低成本滴灌,以及成本低但较实惠的水投资项目。在印度不同形式的滴灌系统已经流行较长时间了,如东北部的竹竿滴灌,奥里萨邦等地的大陶罐和多孔盆等。约50年前引进的压力喷头灌溉对农业现代化贡献良多,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滴灌可节水25%-60%,还可增产60%。滴灌非常适合于园艺作物。喷头灌溉适用于地势起伏的农田,可节水25%-33%。目前在印度6900万公顷灌溉面积中,采用滴灌的只有50万公顷,喷灌的只有70万公顷。
节约用水的措施应该推广使用。有些措施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流量表可以监测出实际抽取了多少地下水,这对地下水紧张地区的工业用水大户能起到监督作用。产业界使用弹簧阀门、感应器等设备可以减少用水量,带来经济回报。“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一项战略就是水的循环利用和二次使用,这主要是指非饮用水。在控制洪水方面,增加流域体系的蓄洪能力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城市缺水一直是让印度头疼的一个问题。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印度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做到全天全时供水。大小城市平均下来每天供水时间仅2.9小时。城市水的成本回收效益太差仍然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的供水和卫生工作不会产生足够的收入来偿付其运行和维护费用。从自来水供应服务中只能赚回46%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在首都德里,对水进行加工处理和供应的成本是每立方米9-10卢比,而市民交的水费是每立方米0.35卢比,还不到成本的4%。实际上主要的费用还不是提供清洁水,而是从排污系统中收回用过的污水并进行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污水处理才是真正难做的事情。印度对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的量还不到7%,每天有约7000万升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了当地的河流湖泊。
印度在独立之前,灌溉部门是能够为政府赚取净收入的,现在政府甚至不得不为维持这一基础设施而开支。水利部门在财政上缺乏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有(1)糟糕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2)不适当的关税水平和扭曲的收费结构;(3)较高的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4)冗员;(5)无收入水的数量很大。印度特大城市里的水利人员配置远远高于国际上做得最好的城市,即在发达国家每1000个水点配2-3名职工,在发展中国家每1000个水点配4-8名职工。
水利的管理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在印度大多数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中,地方上的管理失当是一个重大弊端。如同在电力方面的情况,在供水方面因流失和浪费现象而付出了沉重代价:全国供水总量中流失的水占30-50%。以德里市政当局情况为例,除泄露流失的水达40%外还承担着15%的偷用水。全国平均只有24%的自来水有水表计量。在城市地区,由于下水道淤塞或抽水站不能正常工作,未经处理的污水经常溢出排水渠。在农村地区有些手动水泵坏了几个月而没人修理。在许多城市里,由于下水道淤塞、保养不善、抽水站经常停电等原因,产生的废水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到处理设施中进行处理。农村许多灌溉沟渠就是在田野上简单地挖掘出来的,大量的水根本流不到需要浇灌的庄稼那里。
管理水的部门多,需要协调好。印度中央政府对水的管理有好几个部门负责。农村的饮用水由农村发展部负责,城镇饮用水由城市发展部负责,地表水和地下水由水利部负责。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门的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计划进行整合,形成一致的办法。农村发展部制定的收集雨水、水流域开发的各种计划要与水利部和负责提供饮用水的各政府部门协商后才能实施。不同部委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各种方案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成立的国家旱作区管理局作为全国统一的机构在5个不同部委之间起协同作用,制定了提高8500万公顷非灌溉农田产量的计划。而在大多数邦里,都存在制定政策、管理资金和经济职能交叉重叠或分工不当的问题。印度出台的国家水利政策强调应该以综合协调的方式开发和管理水利。
在用水方面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由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因此获得水应该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最好是无偿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在许多地方,水越来越珍贵,把用水作为一种权利只会使情况更糟,对水权收费是有效用水的一条理想途径。这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印度,许多地方因为水而引发了各种冲突。无论如何,社会正在接近一个不再把水当作免费物资的时代,水有可能会被作为可以贸易的货物。从长远来看,水权贸易有助于改善对水的管理。有些国家的实践表明,水权贸易帮助农民抵抗了干旱,促进了创新,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增加了投资。
印度水利面临着一个令人担忧的未来。国家水利委员会已经表明,水利的形势总体上是不平衡不稳定的,这种危机在一些流域已经显现,到2050年,印度对水的需求量将超过能够供应的量,现在约15%的含水层情况危急,在未来的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60%。全国约15%的粮食生产依靠开采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最需要考虑的严重问题是怎样才能够,而且是必须把全国许多地区的用水需求降低到可以供应得上的程度。这一艰巨的又无法回避的任务需要使用者和供应者之间进行密切合作,例如成立授权的含水层用户协会。
正确的政策可以产生更好的用水效益,减少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带来的用水压力。需要努力取得进展的方面包括:(1)统筹协调与水利管理政策相关的部门(如农业)以及土地使用政策;(2)确保实行更为一致的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原则;(3)减少带来水利问题的补贴。减少能源补贴就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政策措施。目前这项政策使农民可以用很少的成本抽取地下水。再好的水资源管理也会被电力和水利补贴打消积极性。削减这种补贴有利于阻止农民用几乎免费的电力抽取便宜的但宝贵的水源过分地浇地。取消补贴的事拖得越久,地下水就越少;给的补贴越多,就越难以改变这种做法。现在印度农民对电力补贴的依赖性很大,大幅削减补贴会让他们受不了,因此政治上还不可行。这需要多方面来应对这个问题,如改进供电质量,对农民用电适当定价,制定一套“有效补贴”的方法等。
政府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印度政府新近拟定的国家水利计划确定了5项目标:(1)建立广泛全面的水利资源数据库;(2)促进国家和国民节水,保水,增水的行动;(3)高度关注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地区;(4)把水的利用效率提高20%;(5)提高流域一级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为了实现提高用水效率20%的目标,政府还准备采取鼓励循环利用水、开发水利技术的激励措施;制定城市供水系统效率、水利审计指南;审查财政和分配政策;开展先期研究。然而政府不是唯一的利益攸关者,也不是唯一需要为管理水利做决策的人。保证水安全的战略需要政府、投资人、非政府组织、工业和农业以及城市里水的用户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有印度学者呼吁说,技术、环境、社会、法规的变化都影响着水利的发展。因此政府迫切需要与各利益攸关者进行对话和沟通,并开展一场运动,让农民参与进来,使他们了解水利的现状,困难,前途,政策,任务,后果等。印度也许需要一种把各种方法措施综合起来的解决方案,包括改变亿万农民、工人和生活用水用户的行为习惯。
从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的雪水河: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巴特那的恒河: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自古就有挖井的习惯(台阶井):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现在城乡许多地方仍然这么取水: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