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塔是怎么修的

印度塔是怎么修的

发布时间:2022-09-10 05:34:42

⑴ 塔是如何形成作用时候如何扩展的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梵文 stû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楼阁亭台建筑形式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
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先是为道家所用。14世纪以后,逐渐脱离了宗教而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观景塔、风水塔、文昌塔(作用在于弥补当地文峰的不足)等等不同作用和目的塔。
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异域文化的融合和改变,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

⑵ 谁知道金字塔怎么修起来的

【如何建造】

如果说关于金字塔大胆而奇妙的设计的传说还能为现代人所接受,那么它的规模如此巨大的建造过程就难以令人想象了。

胡夫的金字塔是用上百万块巨石垒起来的,每块石头平均有2000多公斤重,最大的有100多吨重。这些巨石是从尼罗河东岸开采出来,即无吊车装卸,也无轮车运送。

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不过我们现在知道,石头多半是本地开采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在那时开采石头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炸药,也无钢钎。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当木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便被胀裂。这样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前,却是很了不起的技术。从采石场运往金字塔工地也极为困难。古代埃及人是将石头装在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为此需要宽阔而平坦的道路。修建运输石料的路和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时间。

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

对于希罗多德的说法,后人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但是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没有人能做出完满答案的难题。人们怎能不佩服埃及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

本世纪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是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能有。他们经过计算还发现,通过开罗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它们的陆地面积是相等的。这种“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选择金字塔建造地点的用意。

然而,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浇筑的。他从一位考古学家那里,得到5块从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对它们逐个加以化验。出乎意料的是,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尽管考古证明,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但这些贝壳石灰石浇筑得如此坚如磐石,以至很难将它们与花岗岩区别开来,实在使人难以相信。

戴维杜维斯由此推测,当时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据他估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而不是象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每批都有10万人。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这缕头发可能就是他们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但上述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但无论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因为它需要解决的难题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金字塔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所以,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有的人不相信依靠简单的协作也可以创造出奇迹,不相信地球上的人类自身会创造出金字塔这样的奇迹,把它说成是天外来客的创造。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无助于人们探索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能力。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 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度的建筑技巧而着名。

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四千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能有这样的构造,确实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势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所谓“狮身人面像”,西方人称它为“司芬克斯”。雕像高20米,长57米,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成为成太阳神,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 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盗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从金字塔里拖出来,所以埃及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了。

史前遗址的长期定向作用,都会在其自身内部形成一个能量场。大金字塔处于地球上,时时刻刻受到宇宙射线的轰击,堆垒所用的石块在长年累月中逐渐扮演着储存能量的角色。宇宙射线或电磁波穿透石块的同时,能量也会随着被穿透石块的厚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衰减。 大金字塔独特的正四角锥体结构,其内部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和谐共振腔体。来自宇宙的各种射线,人为的电磁波在其内部空间和谐共振,结合汇聚的地磁力,还有万有引力的作用,形成一个内部能量场(匹热迷能或金字塔能)。古老相传“时间惧怕金字塔”,可能就是指大金字塔内部的能量场显现阻碍自然进程的现象,即本应该自然而然发生的进程,当处于大金字塔内部的能量场中,则该进程被延缓了,甚至有的向相反方向进行。 放置在大金字塔内部能量场的有机物体如动物尸体,不会腐烂变质(这是自然进程),而是脱水干化成木乃伊;而无机物例如金属物体,则能长期保留其金属光泽,从专业角度说,这就是自然进程的氧化作用延缓了,逆向的还原作用增强了。金属晶体由无序排列又能回归到原先的有规则排列。对于人体,匹热迷能或金字塔能则可以快速消除疲劳,加速体力的恢复;增强自身免疫力,促进机体组织细胞自愈。对于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则抑制其繁殖。

⑶ 佛塔的层数及起佛塔各层有什么意思

自从佛教盛行以来,佛塔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兴修佛塔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而佛塔修建的层数却不是随意而定的,其中不同的层数有着不同的深意。

还想了解》》 佛教中的西方三圣

“佛塔”是“高僧”的墓,就相当于帝王世家墓了,根据级别而有层数的区别。塔层有1、3、5、7层之分,层数多寡象征道行的高低。七级浮屠就由此而来,塔层均为单数,那是取和尚单身之意。

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塔身的层数绝大多数都是阳性数目的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而以二、四、六、八等阴性数为层数的极其少见。

塔在宗教文化里都有镇守一方水土,驱散邪佞之气的重要作用。而驱散邪佞之气,根据天人感应的学说,必须使用阳数(奇数)来表示“光大”,这样可以更好吸纳周围的“正气”。而阴数(偶数)则会聚集阴气,这与建塔的初衷大相径庭。

