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茶叶是如何从中国传到印度的
茶叶的巨大的利润,直接导致了引狼入室。当年的英国强盗直接用枪炮裹挟着鸦片轰开中国的贸易大门,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英国派遣“经济特务”福钧盗取了中国的茶叶种植技术,转而在当时殖民地种植、加工。
1848年12月,福钧弄到了大量茶种和茶树苗,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他将发往印度的每批茶种和茶树苗都是分三只船装运。然而,要想把中国的种茶和制茶技术传到印度,仅仅靠福钧一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回印度前,福钧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6名种茶和制茶工人,2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
至此,中国的茶叶传入了印度。
㈡ 印度的茶怎么样
布是很好喝有点苦
㈢ 茶叶是如何从中国传到印度的
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我国茶文化在日本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开始被陆续传播至东南亚邻国。
越南与我国接壤。东汉末年,佛教传入越南,并于10世纪被尊为国教。我国茶叶传入越南的时间最迟不晚于这一时期。越南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于19世纪开始大规模地种植经营茶业。随后,越南引进南亚的茶种与制茶的技术设备,使得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发展迅速。1684年,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从我国取茶籽试种,随后,又分别引入日本、阿萨姆(印度)试种。南亚的印度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与1780年试种我国茶籽,随后大规模的引种、扩种,创办茶场,派遣制茶人员到我国学习种茶、制茶技艺,并招聘中国技术人员去印度亲自授教。通过各方努力,印度茶文化的发展至19世界后叶已达“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的程度。斯里兰卡于17世纪引入我国茶籽,并于1780年试种,1824年后,又大量引入我国茶籽及印度茶籽进行扩种,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予以指导。
唐代,我国茶叶传播至西亚阿拉伯地区,从此正式进入阿拉伯国家。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人用马来交换茶叶,在饮用的同时,将部分茶叶贩卖至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从中获取暴利。西亚的土耳其于1888年开始进行茶叶种植,先从日本引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经过分批开发、种植后,其茶业规模逐渐成形并稳步向前发展。
西方最早有关茶叶记载的文献是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与印度的关系》。随后,一些西方旅行家也对茶叶进行了描述,这使得西方人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直至17世纪,茶叶才被传教士带回欧洲。
(李姿筱提供)
㈣ 中国作为茶叶发源地,为何每年还要花费2亿多,从印度进口茶叶
总之,要想中国消费者重新爱上中国茶,还需要相关商家少些套路多些真诚。茶行业也需要从业者团结一心,这样才能让中国茶在世界上走得更远、更好、更久。
㈤ 印度南部茶园种植遮光乔木的原因
有利于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
印度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等。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
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
㈥ 外国也种茶树吗
对的。
最经典的就是:红茶源自于国外。就是从绿茶中演化而成的。
其中最具代表的种植茶树的国家就是印度,种出来的茶叶主要用于制造红茶~。
具体的历史,就是由于由于茶叶流传到了国外,(英国)由于在船上保质的问题吧,导致茶叶发潮了,最后跑出来的差,就有点发红。质感也变了,于是,这个聪敏(或者说,黑心吧,呵呵)的老板就在茶里添加了糖,于是,就有了红茶。
印度大面积的种植红茶,是因为英国人喝茶,而种茶,需要大的面积,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于是,就让它种植啦。
添加东西,那个他们的口喂问题。他们在咖啡添加糖,也是一样的道理的。(西方人比较偏向于甜食,这是由于他们喝牛奶,吃的是面包,都含糖较高)
㈦ 我们中国茶树的主导区位因素是酸性土壤,印度种植茶树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呢
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西南一带,中国也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人工种茶并发展出茶文化的国家。18世纪中国一些红茶品种传入印度,在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的推广下发展为当今的印度红茶。
印度产茶区主要在中印交界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区,那里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降雨量充足,从而减缓茶树生长速度,有利于增加茶叶厚度及营养含量。
㈧ 印度种植茶叶吗,
印度茶叶产量非常高,印度红茶占据市场很大份额
㈨ 茶的起源及传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茶的起源及传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2.茶在国外的传播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
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的分类
以颜色(或制作工艺)分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茶类名制作特色代表产品绿茶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龙井茶,碧螺春黄茶徽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白牡丹,白毫银针,安吉白荣白茶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君山银针青茶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铁观音,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红茶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祁门红茶,荔枝红茶黑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六堡茶,普洱茶花茶以季节分类:一、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修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
茶谚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
布依族“姑娘茶”
布依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他们有时也上山去采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一种名叫金银花的中草药,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饮茶。茶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
哈尼族土锅茶
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绘兰老泼”。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浇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傈僳族油盐茶
傈僳族大多与汉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族广为流行而又十分古老的饮茶方法。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再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3分钟左右,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油盐茶因在茶汤烧煮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㈩ 跟我一起读《茶经》05· 茶的发源地到底在哪儿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今天开始读《茶经》正文。
上卷第一章—— “一之源”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 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茶圣陆羽在开篇第一段就指出:茶,出自长在哪里?长啥样?
