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为什么能取胜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束使得印巴争执终于告一段落,印巴战争是战后南亚地区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结局是由交战双方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从总的方面看,印度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均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如印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内部矛盾,在外交上积极寻求大国的支持,而在军事上则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战争爆发后,又采取了比较适当的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特别是作为进攻一方,能够做到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充分发挥了进攻作战的优势。这些都是印军取胜的重要因素,以上便是对第三次印巴战争的介绍。
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
因为各种宗教和党派利益冲突,印巴两国发生了三次战争。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克什米尔丧失独立,巴基斯坦占据其五分之二,印度则是五分之三,东巴脱离了巴基斯坦,独立后建国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印巴战争照片
第一次和第二次印巴战争主要是两国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争夺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克什米尔地区,战火总共延续了15个月。第一次战争,印度稍占上风,双方阵亡士兵共达1500名,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还是通过其全民公决来解决。第二次战争中,巴基斯坦凭借先进的空军装备越战越勇,力压印度,结果是印巴两方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这次双方伤亡情况比第一次战争严重,而且印度还被击毁近百辆坦克。只是两次印巴战争被第三方调停后,在巴基斯坦内部动乱的环境下,印巴之间的第三次战争还是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准备充分的印方获胜,因为巴基斯坦扛不住印度军队的强大兵力,顽强抵抗下,无论是东巴还是西巴战场仍节节败退。印度成功夺占东巴后,东巴因此得以独立建国。
对于巴基斯坦,历经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损失较大,一方面是兵力的削弱,另一方面是国土的分裂,主权被分割去一部分。而冤家对头印度则利用其内部矛盾,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作战,最终还是占了巴基斯坦的便宜。
② 中印战争,印度是怎么败的
我们先说打仗怎么才可能胜利,回头再来看印度的状况,就知道了
1、战争准备是否充足,简单地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1装备适用:如果装备不适合,部队的战斗力必然受影响
此战时,中国军队普遍换装了56式枪族,在单兵火力上比印度高一代,打起来印度人自然吃亏。加上重武器以后,差异更大
1.2人员动员:印度动员的兵力不足,而且是以添油战术逐次加入的,初次交火的时候,是不满员的第七旅(3000多人)对这边近万人;扩大之后,这边是54军增援上来,兵力优势更加明显
以我之专对敌之分,自然获胜机会更大
1.3后勤准备:三哥实现根本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认为中国会后退,因此装备严重不足,以第七旅为例,每个士兵平均才50发子弹,炮弹更少,没打多久就没子弹了,怎么玩
2、战术是否合理
2.1部署状况:三哥把部队像撒胡椒面一样铺在漫长的战线上,空隙比比皆是,对上善于迂回、穿插的TG,自然被打了个欲 仙欲 死
2.2战术:前期盲目地坚持一战式的点防御,随后盲目自大投入全面进攻,没有重点,被各个击破
说白了,就是之前的果阿之战太轻松了,把问题都掩盖了,以致三哥不知道自己贵姓,真以为自己的军队是世界第三了,然后很不幸又遇上了专为世界第三清火的TG
③ 印度的军事势力如何
1.战略目标:称霸南亚,遏制中国,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大国。俄罗斯在军事上大力收缩,美国也减少了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南亚地区出现了相对的力量真空,对此,印利用与美、俄、日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快核军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争当军事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国的步伐。
2.战略方针:
