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千真洞的千真洞的由来
据说干隆年间,和珅向干隆奏本,形容槎山险峻时说:“上三年,下三年,踩蹭脚滚三年”。在这雄伟壮丽的槎山美景中,清凉顶北峰脚下的峭壁上,有一人工开凿的大石洞。洞口上方题刻“千真洞”三个大字,洞室进深约8米,高约1.9米,宽4.3米左右。人们惊奇的发现,洞内竟然刻有千尊佛像造型!每一尊雕工都异常精细,栩栩如生,所有造型无一雷同,就连面部表情也表现的淋漓尽致,精湛至极!这便是我国海岸边仅见的一处佛教石窟寺——威海槎山千真洞。
长期以来知道千真洞的人并不多,于是,这一国宝只能沉睡深山,一睡上千年。1983年,文物普查时,曾对千真洞进行初步调查,形成的资料制作记录存了档,因此,学术界和公众到目前为止对它还不甚了解。 在山崖巨石上开凿的佛教洞窟称为石窟寺,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中国开凿石窟寺最早在三世纪,盛行于5—8世纪(北魏—中唐)。在山东省内自青州至荣成海边,不乏名山大川,但是除了槎山“千真洞”外,却再也找不出一处石窟寺。因此,槎山千真洞被称为“中国海岩第一石窟寺”。
探索永无止境,还真有心细之人对千真洞内的佛像认真数了一遍,这一数不要紧,只有九百九十八尊,少了两位,那两位呢?据传,洞内的确原有佛千尊,其中两位年轻者,血气方刚,对清规戒律诸多不满,多次受戒,终于有一天忍受不了,便乘着朦胧月色逃走了,太乙真人算就二人逃走,便差众人紧追,危急中,两人便入绝壁之处躲藏,太乙真人便用法术将二人定在那里,这便是我们现在攀爬清凉顶时所见的两尊“摸索佛”。
现如今,两佛形象因暴露在外,侵蚀严重,面目不清,两佛旁有“大——年——”字样,应是年代题记,偏偏是这“大”字后最关键的字缺失,令我们扼腕叹息,平添一处遗憾。但即便能够确认,这真是洞内所少的那两尊佛吗?摸索佛与千真洞是同一个时期开凿的吗?
对于千真洞的开凿者一直是一个谜团。在千真洞景区,有一座“双人坟”,因年代久远,仅剩一略高于地面的土丘,没有人能说清坟中所葬何人。他们会是“千真洞”的开凿者吗?
据说坟里埋着一对青年男女,哪朝哪代无从考证,但有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为世人流传。有一对金童玉女相爱,触犯了天条,被打到凡间,玉女生在大户人家,金童却出身穷苦,但是他们再次相爱了,结果遭到双方家庭的誓死反对,于是两人逃到槎山成了婚,后家丁追至,两人无处遁逃,便登上清凉顶跳了崖,化作一对鸽子,鸣叫于山海之间,从此,世间便有了鸽子。人们被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在山上着坟,供奉香火三年。传说无从考证,传说只不过是用来对无法解释的历史给我们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我们又如何根据传说考证这坟中之人?如果有一天,打开这座古墓,它会呈现给我们怎样的故事?它埋葬的究竟是凿洞之人还是那一对至死不渝的恋人?只是善良的人们宁可相信这故事是真,当我们看到鸽子便会想起世间那痴恋的男女。 千真洞存在于“上三年,下三年”的险峻之处,开凿者如何维持自己的饮食供给?即便粮食可以背送上山,食用较长时间,那水源问题如何解决?
在“千真洞”景区的空地上,有一水井,甘甜异常,据说不仅能解渴,还具有消炎的奇特功效。游人来此山,如果不喝碗龙泉神水就是莫大憾事。井旁石碑上刻有“龙泉神井”四字,这一“神井”由柞炭、棕榈、沙子铺底,是铁槎山又一奇景,他奇在何处呢?此井在海拔五百多米的山上,四周均为悬崖峭壁,哪里来的这许多水?而且井水久旱不涸,雨多不溢,神也!
另外,此井旁石碑后面,刻有许多文字,其中有一句话:“如重修槎山,庙宇水不够用时,可打开另一眼密封着的井”。这眼至今无人知晓的井在哪?这又是一处迷中之谜。是否当年便有这样两眼神井?是否就是这两眼神井解决了水源问题?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神井是上天有意安排? 围绕千真洞究竟是千真洞还是“千佛洞”,以及开凿年代和开凿者,人们各有纷争,互不相让,吵吵闹闹千年不休。
有人提出是王重阳的徒弟王处一(号玉阳)用钵开凿的。为了揭开千真洞开凿之谜,有人看遍槎山碑刻,终于发现了这么一句:“口乘所载,玉阳以钵完成者”字样(口乘大概指《齐乘》,私人撰写的山东地方志),又加上千真洞洞室凿痕成弧状,颇似钵痕,所以便有如此一说。但是我们知道钵多为陶器,一般为僧人盛饭所用,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想象它是如何用来开凿石窟的?此说一般被视为纯粹的无稽之谈。
还有人根据洞口“大明万历四年”的年代题记,提出由明代僧徒雕刻开凿的说法。此说立刻遭到围攻,很快被充足的论据所否定,成为死的最早、最惨的一种观点。首先,“千真洞”前是一个道教庙群,据载,这一庙群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15——1234年),距今约有八百年左右。此地至少从八百年前到现在都是道教圣地,道人怎会开凿佛窟?可见,此雕刻年代应在建道观之前。而且,历史上对此洞是“千真洞”还是“千佛洞”,佛道两家早有争论。直至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的孙子——丛仲揖,提笔写下了“千真洞”三个大字,道教如获至宝,选派优秀工匠,一夜之间凿于洞口之上,从此,“千真洞”一名才仿佛获得了官方认可,加盖了官方公章,名正言顺。如此看来,又怎么可能是明朝僧徒雕刻的呢?! 也有人提出开凿于唐代的说法。据考证,石窟起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隋唐。一般认为自东汉明帝遣使通西域,用白马驮回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从此佛教正式在我国传播开来,白马寺成为佛教祖庭。而自唐武宗灭佛后,佛教在中国开始衰微,直到清代才又开始重信佛教。槎山现存文献中恰恰没有唐代以前关于“千真洞”或“千佛洞”的任何记载,所以有人据此提出这种说法。但是,凡知道杨贵妃者,便知道唐朝人喜欢丰满,从唐代初期的代表作龙门石窟来看,面相丰满端丽,风度雍容典雅,而千真洞里的所有佛像,眼球凸出,面形消瘦,根本不是唐代风格!
