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谈谈你对两汉时期史学的认识
试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
【1】写作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3)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局限性:首先是记事太简单;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2、《左传》的写作特点和成就
【1】《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实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左传》记事比《春秋》祥瞻,比《国语》连贯,写出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
【2】《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他在编年记事的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活动。
【3】(1)《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2)《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4)《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5)《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4】《左传》在内容上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
【5】《左传》总是尽量避免简单平板地记载历史事件而采用故事化的手法,从言论和行动的立体把握中去描写人物。这样,不但写出历史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细部,也写出了历史的深度。
成就: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所以有的人认为《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的历史着作。《春秋》只标事纲,不记具体内容,如同流水帐薄;《左传》则以《春秋》为纲,原原本本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人物形象、性格、行为、思想都有深刻的刻画和描绘。例如《春秋》只记“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左传》详加叙述用了五百四十一个字。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都写了。《春秋》记“城濮之战”只用了三十几个字,《左传》则用了七百八十六个字,所以完备的历史书当从《左传》开始。完备的历史书应包括:1、明确的时间顺序。2、历史事件的始末3、历史人物的言行。这些《左传》是具备的,而《左传》之前则没有兼备此三点的史书。
(二)生动具体。《左传》的叙述,文字技巧是非常高的,又具体又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明雅致,记事生动、真实、感人,读来脍炙人口,一扫《春秋》的枯燥无味。以前,许多人对史发生兴趣是从读《左传》开始的。所以在传播历史知识方面《左传》起了很大作用。文字优美,所以还被作为文学书读。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左传》不仅记事,而且带有政论,不仅记载了社会现象,而且揭示了历史的内幕,使人更深刻地看到了事件的本质。从而使《左传》成为了叙事论史较成熟的编年史,这是其显着特点。《左传》论史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君子曰”直接发论;二是借用前人或伪托前人的话来发论;三是用当事人或有影响的人物的话来评论。这就改变了《春秋》一心追求“属辞”、微言大义的方法。《左传》“君子曰”的方式直接为后人所继承,如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司马光的“臣光曰”等等。
Ⅱ 印度人怎么评价中国
我们对印度的了解几乎全部是:"印度人口也有10亿之多,但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广大人民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之中;科技很发达,软件业名列世界第二;天气太热,每年都热死几千人,不适合人类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就是新德里国际机场的破旧,机场大厅的四面墙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没有什么广告和宣传画,墙上面满是污渍,很多大块的墙皮已经掉了下来,露出黑乎乎的砖块。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新德里国际机场望出去:唯一一条公路的两边居然到处都是破旧的棚屋,还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边上,甚至睡在汽车下面,公路两边的地面上还有很多象下水道井盖大小的洞穴,据说这都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沿着公路进入市中心,我们惊讶的发现,马路两边有很多穷人的房子。
所谓"穷人的房子",就是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也有条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让人联想起了电影里的游牧民族;条件再好一点的就用废弃的铁皮搭成屋子,在城里,很少见到砖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确。
进入城市,吃惊的目睹了传说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不但车厢里挤满了人,车顶上也坐着人,居然连车厢外面也挂满了人,虽然扒着车窗,神情却泰然自若,毫不紧张,其技术之高实在让人佩服,我当时就想:美国的蜘蛛侠是不是从印度移民过去的。
再仔细一看,发现在车门的位置上没有门,只有一个门框,连驾驶室也没有门,后来才听说:这边的公共汽车路过站台时是不停车的,上车的人直接扒到车窗、车门框上,下车的人就直接从车门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时候车顶都做满了人)进入新德里的繁华市区,失望的发现所有的建筑通常只有二、三层,全城最高的建筑也只有4、5层楼高,实在不像一个大国的首都。后来,经过当地人确认:得知整个德里的最高建筑为9层。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国内的一个售报亭那么大,无论店里、店外都是极其的脏乱和破旧。由于面积太小,通常每个商店只卖一类商品,种类也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
比如说买鞋吧:一进门,老板就会请你坐下,服务员跪在地上仔细观察你的脚,估计一下号码,然后拿一双鞋给你,不满意就再换一双,直到大小合适为止,最多可以挑选一下颜色,基本没有样式可供选择。尽管城市如此残破,但是物价却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是国内的2-3倍,甚至10倍:洗发水要50多元一瓶,矿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块;大白菜要10元钱1斤。。。。。。。
