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洋水深多少米
印度洋
(Indian Ocean)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分别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和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为其东西边界。面积76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5。平均深度3711米,最大水深为7209米(爪哇海沟)。印度洋水域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北部岸线曲折,多边缘海,内海和海湾。其余海岸平直。岛屿稀少。主要边缘海和海湾有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和大澳大利亚湾及莫桑比克海峡等。
洋底地形 最显着的地形是中央的“入”字形大洋中脊,其由彼此相连的阿拉伯—印度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澳大利亚海丘等组成。此外,在印度洋东北部,还有一条南北向延伸的东印度洋海岭,为印度洋最长最直的海岭。被诸海岭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海盆,主要有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阿拉伯海盆,以及索马里海盆和莫桑比克海盆等。印度洋大陆架较窄,大陆架面积及所占比重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印度洋北部发育了世界上着名的大型海底冲积扇,孟加拉深海扇长2000公里,宽达12公里,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冲积锥。板块学说认为,印度洋的现代轮廓在第四纪才形成,是世界地质年龄最年轻的大洋。
气候 印度洋因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区,被称为“热带性海洋”。印度洋北部海域,因与亚洲大陆毗连,随季节更替,海陆热力差异显着,形成了显着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晴朗。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气候潮湿多雨,夏秋之交,常发生热带气旋,形成飓风。印度洋赤道海域全年各月平均气温约28℃,赤道以北夏季25~27℃,冬季22~23℃,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受陆地“烘烤”,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印度洋中南部,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夏季平均气温在南纬20°附近为25~27℃,南纬40°附近为15℃,南纬60°附近则降至0℃左右;冬季平均气温相应为22~23℃、12~13℃、-10℃左右。赤道附近,全年有雨,降水丰沛,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东部超过3000毫米,主要降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夏季。亚热带海域500~1000毫米,温带海域1000毫米以上。受陆地及洋流影响,印度洋东、西部降水差异较大,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附近的印度洋西部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最小雨区。亚热带南印度洋西部受暖流影响,降水达1000毫米,东部只有500毫米左右。
海洋水文 印度洋的表层洋流以独有的季风洋流系统为突出特征。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夏半年在强盛西南季风吹送下,形成顺时针环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形成逆时针的环流。南印度洋由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暖流组成—反气旋式环流系统。印度洋北部表层水温,夏季27~28℃,5月可超过29℃,仅索马里沿岸海域,因深层冷水上涌,水温降至22~23℃;赤道附近,水温26~28℃;南纬30°处,降至16°~20℃;南纬55°以南,水温低于-10℃。冬季,北部海域平均水温为23~25℃,赤道附近28℃,南纬30°为21~25℃,南纬50°处为5~9℃,南纬60°以南,水温为负值。印度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与各海域水分平衡及大陆径流注入量有关。在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和大陆径流较少注入的红海等地,盐度值高,如红海盐度值为40‰,是世界盐度值最高的海域。在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因大量淡水注入,降水丰沛,盐度减至32~33‰。
自然资源 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印度洋底及其周围陆地为世界着名油气储藏区,沿海大陆架均发现有油气构造。印度洋500米深度内的油气潜在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3。其中波斯湾是世界上已经探明的最大的海底含油气区,已投入开采的油田30多个,其中沙特阿拉伯的塞法尼那油田为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锰结核分布也较广泛。印度洋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及太平洋及大西洋,且开发利用有限,其生物资源的平均捕捞程度仅为大西洋的1/5。主要捕捞沙丁鱼、鲭、鲱、鳀等。
交通运输 印度洋是亚、非、大洋洲的交通要道(见世界主要航线与海港)。
B. 印度洋包括西亚的()半岛,南亚的()半岛以及()大陆。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51′,线为界,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积7 492万km2,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l/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 897m,仅次于太平洋,居第2位。印度洋最深处在阿米兰特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深9 074m。印度洋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没有突出的边缘海和内海。与亚洲相滨临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亚洲西部和南部岛屿、半岛的分隔,形成许多边缘海、内海、海湾和海峡。主要边缘海有安达曼海、阿拉伯海;主要内海有红海;海湾有孟加拉湾、阿曼湾、亚丁湾;主要海峡有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线曲折,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着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东经90º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体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故被称为热带海洋。
第四,由于印度洋与亚洲大陆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海底地貌】