大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有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到大中二年(847年)归国。着《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东方三大游记。书中详细记述在中国的见闻行迹。其间,先后三次在赤山法华院居留,时间长达三年零六月。在居留期间,也同法华院周边寺院交往。书中记有“十四日辰时,辞山院…... 往真庄村天门院相看法空阇梨”;“ 十七日··· 往南山法空阇梨院”; “十四日··· 往刘村··· 见白石弥勒像”。凡三次。未有槎山石窟相关记载。槎山与赤山法华院咫尺相邻。彼时,若槎山石窟在世,赤山僧众不能不知晓,高僧圆仁不能不朝拜,不能不记述。
金大定九年(1169年),全真教王处一从昆嵛山徙居槎山天然洞穴—云光洞,清修苦练九年。丘处机有诗赞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后有《云光集》问世,收诗词六百余首。集中有《咏查山石芝》一首,(彼时槎山写作“查山”)《咏铁查山石芝》一首,《题云光洞》一首,《查山宋少翁施经坐醮》一首,《满庭芳 住铁查山云光洞作》一首。唯独没有槎山石窟的有关诗词,不亦怪哉!查阅存世的金元时期全真教相关文献—《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宗师道行碑并序》并无王玉阳开凿千真洞的记载。《云光集》中另有一首《买查山上清观》似可佐证王处一未开凿槎山石窟。还有《释门张善有索》一首,《禅门求教》一首,《禅师问道》一首,可证王处一与佛门有良好互动。《云光集》中的赠答诗词极多,大多明确标示赠与某地某人。全真教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此时若有槎山石窟,王玉阳不能不有所作为。槎山石窟巧夺天工,颇能冲击视觉,震撼心灵,玉阳见之,得无诗兴乎?
王玉阳选择槎山修炼本身也可反证彼时槎山无佛教活动。
观上述两则具体事例,无理由不有所记述。应该记载,而无记录,应能认定槎山石窟在金朝中叶以前尚未出世。
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浆院记》中有“南观九顶铁槎山,上有洞府千佛之圣迹”的记述。(望浆院在上庄镇东古章村南望浆寺山)至正七年《重修增福延寿宫碑记》内载“南望波洋,东涌霓虹,西睹千像”。称千像不称千佛是求押韵。增福延寿宫位于槎山云光洞前。这说明槎山石窟不晚于元朝后期出现在世人面前。
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成就“一言止杀”无量大功。全真教受到尊崇,一时间在北方空前发展壮大起来,不免有改寺为观之举。又谁知世事无常,河东河西一刹那。到了蒙哥、忽必烈当政,由政府出面组织了多次佛道辩论,全真道均以失败告终。全真教急剧上升的势头遭到遏制打压,自此急转直下。终有元一代,再无复兴。这应该是槎山石窟凿刻的时代背景。
王重阳虽是陕西人,全真教开枝散叶却是在胶东。槎山又是其弟子王处一的修行场所。王处一开创了全真道嵛山派。槎山可以说是其发祥地。惟其如此,释家在槎山开凿石窟寺才显得有意义。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刻本《山东通志》明确记有“千佛洞,在文登县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余。”嘉靖二十六年编纂的《宁海州志》中亦明确记载“千佛洞,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余。” 此时,槎山石窟洞口上方应该已经刻有“千佛洞”三字。
现在,我们在洞口上方看到的是“千真洞”三个字。其中“真”字与其他两字不同。“真”字所在平面明显凹于另两字。“真”字所处岩石表面覆盖苔藓较另两字稀薄,颜色浅淡。“真”字是由“佛”字削去改来的。在“千真洞”三字两侧有落款。右侧从上至下一行刻“大明万历四年孟春”,左侧从上至下分两行刻“文登汤谷丛叔模书晓亭刘笺刻石”。这两侧落款所处岩石表面与“真”字所在表面外观相似。很明显“大明万历四年孟春”,这是佛改真的时间(1576年)。或言万历四年为题刻“千佛洞”的时间。由元至正元年(1341年)到明万历四年(1576年)二百余年,竟无题刻,于理难通。“真”字岩石颜色较另两字明显浅淡,平面光滑。表明两次镌刻时间相距很长,应不下百年。“千洞”两字所在岩石表面已与周围岩石混为一体,看不出差别,说明题刻“千佛洞”的时间悠久。不知现代科学技术能否探测出具体时间?洞内亦应刻有镌佛时的信息,或立碑铭记,恐怕佛改真时也一并销毁,现在已无从探寻。
清光绪本《文登县志》载“铁槎山清凉顶......有明万历二十二年碑云:宁海州信人郑天福、曲三才同往苏州府,发心建造昊天玉皇圣象一尊,......载至本山顶洞供奉......”此玉皇像现存。玉皇大帝属于道教神祗,几曾见佛家供奉?可进一步证实道家削佛为真,占居洞窟,改寺院为道观。
这真是风云变化不可测,到了明代世宗崇道。(被海瑞骂的那位嘉靖皇帝)“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道士在民间就又强大起来。在王玉阳的修炼道场有佛家石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道家人士想必意难平。在有利的大环境下,佛改真也就理所当然了。不知当时有否流血。可叹!道士们能削佛为真,也就是认佛为真。这也算是对三教合一的一种现实领悟,真可谓活学活用!