“茶,南方之嘉木也。”茶,是南方地区一种美好的木本植物。
这里的“南方”当然是指中国的南方地区。具体来说,泛指唐贞观年间的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所辖地区,基本与现今以秦岭山脉——淮河以南地区为南方一致。
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唐时为南诏国)诸省市区,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皆为唐代的产茶区,也是今日中国之产茶区。
单这开篇第一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就明确了茶的发源地是——中国南方地区。
再看,“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围达两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树,将枝条砍下来才能采摘茶叶。
“巴山峡川”,指的是今天重庆东部、湖北西部地区,也泛指西南地区。说明在西南地区不但有茶树,还有大茶树。这也证明,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众所周知,《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着,是最早记录茶及茶文化的经典。所以,文中所说的茶的发源地是非常可信的。
然而,西方国家曾经对“茶的发源地在中国”的说法并不认同,并先后提出了“印度说”、“二源说”,甚至“多源说”。
印度说,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
二源说,认为茶发源于中国和印度。
多源说,这个观点更离谱,认为只要有茶树生长的地方,都是茶的发源地。
为什么西方国家会如此卖力地抢认茶的发源地呢?实则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啊!
茶,不是普通的农作物,它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有史以来,茶在国际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引发战争。
1773年,北美人民为反抗英国国会的《茶税法》而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甚至导致了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
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因也是由于英国不能产茶叶,只能向中国大量进口,从而出现巨大贸易逆差,这对英国国力产生了巨大的危险,转而向中国倾销鸦片。这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清政府开始禁烟运动。眼看断了财路,英国岂能善罢甘休?最终发生了鸦片战争。
而在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才逐渐开始在印度种植茶树,并向中国学习种茶制茶。这时离陆羽《茶经》时代已过去一千多年了。所以,“印度说”、“二源说”完全不靠谱。
《茶经》的记载、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茶的发源地在中国。除此之外,科学实地考察发现也是有力证据。
1961年,在云南勐海县八达公社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处,发现一棵古茶树,高32.12米,胸围2.9米,树龄约1700岁。
1976年,在贵州道真县海拔1100米的山区,发现一棵古茶树,高13米,叶长21.2米,叶宽9.4米,树龄在千年以上。
之后,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大茶树,高度都在10米以上,胸围2米左右,树龄至少也过千年。
事实胜于雄辩,毫无疑问,茶的发源地就在中国。更确切地说,茶的发源地就在中国南方地区。
回到原文。茶树长啥样呢?
茶树一般高一尺、二尺以至数十尺,树围有达两人才能合抱的(当时可能还没发现更大的古茶树)。茶树的树形像瓜芦木,叶子像栀子叶,花像白蔷薇花,种子像棕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树根。
茶圣陆羽通过打比方直观形象地描绘出了茶树的特征,可谓一目了然啊!
再看几张图片吧。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