(1)在战争威胁判断上,突出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低强度战争)的威胁,战争准备从打一场全面战争转向打多场边境局部战争;
(2)以进行“有限战争”作为主要作战手段,即通过给对手以必要的惩罚,实现相对有限的战争目的;
(3)以巴、中两国为主要对手。拥有对巴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能力,迫使其撤出所占领土;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对中国不放弃“既得利益”,相机进行新的扩张和蚕食;
(4)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核威慑,谋取和维护对南亚诸国的威慑与控制;
(5)控制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之间的海域,坚持不允许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政策,特别是中国同印度邻国发展军事关系;
(6)加速与东盟建立经济上的战略联盟和“军事合作”关系。
3.作战思想:当前印军认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主张在进攻和防御时都具有进攻意识,并立足于打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基本内容是:
(1)强调攻势作战,先发制人,必要时越境作战,力求把战火引向敌方领土;
(2)在进攻和防御中实施全纵深立体作战;
(3)注重机动作战,力求掌握战场主动权;
(4)强调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突出空军的作用,重视陆空军协同联合作战;
(5)强调在主要方向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达成速战速决的效果;
(6)重视发挥电子战的作用,实施电子欺骗,压制电子干扰,隐蔽作战意图,电子杀伤与火力杀伤相结合;
(7)强调实行高效的作战指挥。
领导人物
总统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纳拉亚南(1997年7月25日上任)。总理阿塔尔·比哈尔·瓦杰帕伊(1999年10月上任)。国防部长贾斯旺特·辛格(兼外交部长,2001年3日上任)。陆军参谋长S.帕德马纳班上将(2000年9月30日上任)。海军参谋长苏西尔·库马尔上将(1998年12月30日上任)。空军参谋长A·Y·提普尼斯上将(1998年12月28日上任)。
④ 中国是如何在战略上对印度不战而胜的
中国和印度自1962年以及后来的几次边境战争都是以印度的惨败收场,这是印度长期挥之不去的恶梦。印度处处都要跟中国比,就怕中国超过了,这也有点惊弓之鸟的味道,因为被中国打怕了。通过修改其GDP的计算方法,最近两年他的GDP增长率终于超过了中国。印度的小数精英(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极其严格的国度,大体上印度社会分成4个等级)就好比打了鸡血一样叫嚷着印度再过多少年就可以超越中国了。但现实却是70%的民众没有厕所,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超过了非洲总人口12亿,绝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大约10万人的手中。印度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国内民族矛盾激烈,各邦要求独立此起彼伏,跟巴基斯坦也是世仇。为此,中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对印度不战而胜的目的。
1、适当吹捧,让印度把政的小数精英飘飘然,让印度人觉得我不做南亚老大,甚至是亚洲老大,谁来做的心理。
2、印度本国的军工和工业制造极其糟糕,以前能引以为傲的软件实力也是日落西山,自家生产的光辉战斗机的软件都是请法国编写。而其糟糕的军人素质(40年来导致1000多架战斗机坠毁,潜艇在港内爆炸)更是雪上加霜。
3、继续加大西藏,云南等中印边境的基础建设印度就不得不驻扎大量的部队在这些高原地区(因为他基础建设不到位,战争的时候无法像中国这样快速补充兵力和物质),人员的吃喝等开支,你懂的
4、中国时不时在边境地区搞点军事演习,曝光一点先进武器装备,以印度的做法又不得不进口他认为能抗衡中国的先进装备
5、继续扶持巴基斯坦的武器研发,让巴基斯坦能自力更生,在西线继续分散印度的军力。
6、中国加大的印度洋的军事存在,时不时在印度洋来一次军事演习,以印度疑神疑鬼的性格,他又要陷入恐慌,又要大量进口军火了。
从以上的几点,中国只要在军事上对印度保持优势就能迫使印度不得不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印度最终会由于自身的经济综合实力错失战略机遇,导致在西藏问题的全面溃败。
⑤ 关于第二次中印战争要怎么打
第二次战役,中国应当集中导弹和炮兵部队,对敌人前线和二线的兵力集结地、战役补给地、前线机场、重要的交通枢纽进行高强度火力覆盖,这样就算是中国地面部队不出动,估计印度就要求和了……
如果印度再不求和,中国就直接占领藏南和印控克什米尔,把印度和巴基斯坦永久隔开,中国就有可能夺得印度洋出海口。
⑥ 印度现行军事战略是什么
