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教从什么时候诞生的

印度教从什么时候诞生的

发布时间:2022-09-01 21:32:07

⑴ 印度的成立时间是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

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着,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⑵ 印度历史为什么会产生很多本土宗教

印度宗教繁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一般认为,印度宗教肇始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开始的吠陀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吠陀教是印度宗教的滥觞。但根据考古和印度教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不能无视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这一时期。实际上,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中的诸多因素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系,而与吠陀文明却牵扯不大。可以肯定,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时期的吠陀教信仰同是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印度宗教史的上限时期应该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而非吠陀文明时期。

就历史分期而言,将整个印度宗教史分为五个时期比较科学。第一个时期为“初期”,开始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上限时间,即公元前3000年前后,结束于印度列国时期,即佛教、耆那教产生的公元前6世纪前后。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产生和前期发展阶段:首先,印度教的两大源头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时期的吠陀教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达到了各自相对成熟的阶段。其次,这两大源头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开始由独立发展走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道路,从而形成婆罗门教,使印度次大陆上的宗教具有了某种“统一”形式。第三,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得到确立并强化,逐渐走向反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为佛教、耆那教及其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环境。

“初期”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至公元前1500年前后)、吠陀文明时期(公元前1500年前后至公元前1000年前后)和婆罗门教文明时期(公元前1000年前后至公元前6世纪前后)[2]。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印度宗教产生并逐渐形成,其信仰主体是印度土着人,通常认为是现在居住在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的祖先。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当时的宗教状况,但从考古发掘物和遗迹可以断定当时的宗教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色:其一,当时似乎盛行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人们崇拜石头、树木和兽类等,认为它们是善良的或邪恶的精灵的依附物,具有灵性和某种能力甚至神力。这充分表现在印度河印章上,印章上“反复出现的公牛形象和怪诞多头或身首相异的动物形象几乎可以肯定是宗教象征。”[3]在印度河印章上,牛的种类最多,有公牛、牛、水牛和野牛等,这说明牛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一般。印度教徒对牛的特别眷顾、视牛为神的宗教习俗也许与这时期的信仰不无联系。其二,对“女神”的崇拜似乎很流行。在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大量的赤陶质“女神”像。这些造像臀部宽大,乳房饱满,戴有很多饰品。这是早期印度人理想中的女性美形象,并为后人甚至现代印度人所推崇。印度河印章上也有不少女人像,其中有个图像是从一个女人的肚子里长出一颗植物,很可能是崇拜象征丰产的大地女神。这种对“女神”崇拜的现象与后来印度教的萨克蒂崇拜(Sakti,即性力崇拜)在基本概念上似乎是一样的,即相信女性的生殖能力是万物的本源。这很可能就是性力崇拜的最早源头。其三,与“女神”崇拜有某种对应性质的“林伽”(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是当时的一种非常明显的宗教习俗。考古学家除在文明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酷似湿婆林伽的石头断片外,还发现了一个用石灰石雕刻的不完整的男性躯干像,其身体扭曲的姿势使人联想起印度教湿婆大神的造像。该雕像的两腿连接处有一个颇大的空洞,这说明它曾有过一个竖起的巨大的阴茎。这些表明,当时林伽崇拜已经存在,而且为后世的印度教文明所继承下来。其四,湿婆神崇拜已经存在。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一个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似乎正在修炼瑜伽或禅定,形象具有后来印度教神像的风采。该修行者有一个正面和两个侧面的三面看得见的脸,头上戴着硕大的牛角形头饰,给整个形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彩,使人想起湿婆大神的瑜伽行者形象和三头形标记。修行者的宝座周围围绕着不同的动物,这与湿婆大神的“百兽之王”或“兽主”的称号也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已经比较成熟,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吠陀文明时期的宗教习惯上被称为吠陀教,其主人是从南俄欧亚草原上迁徙而来的雅利安人,史称印度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大批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化、人口增多而物质资源匮乏引起内乱等原因,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逐渐衰落;遭到雅利安人侵略后,这一文明更是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印度雅利安人文明即吠陀文明由此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也让位于吠陀教,成为非主流信仰即民间土着人的信仰。吠陀教有两大特点:第一,多神崇拜,有泛神倾向。从某种角度说,吠陀教的圣典《梨俱吠陀》实际上就是一部颂神诗歌集。对雅利安人而言,几乎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都是神。这些神要么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太阳神苏利耶、火神阿耆尼等,要么是社会现象的写照,如人间军事统帅神话化的战神兼雷神因陀罗、人间统治者神话化的神王伐楼那、人间暴君神话化的天国野猪楼陀罗、人类父母神话化的阴阳对偶神天空神提奥和大地女神普利提维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神话化的体现。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相比,吠陀教的神灵信仰基本上已经成熟,绝大多数神灵有了相对稳定的说法,他们的名称、职责以及优缺点等都很清楚,信徒们(雅利安人)也已知道向他们献什么和求什么。仅从对单个神灵的信仰上来说,这近乎一种现代的信仰模式。第二,盛行祭祀之风。有证据显示,雅利安人的祭祀之风由来已久,在进入印度前就有此习俗。到印度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这一习俗得到发扬光大,祭神和献祭规模盛大,被用于多种活动中,如颂神献祭、财产再分配、国王灌顶、生老病死及婚丧嫁娶等等。雅利安人把祭祀活动看作是部落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和标志,尤其是部落首领或国王可以通过祭祀活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进而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对婆罗门祭司而言,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呼风唤雨”、“与神灵对话”,由此获得所有人包括国王、贵族等重要人物的肯定和崇拜,并且得到“布施”,成为富有的有产者。