印度洋海底地貌错综复杂,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尚有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 300—2 500m,平均宽度达800km左右,由于被一些与之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错开,中脊裂谷表现时断时续的特征,因此中印度洋海岭形态崎岖破碎。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岭外,还有许多近似南北向的构造带。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0º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它北起北纬10º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º的断裂海岭,长约5 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º分布,故又叫东经90º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成三个海域。第一,东部海域区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与深海沟相接,东南部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复杂。第二,西部海域区海底地貌最复杂,它被海岭和岛屿分割,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第三,南部海域区 海底地貌比较简单,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陆架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印度半岛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气候和洋流】
印度洋气候的特征
印度洋气候具有明显的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特征。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南纬40º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有的海域高达30ºC。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温高,故被称为热带海洋。印度洋气温的分布随纬度改变而变化。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气温为25~27ºC,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而索马里沿岸一带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有关,后者乃西南风吹走表层海水,使深层冷水上泛,降低气温的结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气温,在南纬20º附近为25—27℃,甬纬30º附近为20~22℃,南纬40º附近约15℃,南纬60º附近在0℃、;左右;冬季气温,南纬20º附近22~23℃,南纬30º附近15~17ºC,南纬40º附近为12~13℃,南纬60º附近低达一10ºC。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带最丰富,年降水量2 000~3 000mm,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 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风盛行的夏季,而东北风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较少,是热带季风分布区。红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约100~200mm,为热带荒漠气候区。南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l 000mm左右。
气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与亚洲毗邻,随着季节更替,海陆热力差异造成气压梯度的变化,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了世界上显着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洋主体位于北纬30°到南纬40°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较多,因而气温高。印度洋北部三面被陆地环绕,几乎不受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向南突出只达南纬35º,使大洋东岸寒流发育程度和影响范围都较小,加强了北部的热带海洋性气候。
2.大气环流
对印度洋气候影响最大的气压系统有:印度低压、赤道低压、蒙古高压和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冬季(1月),在蒙古高压影响下,印度洋北部吹东北季风,风向与东北信风一致,这时印度洋北部气温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东南信风,东北季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强烈多雨的热带辐合带。夏季(7月),太阳直射点北移,蒙古高压被印度低压所取代,来自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信风,经过高温高湿的赤道海域,进入印度洋北部时转为西南季风,气温增高,降水量也大大增加。
3.洋流影响
印度洋北部和南部洋流系统不同。
北 部
受热带季风影响形成特殊的季风环流。冬季(1月),印度洋北部吹东北季风,受地球转偏向力影响,使北部孟加拉湾海水自东向西流,因受阿拉伯半岛阻碍,转向西南流,称索马里季风洋流,越过赤道,往东南与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纬5º一6º间形成自西向东流的赤道逆流。它流至苏门答腊岛西岸,部分海水北流,补偿了孟加拉湾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夏季(7月),南印度洋东南信风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到科摩罗群岛附近分为两股,一股南流称莫桑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风的吹送上向西北转向东北流,西南季风将索马里沿岸表层水吹走,深层冷水上泛,水温降至27C,称索马里寒流,它使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西岸干燥少雨。索马里寒流流经阿拉伯海进入孟加拉湾,后经苏门答腊岛附近南流,补偿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为北部印度洋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南 部
洋流的流向基本是稳定的。南赤道洋流自东到西横 过印度洋,直达马达加斯加岛附近,一部分由北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流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岛南下;称马达加斯加暖流。这两股暖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汇合后,沿着非洲东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称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纬40º附近,厄加勒斯暖流汇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流向澳大利业西南海域,大部分继续东流进入太平洋,小部分沿大陆西南海接,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时针环流。
【自然资源和口海洋交通】
自然资源
印度洋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矿产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此外,澳大利亚附近的大陆架、孟加拉湾、红海、阿拉伯海、非洲东部海域及马达加斯加岛附近,都发现有石油和天然气。波斯湾海底石油探明储量为120亿t,天然气储量7 100亿m²,油气资源占中东地区探明储量的1/4。60年代以后,波斯湾油气产量大幅度上升,年产石油约2亿t,天然气约500亿m²,石油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首位。印度洋海域是世界最大的
海洋石油产区,约占海上石油总产量的1/3。印度洋的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储量较大的是西澳大利亚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岛的近海、斯里兰卡周围以及澳大利亚西海域中还发现相当数量的重砂矿。60年代中期,曾在红海发现含有多种金属的软泥,它含有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包括铁、锌、铜、铅、银、金等多种金属,其中铁的平均含量是29%,锌的富集度最高可达8.9%。红海的金属软泥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底含金属沉积矿藏。印度洋的生物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海兽。印度洋中年捕鱼量约有500万t,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岛沿海捕鱼量最大,主要捕捞鱼类有:鲭鱼、沙丁鱼和比目鱼,非洲南岸还有金枪鱼、飞鱼及海龟等。在近南极大陆的海域里,还有鲤鲸、青鲸和丰瓦洛鲸。此外,在波斯湾的巴林群岛、阿拉伯海、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沿海还盛产珍珠。
