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把历史刻在哪里

印度人把历史刻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8-31 17:17:26

‘壹’ 印度的历史地理位置都包括哪些

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历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其北之喜马拉雅山、西北的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将其与欧亚大陆孑然隔开,但其东北为中国,北面为中亚,西北为西亚,又与古代各文明均有联系。

‘贰’ 古代印度历史的列表

古印度历史简述

多种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统一的文明进程

自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发现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学者们讲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从吠陀时代开始的,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上游发现了哈拉巴遗址,1924年,他们又在下游发现了摩亨佐·达罗遗址。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处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传来的消息震动了当时全世界的学术界,因为这些遗址的文明程度不仅令人吃惊,而且使人们发现,吠陀文明简直是一个黑暗的大倒退时代。

文明的规模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遗址,两城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其居民数各自约有35.000人。两城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都城。以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类似的大大小小的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要大得多。显然,这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时代。如果说苏美尔文明还能从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的话,那么,印度河文明则连个神话传说的影子也没有。好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它,使这些在地下长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也使我们能够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况。

文明的特点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农业是当时的重要生产部门,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此外还有椰枣、果树、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乡。居民也从事畜牧业,驯养的动物有牛、猪、狗、驴等。家禽和鱼类也食用。

手工业比较发达。除青铜器外,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技术,且热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还会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较高水平,如纺锤和纺轮在话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染缸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纺织品的染色技术。陶器的坯由陶轮制成,再由陶窑烧制。陶窑设计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烧到顶层。陶制品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精品。此外,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如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首饰,既有金银制品,也有象牙和宝石制品。印章是其特产,章上刻有文字和图案,文字约有四、五百个符号,这是进入文明的标志,但这些文字现在还没有释读通。

商业也很活跃。遗址中发现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东西,如印章在两河流域也有发现,同样,两河流域的圆形印章和金属制品在这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与两河流域有商业贸易往来。学者们认为,这种远程贸易是由海路进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图案。此外,遗址中还有石制的称锤,并有二进法和十进法,这说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这个网址继续看,有七页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叁’ 为什么说印度人没有历史

印度历史的史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这段时期的可靠史料极度匮乏。
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视对于历史的记载;印度人没有构造起一种有效的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制度。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Biruni)评论说:“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皇帝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要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代之以讲故事。”伯拉尼的话是非常接近于事实的。在印度不存在类似其他国家的相对可靠的官方史书,却存在着大量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许多历史事件就混在这些东西里面流传下来。所以关于古印度历史的史料,必须从各种来源中搜集,有时甚至要到文学和自然科学着作中去考证古代印度的历史事件。