从大多数塔来看,从一层到十五层,在佛教经典里有明确的规定。按古印度佛教的制度,佛塔的层数与塔的相轮数目相等。我国佛教与印度佛教有很大的差异,我国佛塔的层数,是该寺院建塔时主持的大师以及高僧、方丈来确定的,层数与相轮数目应当相同,这是佛教规定的数字。我国有的塔做十三层,而相轮只做三至五盘或者七盘,这样例子甚多。

其实这与佛教经典的规定是很不符合的,时间久了,“山高皇帝远”流传各地,各地都不相同,寺院高僧的思想也不一样。而且宋元至明清,饭僧日益增多,他们的历史文化修养不够,佛经读得甚少,当地造塔,就随意而行,不管什么规定与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地有的这样做,也有的那样做,越来越离奇,结果什么样的塔几盘相轮也都不清楚。

按佛教真谛三藏《十二因缘经》的规定,相轮的数目是轮王一盘、须弥洹二盘、斯陀含三盘、阿那舍四盘、罗汉五盘、缘觉六盘、菩萨七盘、如来八盘……。印度塔相轮是双数的。但传到我国之后,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都不采用双数,而采用单数,这就因为“阴阳五行中”双数为阴,单数为阳。为了奉佛,吸取各种学说之“精华”,在中国佛塔之建设方面就采取单数。

字在中国古代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⑷ 浮屠塔是什么时候进行修复的

1814年,当地副总督赖菲尔斯听说爪哇中部一座小丘上满布石刻佛像,便派遣英军工程师科尼利厄斯前往寻找。

科尼利厄斯来到那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丘上,只看到灌木丛和怪石,不禁满腹狐疑,但他还是遵照副总督的命令,吩咐手下动手发掘。他们在酷热的丛林中艰苦发掘了两个月,连根拔掉数以吨计的树木,运走一车又一车泥土,依旧一无所获。后来,有个工人发现了一尊雕工精细的石刻佛像,于是众人精神大振,继续努力,终于掘出一座浮屠,远比传说中的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1960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佛塔的大修。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一项修复计划,并于1975年至1982年执行了一次彻底的修复工程。此次修复加固了地基,清理了1460片石板,分解并重新组装塔身的5层方台,以及通过埋设管道改进排水系统,修复工程还加设了防渗透层和过滤层。这项庞大的工程雇佣了大约600人,总共花费了690万美元。竣工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⑸ 中国的塔和印度的塔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塔是一种独特的古代建筑类型,它的出现、发展都有一个特定的历史沿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类型、结构、用途都有极大的变化。最初,塔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印度,塔是为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营造的建筑物。“舍利”,为梵文的译音,其含义即身骨。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神圣物品,佛教信徒们为供奉、保存舍利,便创建了这种具有坟冢之意的塔。后来印度的塔传到了中国,但是塔的功能却比印度塔更复杂了。它除了保存高僧尸骨、舍利外,还有在寺庙、城郊制高点或河流转弯处、海滨港端口之巅建造的具有军事、导航、城市标志和观赏风景等功能的塔。在塔的译名上,也出现了诸如“窣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等多种称呼。此外,塔的造型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在中国早期出现的楼阁式塔,其作为表相的塔刹部分具有印度“窣堵波”的形象;作为供奉佛像的主体建筑——塔身,除了原有的复钵式喇嘛塔造型外,还出现了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楼阁式塔身形状;塔身之下为地宫,因为要埋葬舍利,便采取了中国固有的陵墓地宫、墓穴的方式。其后,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佛教本身内容的变化,又发展出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等等类型。就是敦煌壁画中的亭式塔与印度原来窣堵波最接近的喇嘛塔,也在建筑造型与艺术装饰上增加了许多中国建筑艺术的部分。
关于塔的用料结构和层数、平面形态,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变化。首先在用料结构上,一般有木塔、砖塔、石塔、砖石混合塔、铁塔、铜塔、琉璃塔等类型,其中木塔发展最早,主要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之后,砖、石塔相继发展起来,主要在唐、宋、辽、金几代;再后是多种塔型出现时期,用料结构有铁、铜、琉璃、珍珠、象牙、珐琅等。其次是塔的层数和相轮的层数。一般而言,塔层多为奇数,即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层等,而偶数层二、四、六、八、十……却很少见。塔的平面形状,主要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形等类型,其中四方形多出现于唐代或唐代之前,到了宋、元则多转变为六角或八角形。塔型这种转变,第一是增加了抗震的性能;第二是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

塔的造型分类

我国古塔的立面造型,大体可分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花塔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式和宝箧印经式等八种。

所谓楼阁式塔是指古塔塔身造型像中国楼阁建筑。如中国早期出现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和隋唐以后出现的砖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等。