Ⅱ 印度月亮井的主要功能及地理环境关系
拥有千年历史月亮井,外形庞大更宛如一座地底宫殿,据说月亮井由雨水汇聚而成。它是众多水井中最深最大的水井之一,在深为30公尺的井中,岩石打造的3500个楼梯台阶,有13层楼那么高。尽管能够看到月亮井的全貌,但如今,月亮井已经不再用作水井了,因为底部的几层已经封锁了。从9世纪开始,这口水井就已经伴随在玛他女神庙身边了。楼梯的基本功能是传送,但当我们把楼梯的设计当做一件艺术品时,你就会发现楼梯也会变得格外吸引人。座落于印度拉贾斯坦邦艾芭奈丽村的月亮水井,放眼望去拱门回廊精致雕刻,看起来就像是座古老的地底宫殿,但其实它是一口千年人造阶梯井,拥有1200年历史,与印度的标志性建筑泰姬陵齐名。
Ⅲ 金字塔下面发现的神秘水井是怎样的这是怎样一个工程
在世界上其实仍然现存的各种玛雅遗迹中,比如,我们了解到的,最着名的其实就是库库尔坎金字塔。然而,因为一些探险家他们在金字塔下发现了一个水池。很多人出于好奇的原因,探险家们潜入游泳池进行探索。最后,他们只能收集一些水样供专家测试。虽然游泳池看起来很普通,但这一次的测试结果让每个人都很惊讶,如果能了解到里面的含义,那么我们在历史遗迹的问题就有新的突破了。
在玛雅神话中,几乎所有的神都对人类是邪恶的,但是在这些邪恶的神中,还是有一个善良的神,摩耶夫人建造库库尔坎金字塔时,他们从边上开始沿着这个游泳池施工,直到建设完成,这个水池自然被包括在整个金字塔之下。
关于以上的问题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如果各位朋友们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个人看法,喜欢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最后祝你们事事顺心。
Ⅳ 古代最深,最大,最神奇的井在哪儿
印度阶梯井。
印度阶梯井是古代印度文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提供了蓄水,纳凉等多种用途。
Ⅳ 印度的神庙位于哪里
印度的神庙最主要是支提和毗诃罗。支提(Chaitya),原义是火葬的柴堆,泛指礼拜场所,在佛教建筑中特指塔庙、祠堂或佛殿。其中最着名的是卡尔利(BuddhistChaitya,Karli)的支提窟。毗诃罗(Vihara)意思是休闲安居的园林,佛教建筑指的是僧房、精舍和寺院。早期的支提和毗诃罗是木构建筑。这种毗诃罗(僧院)主要包括一个正方庭院,围着几排僧房,它也许达三层,或更多层。院子中间是一座小庭堂,有石柱或木柱支撑。而遗存至今的多为仿木结构的岩凿建筑,称作支提窟或毗诃罗窟。这种石窟建筑常常位于峭壁上的岩穴中,是印度典型的建筑类型。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大地的隐深处和神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佛教的僧徒依山凿窟,这些石窟往往是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
Ⅵ 如何看待印度的藻井和东北部的木建筑
一、古代墓葬的起源和演化
“葬”是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墓”则指埋棺之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荒野。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开始对死者遗体进行埋葬,一方面是出于对集体成员的关怀和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另一方面是由于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和原始宗教的出现。在对灵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幻想的基础上,人们渐渐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于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以讨好死者灵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据考古挖掘证明,距今约1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就已经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死者的安葬日趋重视,墓葬开始有了明确的制度,即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墓地发展为户外氏族公共墓地。位于黄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遗址多数是土坑葬,其布局类似于当时人们居住的村落。而且许多公共墓地的尸骨头部都朝着一个方向。
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一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文、武之兆,与地平齐”,兆指是墓地的地域,西周王陵与地面平齐,上面无任何标志,也就是《易·系辞》提到的“不封不树”方式,即墓地不起坟、不种树。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坟丘式墓葬。土丘坟出现后,很快流行起来,墓地由“不封不树”变为“又封又树”、“大封大树”,坟头的高低大小、坟地树木多少,成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种标志。坟丘出现后,相应有了坟和墓的字义区别:“墓(茔)”是地下埋棺之处,“坟”则是墓上的封土。
二、墓葬的地面建筑
1.陵墓封土
自春秋出现墓上封土以后,坟不仅是墓的标志,而且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帝王陵墓的封土规模宏大,称为“陵”或“山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方上封土形
战国时陵墓封土以方形为贵为上,所以至秦汉时帝王陵墓封土多采用“方上”形,即帝陵封土位于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夯筑到一定高度,顶端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顶,称为“方上”。整个坟丘像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犹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称“覆斗形”。
(2)因山为陵形
汉文帝霸陵是历史上第一座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但形成定制始于唐代。利用山的峰峦作为帝王陵墓的坟头,与“方上”封土陵丘相比,更加高大壮观,更加坚固持久,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尊贵。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峻山为陵建造昭陵开始,因山为陵成为唐代帝陵的既定制度,也是我国重要的帝陵形制。