婆罗门教文明时期的宗教自然是婆罗门教[4]。经过吠陀文明时期的碰撞和冲突之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即当时的民间土着人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这一时期逐渐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罗门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吠陀”中的前“三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主要是吠陀教的,而第四吠陀《阿达婆吠陀》则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的。不过,在“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中,特别是在“奥义书”中,两者就完全合而为一了。在这一时期,后世印度教的主要信仰如“梵我同一”论、“业报轮回”论和“精神解脱”论等已经形成,种姓制度和人生四行期说已经成熟,三大主神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种姓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婆罗门教的 “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形成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根据三大纲领的规定,“吠陀”经典是最神圣的,是最高神赐予人世的启示和真言;但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才能研究这些经典,也只有他们才有传授这些神启和真言的资格和权利。“祭祀”是万能的,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但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才能做祭司,他们通过祭祀仪式与神沟通,以实现主祭者的目的。在四种姓中,婆罗门种姓由大神的口生出,是最圣洁的种姓,“是人间的神”[5]。因此,就三大纲领的实质而论,“婆罗门至上”是核心,“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是为“婆罗门至上”服务的。�

印度宗教史的第二个时期即“古代时期”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结束于公元7世纪前后,前后经历一千多年。这一时期包括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割据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至7世纪)。

列国时代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代。据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记载,当时有十六大国[6],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恒河流域逐渐取代印度河流域,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继过渡到国家阶段,城市和国家普遍兴起。这时期,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三大纲领走向腐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引发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大变革。顺应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罗门教的思潮相继出现,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景象应运而生。与中国的“百家争鸣”相似,当时印度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怀着拯救社会拯救人类的宏大志向,积极进取,努力寻求正确的人生之路。不过,两者又有着质的差别,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国的百家则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身处第二第三种姓,印度的刹帝利和吠舍两大种姓对这种变化是抱着接受和欢迎的态度的,这是婆罗门教失势和佛教、耆那教等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公元前4世纪初期,孔雀王朝诞生[7]。这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南抵佩内尔河。这对印度宗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印度次大陆在宗教、文化方面第一次实现了某种统一。在这一时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迅速向南向西传播,与当地文化融合,扎下根来。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重视佛教,推崇佛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佛教发生了分裂,进入部派佛教阶段。不过,统治者采取的是宗教兼容政策,在佛教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印度教、耆那教等并没有受到排斥。由于过于偏重苦行,耆那教有所发展,但速度不快。对印度教来说,这是一个反思的时期,体现其重要教义的两大史诗开始产生。在史诗中,婆罗门一改“婆罗门至上”的宣传手法,对刹帝利种姓歌功颂德,希望以此获得国王、贵族等的支持,伺机复兴婆罗门教。另外,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瓦尔纳制”逐渐演化成为“贾蒂制”,亚种姓大量出现。