所谓密檐式塔是指其外檐层数多于塔内楼层数的塔。其基本特点有二:一是下部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第一层塔身之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距离特别短;二是第一层塔身之上,各层檐子之间的塔身,没有门窗、柱子等楼阁的结构。

所谓亭阁式塔是指塔身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的亭子状,全塔只有一层,有的在顶上加建一个小阁。

覆钵式塔又叫喇嘛塔,其特点是:塔身部分是一个圆形的覆钵体,覆钵之下为一数目不同的须弥座;覆钵之上则为长大的塔刹。

花塔是中国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塔型,其基本特点是,塔身上半部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去就像一个巨形花束。装饰的形式由简到繁,内容丰富,各呈异彩。

金刚宝座式塔在佛教界是属密宗的塔,它以五方佛舍利为供奉对象,并象征须弥山五形。五方佛即金刚界五部主佛:中为大日如来佛、东为阿閦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因此金刚宝座塔的布局格式是在金刚宝座之上,建有五个被须弥座承托的小塔,中间一塔较高,四隅小塔较低。全塔构成大小五塔共立一个塔座的独特图式。

过街塔和门塔是在元朝出现的,其特点是将塔建于街道中或大道上,塔之下部一般修成门洞形式,车马行人可从门洞通过,其意思是所有从塔下穿过的人,就算向佛做了一次顶礼跪拜。

宝箧印经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塔,它最初是五代时期吴越王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好似一个宝箧,内藏有佛经,故名宝箧印经塔。此塔一般用金属铸制,外涂以金,故又称金涂塔。

塔的材质

土塔:塔一般都高大而纤细,夯土本身的力学性质不适合建筑高塔,此外在土质松软降水丰沛的地区很难建筑和保存高大的夯土塔。因而保留下来的夯土塔数量很少并主要集中在降水量较少黄土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北地区,且夯土塔的主要形制多为体形较为矮胖的覆钵式塔。

木塔:善用木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木塔也是在中土起源最早的塔。历代所筑木塔均借鉴了很多宫殿建筑的元素和技术,从斗拱、椽、枋、梁、柱等承重结构到门窗栏杆等非承重结构都与同时代的宫殿建筑非常相似。

辽代建筑的山西应县木塔是木塔建筑的一个技术突破,应县木塔没有中柱,而是由每一层塔身周围的两圈木柱将塔的荷载层层向下传递,这种独特的力学设计比中柱式结构更合理、更坚固,也使得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风雨而始终屹立不倒,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
砖塔:砖塔是各类塔中数量最多者,历经风雨保留下来的砖塔数量也比其它材质的塔多得多。明清两代随着制砖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砖塔大量涌现,以至于难以见到由其它材料建筑的高塔了。

以砖砌成的塔也有一些弊端,由于砖塔缝隙非常多,因而塔身上极容易生长植物,从小体形的杂草到树木,他们的根系深入塔身会极大地破坏塔的结构,造成塔的坍塌;另外构成砖塔的建筑材料体形很小,容易被人取下,着名的杭州雷峰塔就是因人们这样的窃砖活动倒掉的。

石塔:使用石料并非中国传统建筑所长,但由于石材本身的性质非常适合建造高塔,因而在塔中以石材为主要材料者也不算少数。石塔在体量上以小型塔居多,在用途上以墓塔居多。只有很少的石塔体量高大,建筑这样的石塔需要比较高的建筑技术和技巧。许多石塔都是使用体积较小的石砖,依照砖塔的建筑方式构筑,在承重结构上则多仿照木构。
除了上面提到的材质,还有使用其它材质砌筑的塔,如以象牙雕刻成的塔、金属塔、香泥小塔、玉雕塔、骨雕塔、陶瓷塔等,这些材质的塔大多不作建筑物,而是以宗教法器或者工艺品存世。塔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上面提到的单一材质的塔,还有混合材质的塔,常见的有砖木混合、砖石混合、石木混合等。

塔的结构

地宫:其中国特色很浓的名字是“龙宫”。地宫要在建塔基之前修建,多为方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及圆形等。里面安放盛有舍利的大石函或小型石塔,以及佛经、佛像、供品等陪葬品。

基座:覆盖在地宫之上,是塔身的基础,有须弥座、金刚座等几种。须弥座源于印度,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有独尊与稳固之意。密檐式塔就借助了这种造型作为塔基,使其更为雄伟。在须弥座束腰的每面都开有壶门形龛,常装饰各种图案,龛之间或转角处有力士或供养人像。

塔身:塔身位于基座之上,是塔的主体。楼阁式塔和亭阁式塔把佛像供奉在塔身各层之内,密檐式塔无论是空心还是实心都不能进入,佛像都雕刻在塔身之外。在各式塔中,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塔身上的装饰最为丰富。

