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国名全称是什么”印度“是什么意思
全称是印度共和国。“印度”取自梵文“婆罗多”,“婆罗多”一词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是美好事物的通称。
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慈恩传二曰:“印特伽国,谓印度也。”
(1)怎么称呼印度扩展阅读:
印度最早的称呼
1、身毒
这个名字最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经出现。这是当时的中国人,对印度大陆上的居民和国家的一个称呼。这个名字,是从当时直接音译过来的,按照发音组成的名字,这个名字当时使用范围很广,流传时间也很久。
直到隋唐的时候,依然在使用,并且被保存在唐朝官方语言的发音。今天最接近唐音的闽南语,在用方言说”印度“时,依然接近于”身毒“这个发音。
2、天竺
这个称呼曾经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后汉书》里。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天竺是唐朝时期大国,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西天就是天竺。
② 印度人名该如何称呼
名在前,姓在后
Mr.Manmohan Singh
③ 印度男人怎么称呼
一路男人的话,我们一般会叫他们阿三大部分都是这样称呼的吧。
④ 印度从古到今有几种称呼
身毒:是古代对今印度国名的音译。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词汇扩散,该词的音值拟测众说纷纭,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对这一词的注音也不尽相同。身毒古国是古代中国的邻邦,这两个国家处于青藏高原的两侧。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 对音)《山海经》记载“西方有身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
采纳哦
⑤ 称呼印度人人习惯称呼姓还是名字
正常都是名在前,姓在后,但是称呼的时候分男女。
如称呼男性,直接称呼姓。 例:Mohammed (名)Ismail (姓), 称呼 Ismail 就可以了。
如称呼女性,直接称呼名。 例:Kalinda (名)Sharma (姓),称呼 Kalinda 就可以了。
一般印度女子在结婚后都会随夫姓,所以难以辨别,一般都直接称呼名字,而不是姓。
⑥ 宋朝时人们怎么称呼印度
India(印度),是英语系国家对印度的称呼,也是别国对它的称呼。在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地语中,印度实际上对自己的国家却另有称呼,这个称谓用罗马字母拼写为“Bharat”,中译名就是“婆罗多国”之意。它其实是Bharata-Varsha的缩写,全名译为“史多伐娑”,意为“婆罗多王统治的地区”。
“婆罗多”这个名称来历非常远久,印度教徒很早使用它称呼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大海之间的南亚次大陆。波罗多为印度古籍《往事书》传说中着名的国王,曾统治过大片的土地。印度独立后,启用“Bharata-Varsha”这个古老的称呼,截取它的前半部分“Bharat”,即婆罗多作为国名,只是对外继续用India一词。还有一种说法:印度一词由信度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后来逐渐包括恒河流域及南亚次大陆。古波斯语将“信度”转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在我国史书中,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又有“天竺”、“忻都”等称。用印度这个词始于唐朝的《大唐西域记》:“译夫天竺之称,异论纤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⑦ 为什么称呼印度人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锡克教,头上都缠头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旧时上海滩的红头阿三阿三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其三,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于是中国人便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⑧ 印度的别称
印度又称孔雀之国、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还有印度阿三
孔雀之国
蓝孔雀属于印度特有,又名印度孔雀,因此,印度素有“孔雀之国”的称誉。自古以来,印度人就喜爱孔雀,其图案在神庙建筑和器皿上多有所见。1963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孔雀为“国鸟”,同神牛、老虎等动物一样受到重点保护。
在印度民间,关于孔雀的传说和故事很多。传说印度神话中的战神室健陀(即大乘佛教中的“护法神”韦驮)曾乘孔雀,执弓箭,斗魔军;耆那教教祖大雄也把孔雀选为坐骑;“天神之王”因陀罗还封孔雀为鸟王。最着名的莫过于公元前4世纪印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孔雀王朝”,其第三代帝王阿育王(佛教徒称之为“无忧王”)统治时期曾是印度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
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1757年开始向内陆扩张领土,多数印度邦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但是就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ZM地之一,被称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称号.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锡克教,头上都缠头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
⑨ 印度古代叫什么
印度古代叫“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
唐初将印度统称为“天竺”,天的读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还有“贤豆”的称呼。始见于《史记》,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古波斯语讹为Hindhu,古希腊语更转为Ins。
(9)怎么称呼印度扩展阅读:
印度各代的称谓简介:
其后中国古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皆同音异译。其领域有时亦包括印度河以东的南亚次大陆地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
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了与像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
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过大理至保山一带,只能通过各部族、印度作中介与大夏商人间接贸易。
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中国在2世纪时对身毒的地理﹑物产﹑宗教﹑政治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且知当时身毒许多地区皆属“月氏”,即早期贵霜帝国(即贵霜)。这是由于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缘故。
印度的古译名之一。《史记.大宛列传》:“﹝大夏﹞东南有身毒国 。”司马贞索隐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谓 浮图胡也。” 清严允肇《洗象行》:“雄姿几耐身毒战,猛力可代苍梧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