‘肆’ 为什么“印度人的历史是中国人,阿拉伯人写的”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哈拉帕文明,这个时间比中国的夏朝要早,中国的夏朝是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
(印度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的分布区域)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哈拉帕文明突然衰落,哈拉帕文明为什么会突然之间消失?历史学家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自然灾害导致的,有人认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方来了一批印欧语系人种,哈拉帕文明遭到破坏。这些印欧语系人种就是早期的雅利安人,而哈拉帕文明的创造者就是今天的达罗毗荼人。
(图为今天的印度明星爱斯维雅·莱,看今天印度的人长相似乎是北方的白种人雅利安人与南方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儿)
(今天印度明星戴安娜·海登)
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都有文字,并且这些文字还被破译了,唯独哈拉帕文明的文字无法破译,因为哈拉帕的印章文字不与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任何民族的语言相关,是典型的孤立语,无法破译。
(哈拉帕文化的文字)
这样一来,印度的在公元前1500以前的历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只能依靠考古学。
公元前1500年以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吠陀文明,佛教就是诞生在这一历史时期,但是呢,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样没有文献资料,而是依靠传说材料,传说材料倒是挺丰富的。
(吠陀文化时期的印度)
佛教产生以前,印度的历史主要依靠四部吠陀——梨俱吠陀(Rig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夜柔吠陀(Yajui 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加上梵书(Brahmana)和奥义书(Upanishad),一共就6本书,而且这6本书是哲学加文学着作,不是历史学着作。因为印度没有史料,所以这些传说材料就变成了史料。所以有很多中国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史记》里记载的三皇五帝、尧、舜、禹,甚至是夏朝的历史,国际学术界不承认,而印度吠陀文明的研究却完全依靠传说材料,因为印度没有历史材料,只有传说材料。
佛教产生以后,大量的佛教经典成为研究公元前6世纪前后印度历史的重要材料,佛教经典同样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料。
印度人为什么不喜欢写历史书?因为印度人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宗教观念十分的强,只有空间观念,没有时间观念,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线性的,而是有很深的轮回观念。认为反正历史是不断毁灭的,为什么要记录呢?
(佛陀在两棵娑罗树间入涅盘)
在古代印度,掌握文化的是雅利安人,他们认为文字是记录神的事情的,而人类的历史根本不值得一提。婆罗门教和佛教对历史记录非常的不感兴趣,对探讨高深的哲学问题则非常的感兴趣,印度的佛教很少对宗教人物和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记载。
那么有人会问,中世纪的基督教也喜欢探讨宗教问题,但是为什么也喜欢记录历史呢?因为中东、两河流域的宗教与印度的宗教不一样,基督教有末日审判,有时间观念,而印度的宗教是轮回,轮回就是循环,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线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喜欢记录历史,而印度的印度教、佛教世界则不喜欢记录历史。
直到公元前7世纪,印度的历史还是处于朦胧状态,没有确切的年代记录,也没有比较系统而切实的政治史资料,后来为什么渐渐清晰了呢?因为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开始与两河流域和中国的文明开始发生系统的接触。所以说公元7世纪以后,印度的历史都是希腊人、波斯人、中国人写的。
(希腊人、波斯人与印度发生系统性接触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亚历山大东征)
当然中国人写印度的历史主要是从西汉开始的,这个时间点在张骞通使西域以后,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只关心与中国相关的印度历史,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魏晋南北朝,中国人开始了解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并且设法去印度取经,中国文人喜欢写历史,每到印度的一个地方,就把当地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于是这些材料,成为研究中世纪印度史的重要资料。
例如印度笈多王朝(320年—540年)时期的历史,主要依靠法显的《佛国记》,中国东晋名僧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法显把历经15年30余国的印度见闻写出《佛国记》,成为今天研究印度笈多王朝超日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佛国记》又名《法显传》)
还有就是后来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戒日帝国时期的重要资料,而且是研究这一时期,中亚和印度的第一手资料。
(戒日王朝时期的印度,图中很多地名都有中文名字,中国人也比较熟悉,如曲女城、那烂陀)
正因为印度的历史有很多是汉文写的,所以中国人不懂梵语、波斯文、阿拉伯文,也可以研究印度的历史,这就是为什么晚清民国时期很多着名学者都是研究印度史的专家,发表了印度史的论文。当然如果想变成重量级学者,得懂梵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

‘伍’ 古印度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产

古代印度文化的突出之处是强烈的宗教意识及其影响。佛教是古印度人为当代世界留下的最大历史遗产。此外,文学上传下来两部着名史诗:《摩珂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文字(梵文)和建筑艺术富有特色。数学知识方面有卓越贡献。
从文字来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古印度居民就创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毁灭后,落后的雅利安人只有口头相传的作品。再次出现文字约在列国时代之初,流传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铭文。阿育王铭文所用的文字有两种:一为婆罗谜文,可能源于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卢文,可能源于阿拉美亚人的字母。去卢文后来逐渐失传,而婆罗谜文在公元7世纪时发展成梵文,这种文字由47个字母构成,在词根和语法结构上与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古波斯语相似,在语言学上属印欧语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写作材料是铁笔和经过处理的树皮,直到17世纪时,还存在这种木质的纸。