虽然中国在塔的建造中也处处体现着佛教的思想,但中国的佛教与古印度的不同,有很强的本土化色彩。古印度佛教中塔的层数与塔顶相轮数相同,都是双数;但在中国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塔的层数和相轮数一向都为单数。在佛教经典中是以佛塔的功用来命名的,如发塔,为供养佛发而造的塔;爪塔,为供养佛的指甲而造的塔。佛教传入中国后仿古印度的做法造发塔,一般建造在佛寺的塔林中,但爪塔极少建造。毕竟佛祖的真身舍利很少,有的塔内埋藏的是假的佛迹,作为一种象征。

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刹”来源于梵文,意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伸义为“佛国”。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塔刹作为塔显着的标志,一般用金属或砖石制成,一般塔刹本身也如一座小覆钵塔,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

⑹ 印度佛塔的简介

桑奇佛塔的历史悠长,最早始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 (Maurya Dynasty),全力护持佛教的阿育王(Asoka)在此竖立了一根铭刻其法敕的石柱,并建造一座小砖塔。在继之而起的巽加王朝(Shaka Dynasty)将小塔扩建为壮观的大塔,二塔、三塔也陆续盖起。公元前1世纪,以极致工艺成就着称的案达罗王朝(Andhras Dynasty),在大塔东西南北立起4座精雕细琢的塔门。佛塔周围亦陆续建造起许多僧院石寺。从各王朝不断扩建的情形看来,桑奇一直都是中印度的佛教重镇。直到伊斯兰教大军入侵印度,佛教几为所灭,桑奇遂被世人遗忘。
在泰勒发现桑奇之时,它已沉睡了8个世纪。然而重见天日的桑奇佛塔,随即面临的却是地方官员和考古学家们粗鲁的肢解和破坏,3座佛塔皆被挖掘半毁,大塔的两座塔门也差点被拆下来送给英国女皇当作献礼。直到1912年,专业考古学者约翰‧马歇尔 (John Hubert Marshall) 按照原貌仔细地重修复建,倾颓破败的桑奇才得以再度焕发光华。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桑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佛教遗迹,终于得到应有的地位。
桑奇的主要遗迹包括最为壮丽高耸的大塔、朴实无华的二塔,以及发现藏有佛陀两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的三塔,附近尚有许多石造寺院,以及一根断成两截的阿育王石柱,大小遗迹共51处。大多数的游人一入桑奇,目光必定立即被大塔四方的雄伟塔门所吸引。其上一幅幅栩栩如生、活泼灵动的佛教雕刻,正是桑奇之所以成为当今首屈一指古文明宝藏的主因。(云荪)

⑺ 佛教怎样造塔

建议看:《造塔功德经》,唐代地婆诃罗译。内容阐说建立大小塔,或安置佛的舍利、发、牙、髭、爪、十二部经,或书写法身偈等,其功德广大,命终后当生梵世,或更得生五净居天。经文简短,唯十数行。
还有《造塔延命功德经》唐般若译。叙述波斯匿王知七日后寿尽,诣佛,请求延命之法。佛劝造塔供养,并说其仪轨法则。

至于造塔的式样,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参照各地佛教名塔而建。

⑻ 古代的塔,都很高很高,当时是怎么筑起来的呢

从哪找来的。
我只记得有人说过定州塔(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宋朝修的)是用土围的方法建的。
用土把塔的周围垫起来,边建边垫,直到塔顶。建完以后再把土运走就可以了。
当时没有高科技,只能用“土”办法了。"塔”的边上有一个土字,是有一定原因的吧!(只是猜测)

阅读全文

与印度塔是怎么修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南印度佛僧有多少 浏览:627
印尼的拼音怎么写的 浏览:451
中国戏曲有哪些种类 浏览:546
印度的大米是哪里的 浏览:792
印尼3月穿什么衣服 浏览:940
英国为什么扶植日本 浏览:875
伊朗打下的是什么无人机 浏览:887
伊朗世锦赛门票多少钱 浏览:693
中国建行产假多少天 浏览:626
古印度的文明开始时间是什么时候 浏览:134
去印尼旅游要多少钱可以过海关 浏览:73
中国高铁多少钱一架 浏览:600
意大利十年后回国有什么发展 浏览:944
意大利情侣哪个视频是真的吗 浏览:814
旅游完中国各大景点需多久 浏览:281
意大利位于什么山脉以南地中海 浏览:224
印尼手机怎么交费 浏览:617
印度的万国是怎么造的 浏览:867
印尼属于什么半岛 浏览:226
伊朗纸币换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