孔雀王朝以后,印度次大陆步入割据时代。在这一时期,诸国并起,王朝更迭频繁,巽加王朝、甘婆王朝、萨塔瓦哈纳王朝、羯陵伽、西萨特拉普和贵霜王朝等是先后出现的比较着名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的信奉婆罗门教,如巽加王朝和萨塔瓦哈纳王朝等,有的信奉佛教,如贵霜王朝等。不过,绝大多统治者采取的是宗教宽容政策,他们在偏重一教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宗教。总体说来,婆罗门教在这一时期有所抬头,夺回了不少失地。其经典两大史诗最终形成,宗教法规《摩奴法论》等产生并成书,正统六派哲学也已基本定型。婆罗门教由纯粹的婆罗门种姓的宗教逐渐变成了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高等种姓的共同宗教,实力大大增强。佛教虽然失去了全国性的地位,但在南印度和西北印度等地区仍受到统治者推崇。在这一时期,受婆罗门教等印度本土思想的影响,印度佛教开始过渡到大乘佛教阶段,向“印度教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其统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这一时期是婆罗门教复兴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它为中世纪印度教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佛教在这一时期继续自己的“印度教化”进程,为进一步“融入”印度教做准备;同时,佛教开始了学院式佛教和民间佛教相脱离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佛学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佛教学者和大和尚等越来越脱离普通信众。

印度的中世纪与欧洲的中世纪不尽相同[8],始于公元7世纪,终于18世纪中期[9],也是印度宗教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印度佛教消亡;锡克教产生;婆罗门教演变成为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其“往世书”形成、三大教派定型;伊斯兰教进入并成为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根据印度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笔者把这一时期分成前中世纪和后中世纪两个时期,分界线是公元13世纪初(1206年),即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成立的时间。

在前中世纪时期,印度次大陆实际上分成了两个部分:北方遭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持续侵略,结果是伊斯兰教进入了印度,伊斯兰教政权在印度建立起来。在南印度,印度教帕克蒂运动[10]兴起,运动主体主要是下层首陀罗种姓群体;运动目的有二,一是反对在南印度统治上层有一定实力的佛教和耆那教势力,二是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特别是争取虔信印度教神灵和进入寺庙膜拜神灵的权利。由于婆罗门种姓在南印度实力较弱,他们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由此,在高种姓和低种姓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和耆那教节节败退,南印度逐渐为婆罗门教所占领。这时期,印度教出现了几个伟大的改革家,如商揭罗师徒和罗摩奴等,他们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内容后对印度教进行了革新,使印度教由婆罗门教阶段正式过渡到印度教阶段。佛教在北印度的遭遇更为不幸,遭到了伊斯兰教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此外,自7世纪始,印度佛教开始密教化进程,与印度教的某些派别更为接近,印度教色彩更为浓厚;同时,佛学与普通信众的距离也更为扩大。这样,至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在伊斯兰教侵略者的重创下,开始在印度次大陆销声匿迹,为印度教所吸纳,融入印度教,回归母体。

到了后中世纪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成为印度次大陆上最有影响的两大宗教。德里苏丹国及其后继者莫卧儿王朝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将领土伊斯兰化是其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统治者以武力、政权和税收等作为工具强力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在伊斯兰教苏非派大师们的努力下,苏非运动在民间以和平手段在这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种宗教之间的冲突,为双方的融合与和平相处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成功。这时期印度教帕克蒂运动也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开展起来,出现了更多的宗教家,如摩陀伐、瓦拉帕、耆坦亚、苏尔达斯、罗摩难陀、杜勒西达斯、格比尔达斯等等。与前中世纪时期不同的是,与伊斯兰教抗衡、保护印度教地盘成为这一时期印度教帕克蒂运动的第一大任务。这些印度教大师不仅使印度教成功地抗衡了伊斯兰教,还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使印度教具有了更为“现代”的内容,为印度教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同是在这一时期,原为印度教帕克蒂运动派别之一的那纳克派脱颖而出,形成锡克教,那纳克师尊成为其第一任祖师。自第六任祖师哈尔·哥宾德开始,迫于社会现实的压力,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锡克教逐渐走上了尚武的道路。

