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陀在哪个古印度城市出生
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相传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佛陀示现完成无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佛陀修行的程序和仪式都很繁琐、艰幸,修行者要明白苦、行、集、道“四圣谛”,做到“十善业道”,结下“十二因缘”,经过六度、六波罗蜜,成为大慈大悲的佛。
迦毗罗卫国是古印度后期吠陀时期中一个富裕的小国,释迦牟尼的祖国,位于今日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区域内,与摩揭陀(Magadha)、跋蹉(Vatsa)、憍萨罗(Kosala)和阿盘提(Avanti)为邻。疆土不足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王宫周围只有十公里。由于国内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在强邻间一直保持独立。
Ⅱ 印度佛陀的故乡
尼泊尔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Ⅲ 佛陀在哪里出生
佛陀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相当于今天的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东北。
Ⅳ 释迦牟尼的家乡,究竟是在印度,还是尼泊尔
释迦牟尼的家乡是尼泊尔。今天对释迦牟尼的家乡这个问题说法不一。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是尼泊尔。按照佛经中所说,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梦白象入怀而成孕;临产前,按当地的习俗要回娘家分娩,但摩耶夫人走到半路,在蓝毗尼园就生下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最终弃家出走,修道成佛,创立了佛教。因此家乡就是尼泊尔。
远在公元前6世纪,尼泊尔地区就有许多古国和城邦存在。古代释迦牟尼,就是这个时期出生于尼泊尔地区迦毘罗卫国。从这些方面说明释迦牟尼的家乡在尼泊尔,而不是印度。注重史实的研究。
Ⅳ 释迦牟尼佛诞生地,成道地,涅槃地是哪个地方
其出生地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位于现在尼泊尔的蒂莱,太子的母亲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路经蓝毗尼园的时候,诞下了释迦太子。
后太子出四门,见到生、老、病、死四事,生起了出家求道的心,而后舍离王位出家修行;其成道地是:古印度的菩提伽耶,位于现在印度的巴特那。
涅槃地点:拘尸那迦的沙罗双树林中,在沙罗双树下示现涅槃,位于现在印度的卡西亚。
(5)印度佛陀在哪里扩展阅读:
思想纲领,佛陀的思想学说,通常归纳为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人生一切的苦,归结成“五阴盛苦”,五阴(五蕴)是有情身心的总称,因其和合的存在而有苦,身心和合相续又分析为蕴、处、界三方面:心理方面的五蕴;生理方面的六处;物理方面的六界,这一切是无常、无我、苦。
集谛:集是苦的构成因素。苦是因为爱欲而有的,爱是“顾恋过去”、“欣求未来”、“耽着现在”;爱又以对自我(常乐的我)的爱着为根本,又染着外界的一切,欲爱的活动──业,有善恶的,也有苦乐的,这也导致了苦。
灭谛:灭是苦的彻底解脱。因为苦的根源是爱欲,所以“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就能“究竟苦边”,也就是涅槃,涅槃即苦与集的消散。
道谛:道是苦灭之道。指正确的修行方法——八正道,这总括了一切实践,佛讲的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与五力、七觉支等修行方法,都不出于八正道。
佛陀学说的关注点是人的身心,一切围绕着“苦”来展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四谛中,“苦”、“集”属于他的认识论,“灭”属于理想论,“道”属于方法论,而贯穿所有的是“缘起”,即缘起的苦生、缘起的苦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释迦牟尼
Ⅵ 佛陀为何出生在印度
佛陀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而不是印度。
佛陀(释迦牟尼)出生于蓝毗尼园,蓝毗尼园地处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上,今属尼泊尔国西部省鲁潘德希(Rupandehi)县境内管辖,南邻印度国北方邦。
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即将分娩,于是她启程返回娘家,佛陀(释迦牟尼)出生后7天,摩耶夫人即去世。
佛陀(释迦牟尼)由姨母抚养成人,29岁时,佛陀(释迦牟尼)放弃优裕的生活,离开王城,出家修行,经过6年的修炼,创立了佛教,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圣人。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悉达多。
佛陀释迦诞生多有神话:他从兜率天下凡,摩耶梦见白象投胎;他从摩耶右胁生下,空中涌泉,一凉一温浇灌母子;他站立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相士进宫预言他将来成佛等等。
佛陀静坐约一个月 (期间有二商人供养麸蜜)后开始游行。
Ⅶ 佛陀出生地迦毘罗卫国,位于地球的哪个纬度和经度
迦毗罗卫国的遗址目前还有争议
说法一:位于今尼泊尔南部的提罗拉科特。
说法二:位于今印度北方邦北部,距尼泊尔边境1公里处的庇浦拉瓦。
这两处遗址都离佛陀的出生地蓝毗尼不远,有可能都是迦毗罗卫国的城址。
蓝毗尼(Lumpinī),梵语可爱之意。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它处于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在鲁潘德希县境内,距加德满都360公里。
蓝毗尼的经纬度是:27°28′53″N ;83°16′33″E
Ⅷ 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在哪里
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在蓝毗尼园,位于现在尼泊尔的蒂莱。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8)印度佛陀在哪里扩展阅读:
释迦牟尼的思想:佛陀的思想学说,通常归纳为四谛:苦、集、灭、道。
1、苦谛:人生一切的苦,归结成“五阴盛苦”。五阴(五蕴)是有情身心的总称,因其和合的存在而有苦。身心和合相续又分析为蕴、处、界三方面:心理方面的五蕴;生理方面的六处;物理方面的六界。这一切是无常、无我、苦。
2、集谛:集是苦的构成因素。苦是因为爱欲而有的,爱是“顾恋过去”、“欣求未来”、“耽着现在”;爱又以对自我(常乐的我)的爱着为根本,又染着外界的一切。欲爱的活动──业,有善恶的,也有苦乐的,这也导致了苦。
3、灭谛:灭是苦的彻底解脱。因为苦的根源是爱欲,所以“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就能“究竟苦边” ,也就是涅槃,涅槃即苦与集的消散。
4、道谛:道是苦灭之道。指正确的修行方法——八正道,这总括了一切实践。佛讲的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与五力、七觉支等修行方法,都不出于八正道。
Ⅸ 佛陀的出生地
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
佛陀出生在尼泊尔蓝毗尼花园的无忧树下。太子出生后,回到了迦毗罗卫城,并在这里成长一直到17岁逾城出家。
Ⅹ 释迦牟尼是哪个国家
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
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 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
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 (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
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1、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2、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3、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
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