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经济特点
印度从经济上来说是世界第七大经济的名义GDP和第三大的购买力平价(PPP)。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义)排名第139 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2,134美元和第122位,在经过1991年的经济自由化,印度每年实现6-7%的平均GDP的增长。自2014年以来,除2017年外,印度经济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经济体。
印度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服务业之一,自2001年以来年增长率超过9%,占2012 - 13年GDP的57%。印度已成为IT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软件服务的主要出口国,2017财年的收入为1540亿美元。这是印度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 IT行业仍然是印度最大的私营部门雇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创业中心,2018 - 19年间有超过3,100家技术初创企业。印度汽车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工业之一,2013 - 14年度年产量为2148万辆(主要是两轮和三轮)。 2015年,印度拥有价值6000亿美元的零售市场,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
‘贰’ 印度经济结构的特征
印度经济结构不均衡
在“全球经济失衡”成为热门话题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外有颇多人认为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多,这是印度经济相对于中国经济的一大优势。
此说流传之广,以至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6年12月15日借来华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机到中国社科院演讲时,也不忘向中国听众推销印度模式,要求中国“以印为师”扩大消费:“今天中国的GDP约有一半贡献给了投资和为世界其他国家生产净出口,仅有剩下的一半可用于消费,去年中国的消费仅占GDP的38%,但2004年印度的居民消费占到其GDP的60%。”
印度官方声称,印度拥有3亿中产阶层,这种说法也被中国某些学者用作论据抨击中国经济社会的“缺陷”。
然而,且不提储蓄和投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积累和投资能力方能赶超发达国家,也不说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经常项目顺差是一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要素之一,鉴于印度社会存在的极度绝对贫困和社会不公,印度自夸的内需主导经济增长模式成色几何?究竟能否与中国相比?殊堪质疑。
贫困人口
印度贫困人口比重2000年仍高达28.6%,是中国1998年同一指标(4.6%)的6.2倍,也明显高于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邻国斯里兰卡,其中乡村贫困人口比重为30.2%,城市贫困人口比重为24.7%。
印度首富、印度最大上市公司信实工业(Reliance Instries)老板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2007年便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4名,以前居住在孟买14层私宅“海风”犹嫌不足,又斥巨资为自己建造173米高私宅“安蒂拉”,总楼层面积超过法国凡尔赛宫,仆人多达600多名。
与此相对应,根据印度住房和城市扶贫部专门负责调查全国城市贫民窟人口的专家委员会调查,2001年印度全国城市贫民窟人口为7526万人,到2011年底预计将达9306万人,10年增加1780万人,其中,首都新德里贫民窟人口将达316万人,比2001年增加85万人;全国金融中心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贫民窟人口将达1815万人,居全国各邦之首。
绝对贫困和收入分配失衡已经严重损害了印度大众的基本生存条件。2006年,印度全部人口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比世界平均水平(14%)高近一半。而且,越南、尼日尔爾利亚等国虽然贫困人口比重高于印度,但全部人口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印度,充分暴露了印度在收入分配、社会公正和维护国民基本生活方面的缺陷。
由于以下原因,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上述贫困、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人口营养不良状况难以发生重大改善:其一是印度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但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 2002~2007年农业年均增长率仅有2.5%,2009/2010财年增长率更只有0.2%。
其二是土改不深入彻底,土地占有关系仍然严重不平等,不仅妨碍农村和农业生产发展,更直接严重损害改善收入分配、社会公正和维护国民基本生活。须知每一个大地主必然对应着一批无地农民,而“无地则反”是农业社会的规律。
中产阶层
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层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者,其发布的标准是: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的家庭即算是中产阶层家庭。按此标准衡量,2001年印度已有6000万个家庭跃升为中产阶层家庭,以一家五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层3亿人。
按2000年汇率折算,人民币1元约合5.6482印度卢比,五口之家年均税后收入5975~26557元便可算中产阶层家庭,换言之,人均税后年收入达到人民币1195元即可算作印度中产阶层家庭。而在2001年同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59.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366.4元,若按印度标准衡量,估计中国95%以上的居民都可算作中产阶层了。到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0.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760.6元。
测度亚太区域中产阶层的统一标准中影响较大的是亚洲开发银行2010年度《亚太关键指标》(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Pacific)报告拟定的亚太地区中产阶层(middle class)标准,该报告将亚太区域中产阶层界定为日均消费2~20美元(按2005年购买力平价折算)者。根据该机构计算,2005年中国人口62.68%列入这一群体,印度这一群体仅占总人口的25.05%,与乌兹别克斯坦、老挝、尼泊尔、孟加拉国名列该机构测算的亚太区域21国中中产阶层人口比重最低的五国。
进一步考察按这个标准测算的中产阶层内部构成,中国的构成也优于印度。与中国相比,无论是按照绝对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还是占中产阶层总人数比重衡量,印度中产阶层都是划入中下(日均消费2~4美元)阶层者多,划入“中中”(日均消费4~10美元)和“中上”(日均消费10~20美元)阶层者少。
收入水平过低极大地限制了印度居民的消费能力,使之无法为很大一部分(即使不是绝大部分)现代制造业产品提供足够规模的消费市场。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2006年中国人均住户最终消费支出为651美元,印度为374美元,相当于中国的57%;世界平均为3486美元(2005年数据),低收入国家为279美元,高收入国家为17238美元。