海洋交通
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印度洋往西北通过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欧;向西南经好望角进入大西洋,通向欧美沿海各地;向东北经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资源的一个重要出口地,沿岸各国出口的石油、矿砂、橡胶、棉花、粮食和进口的水泥、机械产品和化工产品等大宗货物都需要依靠廉价的海洋运输,再加上大量的过境运输,使印度洋有较大的运输量,拥有世界l/6的货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货物周转量。印度洋的航运业虽不如大西洋和太平洋发达,但由于中东地区盛产的石油通过印度洋航线源源不断向外输出,因而印度洋航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运输石油的航线有两条:一条是出波斯湾向西,绕过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到欧洲和美国。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一条是出波斯湾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到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霍尔木兹海峡在印度洋航线上占有重要地位,波斯湾地区出口石油总量90%从此海峡运出,因而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石油海峡”。苏伊士运河经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是印度洋东西间一条最重要的航道,运输量巨大,它将西欧、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经济与远东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国的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
【名称由来】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全部水域都在东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因位于亚洲印度半岛南面,故名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称为“厄立特里亚海”,最早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所着《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ERYTHREA)希腊文原意为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而“印度洋”这一名称相对出现得较晚。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处的“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称呼。
【交通运输】
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东通过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太平洋,向西绕过好望角可达大西洋,向西北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可入地中海。航线主要由亚、欧航线和南亚、东南亚、南非、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印度洋的海底电缆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塞舌尔群岛的马埃岛、毛里求斯岛和科科斯群岛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沿岸港口终年不冻,四季通航。
C. 印度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印度洋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亚洲、非洲和、南极洲和大洋洲的大陆所包围。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是东南部从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向南,沿东经146°1′线至南极大陆。由此,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巴斯海峡是两大洋的分界处。然而,巴斯海峡究竟是划归为太平洋还是印度洋,学者的意见不一。
此外,印度洋东北部的分界线也较难划定。有一些学者认为,它经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再由阿迪岛经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爪哇岛的南部,越巽他海峡至苏门答腊岛;但有的学者认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应属太平洋,不应划入印度洋。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有的主张以新加坡为界,有的主张以佩德罗角向东北延伸划界,将马六甲海峡划入太平洋。由此可见,印度洋要东北部的分界线较难划定,而且还较为复杂。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于阿米兰特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深为9074m。印度洋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没有突出的边缘海和内海。与亚洲相濒临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亚洲西部和南部岛屿、半岛的分隔,形成许多边缘海、内海、海湾和海峡。安达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边缘海;孟加拉湾、阿曼湾、亚丁湾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湾;其中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峡。
印度洋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全部水域都在东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于印度洋位于印度半岛南面,所以称为印度洋。
在古时候,印度洋称为“厄立特里亚海”。这个名称最早在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所着《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在希腊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印度洋”这个名称出现的相当晚一些。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有一位地理学家叫彭波尼乌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这个名称。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在这里,“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为印度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因此,这个名字就逐渐被人们接受了,而且还成为通用的称呼。
印度洋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特征、海底貌。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线较为曲折,而且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着较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着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因而称被为热带海洋。