古印度最古的文学作品是《吠陀》,其产生最古、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有1028首诗歌,以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所以《吠陀》不单纯是宗教经典作品。古印度最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前者长达10万颂,后者约有2.4万颂,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的长诗。《摩诃婆罗多》有18篇,主要内容是说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斗争的故事。双方经过许多曲折的斗争,最后不得不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战争据说卷入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是居楼王一支全部战死,般度王一支取得胜利。相传这部长诗的作者是毗耶娑,实际上是很多代民间诗人逐渐积累并编集起来的。它的基本内容在公元前5世纪已大体形成,而最后定本是在公元4世纪。《罗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节是:居萨罗国的十车王之子罗摩,因遭继母陷害,与妻子悉达在森林隐居14年。后魔王罗婆把悉达劫到楞伽岛,即斯里兰卡,罗摩在神猴的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出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相传此诗的作者是蚁垤,实际上此诗也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逐渐编成的。两部史诗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有哲学、宗教、法学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东、向南扩张的一些情况。尤为可贵的是,它贯穿着对正义善良的深切同情,对奸诈残暴等丑恶行为的无情揭露和谴责,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

古印度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大都保存在《五卷书》、《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经》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经》流行最广,主要记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这里的民间故事都经过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会为佛陀,以宣扬佛教的教义,但它仍保留了不少优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这些故事鄙视奸诈,同情善良,寓意深刻,爱憎分明。这些伸张正义的作品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全书有550个故事,其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

从建筑艺术看,吠陀时代与列国时代基本上是木质结构,这些建筑物现已荡然无存。阿育王时,开始用砖石建筑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砖建成,以后又扩大,并砌上一层石块。该佛塔呈半圆形,直经约30余米,顶端为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层叠着的伞形柱,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该佛塔周围有环形道路,并绕以栅栏和四个大门,四个大门都布满了以佛教题材为中心的精致雕刻。

前面提到的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这些高达15米的石柱,最重的达50吨左右,除奔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头外,最着名的是萨尔纳兹大石柱,其柱头的四个背对背蹲踞着的狮子,栩栩如生,雄劲有力,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造型艺术中的重大成就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石窟艺术,其中最着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公元7世纪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烟绝迹,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共29个石窟。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结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之一。据说唐玄奘到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变成壮丽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古印度艺术也融入一些古希腊的风格,如公元1—3世纪的乾陀罗艺术(因艺术标本大都出自乾陀罗而得名),佛和菩萨的石像刚健丰满,体态潇洒,服饰褶皱分明。总之,古印度的艺术基本上是佛教艺术,婆罗门教艺术则比较少见,如前所述,这大概与婆罗门教不立偶像,不建神庙有关。不过,婆罗门教的那些多手多眼的怪神对佛教艺术也有影响,如后来的“千手佛”和“千眼佛”等造型。

古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医学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在天文学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观察天象。早在吠陀时代,他们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将五星与日月并称为七曜。把月亮所经过的星座划分为28宿,称之为“月宫”。但他们认为,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他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额用每隔五年加一闰月的方法来弥补。关于季节的划分,除我们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还有热时、雨时、寒时的三分法,以及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着名的天文历法着作《太阳悉檀多》,此书已有时间测量,分到点。此书也是重要的数学着作之一。

说到数学,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发明了十个数字符号(0是以黑点表示)和定位记数法。这种记数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后又经阿拉伯人对十个数字略加修改后传到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计数法”。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世纪的《准绳经》中,已有许多几何学知识。《太阳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数表。

在医学方面,《阿闼婆吠陀》中已记载了77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当然,这些记载也夹杂着巫术谜信。最着名的医学着作是《舍罗迦本集》和《妙闻本集》。相传舍罗迦是迦腻色迦的御医,2世纪人,他的书被誉为医学网络全书,探讨了诊断、疾病预后和疾病分类问题,并把营养、睡眠与节食视为维护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素。书中提到的药物有500种。妙闻稍晚于舍罗迦,他的书内容比较广泛,除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外,还研究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症达1120种。尤其是在外科手术上有相当高的水平,书中记有120种外科器具,并有拨除白内瘴、除疝气、治疗膀胱结石、剖腹产等手术方法,所记药物多达760种。这两本书今天仍有实用价值。

‘陆’ 古代中国人最早使用刻痕计数的证据是甲骨文,那么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刻痕计数的证据是什么印度出土哪些

