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玄奘法师为什么要把心经中的观世音翻译为观自在
经考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从梵文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诸国多次传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传到我国之后再经翻译就变成观世音了,已成通用名号。而玄奘法师的译经原本直接从古印度梵文而来,采用直译为多,所以翻译成观自在,这是符合原译本的翻译。两者都没有问题。
㈡ 【为什么要供奉观世音菩萨】
常凯长老一、民间传说在中国民间多数是信仰观世音菩萨的,我们从“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两句话就可看得出来。但是对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可能有很多人会不知道,而对观世音菩萨,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此可见民间信仰观世音菩萨的盛行,不过,正正确确懂得观世音菩萨的意义和观世音菩萨的显化事迹的人并不多,原因是:一般人都认为观世音菩萨是个女人,名叫妙善。关于这个问答辩护,现在先从传奇说起,然后再作合理的解释。一、汝州志记载:“过去有楚庄王的第三女叫做妙善,是个非常孝顺的孝女,当楚庄王病得很危急的时候,医生说要病好,必须用亲人的手眼,妙善公主听了,毫无难色的割下手眼,救父亲的重病,使父亲的病痊愈。等到父亲病好,公主也就坐化,医生说她是大悲菩萨,而说这话的医生,亦立刻不见。于是楚庄王即封公主为大悲菩萨,且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像。有人说:庄王命塑全手全眼,但宦者误为千手千眼,致有千手千眼观音。”但汝州志所说,为感通录不载,这当然是不可靠的传说。又据向来俗传,谓大士为妙庄王第三女,名叫妙善,因舍手眼愈父恶疾,乃显千手千眼像,编年通论中说:“这是天神为南山道宣律师所说”,这自然亦是传说而已。二、《观音得道》:说妙庄王有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爱修行学佛,慈悲爱护生物,舍己为人——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这本警世小书,虽然和佛经文中的观世音相差太远,但这本书在民间的流通——尤其是一般妇人家都会念诵。近年来也编成话剧,拍成电影——“观世音”。去年曾在本国放映,还有什么“白蛇传”,“王氏女对金刚”,“目莲救母”等。有关这种民间传说故事都没有什么事实可言,只是一本神话警世的善书而已。其实关于观世音菩萨救人救世的因缘,在佛经中有一部伟大的经典叫做《大乘妙法莲华经》,其中第二十五品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完全说观世音菩萨的圣德以外,还有《般若经》、《真言仪轨》、《悲华经》、《观音授记经》、以及净土宗的经典,密宗的经典……都是崇奉和尊敬观世音菩萨的,可是这些佛教经典,只是流传在已进佛门的佛教徒中,在广大的群众却不能从普门品中来认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二、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地方人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什么地方人?这个问题,我现在先来说观世音菩萨的名义,然后再介绍观音菩萨的来历。观世音菩萨。印度叫做“阿干嚧吉帝烁唷啰”,中国话叫做“光世音”、“观自在”、“净圣”、“施无畏者”、“救世大悲者”、“金刚菩萨”。观世音是菩萨的德号,观世音“观”字该读做去声,乃是智观之观,不是眼观之观,一般人读做平声。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是说这尊菩萨以观世间的苦乐音声,而寻声救苦,所谓“寻声救苦度群迷,故号名为观自在”。所以还有叫做“观世自在”、“观圣自在”。就是赞叹观音的智慧,于所观的事理无碍之境,已经达到自由自在,不再有丝毫拘碍。同时也赞颂观音的大悲,在所应化度的各类群机,当其救度拔苦时,亦已达到自由自在,不会感到有何困难。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名其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等,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坠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楞严经》:菩萨遇古观音佛,彼佛教其依“闻性”三昧而悟道,故得观世音名号。《悲华经》:菩萨为凡夫,做转轮圣王第一太子的时候,对三宝非常敬信。同时在宝藏佛面前发大菩提心,立大誓愿说:假使有世界中的苦恼众生,为求解脱痛苦,称念我的名号,而为我的天眼所见,天耳所闻,不能救脱其苦者,我誓不成佛。宝藏佛见他发这样的大愿,除欣喜赞叹外,还为名叫观世音。以上所说都是观世音的德号。菩萨是印度话,具云菩提萨埵。菩提,中国话叫做“觉”。萨埵,叫做“有情”。合起来叫做“觉有情”。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因为很多人不了解菩萨的名义,大多数将偶像称为菩萨,同时把菩萨当做神明去求拜,这种举动实在可笑。如果我们肯发上求下化的心,大家也可名为菩萨,不过是初发心的菩萨,而不是断惑证真的大菩萨,有深浅程度的不同。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成了佛,名号“正法明如来”。