按照亚行测算,就作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最重要消费者群体的中产阶层而言,2005年中印这两个群体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消费额分别为6412.5亿美元和1724.6亿美元。
正是依靠较高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不仅绝对规模大大高于印度,增长率也很快。
收入分配
从现有统计数据看,中国基尼系数高于印度,2004年中印两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7和0.37。按国际标准衡量,印度基尼系数落在0.3~0.4的收入分配相对合理区间,中国基尼系数落在超过0.4的收入分配显着失衡区间。2006年,中国基尼系数进一步提高到0.496,2007年略有下降至0.48,仍然处于收入分配显着失衡的高位。
但鉴于印度政府体系从来不以精干高效而着称,现实生活中的众多明显迹象令人不能不怀疑印度收入分配是否果真比中国更公平。
以富豪人数及其资产而论,中国经济总量倍于印度,但中国亿万富豪人数直到2009年才超过印度,亿万富豪群体资产总值2009年仍然少于印度,中国首富资产更只有印度首富的1/5。
《福布斯》富豪榜显示,2009年中国亿万富豪人数从24位增至79位,印度则从27位增至52位;中国富豪榜前100名资产净值由上年的894亿美元增至1700亿美元,印度前100名富豪净资产总和则有2760亿美元,增幅逾50%。中国首富王传福净资产为58亿美元,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净资产则高达320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同样多的消费支出,中国消费支出对国内产业的拉动效果要高于印度。
‘叁’ 印度共和国的经济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有稻米、小麦、牛奶、油料、甘蔗、茶叶、棉花和黄麻等。全国耕地面积约1. 6亿公顷,人均0. 17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牛、山羊、绵羊、水牛头数居世界第一。印度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万公顷,覆盖率为16%。印度的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制造、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行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印度目前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宝制品、棉纱及棉织品、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石油制品、皮革、海产品、铁矿砂及矿产品等。此外,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印度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铁路是印度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80%的客运量和60%的货运量,全国日平均客运量逾6000万人次,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1卢比=100派士。
‘肆’ 印度在1991年经济改革之前实施的经济模式是不是和苏联一样
与苏联不一样。由于印度原先与苏联关系密切,其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确实学习了苏联的经验,带有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色彩,比如计划的成份较高、对外开放程度很低等。但不能说与苏联的模式一样,应看作一种资本主义混合经济。
‘伍’ 印度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7年),印度经济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系。若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GDP计
算(2007年估计为1.09万亿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经济增长名列第二,2006/07财政年度的GDP增长达
9.4%。不过,印度人口庞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计数字)仅为$4,182(以PPP计算)或$964(名义人均收入)。 世界银行也将印度界定为低收入经济体。
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简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印度凭借信息技术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发展成为全球企业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后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制药、生物科技、电讯、造船、航空和旅游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庞大。
从英国独立后,印度奉行社会主义的经济路线,严格限制私营公司、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不过,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开放市场,实施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纵然面对政治争议,印度政府逐步将公营机构私营化,以及开放部分行业予以私营和外资参与。
印度面对的经济问题来自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严重的贫富悬殊。贫穷仍是印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官方估计,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属于贫困人口。
‘陆’ 请比较下中印的经济模式
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到19世纪,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对中国的殖民渗透,中国与印度及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 日本于1950 年代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出于对西方国家的“敌意”而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 中国在1979年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经济奇迹。印度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10多年里,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贫困,即财富的创造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而分配至多只能解决公平问题,绝对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大致 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印度在刚开始改革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改革仅 8 年,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贫困,但西方国家的崛起则制造了世界性的贫困。