1、战略目标:统治南亚,控制中国,统治印度洋,努力成为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的军事收缩严重,美国也在减少其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从而在南亚造成相对的权力差距。在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加速核军备和军事现代化。加快建设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战略方针:
(1)在确定战争威胁时,强调在核威慑条件下高科技局部战争(低强度战争)的威胁,并为从全面战争到多次局部边界战争的战争做准备。
(2)以“有限战争”为主要战争手段。即,通过对对手施加必要的惩罚,实现了相对有限的战争目标。
(3)巴勒斯坦和中国是主要敌人。它有能力对巴基斯坦发动全面战争,并迫使其撤出被占领土。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不要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而是促进新的扩张和共同进食。
(4)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核威慑力,寻求和维持对南亚国家的威慑和控制。
(5)管理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的水域,并遵守不允许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问题的政策,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邻国之间军事关系的发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与东盟的经济战略联盟和“军事合作”关系。
3、作战意识形态:印度军队现在认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在进攻和防御过程中以及在核威慑条件下倡导进攻意识。基于高科技的局部战争。基本内容如下。
(1)着眼于进攻性行动,先发制人行动和必要的跨界行动,努力将战争的火焰引向敌人领土。
(2)实施全面的三维防攻作战。
(3)专注于移动作战,并努力掌握战场计划。
(4)强调各种服务和武器的协作,强调空军的作用,强调军队和空军的协调协作。
(5)强调主力方向的绝对优势,以达到快速战斗,快速决策的效果。
(6)强调电子战的作用,执行电子欺骗,抑制电子干扰,隐藏战斗意图,并结合电子杀手和火力。
(7)强调执行有效的作战指挥。
⑦ 为什么中印战争印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战败
首先我不是专家只能谈点自己知道的事情和见解。
第一是人的因素,我们的军队是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还有朝鲜战争过来的军队,我们和世界一流的国家大了个胜(ping)利(shou),朝鲜战争一下打出新中国的威武足以说明我们的军队战斗力之强悍,虽然印度方面有个一个所谓的特种部队(二战的时候还救过女王),但是兵员毕竟没我们人数多质量好。另外我认为还与当时人们刚当家做主要保卫胜利果实的思想等等先进思想有关。
第二是国家的因素,我们在59年以前对西藏的控制力很薄弱,但是59年到62年之间我们还是加强了驻军,虽然驻扎军队少,但是我们的战争动员能力远远高于印度。我们在短短半年时间集结了足够多的军队到前线。
第三是军队战斗思想和战术方法不对等。一次战役我们进攻敌守军时,是一条河拦在中间,我们侦查了很多次才确认印守军把一个团完完整整的沿河一字排开,而且居然还没有二线部队更没有预备队,这对我们当时的侦查兵和指挥官各种忽悠,一直以为我们自己侦查不力。。。。
第四是武器装备。对印自卫反击时的解放军武器装备应该是新中国建立后包括现在最接近世界顶峰的时代了吧,我们经历了2个5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援助的各种武器都消化仿制,到62年军队已换装完毕。以56全自动和56半为例(仿自苏联的AK47嘿嘿)一个班的班长副班长人手一个56全自动,其他战士人手一个56半,印度当时是什么?还有大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以上毕竟是本人的主观看法,能力有限,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希望能帮助你。
⑧ 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当时的印度人是如何反抗的
18世纪中期以后,英、法在印度的争夺加烈。在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期间,英、法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发生了战争。战争初期,法国人占领了英国的许多据点。7年战争爆发后,英、法争夺印度更趋激烈,1756年,孟加拉那瓦布西拉吉·多拉出兵,收复了加尔各答等地。东印度公司派罗伯特·克莱武于1757年1月重占加尔各答。3月,克莱武攻占法国在孟加拉的据点昌德纳果尔。法国便与多拉结盟,共同对付英国。
马打兰封建王公惊恐不安,投靠荷兰殖民者请求支援。1677年,马打兰王同东印度公司签订卖国协定,给予东印度公司在马打兰进行免税贸易的特权。割让加拉横、勃良安和三宝垄等地给东印度公司,偿付公司援助所需费用,将马打兰海港交公司暂时使用。荷兰东印度公司遂派兵镇压杜鲁诺·往约的起义军。1678年,东印度公司军队大举入侵马打兰,起义者顽强抵抗,1679年底,起义军被彻底镇压下去,杜鲁诺·佐约被杀害。这次起义揭开了印度尼西亚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序幕。
⑨ 印度军事战略经过那几个阶段