那就是我们早课所念的课文:“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因为与这娑婆世界有大因缘,以大悲愿力,“倒驾慈航”复入生死苦海,现菩萨身,随机赴感,无处不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无非是要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而登彼岸而已。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什么地方人,这点不能说明在这娑婆世界里某一个地方,而是指明观世音菩萨,是示现在西方过去十万亿佛土的极乐世界做菩萨,协助阿弥陀佛化度众生。将来就在极乐世界成佛,佛号叫做“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至于观世音菩萨行化的地方,那就因为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大菩萨,所以极乐世界是观世音菩萨行化的根本道场。另一方面观世音菩萨是“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的。所以有观世音菩萨教化的地方,就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道场。不过,观世音菩萨在我们这世界里面,是示居于印度南部的一座山,叫做“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洛迦”……。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据说印度有几个补怛洛迦山。在《华严经》第六十八卷经文说:“瑟鞞胝罗居士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严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金刚石俗称说法台……)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继……或以布施……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威仪而说法,或为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就……愿令一切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即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二十八参,在这个补怛洛迦山中参观音菩萨所闻法要。三、不肯去的观音在中国有四个佛教的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大愿地藏菩萨的道场;浙江的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这四大名山中,最有名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了。因为这个四大名山之一的南海普陀山,不但是全中国人民所知道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而且是名闻全世界的。在中国五代梁明贞二年的时代,因为有一个日本僧人,名叫慧锷法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游学,同时参礼各地佛教名山圣迹。当他要回去日本的时候,特别在五台山请了一尊清净庄严的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预备带回日本去供养,可是当他所乘那只木船,开到浙江定海县所属的舟山群岛的新罗礁的地方,海洋中忽然现出无数的铁莲华,(今称为莲华洋)把这只小船挡住不得前进——这样三日三夜,使这只船无法开行,只是在这小岛周围打转,如果想要向东开行,就有铁莲花从海中浮出,使他进退不得。惟慧锷法师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跪向观音大士像前虔诚祷告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请回日本供养,假使我国众生此时无法见你,当从所向,弟子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养圣像。”说也奇怪,慧锷法师祷告之后,这只小船,竟行靠潮音洞山边,安然停下。那慧锷法师就上山向潮音洞附近的张渔翁家,商借茅屋,作暂时安奉观世音菩萨圣像的地方,但是张渔翁听慧锷法师所说经过,大大受了感动!实时向慧锷法师说:“师父!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菩萨,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大家来山拜菩萨供养你,你不要再回去日本了。”因此慧锷法师就不再回去日本,而安心在这个渔岛上开始筑建一座寺院,叫故“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开山的来由,而慧锷法师就成为普陀山第一代开山祖师了。但是,到了宋神宗皇帝敕建命为宝陀寺,到了清代,几番更名,又到了近代,才改名为“普济寺”。