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经济情况如何为什么
印度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并有望在未来 10 至 15 年内成为经济强国之一,这得益于其强大的民主和牢固的伙伴关系。按当前价格计算,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卢比。根据 2021-22 财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临时估计,22 财年第一季度为 512.3 亿千万卢比(6949.3 亿美元)。
根据经济事务部报告中公布的数据,22 财年第一季度,印度的产出同比增长 20.1%,恢复了 20 财年第一季度大流行前产出的 90% 以上。印度的实际总增加值 (GVA) 在 22 财年第一季度也同比增长 18.8%,恢复了其相应的大流行前水平(20 财年第一季度)的 92% 以上。此外,在 21 财年,印度的经常账户盈余占 GDP 的 0.9%。经济复苏的增长是由于政府继续努力加快公民的疫苗接种覆盖率,这也为进一步振兴工业活动提供了乐观的前景。
㈡ 印度总理莫迪称“印度目标在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当地经济形势如何
印度的经济形势如下:
1.该国的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
2.疫情形势相对好转带来了消费动力;
3.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收获大量廉价能源。
虽然印度经常做出一些迷惑性的行为,但它毕竟是世界总人口数排名第二的国家,拥有一个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疫情对于印度的冲击是空前的,许多制造业企业因此而倒闭,大量人口失业。不过随着疫苗的推广,以及大量确诊人数带来的高抗体阳性率,印度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群体免疫”。
作为一个南亚国家,印度因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所以吸引了很多国际企业在这里投资建厂。疫情的冲击让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面临倒闭,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大型企业的恢复速度甚至超出了预期。迫于生计很多印度人都重新投入到工作岗位,这让该国的经济得以暂时恢复元气。
你认为莫迪的目标究竟是画饼还是确有其事呢?
㈢ 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依靠的是什么
印度作为我国的邻国,最近几年,印度经济发展迅速,那么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依靠的是什么?
首先,经济改革。特别是,自莫迪总理就职以来,大力推动了经济改革,出台了废钞令和恢复印度制造业等政策。印度政府效仿英国和美国,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很少干预市场,使得印度经济快速增长。
最后,印度加大基础设的投入。印度的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大城市经常在高峰时段停电,城市污水系统老化以及交通落后的情况,这些方面需要充分改进。尽管这是印度的软肋,但印度政府正在作出改变。印度政府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几年前,印度政府希望参与高铁项目,日本公司中标,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高铁项目目前进展缓慢。但也可以看出,印度政府正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GDP增长。
㈣ 印度的经济怎样改善就会有所发展
三、
南部整体是高原,南印度经济更好。但地形和气候决定了南印度都是单点城市的繁荣。要不是沿海狭小平地上的港口城市,要不就是内陆高原的盆地城市。南印度的人口也比北印度少很多。
㈤ 印度的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什么
提起印度,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歌舞,咖喱和神油。印度作为一个南亚地区的大国,其经济体两还是不小的。之所以印度的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增长,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新德里地区的电子科技非常发达,而且这些企业都是印度的龙头奇特。其次就是印度的旅游业还是非常发达的,所以带动着印度的服务行业也开始快速发展。最后就是印度的制药业和石油加工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势头也是不小的。这三者基本上是印度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依靠和依赖了。
最后就是印度的制药行业和石油加工行业,近几年发展势头也是非常厉害的。从《我不是药神》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的制药业的力量。而且实际上印度的制药业也的确非常发达,许多生产药品的大厂都选择印度作为代工厂。其次还有印度的石油加工业,印度的石油加工业也非常发达,毕竟印度紧挨着印度洋,有大量对海底石油进行开采的技术和需求。
㈥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着,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㈦ 印度经济真实水平远超你想象,印度最大的经济短板或浮出水面
印度跟中国一样,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因为跟中国的国情非常相似,所以很多印度人认为,印度的经济,也能像中国那么辉煌。为此印度大量地吸引外资,想要把印度制造,推到中国制造那样的高度。
印度也意识到,制造业才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国家稳定的保证。因为发达的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印度经济的发展。
曾经有一家美国知名的金融网站《Zeohedge》表示,印度正在面临着严重的财政赤字。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主要在三个地方能够体现出来。
第一,印度许多企业都背负着巨额的债务
印度企业背负的债务,已经破坏了企业的收支平衡。虽然前期让经济的增长率达到了一个理想的效果。但是实际上,印度企业最后的利润少之又少。
第二,印度外汇的储备也是令人堪忧
印度目前的外汇储备只有4007亿美元。这样的储备量,印度根本经不起任何的金融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印度国内的资金,将会大量的流失。
第三,印度的银行都要靠变卖资产维持运营了
外媒曾经报道过,印度银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都已经把自身的资产卖掉了。原因是为了应付企业的债务和不良贷款。变卖资产还不一定能保证银行的运营,因此银行也在计划筹资方案。
印度经济的短板也开始浮出水面了。印度市场,已经被中国制造占据,印度制造几乎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这听起来好像是中国夺走了印度的生存之路,但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的。如果崛起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印度制造。相信他们也不会手下留情。
对此各位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㈧ 印度目前的经济情况如何
印度目前的经济情况如何?其实我们判断印度的经济情况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官方公布的数据获取,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不管怎么说,印度第二季度GDP的暴跌都预示其经济状况不好,当然这还是他官方公布的数据,具体真实情况是否含有水分尚不得知,不过通过对它们每日疫情增长的严峻形势,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印度的经济情况完全取决于对疫情的控制,这就像带病工作,不仅没有效益还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首先要控制疫情,而控制疫情是需要经济实力的,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具体实力如何,还没有经过检验,这就像是一次大考,及格了才有资格谈论经济发展和恢复,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一个不拿人的性命当事的国家,经济再发达也是没有人性的。
对于印度来说,真实情况只有它们自己最清楚,而对于我们来说,处于人道主义当然希望他们的经济不受疫情影响,但是具体还要看他们自己的感受,只能默默地为他们祝福吧!希望他们能尽快控制疫情,重新上路,开启新的大国梦。
㈨ 印度殖民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160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按着荷兰、法国也先后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发了印英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初期,印度的传统棉纺织品凭借织工的技艺、低廉的工资行销欧洲,带回了源源不断的金银。但工业革命后,英国纺织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很快扭转了局势,击败了印度本土棉纱布匹,造成了印度传统纺织业的破产、印度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大幅倒退,印度彻底沦为一个原材料出口国。殖民者在通过地主作为中间人向农民征税的扎明达尔(Zamindar)制度不但没有提供合适的激励,还造就了大批挥霍财富的地主,印度农业水平方面日益滞后。出口经济以茶、麻加工为代表的主要工业部门都掌握在英国资本家手中,产品也出口英国。印度本土资本则重建了新式的棉纺织业,铁路网也快速扩张,但二者都高度依赖英国进口的机器、技术;工业对机械制造业的需求没能催发近代印度本土机械工业的萌芽。
㈩ 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