印度是南亚地区大国,也是欧亚大陆一支重要的地缘战略力量。长期以来,印度把“立足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等强国”视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的基本依据。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印度实施了全方位的军事战略调整。更新军事战略理论突出强调积极主动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角力的主要方式。
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印度在确保南亚次大陆战略优势的同时,积极向亚太地区拓展势力,试图从南亚大国逐步走向亚太大国,努力成为欧亚大陆新的政治棋盘上“主要的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
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后,印度将过去被动防御的“拒止威慑”战略调整为“惩戒威慑”战略,提出对敌实施“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强调打赢核威慑条件下的有限战争,明确将作战范围由周边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与以往相比,这一战略更强调军事行动的进攻性、主动性和先发性。为配合新战略的实施,印军提出所谓“冷启动”作战理论,即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军队的动员、集结和部署,并在第一时间率先对敌发动攻击。2007年印军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联合作战理论,并据此拟制新的陆海空军作战条令,突出强调区域外行动,强化军队以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为核心的联合作战能力。
近年来,基于对安全环境和威胁的新判断,印度军事战略的关注重点已由陆地为主向陆海并重转变——在印巴边境继续部署优势兵力,保持对巴基斯坦的强大威慑;积极向中亚、西亚地区渗透军事力量,力争在大国角逐中抢得一席之地;提出“东方海洋战略”,致力于建设一支既能控制印度洋又能远征太平洋的“蓝水海军”;打破“本土防卫”传统,扩大前沿军事存在,加强军事打击恐怖主义、维护海外利益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力度。国际评论认为,这些变化表明印度正努力向世界更远的地方伸出军事触角。强化战略威慑能力加快发展空间技术
在印度看来,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信心是成为地区性大国的现实基础,而提升战略核威慑能力和发展尖端空间技术不仅是增强实力和信心的重要步骤,更是一条捷径。因此,核战略和太空战略成为印度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印度成为世界上第6个公开的有核国家。此后,印度实行“最低限度的核战略”,不断加强核力量建设。2003年,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批准建立核战略司令部,标志着印度“有核大国”地位完全确立。为实现在21世纪初期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威慑系统的目标,印度除耗费巨资租借购买核动力潜艇、航空母舰等先进武器外,还一直加紧导弹研制工作,先后成功试射射程700-3500千米、可携带核弹头的“烈火”系列中程导弹,以及“布拉莫斯”地地超音速巡航导弹。2007年4月,印度成功发射“一箭十星”,表明其基本掌握导弹分导技术。目前,印军装备的导弹射程已能够覆盖东南亚、中东地区,其战略核力量已具备一定威慑力。
为提高防核袭击和生存能力,印度全力支持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并从以色列、俄罗斯购进反导系统,构建多层反导拦截体系。据称,印度还准备在新德里及其附近地区修建两座核防护地堡,以确保国家核力量指挥机构的安全。同时,印度还着手构筑导弹预警卫星网,以便全天候监视印巴边境的兵力部署以及导弹发射情况。印度主管导弹研发项目的科学家公开宣称,印军将在2010-2011年间同时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导弹防御系统三种能力。
在空间技术领域,印度也不甘人后。为尽快成为太空强国,印度在第11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70项太空发展项目,较上一个五年计划增加44项。2008年10月,首颗探月卫星“月船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印度成为继俄、美、日、中之后世界上第5个掌握探月技术的国家。印度还计划于2014年进行载人太空探测,2020年实现载人月球探测。印度媒体评价说,印度已经“自信地成为主要太空强国”。
印度国内有舆论认为,印度政府大力发展航天技术有促进军事工业发展之意。原印度海军准将乌代·巴斯卡更直言不讳:“像探月火箭这样,任何可承担巨大有效负载、精确并长距离发射的能力,都可以应用在洲际导弹技术中。”提高整体作战水平重点加强海空力量