普陀山在五代梁明贞年代,还是一座荒山孤岛,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这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坳里,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虽然汉时就有汉光帝的好友严子陵的岳丈梅子真,隐居在这山上修真养性,(那一时代这个小岛叫做梅岑山)仍然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的地方,一直到了慧锷法师开山以后,来往于这小岛的海上人家,逐渐增加,以及附近小岛的居民,时候来山礼拜,同时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灵感,于是各方前来朝拜的人民越来越多,因此这个小岛就一日一日发展起来!后来乃将梅岑山改为普陀山,也就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化现道场。四、观音菩萨是男还是女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这个问题相信大家一定想要知道的,因为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观世音菩萨圣像,都是女人身相,尤其是一些人都把观音菩萨,叫做观音娘娘、观音老母、观音妈……这样都不是正确的。依照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现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辅的大菩萨,同时极乐国中的人,是莲花化生,根本没有女人,所以不可以说观世音菩萨是女人,因为菩萨的本身是清净妙相庄严的,是具大丈夫相。在中国唐朝以前,所有观世音的塑相和画相,都是男子相貌,即是佛经中称为“勇猛丈夫观世音”。这点是证明观世音菩萨,纯是大丈夫相。不过,从化度众生和普门示现这方面来说,那是要看那一类众生,需要示现那一类的身相,去为那一类众生说法,普施无畏,饶益众生,无量苦恼,咸令解脱。如《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说:“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该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观世音菩萨在这世界内所示现的女人身,特别是为要化度此世界内的女人而来的。就是“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应感以无违”。因为在过去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女人要受到种种限制,好比三从四德,小时要从父母的教训,出嫁以后要服从丈夫的命令,到了老年还要听从儿子的话,所以女人的痛苦是比男子特别多。观世音菩萨,由于要救济痛苦最多的女人,因此特别示现女人身,期以引导她们来学习佛法,以解救她们的痛苦,而获得身心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游化十方无量无尽的世界,广度无量无数的众生,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超凡入圣。现在所说是指观世音菩萨,是在此世界示现女人身,绝对不可认为观世音菩萨原来是女人身。并且要记住,如果在念观世菩萨的名号,想观世音菩萨像的时候,一定要观男身,不要作女身观想。现在引一段故事介绍给大家听听:“中国唐朝文宗皇帝嗜好吃蛤蜊,下旨要东南沿海的渔民,频年入贡蛤蜊,一班贪官污吏们乘此机会,鱼肉乡民,捐献诈取,害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忽然一日,皇帝的御馔获一巨蛤,刀劈不开,甚为奇怪,御馔把这只巨蛤,送到皇帝面前,奏明来意,皇帝接过以手指弹扣了一下,说也奇怪,那个巨蛤,自动张开,其中有一尊观世音菩萨相在内,文宗皇帝看见了惊异不已,急令官监,以金饰檀香盒,贮起来供奉。即召当时德高道隆的惟政禅师入朝请问,禅师对曰:“物无虚应,乃启陛下信心,以节用爱人耳。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而为说法。”帝曰:“朕见菩萨矣,未闻说法!”师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师曰:“如此陛下闻其说法竟!”文宗大悦感悟,誓戒永不食蛤蜊,因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敬奉,这是菩萨显化,各地崇奉,盖亦普陀山香火所由来也。由于菩萨的威德自在,所以观世音菩萨名号,遍满人间,无人不知道,于是各地侨居的华人,多有从故乡背负观音圣像到南洋来,所以到处多有供奉观音菩萨的寺院庵堂,以供十方善信前来烧香礼拜。最后来谈谈怎样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位具大悲心、救苦救难的圣者,我们如要想得到菩萨的灵感。应该要求注重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若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诵经、持咒、礼忏、跪拜、供养,却可以获得观世音菩萨加被,所求皆遂。如三业不清净,就是怎样供奉信仰,也是很难获得利益,所以要供养观世音菩萨,最好以香、花、灯、果、清茶、素食等为宜,切不可以用鱼肉等不合菩萨大慈大悲精神的物品去寺庙行供养。更最好的供养,还是深体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及本愿随分随力去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去服务,按照佛教慈悲的宗旨去行,那才是符合供养观世音菩萨的本旨,功德就更大了。摘自《常凯长老法汇》
㈢ "观自在菩萨,..."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请教大师们.