(3)宝城宝顶形
五代开始,南方的一些偏远小国统治者陵墓封土为圆丘形,如前蜀王建的永陵。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方上形较难保持封土原形,为防止坟丘被雨水冲蚀,人们修建圆丘状坟并以石块围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时,正式采用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变为“宝城宝顶”形。在地宫上修筑圆形砖城,称为“宝城”,砖城内填土,形成高出城墙的圆顶称为“宝顶”。宝城前设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楼,就是“方城明楼”。明清两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制。
2.陵园布局和祭祀建筑
“陵”是帝王的坟墓,“寝”是帝王灵魂的起居场所,“庙”是祭祀和朝拜的地方,三位一体共同形成了陵寝。
(1)先秦时期
陵园可能出现于东周。初期的陵园,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为屏障,多数则在陵的四周挖掘壕沟或夯筑围墙。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丘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至殷商时,王室已有自己的陵墓区,墓前有台基式建筑,可能属于“寝”的性质,另外还有祭祀祖先的庙坛建筑。说明作为陵寝组成要素的“陵”、“寝”、“庙”,在殷商时就开始孕育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陵寝”出现在战国中期,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显示,陵园布局为长方形,四周有内外两道墙,王陵位于陵园中部,在坟丘顶以及外两侧和后翼分别建五座享堂,也就是寝。
(2)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进一步完善了陵寝制度。陵园布局继承秦国陵寝制度的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六国的陵寝做法。陵园总体上是模仿都城宫殿规划布局,充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陵园坐西朝东。内外两重墙垣,高大的方上形封土位于内城中部。封土北是寝殿和便殿。
西汉继承了秦代的陵寝制度并有所发展。陵园都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只有一道园墙。陵墓居于陵园中央。陪葬墓区在陵园以东,司马神道两侧。东汉开始,陵园不建围墙,并且陵寝改为坐北朝南,不在陵内设庙,而是在陵墓前建“石殿”,专供定时朝拜和祭祀用。同时在陵墓前建神道,神道两旁列成对的石像、石马。东汉开创的陵墓前建祭殿和神道两侧置石像的做法,为后代历朝陵寝沿用并发展。
(3)唐宋时期
唐代陵寝规模不仅超过前代,而且布局更加周密。陵园布局模仿长安城规制,均坐北朝南,分三重城垣。整个陵园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陵墓和祭祀性建筑,北为封土,前为献殿(又称上宫),是朝拜、祭祀的地方。供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宫人、官吏居住的下宫在陵园外。第二部分为阙和神道,神道两侧有石人和石马等石刻。第三部分为陵园前方两侧的陪葬墓。整个陵园布局以南门为正门,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体现了面南而立、面北而朝的设计思想。
北宋帝王陵墓恢复方上形封土,陵园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但与历代截然不同的是陵园都面山背水。因为北宋当时风水堪舆思想盛行,“赵”姓在五音属角缺水,“吉方则要山高水来”,所以陵址要选在“东南地穹,西北地重”的地方,一改历代帝陵居高临下、倚山面河、置陵于高阜的制度,而是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面山背水,诸陵均面向嵩山的主峰少室。南宋诸帝死后希望能归葬中原,所有陵墓就没有陵台和石刻群,称其为攒宫。到了元代,沿用蒙古族潜埋的葬俗,不起坟冢,葬后乱马踏平,不布设陵园。位于内蒙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在供奉成吉思汗灵寝“八白室’’的基础上形成的纪念性陵墓。
(4)明清时期
明清陵园布局受到当时宫殿建筑的影响,虽然继承唐宋形制,但废弃了上、下宫分离的格局,将各类建筑集结在南北向的一条中轴线上。陵园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平面。陵墓和献殿用墙分隔。前部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一进院落,以献殿为主体组成二进院落。并取消了下宫建筑,废止了前面各朝宫人居留、侍奉的旧制,以突出陵寝朝拜和祭祀的功能。陵园的后部为陵墓,封土为宝城宝顶形。整个陵园充分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模式。
三、墓室与葬具
1.墓室
(1)竖穴墓和横穴墓
墓穴也叫墓圹,按照挖掘的方式可以分为竖穴墓与横穴墓。竖穴墓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墓是先挖掘到一定的深度然后再横向掏挖而成的土质洞室。汉文帝的霸陵就是典型代表。
(2)砖石墓
战国时期,出现了空心砖砌筑的墓室,在西汉晚期十分盛行,其中以卷顶砖室墓最为常见。在西汉时也出现了石结构的墓室,以砖石混合构造而成。汉画像砖与画像石上雕刻与彩绘的内容主要以表现墓主生前生活为主,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3)庭院式墓
唐代统治阶级更加追求“墓如真宅”,地下墓穴成轴线延伸,依次为斜坡墓道、过洞和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及小龛。多重过洞、天井的布局,犹如现实生活中的多进庭院。前后墓室则表现前为堂、后为室的思想,也反映死者的等级地位。该类墓葬在墓道、天井等处,均彩绘有大量的壁画。
(4)仿木结构墓
宋代在继承前朝砖石墓以及庭院式墓的基础上,开始朝仿木结构墓室发展,利用砖石材料,在墓室的四壁、顶部,仿木构建筑形式,做出倚柱、阑额、斗拱、柱头枋、藻井等构件,门窗逼真,斗拱齐全,雕梁画栋,纹饰彩绘,把宋代《营造法式》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2.棺椁制度
