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印度人崇拜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Hanuman),别名哈鲁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罗摩是大神毗湿奴化身。罗摩之妻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在寻妻途中助猴王须羯哩婆夺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将哈努曼,随罗摩去寻妻。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楞伽宫,盗仙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话中的精品,哈奴曼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心中亦敬他为英雄。
印度历史悠久的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原以梵文写成,神猴哈奴曼是主人公之一,其成书时间大约不会早于公元前300年。其中讲述了哈奴曼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从魔王罗波那(Ravana)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Sita),烧毁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罗摩的伤兵。罗摩为报答他竭力相助赐他长生不老。诗人满怀热情称颂神猴的法力,讴歌神猴的慈悲,盛赞神猴的义勇。
哈奴曼在另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亦有提及。据说,在班度族兄弟被逐期间,怖军(Bhima)一次在林中与哈奴曼相遇。神猴的长尾正好挡住他的去路。他用尽全力,仍未能将他的长尾挪动分毫,这时,神猴告诉他:他们乃同胞兄弟(怖军也是风神伐由之子),并向怖军宣示了四种姓的不同职责及四瑜伽的学说。哈奴曼被尊为学术的传授者,农事的庇护者。
2. 印度男孩背部长“神圣尾巴”,被信徒封为猴神转世,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印度男孩长得“神圣尾巴”说通俗一点就是一大缕头发。不过,这一大缕头发正好长在了腰部,形成了一种猴子尾巴的效果。在信奉猴神哈奴曼的国度,这样的特点自然引来了周围人的注目,并被当地人认为是猴神哈奴曼的转世。
对于这件事,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理性的头脑。莫名其妙长出来一个尾巴,自然是身体出现了异样,理所当然从医学角度考虑。至于猴神转世这件事,我们不妨把他当做一种生活中的美好”神话“。
3. 野猴撒泼致使婴儿死亡,印度人为什么只抓不杀呢
4. 印度把什么宗教作为国教这种宗教把哪种动物奉为神灵
印度教~,奉神牛~
印度教
印度教也叫新婆罗门教,渊源于公元前2000年产生的吠陀教,其主要教义有种姓制度、因果报应、人生轮回和非暴力之说,主张禁欲和苦行。主要经典有四部吠陀,还有《梵书》、《奥义书》、《往世书》、《摩奴法典》等。
多数印度教徒是多神论者,相信众多神灵,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崇拜树,认为树是生命的象征;崇拜石,认为石是宇宙的中心;崇拜水,认为水是生命最初的元素,他们还崇拜母牛,认为它是女神和丰产的象征。
重来世、轻今生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他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寓于躯体之中,躯体是短暂的,要灭亡的,而灵魂是不灭的。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而是一系列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个人的努力不能改变今世,却能改变来世。印度教主张人们重视心灵的修行,这主要通过修炼一种名为“瑜伽”的功法来实现。
印度瑜伽:在印度旅行,常会在寺院,乡村小舍、洞穴或林中见到潜心苦修的瑜伽师。他们全身赤裸,双目微闭盘膝静默,口中发出一阵阵玄妙的声音,他们有的端坐静思,好像整个世界与他们无关,有的则做各种匪夷所思的动作,其动作多达1000多种以上,如参照鹰、鱼、青蛙的动物动作、参照树、莲花的植物动作,甚至有的动作是回到母亲怀中的胚胎状态,头下脚上、曲身蜷体。印度报刊和电视常常报道瑜伽师修炼的消息,使人惊奇的是,有的瑜伽高手竟然可以不吃不喝埋在地下数天甚至几个月而安然无恙。电视台对瑜伽师进行现场采访,使人们对这些难于置信的现象不得不承认。现代医学也证明了,瑜伽确实有一定的治病强身的功效。
瑜伽起源于印度教,主张靠净心修炼,获得解脱,认为存在着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绝对静止的状态,在这样的静止状态下,个人灵魂可以与绝对者合一这样的修行叫瑜伽。通过修炼瑜伽,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今天,瑜伽几乎成了印度的一门国学,研究、修炼的人无以数计,自1981年起,印度教育部将瑜伽列为全国各级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瑜伽中心,为国家培养大批的瑜伽师。现在,瑜伽还流传到了全世界,甚至超越了中国气功,成为全世界许多人非常喜爱的一种强身养性的锻炼方法。