原因很简单:当地的穷人用不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用来给外国人用的。是这样的,东西奇缺,还很贵,没有大的超市尽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仍然买不到,比如:餐巾纸、洗洁精、一次性纸杯等。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谓的"上厕所",就是在大街上解决问题,不论男女。很好笑的是,街边的公共厕所没有屋顶、也没有四面的墙,只有几个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里。
印度人的饭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呕的准备。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场也买不到消毒柜。其次,就是他们的吃饭方法,将菜肴熬成糊状,用手指将菜和米饭搅在一起成一团浆糊状,再把牛奶、饮料倒进去,继续用手指搅。看着他们用黑乎乎的大手搅拌的过程,大多数国人都会作呕;不过通常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他们的饭菜发出一种熏天的酸臭气,中国人闻到了都会躲在至少十米之外。
在当地,很少中餐厅,也买不到任何中国的零食,很让人难熬。吃饭是这样的,中国餐馆条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没有消毒,吃饭用的餐具,他们都是用一条黑的发亮的毛巾给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穷是真正的"赤贫"。
在城市里,即使是闹市区,也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几口人,住在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据说坐飞机在孟买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东西,好像我们中国的塑料大棚一样,其实那就是穷人用编织袋做的屋顶。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治安不错,房子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居然都不会丢东西。
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走路的年轻女孩,身上的"衣服"质地很特别,朦朦胧胧的似隐似透,还发出闪烁的天蓝色光芒,我当时就很奇怪这衣服是什么做成的,在中国没见过这样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根本就没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层蓝色的颜料。我估计:她可不是为了时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为了遮羞,主要是为了防晒:当地的气温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达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会把人晒死。
当地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白天上班或睡觉,晚上拜佛,就连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员工也一样。包括那些搞软件的,离开计算机就开
Ⅲ 大汉王朝有多强大
汉朝有一个名叫陈汤的名将,他喊出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那时候的汉帝国可称之为最强音.那时候建立了中国最强的尊严,即使几百年后,外国皇帝也称中国使者为汉使。让我们看看那时汉朝究竟有多强大!
曾经有一个小国家的国王,竟然看到唐朝的使者竟哭道:不想今日复图汉官威仪。唐朝已经很强大了,而那个国王却说看到当年汉朝的影子,可想而知,大汉的影响力之大。
还有一件事,汉武帝末年,巫蛊之祸大乱,太子刘据被诬陷,刘据被迫起兵,但是此时的汉武帝却住在300里外的甘泉宫。太子刘据武装了几万名市民,与奉命平叛的丞相刘屈牦大战了几天几夜。其中大批官员被刘屈牦杀害。因为市民知道丞相刘屈牦想借此机会除去太子,另外力昌邑王刘髆为太子,想要掌控刘氏王朝。
当时被武装的市民唯一的信念就是:为了大汉,拼到底。可见汉朝全民的尚武,就百姓而言武装后就可以和军队打,可以想象出远在边疆的汉朝军队有多厉害。我想这就是为何2000多年过去了,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强大的王朝,我们还是以汉人自居的原因。
Ⅳ 用自己的话评价汉朝
国家尚武强国 人民扬眉吐气
Ⅳ 东汉和西汉看起来接近,为何对两个朝代的评价呈现两极化
因为东汉和西汉这两个朝代对后世的影响差距很大。西汉是指刘邦建立汉朝开始,到最后王莽篡权这一时期。东汉是指刘秀建立东汉到三国动乱这段时期。东汉和西汉的时间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朝,但是在人们谈起汉朝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谈论西汉,东汉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东汉的存在感一直不高。东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功绩,东汉只是作为西汉的延伸,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对两个朝代的评价呈现两极化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三,东汉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混乱。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朝廷斗争异常激烈这些都是贯穿整个东汉朝代的问题,在东汉末年这些矛盾已经影响国家的统治,纵观东汉这个朝代基本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Ⅵ 情况,从文章中能看出西域各国对汉朝是什么态度吗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机构为“西域都护府”。“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五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汉书·西域传》)。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至新莽末年(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都护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18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在西汉,都护是加在其他官号上的职称,普遍由骑都尉兼领,领二千石俸;东汉年间为单任官职。都护一职初设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监护西域诸城郭国。新朝末年至东汉初年废置。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西域,遂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至汉东汉-西域都护府(公元94~107)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西域乱而不复置都护。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着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Ⅶ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
虽然说现在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看,但是我们对于别的国家若不亲身体会,是无法了解的全面的,他国对于我国也是一样。那么身为邻居的印度人看中国的话,他们又是什么感觉呢?似乎印度人看中国总是很喜欢把中国当做竞争对于,从而进行各个方面的对于。