棺椁是盛放死者遗体的葬具。“棺”是敛尸用具;“椁”是套在棺外面或绕棺四周的匣子。《说文》段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地之有郭也”。棺椁的发展体现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1)棺
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棺多是瓦制或石制,距今5000~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瓮棺葬就是用陶罐做儿童的葬具,在辽宁红山文化墓葬中则多发现石棺。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木棺,但在商以后才普遍使用。
(2)椁
椁是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空间再加的一层,用于在土穴之中保护棺木,棺椁之间形成的空间用来放置随葬品。曾侯乙墓的椁室高为3.1~3.5m,用了3171根长木条,380m3的木料。椁室的制作考究,最典型的就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就是制椁的木料全部采用柏木的姜黄木心,“题凑”则是指将柏木层层平铺垒筑在四周,而且木头都朝内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这种椁室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为帝王广泛采用。汉以后用空心砖垒筑的墓室,起到了保护棺木的作用,从而取代了以前椁的作用,原来的棺椁制度迅速消亡。因此后代通常把套棺的最外一层叫做椁。
3.随葬品
(1)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生产的普及,使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武器以及装饰品等,多为死者生前所用。在夏商周时期,随葬品中还出现了陶制礼器。
(2)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生产技术发达,为社会上层广泛采用。并且青铜礼器成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贵族墓葬多采用青铜礼器随葬。青铜礼器主要包括酒器、饮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并且成套配备。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就有210多件。曾侯乙墓的全套青铜礼器重达10to秦铜车马制作精致,结构复杂,技艺精湛,比例准确,被称为“青铜器之冠”。
(3)丝织品
我国是丝织业发达的大国,随葬品中丝织品占重要地位,但因其保存困难所以很少能保存至今。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已经有丝麻织品随葬。汉代墓出土丝织品中包括绢、纱、绮、罗、锦等。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重不足50g。
(4)玉器
古人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因此葬玉成为重要的礼器用玉,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认为玉器施覆于尸体可防止腐朽。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块就成为死者佩带的精美耳饰,晚期的良渚文化几乎每个墓葬都出土大量玉器,玉琮环绕,玉璧、玉璇玑居中,形成“玉殓葬”。殷商的妇好墓出土玉器达755件,有琮、璧、环、璜、琥等礼器以及玉制兵器、用具、饰品等。战国时期是玉器发展的最辉煌时期,曾侯乙墓、中山王陵等皆出土大量随葬玉器。
(5)明器
所谓明器,又称冥器、鬼器,就是专门为随葬死者而制作的各种器物。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所模仿的有礼器、兵器、工具以及车、船、仓、井、房屋、庭院、栏圈等模型以及人、兽等,大凡世之所见皆做之。俑就是明器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了,它们大小和真人真马相同,排列成军阵,规模庞大,制作达到了已发现的历代陶俑中的顶峰。唐代墓葬陪葬大量使用低温釉陶器“唐三彩”,出现了分工齐全的各类三彩俑,包括镇墓兽俑、仪仗俑、乐舞俑等,成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后逐渐流行纸扎明器,但不随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时或之后焚烧。
四、墓葬石刻
1.石像生
古代陵墓,特别是帝王、诸侯、官僚的墓前,排列整齐的石刻人、走兽以及传说中的怪兽,称为“石像生”。功能是陵墓标记和驱邪,昭示墓主身份等级、墓前仪卫和表彰墓主功勋。以西汉武帝大将霍去病墓前石像生为最早的陵墓石刻,共有石像生44件,用巨石雕成,造型浑厚生动,最具代表性的是马踏匈奴。帝王陵墓石像生从唐乾陵形成定制。
2.墓碑
“碑”的称谓先秦时就已出现,但当时碑的作用与后世墓碑不同。它为一块上端中间穿圆孔的大石板,圆孔叫作“穿”,立在墓穴旁,用来穿系绳索,把棺木缓缓放人墓穴中;或者立在公卿大夫门口,用来拴系牲畜;或立在宫庙里,用以测看日影作记时之用,石板上没有文字。
大约在西汉晚期,人们开始在原先立于墓旁用以引棺的石板上刻写文字,记述墓主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生平事迹,还有颂扬和悼念的诗铭。形状从一般的石头渐渐规整,形成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组成的定制,成为真正意义的墓碑。早期墓碑仍有穿,顶端作方尖形称圭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由此,墓碑成为丧葬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又体现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汉以后墓碑在此基础上趋向完美。唐乾陵前的《述圣记碑》是墓碑的杰出代表。
3.墓志
墓志同样是记载和歌颂死者的石刻,不同之处墓志埋藏在墓中。它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早期为碑形,南北朝后期墓志形成方形定制,由志盖和志石组成,称为一合墓志。志盖多为盈顶形,也有个别是龟形,刻有篆体标题。志石刻志文、志铭。志文以散文体,追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官职履历、谱系,叙述和称颂死者的生平事迹、才能、品行。志铭则用韵文体,用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称颂。唐代以后还署有撰者、书者的姓名。历代出土的墓志中不少是书法珍品,又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第二节 古代墓葬的旅游开发