圣山圣水是教徒朝拜的地方,在印度的市街、村庄、深山水涯边,常可看见满面风霜,披着一根拐杖和一个化缘的钵,貌似乞丐的教徒,不停地朝着心目中的圣地跋涉,印度教主要圣地是恒河支流的发源地巴吉拉蒂,曼达基尼、阿拉克南达,而瓦腊纳西是印度教中心。
印度神牛:牛被印度教奉为神灵,这与一个在印度人人皆知的故事有关。故事说:古时候,印度有一个仁慈的国王。一天,他看见一只狮子要吃一头母牛,他当时没有任何办法来制止,只好对狮子说:“牛是国民的衣食父母,你不能吃它,要吃就吃我吧!”国王自愿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牛给狮子吃。从此,牛在印度成为了人人保护的动物。印度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人们说,印度是牛的天堂,这一点也不过分。在印度的大城市街上甚至一些高等级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悠闲自得的牛,它们根本不管红灯还是绿灯,愿去哪里就去哪里,交通警察视而不见,放任自由,牛走累了,随地卧倒不动,闭目养神,哪怕这里是拥挤的交通路口和繁华闹市。司机遇到挡路的牛,便会停下车,既不按喇叭催,也不下车赶,而是耐心地等待牛走开。牛肚子饿了,心安理得地到菜摊,水果店要东西吃,吃够了就扬长而去,连招呼也不打,人们叫它们是“不带钱包的顾客”。这些不呆在饲养场里而在街上游荡的牛叫神牛,它们是被人买去还愿而放生的牛,在印度教徒眼中,牛就是神,是繁殖、兴旺的象征,传说中印度教大神湿婆的坐骑南提就是一只威武高大的神牛,因此对牛非常敬仰。他们爱牛、敬牛、拜牛,绝对不吃牛肉,不用牛皮制品。印度宪法规定,对神牛要加以保护,有的联邦还颁布不准屠宰健壮牛的禁令。
印度人对牛的保护和崇拜除了宗教上的原因,也有实际生活上的原因,印度人有一句话,叫做“娘生我,牛养我”。目前,印度有3亿头牛,牛不但助人耕耘、运输,它的奶还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全印度每年牛奶产量高达3000多万吨,不仅有些小孩靠喝牛奶长大,甚至有些人吃的饭、喝的饮料里都要加牛奶。印度教徒如此崇拜牛,引起不少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之后,由于教规不同,伊斯兰教徒吃牛肉,他们拒绝执行联邦的不准屠宰的禁令。在孟买市,市政府本来规定禁止杀牛的,但是由于非印度教徒的反对,每年还是要宰杀10万头牛。为了牛的问题,印度教徒常与其他教派发生冲突,1979年4月,印度教圣人、84岁的维诺巴·巴维为了拯救“神牛”而专门进行了一场绝食斗争。
印度教种姓制度:印度教有个残酷的种姓制度,它已几千年的历史。当年,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即梵文“arya”,意即贵族)翻过喜马拉雅山来到印度,非常鄙视当地的黑皮肤土着,称他们为达塞人,即奴隶。雅利安人不许自己的子女与达塞人结婚,并渐渐发展为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它将人分为四个等级,高低贵贱不同,各种姓间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来,不变更。这四个种姓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按照印度教传说,创造万物的大神从头部生出婆罗门,从臂膀生出刹帝利,从腹部和脚底分别生出吠舍和首陀罗。一个人的种姓生来就决定,世代相传,就连他们的职业一般也是固定,不得轻易更改,就像电影《流浪者》里所说的“法官的儿子就是法官,小偷的儿子就是小偷”一样。这样,一个人种姓出身决定了他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家庭生活。
四个种姓地位最高的是婆罗门,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也叫祭司阶层。第二是刹帝利,是统治者及士兵阶层。第三是吠舍,是工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不同种姓的人,不相接触。婆罗门认为自己最圣洁,深得上天宠爱。如果他与低贱的人接触了,他回家后要马上洗澡,或者去恒河沐浴,以涤除“污垢”。不同种姓的人不能通婚,但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却不行。
除了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叫作“不可接触的贱民”,人们又叫他们“哈里真”,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只能做扫地、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等工作。贱民不得与高种姓人共住一村,共饮一井水,甚至他们的身影也不能落到高种姓人的身上。