第四,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在印度洋上,属海较少。主要内海有红海和波斯湾;边缘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安达曼海,东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湾有西北部的亚丁湾和阿曼湾,东北部的孟加拉湾,澳大利亚北面的卡奔塔利亚湾、南面的大澳大利亚湾。此外,南极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属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线除了北部比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岛屿的。大岛有马达加斯加岛、索科特拉岛、斯里兰卡岛,还有塞席尔群岛;火山岛有科摩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和凯尔盖朗群岛;珊瑚岛有马尔地夫群岛。大陆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棚和大陆坡。大陆棚一般比较狭窄,大陆棚较宽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大澳大利亚湾,最宽处在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岛之间约965公里。大陆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约在10°~30°间,一般坡度都较小。在印度河、恒河的入海口处,有面积宽广的水下冲积扇,被水下峡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岛弧带,是从缅甸直到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公里。印度洋的岛弧带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在印度洋的岛弧外缘,其中爪哇海沟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点为7450公尺。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东,有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亚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罗泽海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万~22500万年前)南半球贡德瓦纳古陆解体的。正在此时,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发生了漂移现象,进而形成了现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D. 印度洋有什么地理特征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线较为曲折,而且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着较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着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因而称被为热带海洋。
第四,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在印度洋上,属海较少。主要内海有红海和波斯湾;边缘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安达曼海,东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湾有西北部的亚丁湾和阿曼湾,东北部的孟加拉湾,澳大利亚北面的卡奔塔利亚湾、南面的大澳大利亚湾。此外,南极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属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线除了北部比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岛屿的。大岛有马达加斯加岛、索科特拉岛、斯里兰卡岛,还有塞席尔群岛;火山岛有科摩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和凯尔盖朗群岛;珊瑚岛有马尔地夫群岛。大陆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棚和大陆坡。大陆棚一般比较狭窄,大陆棚较宽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大澳大利亚湾,最宽处在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岛之间约965公里。大陆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约在10°~30°间,一般坡度都较小。在印度河、恒河的入海口处,有面积宽广的水下冲积扇,被水下峡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岛弧带,是从缅甸直到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公里。印度洋的岛弧带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在印度洋的岛弧外缘,其中爪哇海沟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点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岭可分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岭;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岭,它与大西洋-印度洋海岭相连;其三,东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岭,它与印度洋东南海岭相接。北支海岭和西南支海岭是结构复杂的海底山脉,宽度400~970公里,相对高度1830~3050公尺,海岭的中脊为裂谷带,地貌极为崎岖险峻;东南支海岭从中印度洋海岭至阿姆斯特丹岛的宽度达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这些海岭总被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所切割。
那么,在印度洋中,海岭被哪些断裂带切割呢?比如欧文断裂带,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马利海盆,海底岩层位移达320公里。印度洋东部海域1962年发现的东印度洋海岭(或称“东经九十度海岭”),南北直线延伸约4990公里,为印度洋中最长最直的海岭。由于海岭被断裂带所切割,进而形成一系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东,有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亚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罗泽海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万~22500万年前)南半球贡德瓦纳古陆解体的。正在此时,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发生了漂移现象,进而形成了现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E. 印度洋包括阿拉伯海吗﹖
亲,当然包括啦,阿拉伯海、红海、波斯湾等水域都属于印度洋的附属水域,所以印度洋包括阿拉伯海。同理,我们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属于太平洋水域,虽然渤海属于内海,但仍然避免不了划归太平洋水域的地理划分。
F. 印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韩国、老挝、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瑙鲁、新西兰、澳大利亚、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东帝汶、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越南、中国地区、蒙古。
广义上,包括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南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6)印度水域有哪些扩展阅读:
印太海域原本是一个生物地理概念,包括印度洋的热带水域、太平洋的西部和中部以及在印度尼西亚连接两洋的水域,但不包括两洋的温带和极地水域。
在随后作为地缘政治概念出现时,其范围与生物地理概念略有区别:通常包括太平洋西岸温带及以北的国家(如日本),但通常不包括印度洋西岸的非洲国家。