一、古代墓葬的旅游吸引因素
1.规模宏大的双重建筑
2.丰富多样的墓葬文物
3.优越秀美的自然环境
如武则天和唐高宗的乾陵,山势兀起,巍峨耸立,登高远望,关中平原景色美不胜收。
4.墓主的名人效应
如名扬天下的岳飞墓早已是杭州西湖畔的着名游览处。
5.综合多样的文化价值
二、墓葬旅游资源的开发
1.墓葬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墓葬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墓葬地面遗存物和地下建筑、文物,吸引游客,开展游览观光活动。在一些地面遗存比较丰富、进行了一定考古挖掘、历史文物数量较大的墓葬区,由于能够向游客展示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进行了考古挖掘,展示了从地上到地下明代皇陵的完整结构和形制,文物数量和种类都十分丰富,成为游客北京之旅的必选景区。陕西的秦始皇陵虽没有被开挖,但发掘了大型陪葬俑坑——兵马俑坑,出土了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文物,其中,铜车马号称“青铜器之冠”,陶俑陶马规格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赢得“世界第八奇迹”的美誉,自从开放以来旅游吸引力经久不衰。但绝大部分墓葬型景区,近年来旅游吸引力都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文物遗存有限,文化内涵不足,开发展示方式单一。
2.墓葬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择优开发的原则
(2)文化展示的原则
(3)活动设计的原则
(4)适当修复、文物保护的原则
第三节 中外帝王陵墓
一、中国帝陵的设计理念
1.“生死如一”的基本思想
2.“仿照国都”的建筑理念
3.“帝王独尊”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主要帝陵
1.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赢名政,是我国封建社会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帝王陵寝制度。
2.西汉帝陵
西汉11座帝陵中除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外,其余9座都分布在陕西咸阳原上,一字排列,形成“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恢弘景象。除汉文帝霸陵“凿山为陵”外,皆“穿土为圹”,地面夯筑高大的“方上”形坟丘,底部长宽约为150~170m,高约为20—30m。汉代盛行厚葬,墓中随葬品极其丰富,葬具是“黄肠题凑”,葬服是“金缕玉衣”,华丽无比。西汉帝陵多设置陵邑,一方面为了供奉陵园,另一方面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宦,以便强本抑末,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汉武帝茂陵是规模最大的西汉帝陵,陵园周长1688m,封土高46.5m,远超过西汉帝陵30m的定制。陵园东侧有大面积的建筑遗迹和陪葬墓群。依汉代之法,每年天下贡赋的1/3陪葬入陵,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的陪葬品数量十分巨大。
3.唐代帝陵
唐自公元618年建朝至907年灭亡,共历21帝,其中19帝陵墓在陕西关中平原,又因为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于乾陵,所以又称关中唐十八陵。唐帝陵区西起高宗乾陵,东至玄宗泰陵,沿关中北山分布于6县境内,绵延长达lOOkm。唐代实行皇戚功臣陪葬皇陵制度,其中以唐太宗昭陵最多,为167座。
4.宋代帝陵
北宋帝陵分布在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之间,陵区范围东西约lOkm,南北约15kin。陵区旁有皇后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孙和名将勋臣数百人,形成庞大的陵墓群。陵区南对嵩山少室,北据黄河天险,东边群山绵亘,西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认为是“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5.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的贺兰山麓,东西5km,南北lOkm,有帝陵9座,陪葬墓193座,营建于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陵园的地面建筑早在蒙古人亡国时全部被毁。西夏王陵的营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但自身特点仍十分明显,如出土石像屈膝而坐似负重状,造型奇特。
6.明代帝陵
明代帝陵共15座,除分布于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和北京金山的景泰帝陵外,其中13座集中在北京昌平县的天寿山南麓,通称“明十三陵”。基本布局是以明成祖长陵为中心,各陵分列左右,共用一条神道和陵墓石刻,是中国皇陵史上的创新。
7,清代帝陵
清代先后共12个皇帝,除了溥仪没有帝陵外,其他11个皇帝的帝陵分布在3个陵区,即沈阳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县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三、国外着名王陵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我国对古埃及方锥形法老陵墓的称呼。埃及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西岸,从开罗附近的吉萨至上埃及的希拉康坡里斯一带,有近100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约建于公元前27世纪。它由230万块石材砌成。在大金字塔周围分布着其他王室成员金字塔,构成胡夫金字塔群。其中有着名的斯芬克斯像,即狮身人面像,它用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再加上匍伏在前的两条前腿,总共73.5m长,象征人的智慧和狮子勇猛力量的结合。
2.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以东195km的古都亚格拉城的西边,亚穆尔河南岸。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吉汗为其爱妃泰姬·玛哈尔所修的陵墓,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园呈长方形,周围红沙石围墙。整个陵墓用白色大理石修筑,其底层是7m高、95m长的正方形坛座,寝宫居中,高74m,下为八角形,上为穹顶,内分5间,中央宫室内大理石围栏中置放大理石棺。坛座四角有4座高40m的白色大理石3层圆形尖塔,在塔顶可以俯瞰全城。整个陵墓呈现典型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第四节 历史名人陵墓和独特墓葬形式