种姓制度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在印度根深蒂固。不论是莫卧儿王朝的穆斯林军事力量,还是英国300年的殖民,甚至圣雄甘地的伟大号召力,都未能动摇种姓制度。有的婆罗门虽然家境破落,被迫给别人当佣人,看孩子、做饭,但也绝不会给别人家打扫厕所,以保持“高贵的身份”,主人也往往表示理解而不强求。而今日的 “哈里真”想求得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却仍然比登山还难。近年,“贱民”们为了摆脱受歧视的举动,多次举行暴力抗议,也为进入现代化的印度多少带来一些动荡。
5. 为什么印度法律规定不能猎杀猴子
因为受印度教影响,他们把猴子当作神明供着,就如他们也不吃牛肉一样的原因
6. 猴子在印度象征着什么
哈奴曼(Hanuman),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风神和母猴所生之子。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之妻悉多(Sita),与罗刹恶魔罗波那(Ravana)大战。 他聪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和大多次救助罗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印度历史悠久的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原以梵文写成,以神猴“哈奴曼”为主角,其成书时间大约不会早于公元前300 年。内容说,“哈奴曼”帮助罗摩王子从魔王罗波那手中放出王妃悉多,烧毁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罗摩的伤兵,等等。诗人满怀热情称颂神猴的法力,讴歌神猴的慈悲,盛赞神猴的义勇。 胡适认为《西游记》的美猴王孙悟空原型即取自哈奴曼,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国,《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Battle of Lanka)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被编成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陈寅恪与季羡林皆同意此
7. 印度8岁男孩为什么被被奉为猴神
印度总是有一些让人惊叹的奇闻怪事发生。近日,在印度就有一位长有尾巴的小孩,这个小孩从8岁开始就出现尾巴,在之后的数年间,这个尾巴越来越长。
8. 印度6岁男孩长"尾巴"竟被视为猴神,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印度猴神哈奴曼是印度教里的神话人物,就好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样,是个有情有义非常受人们欢迎的的一只猴子,有情有义,神通广大。而这个印度男孩在尾椎处长有一撮长毛,就好像是条尾巴一样,并且这个孩子不仅十分可爱,还像一个猴子一样,喜欢上蹿下跳的,所以那个村子的居民都认为这个孩子是猴神转世。
所以这个印度6岁长着尾巴的男孩,其实之所以会被视为猴神,还是和印度的宗教神话有关,但是我认为还是要相信科学,宗教神话的可信度其实并没有那么高。
9. 猴年说猴:佛教中猴子代表什么 印度佛教猴子
猕猴(梵语markata),梵名音译作么迦咤。由于其心性轻浮躁动,难捉难调,常舍一取一,所以经典言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
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三中,即以狗、鸟、毒蛇、野干、失收摩罗、猕猴等六种动物来比喻众生的六根。
佛经中以六种动物来比喻六根,并以坚固的柱子比喻身念处,而谓此六种动物系于坚柱上,虽各用其力欲向所乐之处,然不得脱离;借此以知识比丘若勤修身念处,则眼等六根不欲求可意法,亦不厌离不可意法。《俱舍论》卷三十援引此说,称之为《六生喻经》。
经典中并以“六窗一猿”来比喻众生的六根,一猿比喻心识,比喻众生的心识如猿猴般无法安止,想从六根攀缘外境。
在印度神话中,有一只着名的猴子哈奴曼(梵名hanumana)。又称作诃拏曼、哈纽曼,意译为大颔神猴。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梵名ramayana)中的神猴,被称为“风神之子”,能飞腾变化,高如塔楼,力大无比,面色红赤,毛色金黄,尾长无限。曾帮助罗摩至楞伽岛寻回其妻,为罗摩的重要助手。哈奴曼的传说到了中国之后,就演变成《西游记》中着名的孙悟空的故事了。
10. 为什么猴子受印度人的喜爱
因为猴神哈努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都有提及
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之妻悉多(Sita),与罗刹恶魔罗波那(Ravana)大战。 他聪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和多次救助罗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在新德里的两尊巨大的哈努曼塑像,一尊是在庙群当中,有五六层楼那么高,顶天立地;另一尊是在一条高架路旁边,高架路才到他的腰部。如此高大的哈努曼塑像确实让记者吃惊。新德里的高层建筑并不多,街头树立的一些政治人物的塑像也就跟真人大小差不多,大多数居民都住在低矮破旧的屋子里,然而哈努曼塑像却如此之大,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