亚太地区狭义上指东亚、东南亚等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地区、大洋洲、以及太平洋上的各岛屿;而印太地区则在亚太地区的基础上纳入了印度洋沿岸和印度次大陆国家。
G. 印度地形
印度地理情况
极为多种多样,地貌从顶上盖雪的山脉到沙漠,平原,丘陵和高原。印度气候从最南方的赤道气候,到喜马拉雅山脉的苔原气候。印度组成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具有超过7000千米的漫长海岸线,大部分海岸线位于伸入印度洋的半岛
。印度西面是阿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
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占据了印度北部,中部和东部的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据了印度南部的大部分。印度的西部是塔尔沙漠。印度的东部和东北边界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印度的最高点因为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而有争议性;印度声称最高点(位于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乔戈里峰,8598米。
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占有支配性地位,紧靠重要的印度洋商贸路线。世界第三高的山峰干城章嘉峰位于印度与尼泊尔的交界处。
印度地理 - 位置与面积
印度的地形图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纬8度4分和37度6分,东经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间。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国,总面积3,287,59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973,19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14,400平方公里
印度位于南亚,毗邻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在缅甸和巴基斯坦之间。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接壤。
印度海事请求:
领海:12nm
毗连区: 24nm
专属经济区: 200nm
大陆架:200nm或大陆边缘
印度地理 - 气候
印度南方是热带季风性气候,北方则是温带气候。干旱、季风性气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发性洪水,严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灾害。
印度地理 - 地形
地形上,印度南部是德干高原,恒河沿岸则是起伏的平原,西边是沙漠,北边是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地理 - 自然资源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印度有48.83%的可耕地,种植长期作物的土地有2.8%(2005年)。水浇地有558,080平方公里(2003年)。可再生水资源1,907.8立方千米(1999年)
可回收淡水(家庭/工业/农业) 总计:645.84 立方千米/年(8%/5%/86%)
每人:585立方米/年(2000年)
印度地理 - 环境保护
森林采伐;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工业和交通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未处理污水和农业杀虫剂造成的水污染;自来水在整个地区还不能直接饮用;庞大和不断增长的人口造成自然资源极度紧张
印度参与的国际环境协议有:
《南极环境协定书》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
《南极条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气候变化
《京都议定书》
沙漠化
濒危物种
改变环境
有害废物
海洋法
臭氧层保护
船舶污染
热带木材83
热带木材94
湿地
捕鲸
H. 印度洋的岛弧带有多大
印度洋的岛弧带,是从缅甸直到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公里。印度洋的岛弧带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在印度洋的岛弧外缘,其中爪哇海沟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点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岭可分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岭;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岭,它与大西洋-印度洋海岭相连;其三,东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岭,它与印度洋东南海岭相接。北支海岭和西南支海岭是结构复杂的海底山脉,宽度400~970公里,相对高度1830~3050公尺,海岭的中脊为裂谷带,地貌极为崎岖险峻;东南支海岭从中印度洋海岭至阿姆斯特丹岛的宽度达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这些海岭总被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所切割。
I. 印太地区指哪些地方
J. 古代印度的母亲河是什么河
印度的母亲河是恒河。
恒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她不仅是今天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昔日佛教兴起的地方,至今还有大量佛教圣地遗存。
恒河,中文又译为殑伽河、强伽河、冈底斯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尔邦、恰尔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后,进入孟加拉国,改称帕德玛河,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克纳河。
(10)印度水域有哪些扩展阅读:
恒河文化:
从长度来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却是古今中外闻名的世界名川。她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着名的印度文明。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恒河中上游,是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恒河,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意为雪王)的公主,为滋润大地,解救民众而下凡人间。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乡就在对门山飘渺的冰雪王国,这与恒河之源-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应,愈加带有神话色彩。
加姆尔在印度语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视为神灵的,恒河水是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无比了。
根据宗教传说,恒河是一条 ”圣水河“,因为恒河的水域来源于 "神山圣湖"。恒河上游在中国的藏区江台山,冈台斯山的东南斜坡有一个大的和隐蔽的淡水湖,称为马哈姆错误的湖 (圣湖马永断裂带),湖来自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面晶莹,平如一面镜子。
传说这里的山是 “神的神” 希瓦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把它称为 神山。
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错湖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
千百年来,虔诚的印度教徒长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灾,益寿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湿婆大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