一、历史名人陵墓
1.孔林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山东曲阜城北1.5km处,是孔子的家庭墓地。据史书记载,孔子殒后葬在此处,经历代帝王不断赐田,至清代已达200hm2,孔林墙周长7km,古木参天,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经万古长春坊,即至孔林大门至圣林坊,在洙水河北建有享殿、楷亭、驻跸亭等主要建筑,享殿后为孔子墓,东为孔鲤墓,南为孔仅墓,成携子抱孙布局。孔墓墙外为孔氏后裔墓地。
2.岳飞墓
岳飞墓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岳飞庙的西侧,墓前建有墓门,前有“尽忠报国”照壁,墓周古柏森森,石栏围护,正面望柱刻“正邪自古同冰碳,毁誉于今判伪真”一联。在墓门下跪着铁铸的秦桧、秦王氏、张俊、万俟高4人像,墓门刻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警世楹联。南北两厢为历代碑石长廊。
3.中山陵
坐落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1926~1929年修建。整个陵园平面呈警钟形,建筑群依山坡而建,层层递升,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祭堂中为孙中山坐像,周围刻有《建国大纲》和事迹浮雕。墓室球形结构,中为大理石墓圹,置放镌有孙中山卧像的石棺。陵园总面积3000hm2,林木面积2133hm2,蓝天白云之下,苍松翠柏之中,白色的大理石和蔚蓝色的琉璃顶建筑,构成十分和谐典雅、庄严雄伟的画面。附属建筑还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
二、独特的墓葬形式
1.天葬
天葬也称鸟葬、露天葬等,盛行于藏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藏语称之“吐垂杰哇”。通常在人死后将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起来,停尸数日,置于空房祭奠。由死者后代背到家门口,再请天葬师将尸体背到天葬场。家人和亲友随天葬师送至十字路口后,一两位亲友跟随天葬师去天葬场照看。到了天葬场后,喇嘛诵经击鼓、煨桑供神,吸引鹰鹫,天葬师在天葬台上肢解尸体,切肉砸骨,掺上糌粑供鹰鹫啄食,以吃光为吉利。
2.悬棺葬
悬棺葬又称崖葬、崖洞葬,是一种将尸体置人棺内,凌空悬挂或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葬法。这种葬俗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已经流行,历代都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区,其中四川珙县、广西左右江、福建武夷山最为集中。福建武夷山的悬棺葬一号、二号船棺葬,距今约3400~3800年。悬棺葬大都选择在临江面海的悬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达几百米。悬棺葬神秘而奇特,有些悬棺是如何放置悬崖之上的,至今还是个谜,因而吸引了众多游人的关注。
3.塔葬
塔葬是指佛门高僧圆寂后,将遗骨放入佛塔中的一种佛教独有的墓葬形式。知名的佛教寺院均有墓塔,但以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最为有名。塔林位于寺西少溪河北岸,现存自唐以来的砖石墓塔230多座,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佛教文化和古代砖石建筑、雕刻艺术的具体表现。山东长清县的灵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高僧,也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大型塔林之一。
Ⅶ 被称圣井,还取水用,为何如今被认为是最脏的井
因为这口井是一口死井。除了取水喝,还有人用这口井洗澡、洗衣服。
Ⅷ 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有哪些美丽的传说
花谷国家公园、哈瓦玛哈勒宫都很美丽。
阿加蒂岛(Agatti Island)位于离科钦(Cochin)海岸460公里的地方,是印度最小的联邦领土罗克沙群岛(Raksha Islands)的一部分。白色的沙滩,多样的珊瑚礁和碧绿的海水使它成为海滨度假胜地,尽管游客需要特殊许可才能参观阿加蒂岛。达尔湖在印度克什米尔被誉为皇冠明珠,也是斯利那加必游景点。湖上到处都是美丽的树木和绵延起伏的雪山。最好的游览方式是乘坐传统的锡卡拉-斯利那加缆车。
Ⅸ 奥里萨邦的名胜古迹
自公元前2000年绵延至今有文献可考的历史中,毫无疑问地,是奥里萨邦境内星罗棋布地遍布着的古代遗迹。从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到雄伟壮丽的林迦拉贾神庙和札格纳特庙,从科纳拉克太阳神庙到雕刻精美的穆克泰西瓦尔神庙和其它类似庙宇。在拉特纳吉里、拉利塔吉里、乌代基里和其它地方发掘的各类考古发现,说明奥里萨还受到佛教的影响。肯达基里和乌代基里以及其它地方的那些石凿洞穴表明耆那教也在奥里萨留下了它的影响。
布巴内斯瓦尔
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斯瓦尔,广泛地被人们认为是“印度的神庙城市”。这里是印度教一个十分重要的朝圣中心。这座曾经自豪地拥有2000多座神庙的古老城市,如今仍有数百座神庙点缀其间。正是在布巴内斯瓦尔这里,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奥里萨神庙的建筑风格从其初期逐步发展成熟,最终达到顶峰。如今,新的布巴内斯瓦尔城以其现代化的建筑完美地烘托出其悠久的历史氛围。
帕尔苏拉迈希瓦尔神庙
帕尔苏拉迈希瓦尔神庙(公元650年)是如今仍旧矗立在布巴内斯瓦尔城中最古老的神庙。虽然这座神庙在1903年被修缮过,继之又对其内部密室顶部作了一些改变,但其结构却完全保留了最初的形式。这座小小的神庙显示出奥里萨神庙最初发展阶段的两个主要建筑因素:蜂窝状塔(通常被人们叫做玖勒)和塔前的门廊(通常被人们叫做迦格莫罕)。这座塔的塔檐层层叠叠地向上堆积成尖顶,塔檐角为莲花状。塔身的每一面在中央都有隆起的一条“脊”,像是一条自下向上逐渐尖细的“翼肋”汇集到塔顶。塔的门廊成矩形,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石材板。光线通过天窗、门洞和镂空的窗格射入内部。尽管这是一座湿婆神庙,但也是毗湿奴和雷雨神因陀罗、太阳神苏里耶和阎魔的象征,同时还是七位母亲女神的象征。在南边的墙上,是卡尔迪克耶(湿婆诸多儿子中的一个)骑在孔雀上的一幅精美的肖像。大多数的雕刻都装饰在内部的含糊不清的马蹄形石质“框”中。这些雕刻都和佛教早期的石头僧院有关,就像不同的神的象征一样,它们说明了印度神性的相互渗透性。