刻痕计数最早不是印度,
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一个岩洞中发现的一件文物。这件文物出土于南非和斯威士兰之间的列朋波山脉,因而被叫做列朋波骨。这块骨头是狒狒的一块小腿骨,这本身并不奇特,激起考古学家兴趣的是骨头上的29道刻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刻痕是计数符号,骨片的主人当时用它来记录某个东西的数量。不过,究竟是什么东西就不得而知了。
南非金伯利的麦克格雷戈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彼得·博蒙特(Peter Beaumont)指出,列朋波骨让人想起日历棍,纳米比亚的有些族落至今仍然用日历棍来记录度过的日子。实际上,29非常接近阴历月份的天数。列朋波骨的年代后来确定约为公元前3.5万年。不管它的确切用途是什么,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数学文物。
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计数棍。1937年,一位考古学家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维亚发现了一根有刻痕的狼骨。骨头上一共有55道刻痕,每5道刻痕一组。一般认为这根狼骨的年代约为3万年以前。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伊桑戈(Ishango)附近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的一根计数棍,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兴趣。这根骨头被称为伊桑戈骨,它和列朋波骨一样,也是狒狒的一块小腿骨,整根骨头上面按顺序刻着纹印。不过,伊桑戈骨上的刻痕要复杂得多,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数。
伊桑戈骨上的刻痕分为三列,每列又分为若干组。中间一列先是三个刻痕组成的一组刻痕,紧接着是六个刻痕的一组,然后又是四个刻痕的一组,紧接着是八个刻痕的一组(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刻痕数各自乘以2);接着是十个刻痕的一组,然后是五个刻痕的一组(第一组除以2)。这一列的刻痕似乎说明骨头的拥有者知道乘法和除法。
左边一列和右边一列的刻痕都分成了四组,每组皆为奇数,两边所有的数字加起来是60。左边一列的所有数字(11,13,17,19)都是质数,即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的数字。而右边一列的所有数字(11,21,19,9)都遵循10±1和20±1的规则。伊桑戈骨大约出现在两万年前。

‘柒’ 为什么古印度人都不喜欢记录自己的历史

古代印度基本处于割据状态,很难作一部完整的史书,而且印度没有如中国一样将文学看得很重,而是将宗教放在首位,于是现在反观印度所谓的“史书”,大多都是神话性质的,在国际上,一般将印度称呼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国家”,即便现在,印度的语言也是五花八门,连文字都不统一。

‘捌’ 印度历史地理的位置包括哪里

印度历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其北是喜马拉雅山,西北的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将其与欧亚大陆孑然隔开,但其东北为中国,北面为中亚,西北为西亚。

‘玖’ 印度人文历史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

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国家之名。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政治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没有)。所以没有什么印度民族。

印度地区古代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本土文字和语言。

所以印度地区今天除了方言外,统一的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者输入的英语

‘拾’ 古代印度为什么没有的记录下自己的历史

除了中国,世界其他国家就没有完备的官方历史。
至于印度,被其他民族来来去去的征服过不知道多少遍了,自然是没有什么历史。就像被我们征服掉的什么西夏呀之类的,只能从我们的历史里去看,自己的文化都断了。
至于我们,有元和清的异族,但是文化上还是与我们同化了,自己归到我们的历史里了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把历史刻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骂印尼 浏览:300
意大利2000gs美白针怎么样 浏览:414
印尼指纹怎么算有效 浏览: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浏览:735
越南红旗的名称叫什么 浏览:843
伊朗的盟友国是哪个国家 浏览:472
意大利u型扣是什么 浏览:770
意大利美术专业哪个好 浏览:439
意大利哪里包多 浏览:164
我住在英国很久了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35
在哪里能买到印度榴莲 浏览:274
英国穷人都在什么地方 浏览:695
印尼35rb是多少钱 浏览:859
印尼什么牌子的奶粉最好 浏览:915
英国伦敦的小学生怎么上学 浏览:496
电脑版穿越火线越南服如何改模型 浏览:341
哈利波特英国有多少魔法师 浏览:446
意大利哪个银行卡最好 浏览:343
印度加入什么联盟 浏览:793
印度恒河价格多少 浏览: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