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行达致极高智慧到彼岸境界之时,如实知道身心是变化无常,超脱了所有苦恼和困厄。舍利子!身体离不开空(变化无常的现象),空也离不开身体,(认识)身体即是(认识)空,(认识)空即是(认识)身体;心,也是这样的。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都呈现两边相互变化的表面现象,不须执着生灭、垢净、增减的任何一边。所以在两边相互变化无常中没有独立存在的身,没有独存的心。没有独存的感觉器官,没有独存的感官对象,没有独存的知识概念。没有独存的十二因缘流转,也没有独存的十二因缘还灭。没有独立自存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没有独立外设的智慧和成果。因此没有任何独立自存的对象。菩萨,由于智慧到彼岸,心中没有牵挂。由于无牵挂,也就不恐惧,扬弃不合符因果的想象,彻底体证解脱自在。一切佛在任何时间,都是由于智慧到彼岸,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知道智慧到彼岸,是神通广大的真言,是正大光明的真言,是至高无上的真言,是无可等同的真言,能舍离一切苦恼,真实无误没有虚假。故此宣说智慧到彼岸真言,就是说:去啊,去啊,去彼岸啊!圆满地去到彼岸,祝福得到正觉。
㈣ 观世音菩萨和观自在菩萨,两个名号到底念哪一个准确且灵验呢
【观自在】
1、观音菩萨的别名,因观音菩萨无论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
2、观一切法很自在的意思
【观音】
(菩萨)旧云光世音,观世音,略称观音,新云观世自在,观自在。梵音Avalokites/vara,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世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
以上是我帮你查的佛学字典,你可放心,是同一尊菩萨,其实佛法还是讲心的,用心最好,无需执着于名号。阿弥陀佛!
㈤ 南无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意思
向观世音菩萨致敬。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化现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5)印度话观自在怎么说扩展阅读:
梵语(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体书写:संस्कृता वाक्,拉丁字母转写:saṃskṛtā vāk, 简称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印度的古典语言。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梵文。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
梵语是现今印度国家法定的22种官方语言之一,但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语言,2001年仅有1.4万人掌握该语言,是印度官方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严格意义上说,梵语与拉丁文、古代汉语一样,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活化石。
现代梵语是从左至右书写的拼音文字,19世纪初由欧洲学者将天城体(Devanagari)发展成机械印刷的标准体,它的字母表由48个符号组成,其中34个是辅音,14个是元音或双元音。在18世纪后期,梵语已经被用拉丁字母转写注音,今天最常用的系统是IAST(国际梵语转写字母)。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标准化后的梵文,不仅可以方便地输入计算机系统,而且可以与多种语言互译,为语言学和宗教的研习提供了便利。
㈥ 关于观音菩萨
观音,全称“观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声”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观世音”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该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菩萨是随着魏晋时期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国早期观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
中国佛教对观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现在编造观音菩萨的新的身世,这就是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妙善公主说。印度的男观音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这种女观音身世说,最早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着《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这些观音故事的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致使中国化的女观音菩萨,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观音菩萨。
```转的
㈦ 观音名字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由来啊,这还要从古译经典说起。 观世音菩萨,梵文音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印度法护论师译为“光世音”;中国唐代以前,根据鸠摩罗什的翻译,称为“观世音”;唐代玄奘法师译为“观自在”;而当时,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通行佛门,世人普遍以其中的“观世音普门品”中的译法,称为“观世音菩萨”;又由于当时讳于唐王李世民的“世”字,通常又略称“观音菩萨”。
按照梵文的原义,有“观照任运”、“君主自在”之意,因此还有意译为“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圣观音”、“关音”、“现关音”等。
在上述诸译名中,最重的是“观世音”与“观自在”两种。“观世音”一名的含义,有三种说法,一是指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楞严经》卷六中归结为“耳根圆通”:即止外闻、内观能闻之自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二是指能观世间悲苦求念之音,寻声而救度,此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中的说法:“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三是按照《悲华经》中的说法:“观众生,生大悲心,名观世音”。
“观世音”与“观自在”二名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说,二者是同体异名。区别在于,“观世音”立足于因位,强调的是修证法门,而“观自在”立足于果位,阐释果德;“观自在”是由眼合意,于心上起观,是观照,与光有关;“观世音”是由耳合意,证耳根圆通,与声有关。
㈧ 听说观音菩萨在印度是男的,怎么传到中国成女的还有观音菩萨,为什么心经有称观自在菩萨
1,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相,众生需要什么形象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形象,菩萨随众生欢喜什么相就现什么相!随顺众生而令其生欢喜心而随缘渡之
2,观世音菩萨的女相在家相是和中国的众生有缘,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塑像是女相
3,翻译不同而已,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叫观自在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4,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比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