17世纪初期,基督教文明被西方商人引入印度。一百多年以后,即18世纪中期开始,这一文明开始了大规模的枪炮攻势(以1757年的普拉希战役为起点),印度文明和印度宗教面临着新的威胁。自此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的时期是印度宗教发展史上的第四个时期,即“近现代时期”。应该指出的是,经过数百年的斗争和融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基本上适应了共生共存的社会环境。再者,佛教早已消亡,耆那教业已式微,在这几百年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近现代印度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颇具特色的南亚伊斯兰教文化。由此,印度教文明和南亚伊斯兰教文明共同面对来自西方的威胁,两教信徒在与西方的抗争中多次用一种声音说话,用一种姿态表达印度的不满。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并肩战斗,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大起义失败以后,英国女王成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以后的近一百年里,印度诸宗教在共同争取印度独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印度教先后出现了罗姆·摩罕·罗易、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罗摩克里希那、辨喜、提拉克、奥罗宾多·高士、甘地、泰戈尔等大师,他们与时俱进,对印度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使之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新时期的宗教。伊斯兰教同样出现了不少宗教哲学大师,莫卧儿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对伊斯兰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之后又出现了赛义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尔等人,他们为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之获得了新生。从此,印度教和南亚伊斯兰教与普通信徒的距离更为接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一时期前半期,在兰季特·辛格的领导下,政教合一的锡克教国家在旁遮普地区盛极一时。19世纪中期,英国占领旁遮普,锡克教国家灭亡。但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宗教,锡克教继续发展,仍然是旁遮普地区最大的宗教。

1947年,印度获得了完全独立,但印巴分治却给次大陆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害。原来的印度宗教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个国家:印度教和锡克教主要在印度发展;伊斯兰教在三个国家并行发展,但以巴基斯坦为中心。就地域层面来看,各种宗教的印度次大陆特色或南亚色彩丝毫不减,相互间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虽时有争斗,但各方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功地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联系了起来,成为社会建设的原动力之一。这是印度宗教在当代时期的基本状况。

综上所述,印度宗教史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 初期的印度宗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纪)�

二、 古代的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

三、 中世纪的印度宗教(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四、近现代的印度宗教(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五、当代的印度宗教(20世纪中期以后)

⑶ 印度教形成的原因、内容和特征

印度教能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并成为印度教更深一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特殊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这样境界的灵魂避开了这种轮回而达到超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 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个人的亲戚或祖先也许已经再生为一匹马或一只蜘蛛。从哈拉帕时代以来,牛得到特别的尊敬,这是由于它们的基本用途及母牛产奶造成的创造和母性象征。公牛自然象征着耐力和男子汉气魄(与地中海文化一样),母牛则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征温柔。但对印度教来说,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任何生物都是显示神的存在的伟大生命链条上的一环。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种姓外,所有人都特别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于宗教献祭仪式上。 进入吠陀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万神殿已由三位一体的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他们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随着印度教继续合并地区性及民间宗教神祇和传统,出现了五花八门、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为难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头神,是湿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头;象征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学识女神娑罗室伐底;黑天;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财富及世俗功绩女神;还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时母)或杜尔迦(又叫难近母),都是湿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较阴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时称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湿婆一样,人们,尤其是妇女,也祈求她的帮助。 湿婆成了最广受崇拜的大神。在人们心目中,他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收获之神、丰饶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实行者)的主神。他还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们与其他宗教的类似神祇并列,包括代表苦难(钉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恒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为祈求生命复活的手段;献祭的遭难者将生命让给他人,或献出生命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认这一观念,因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个当然部分,并通过湿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庆祝它。印度教,婆罗门教综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诞生的一个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西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祇,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 黑风洞是印度教的朝拜圣地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8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⑷ 四大古国的产生时间,地理位置,产生流域和文明成就分别是什么

1、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左右,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两岸,前3200年左右上下埃及统一,一度强大,代表建筑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但衰亡的也早,公元前343年,被波斯所灭。

2、古巴比伦:公元前3000年左右,位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巴比伦统一两河流域,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后又做空中花园,公元前729年,被亚述人所灭。

3、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位于印度河恒河流域,经历过多个王朝,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灭亡。