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
其实对于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如何,这也是需要分差别的。那就是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和没有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对于没有来过的印度人看中国的话,大部分可能都是从网上所知道的讯息,所以对于中国经常是一种鄙夷的态度,认为中国某些地方完全比不上印度。
曾有个人去印度孟买出差,感慨了一句孟买真漂亮,而那个人的印度客户则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不用担心,十年后上海也能发展成这样。”emmmmm??估计无数上海人都想说一句mmp吧,这就是偏见时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
但是若是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观的,能够充分知道两国之间的差距。顺便偶尔感慨一些中国的物价比他们国家要贵上一些,这也是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之一。当然了,其实更大多少的印度人,对于中国一无所知。
大多数的印度人仅仅能通过报刊杂志和媒体了解中国,所知道的东西,甚至不多于诸如成龙、长城和中餐等。不过一些印度人看中国时,仍旧持有积极态度,或对中国倾向于中立的观点。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十分可观中立的印度人,对于中国方方面面的印象。
印度人中国可观的评价与对比
1、对中国人的印象:我们认为中国人是非常勤劳智慧且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一群人。中国人非常乐于献身于国家,且常常把国家置于优先位置。而在印度,你可能常会在一些节日遭遇诸如因为工资原因而引起的罢工或者是长时间的假期,这些因素都对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经济和文化:很多印度人对中国多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表示赞赏。对印度的民主制度来说,想要重复同样的经历可能要用很多年。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化是相当美丽的,当人们表演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时,他们展现了适时地同步性。我们发觉诸如武术、舞龙这样的运动真的很美且令人着迷。
3、中国的产品:尤其是涉及到电的,都在印度很普及。我们在印多尔有Jail Road,同样地,大多数的印度城市都有专门销售中国商品的地方。像金立、小米、OPPO、VIVO这样的手机牌子在工程师当中也很受欢迎。但不幸的是,有时中国制造常常被认为是劣质、便宜、山寨的同义词。
4、教育与娱乐:像成龙一样的明星在印度非常受欢迎,中国的动作电影我们都喜欢~我们觉得中国对于各种体育运动“从娃娃抓起”的态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印度的教育从来不把目光聚集在学术能力之外的其他事上。
Ⅷ 古代中国称印度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称呼中国的呢
古代印度人称呼中国为震旦,大概是从东汉末期开始的,意思为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之故,也就是指的汉朝,即中国。
除了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外,其他跟中国有领土接壤的国家,一般臣服中国的都是称中国为宗主国,没有臣服中国的则称中国为汉人的王朝。
Ⅸ 史家如何评价汉朝的这段历史
西汉
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自称汉王,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吕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2个皇帝。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西汉初期的皇帝为避免秦朝的经验,采取安民的措施,恢复国家的力量。刘邦沿用了许多秦朝的制度,比如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在法律上汉律也基本上是基于秦律上制定的,但对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这些措施使得国家的实力得到很快的恢复,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减轻人民徭役的负担,减轻刑罚,历史上被称作文景之治。同时汉初的皇帝们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为汉武帝的强盛时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对内他使用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力量,禁止诸侯国自己制造钱币,改革了选择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学,将制盐和制铁的事业收为国有。对外他攻击匈奴,解决了匈奴的威胁,打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武帝对外的战争也是有代价的,武帝时国家的税收再次增加,同时武帝将刑罚也再次加严。武帝后期因此发生了一些暴乱。
汉昭帝和汉宣帝恢复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称昭宣中兴。
西汉晚期国家税收再次加强,加上一些天灾人祸以及皇室内部的混乱,为王莽篡权提供了机会。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尽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西汉文化的影响。
汉初道家的影响比较强,从武帝起独尊儒家。
司马迁所着《史记》在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数学着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西汉时成书的,从西汉时期开始中国也有非常详细的天文记录,包括公认的人类第一次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此外针灸和造纸术可能是在西汉时期被发明的。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在绿林军的协助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同时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经过光武帝、汉明帝(58年—76年在位)、汉章帝(76年—89年在位)三朝的治理,东汉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由于后来由于皇帝年幼,导致了东汉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历12帝,共195年.
Ⅹ 印度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印度文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着的影向,兹分述于后: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
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