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印度逐步把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作为军队建设的主攻方向。早在2000年,印度就制定出陆海空三军20年远景规划,计划投入数百亿美元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目前,印度军事实力已有很大提高,被一些评估机构称为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
通过引进、研制和仿制等多种方式,提高军队高技术装备比例。印度近年来不断加大国防领域的投入,国防开支逐年攀升,其中军备采购费上涨尤为显着。1997-2004年间,印度一直占据世界武器进口第一大国的位置,约占同期全球武器采购支出的10%。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印度2007-2008财年的国防预算约为218亿美元,占当年国家财政预算总额的14.1%,比上一财年增长7%。2008年2月印度国际防务展期间,为填补武器库存在的“软肋”,印度陆海空三军展开数额惊人的采购招标。目前拥有19艘潜艇的印度海军,在已订购法国6艘蝎子级潜艇的基础上,又增购6艘新型潜艇,计划建立印度洋上最强大的“水下猎杀军团”;空军则提出采购126架多功能轻型战机的招标计划,总计约100亿美元;而陆军则考虑与他国合作生产下一代坦克,并为实现“4000辆坦克军团”的建设目标而努力。与此同时,印度自行研发生产武器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目前已初步建成研究水平较高的国防科研和加工制造体系。
依据现代战争特点和军事任务需要,加快军队结构调整与转型。近年来印军重点突出海空军建设,同时强化快反部队,扩建和组建特种部队,试验数字化部队。从2005年起,印度海军的新型潜艇、隐形军舰和远程侦察机陆续服役,以“核武加航母”为特征的战略“双箭头”初显雏形。按照“海军战略构想”,到2015年前后,印度海军将形成一支以3艘航母为核心,145艘远洋舰艇相配套,核常兼备、水面与水下能力兼具,胜任印度洋及以外海域作战任务的力量。印度空军则以提高战略预警、远程战略攻防和投送能力、逐步向航空航天部队转型为发展目标。目前,印度已与多国签署购进空中加油机、教练机、空中预警系统、防空导弹和“幻影”新型战机等先进武器装备的协议。印军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将作战部队按同型兵器集中编组,使之具备多种作战能力;大力发展远程作战飞机,使空军成为强大高效的战略力量;发展激光武器和反卫星武器系统,提升太空作战能力。印度陆军也逐渐向战略打击部队转型,根据克什米尔地区作战和国内维稳的任务需要,印军专门制定了组建新型特种部队、打造新型快反部队和数字化部队的计划,重点发展立体进攻、远程打击和快速反应能力。扩大军事交流合作拓宽战略回旋空间
进入21世纪,开展积极务实的军事外交成为印度军事战略调整的重点。特别是“9·11”事件后,印度抓住全球力量格局和军事斗争形势的转变之机,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编织战略制衡关系网,营造有利的安全环境。苏联解体后,印度原来所依赖的战略基础不复存在。为此,印度一边继续巩固同“传统盟友”俄罗斯的军事关系,一边以“天然盟友”的身份加强同美国的联系。印度还积极响应日本“共同平衡亚洲力量格局”的战略意图,2008年签署《印日安保共同宣言》,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为两国军事合作关系的持续深化提供了保障。此外,印度还主动缓和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并通过技术合作、安全对话、联合军演等方式加强同欧盟、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的交流,建立安全合作新机制。
加强军事技术交流合作,促进本国军事力量建设。近年来,印度利用美、俄、法等国的军售竞争,全方位地开展了对外军贸和技术转让合作,加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和来源多元化。目前,印度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关系已远远超越军品买卖的范畴,在信息、航天、核能、航空等高端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都取得明显进展。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正联手俄罗斯,加紧研制“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近日,美国宣布首次向印度出售总价值超过1.7亿美元的24枚“鱼叉Ⅱ”反舰导弹,标志着印美军事外交也取得新突破。此外,法国、以色列等先进武器出口国都与印度保持着密切的军贸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军事行动,树立地区大国形象。参与国际联合军演是各国开展军事外交、提升国际影响的重要平台,目前印度与美、法、新加坡等国的联合军演已经机制化,与俄罗斯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也已恢复。同时,印度还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联合反恐行动,尤其重视加强同美国、以色列及东盟国家的反恐协作。经过努力,印度逐渐摆脱了因核武器风波而造成的国际孤立和外交被动局面,国际影响逐渐提升,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战略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