4、中国:公元前2070年,位于黄河长江流域,一直延续至今。

(4)印度教从什么时候诞生的扩展阅读:

文明成就:

一、两河文明

1、世界最早的人类文明——两河城邦文明(6500年前~60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文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城市——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8000年~1万年前);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8000年~1万年前)。

4、世界最早的冶炼实践——两河流域城邦金银矿石冶炼实验(7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两河流域城邦青铜冶炼术(6000年前)。

二、古埃及

1、世界最早的统一王朝/帝国——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51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数学——古埃及数学(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几何——古埃及几何(5000年前)。

4、世界最早的专用书写工具——芦苇笔、莎草纸(5000年前)

三、古印度

1、印度数字。

2、世界最早的日心说——出自《阿利耶毗陀论》(公元499年成品)。

3、世界最早的系统宗教——印度教(4000年前,与犹太教并列)。

四、中国

1、世界最早的铜冶炼技术——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冶炼黄铜(6700年前;4675±135B.C.)。

2、世界最早的农业——江西万年县万年仙人洞遗址驯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1.2万年前)。

3、世界最早的造船技术——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8000年前)。

4、世界最早的酿酒技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果酒沉淀物(9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骨笛(9000~8600年前)。

⑸ 关于古印度 的宗教

最早是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信奉原始宗教,从残留的痕迹可推断为自然及丰产力崇拜
从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开始,信奉婆罗门教,着重咒语和祭仪,典籍为《吠陀经》
公元前6世纪起开始进入思想的战国时代,各种质疑婆罗门教权威之思想先后出现(即所谓的六师外道),佛教在公元前380年左右创立,佛灭百年后经过数次结集,确立中心思想,公元前280年左右、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阿育王统一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弘扬佛法,至此成为印度主要宗教。
但到了公元四、五世纪,婆罗门教经过改革,重新抬头,加之统治北印及中印笈多王朝的大力赞助,出现了印度文化上的古典时代,与此同时,佛教出现经院化、梵语化倾向,虽然诸多大哲学家都出自这个时代,但佛教逐渐与民众产生疏离。
公元8世纪,印度教哲学天才商羯罗横空出世,在组织和哲学理念上革除了原始的婆罗门教不如佛教的种种弊端、缺陷,佛教在印度教的反攻前已经没有优势。戒日王(就是玄奘时期的印度霸主)之时,佛教已经出现密教倾向,之后更是越发严重,因而更加与民众基础脱离,佛教的精英集中在北方几个大寺如那烂陀寺中,但民间对佛教的崇信已经日益薄弱。由于波罗王朝的保护,佛教仍在东印一带偏安了五百年。
公元10——12世纪,来自北方的伊斯兰入侵者进入印度次大陆,对所有的异教寺院烧杀抢掠,几个佛教中心在此过程中荡然无存,佛教徒也从印度本土灭绝。
公元15世纪中叶,印度被来自中亚的莫卧儿王朝征服。
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之后,对宗教的态度几近变迁。初期大力推广伊斯兰教,并对其他信仰者征收苛捐杂税,但到了第三位皇帝即阿克巴大帝开始转为宗教宽容政策。此政策到了奥兰则布时期(17世纪中期)再度彻底扭转,对印度教徒及其他宗教横加迫害,但后期帝国力量衰微,加之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教牢固的民众基础(特别是在莫卧儿帝国难以控制的南印)并没有遭到彻底损害。

⑹ 印度锡克教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印度锡克教产生于16世纪初期屯度西北部,最初是印度教的一个异端。锡克教的创始人和第一个宗教首领是那纳克。