在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发生在其国内的阶级分化与收入分配对于资本的过度倾斜,及由此而产生的贫困,而且还看到由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与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世界性贫困增长,从而使整个世界日益被分化为发达的工业化富国与不发达的发展中穷国。或许有人认为美洲是例外,但是在美洲发生的现象与其说是殖民还不如说是移民,因此即使在西方学者的很多着作中,也从不把美洲作为西方的殖民地看待,他们称美洲为西方的衍生国家。 正是有了这种本质上区别,所以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从开始就具有和平性而非掠夺性,并将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做出更积极的贡献。也表明各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及文化遗产可以不尽相同,但是实现经济增长、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和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则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它们都是 “人口年轻”国家,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它们拥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可以让世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而不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它们将为世界创造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新兴市场。 中国和印度为何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印度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中国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所有制改革,这项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始自农村,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推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印度在改革前就存在数量众多的私人企业,因此其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贸易限制,1992年开始真正的自由化改革。1991年印度的平均关税为83%,到1998年降低了30%以上。从1992年改革开放至今,印度的 GDP翻了一番多,人均GDP提高了近 4 倍。 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存在着相当显着的差别。中国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印度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这是因为两国面临完全不同的初始条件。 中国的初始条件有:劳动几乎无限可供给、内需严重不足、企业和企业家的高度稀缺而不能把国内储蓄有效地转化成为生产性的资本来增加国民财富和居民收入。这决定了中国只能采取出口导向和大规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模式。 印度的初始条件有:比中国更好的企业制度和金融体系、劳动力素质不高(文盲率40%以上)、基础设施非常糟糕、政府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只能选择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由于印度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不作为,决定了印度制造业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中国和印度都处在国际分工的底端,区别在于中国处在国际制造业分工的底端,印度处在国际软件业分工的底端。世界银行2005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表明,在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名列首位的并不是制度、技术和金融体制等软性因素,恰好是人们通常都认为并不重要的基础设施,这点中国优于印度。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不同,中国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1990年时,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7%、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GDP的比重为42%、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3%、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到2003年,这些数据变化为15%、52%、39%和33%,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12.3%、11.7%和8.8%。 印度则部分地采取直接从农业生产国转向以服务为基础的道路。 1990年时,其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工业占GDP的比重为28%、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1%。 2003年的产出结构相应地变化为22%、27%、16%和51%,其各大产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则分别为2.7%、6.0%、6.5%和7.9%。 导致中印两国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投资环境决定了中国要比印度更适合发展制造业。中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因为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源于商品和服务税,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所得税、利得税、资本收益税和国际贸易税,支出主要用于国内外债务利息的支付,大致要占到其支出总额的30%左右(2003年)。另外两国地方政府的行为也大不相同。 中国的总体商业环境比印度好。在中国创办企业需41天,印度要花89天。中国财产登记注册要32天,印度要67天。中国处理破产企业所需时间平均为2.4年,印度则需10年。 中国的劳动力总体素质优于印度。2003年中国小学教育的总入学率116%、中学67%、高等教育13%,印度分别为99%、50%、11%。中国2002年成人的识字率男性为 95%、女性为 87%,青年识字率男性和女性均为 99%,印度的数据为 68%、45%,以及80%和65%。正是这种差异使中国适合发展制造业,印度则选择了服务业。
记得采纳啊
‘柒’ 印度的社会与经济体制是什么啊
印度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但贫富悬殊很大!
‘捌’ 古印度的社会经济模式是怎样的
古印度在社会经济中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但农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印度农村以农业经济为主,兼有畜牧业和渔猎。
‘玖’ 印度的经济类型
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
‘拾’ 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