⑺ 印度从什么时候起源的

史书上所指的印度即是印度次大陆。包括现代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 希腊人将他们在亚历山大时代侵占的印度成为India,这个名词源自雅利安人给印度河取的名字Sin(古代中文译为身毒)。波斯人及印度人自身称为Hind。注意下面几个同根词:Hind,Hin,Hinsh,Hinism,Hinstan,Sind(巴基斯坦的信德省),Sindh。 公元前3000年以前印度存在过一种有读写体系的城市文化,并且持续到公元前2000年。这就是所谓的古印度河文明。人们对该时期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发现的城市遗址主要集中在今拉贾斯坦的卡利班甘、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达罗三处。三地共有近200个同一时代的较小城镇或村庄的遗址,这些遗址都紧靠于印度河及其支流,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 人们找到了古印度河文明留下的刻在泥板和印章上的300多个不同符号。但即使经过几代密码专家和语言学家的努力至今仍未破译。从语言上看,他们可能是当今南部印度居民的部分祖先。 古印度河文明衰败的原因推测为河流改道、匪帮劫掠、过度开发(?)、干旱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等等导致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的衰败。 古印度河文明崩溃后,印度北方在几百年里不断遭受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入侵,尽管他们与本土居民通婚,但从此他们逐渐成了印度北方的优势民族。 与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中的闪族人遥遥相对的是住在北方的另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里海和多瑙河(Danube)间的草原上,这就是后来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祖先。因为他们的语言同属雅利安一系,所以通常也称为雅利安族。约于公元前1800年后雅利安人便开始一波一波地向东越过兴都库什山脉的几处山口进入印度。他们操一种早期形式的梵语,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尽管雅利安人文化比较落后,但他们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他们在到达印度前不仅掌握了带金属头的武器,还拥有马拉的战车。他们的文化崇尚战争。《吠陀经》中将雅利安人描述为高贵的、纯洁的种族,而被征服者为不信教的贱人。约于公元前1000年,好战的雅利安人已经征服或同化了温迪亚山脉以北大部分领土。而温迪亚山脉则像一道屏障将半岛部分的南部印度及德干高原与北方恒河及印度河流域隔开。雅利安语从未在南方流行过,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种非印欧语系语言,统称达罗毗荼语。 印度民族此后逐渐分为四“种姓”(castes):以婆罗门(Brahmans)最尊,专掌祭祀;其次为刹帝利(Kshatryas),掌军国大事;再次为从事工商业的吠舍(Vaishyas),以上三级属雅利安种。最下层为首陀(Sudras),他们是印度原有的土着人。各阶层绝对不可通婚。这种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印度社会中。 雅利安人在印度所创的宗教为“印度教”(Hinism),也叫婆罗门教(Brahmanism),奉全知全能的梵天神为主神。以天堂和轮回为主要教义。教徒专以苦行和忏悔为主,求得灵魂脱离轮回之苦。主要经籍为《吠陀》(Vedas)。

⑻ 佛教在印度是怎样产生的

产生并流传于古印度,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哲学。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前565~前485),母系族姓为乔答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兴起时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但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的残余;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当时,各国之间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着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在佛教兴起以前,婆罗门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罗门教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但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发展,这种思潮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兴的刹帝利贵族的统治需要,出现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门思潮据佛经说,这些思潮有“六师”和“九十六种外见”,其中主要的有顺世论、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称“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中,比较重要的摩揭陀国和萨罗国都是佛教流行较早的地区。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多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原始佛教(公元前6或前5世纪~前4或前3世纪)、部派佛教(公元前 4或前3世纪~公元元年前后)、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后~ 7世纪)和密教时期(约 7~13世纪初)。在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别。
原始佛教 即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播的教说。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缘起说、五蕴说、无常说和无我说。
从公元前 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9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部派系的纷争和僧伽的腐败,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侣被杀戳,很多重要的寺庙和文物遭到破坏,因此印度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至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阅读全文

与印度教从什么时候诞生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钱 浏览:424
印度口罩库存多少 浏览:36
去越南办健康证需要多少钱 浏览:497
伊朗怎么惹美国了 浏览:384
越南首都是哪个人的名字命名的 浏览:749
越南掏耳朵服务多少钱 浏览:40
看中国如何超越世界 浏览:882
为什么骂印尼 浏览:300
意大利2000gs美白针怎么样 浏览:414
印尼指纹怎么算有效 浏览: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浏览:735
越南红旗的名称叫什么 浏览:843
伊朗的盟友国是哪个国家 浏览:472
意大利u型扣是什么 浏览:770
意大利美术专业哪个好 浏览:439
意大利哪里包多 浏览:164
我住在英国很久了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35
在哪里能买到印度榴莲 浏览:274
英国穷人都在什么地方 浏览:695
印尼35rb是多少钱 浏览: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