林迦拉贾神庙
建于11世纪的林迦拉贾神庙矗立在布巴内斯瓦尔城中,是这里的象征性建筑。林迦拉贾神庙的塔的高度超过180英尺。神庙上的许多雕刻描画的是正在进行宗教活动或者是拿着乐器正在演奏的一组组人群。建于11世纪的这座神庙的现存主体结构,被认为是建造在7世纪的早期石庙遗址之上,在现存的神庙建筑中似乎就可以看到那座早期石庙的一些残存结构。林迦拉贾神庙是人们膜拜神的地方。在这座巨大无比的林迦拉贾神庙建筑群中,有150座神龛,它们都十分引人入胜。
穆克泰西瓦尔神庙
小巧而雅致的穆克泰西瓦尔神庙(公元950年)经常被人们称作是“奥里萨建筑艺术的微型珍宝”。这座神庙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神庙建筑艺术羯陵伽学派早期和晚期之间的过渡点。在神庙的外墙上装饰有许多雕刻,表现了神的各种变化。这些神龛包括佛教和耆那教的形象,以及湿婆派(印度教)的形象。这显示了奥里萨宗教的深厚包容性。穆克泰西瓦尔神庙的“韬拉纳”(拱形门道)值得特别注意。它的雕刻极其精美,包括那些涡卷形雕刻、优美的女性形象、猴子和孔雀,以及大量精美和可爱的装饰性细部。在神庙的东边,有一个圣水池,在西南角上,有一口井,据说井水可以解决生育问题。
拉贾拉尼神庙
建于11世纪的拉贾拉尼神庙,坐落在一片开阔的稻田里,显得十分典雅。整座神庙是用红黄色砂岩建成的,在当地,人们管这叫拉贾拉尼。这座神庙的迦格莫罕(门廊)曾经塌陷,后于1903年重建,风格简朴。而神塔却惊人的华丽,并且因其簇生于主塔的众多小塔所表达的审美观而着名。神庙的雕刻形象既优雅又活泼可爱,尤其是那些美丽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表现出爱恋嬉戏,有的怀抱着孩子,有的正在照镜子或正在逗弄宠物鸟。在塔的入口门道拐角处的突出部,可以看见着名的“八方守护神”。从左手开始顺时针方向,他们依次是:因陀罗(东方,吠陀诸神之王)、阿耆尼(东南,吠陀火神)、阎魔(南方,死神)、旎隶迪(西南,苦难神)、伐楼拿(西方,吠陀海神)、伐由(西北,风神)、库柏拉(北方,财富之神,在这里是心愿树)和伊沙拿(东北方,湿婆的化身之一)。
达达基里和乌达亚吉里石窟
在布巴内斯瓦尔以西7公里的地方有两座小山,肯达基里和乌达亚吉里,这里是奥里萨历史的重要纪念碑。这两座小山的岩石上有许多雕凿出来的洞穴,这些洞穴形成一层层的古老的居室,耆那教的苦修者就居住在里面。这些洞穴是喀罗吠剌王建造的,可能开始于公元前1世纪。乌达亚吉里的18座石窟包括着名的诃提衮帕(象窟)和铭文。诃提衮帕铭文提供了喀罗吠剌王的武功和那一时期的社会状况。铭文提到喀罗吠剌王的皇城有门堡、洗浴池和饮水池,还有正式的音乐舞蹈演出。
着名的拉尼衮帕(王后窟)也位于乌达亚吉里,分上下两层,有一个大院子,还有雕刻精美的中楣。那些雕刻展示的是广为人知的神话、历史场景和宗教仪式以及许多舞者。其风格十分成熟,非常典雅和生动。象头神窟是独立的,有一条小路从拉尼衮帕通向那里,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窟保存较好。
所有的洞窟都不大,顺着岩石的走势开凿而成。洞窟之间满布着动物、人和神的形象,这些雕刻显示了早期阶段奥里萨艺术家的喜好,展示出强烈的、活泼的民间元素。
帱里
从布巴内斯瓦尔向南8公里,达亚河边的帱里山丘顶部,岩石露出地表。就是在这里,据说阿育王完成了从征服者到佛教徒的转变。在这座小山脚下,人们可以看到石刻阿育王诏书和公元前260年用一块巨大岩石雕凿出来的大象的前部。帱里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地位,是由于70年代初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佛教和平塔,通常被人们称作祥地 堵波。1972年重建的古老的达瓦莱希沃尔神庙也位于这座山顶。
西素帕勒格勒赫
距离布巴内斯瓦尔的林迦拉贾神庙只有2公里的地方是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的这些遗址,显示了即便是在那么久远的年代,这里就已经有了防御坚固的城市,并且证实了奥里萨文明有着非常古老的根基。
黑拉普尔
黑拉普尔有一座11世纪的64个女瑜伽修行者的无顶庙宇。这座庙宇在奥里萨邦位居第二,是印度四座这样独特的庙宇中的一座。
普里
普里是印度着名的四大宗教中心之一,被认为是札格纳特神的居所。根据传说,普里曾经一度是座森林繁茂的小山,萨巴拉斯人居住在这里(属于原始南方语系的前雅利安和达罗毗荼部族)。普里的阳光沙滩是世界上最好的沙滩之一。
札格纳特神庙
位于普里的札格纳特(宇宙之神)神庙是印度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人们认为它是神的位于北南东西四方的居所之一。现存的神庙建于12世纪,代替了被认为建于10世纪的主体结构。高214英尺(65公尺)神庙的塔尖俯瞰着周围的乡村。这种视觉上的优势成为一种象征:这座神庙统治着普里城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座巨大神庙整体建筑的每一边长度为650英尺,被一道20英尺高的墙包围着。在那道墙里面就是一座城市。这里有6,000名神庙仆人,一座神庙厨房,每天向10,000人提供饭食(在节日里超过25,000人),和一位奥里萨宗教生活中心的主神。札格纳特神庙真正是世界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公共机构。
直到前不久,几乎整座庙宇还都涂着白灰,有时被外国水手称作“白塔”。这样一座重要的庙宇却有着朴素的外观,这使得学者们迷惑不解,因为奥里萨的庙宇通常都装潢华丽。1975年考古学家们发现,涂上的那层白灰是一层用以保护装饰华丽的雕像的保护层。它的下面是十分华丽的装饰性雕刻。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
这座庙宇庄严地屹立在孟加拉湾广阔的沙原上,代表那一时代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工艺,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将其描述为:“人的语言被石的语言击败”。这个奉献给太阳神的13世纪的建筑奇迹宏伟壮丽,它那巨大的面积,以及描绘出生活的各种变化节律的辉煌雕塑的和谐一致,皆享有盛誉。
这座庙又被称作“黑塔”,它默默地见证着奥里萨的建筑达到巅峰的时代。着名印度学家和艺术史家E·B·哈维尔在提到科纳拉克太阳神庙时描述道:“即使是气势恢宏的古希腊时代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在优美的动感和立体感方面也无法超越这些印度的阿基里斯;而与那些雄伟壮观的马匹所显示出的巨大力量与勃勃生机相比,韦罗基奥在威尼斯的那些名作便不值一提。”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庙是由恒伽国王那罗僧诃修建的。整座庙宇被设计成豪华壮观的战车形状,车身下设有24只装饰极其精美的巨轮,由7匹强健的骏马驾驭,令人联想到这座庙宇就是一辆太阳神的战车。科纳拉克骏马代表戒律、力量和发展。在建筑方面,该庙由一座圣殿构成。圣殿上有一个曲线窗花格的尖顶,现已缺损,还有一座门廊。其特点是金字塔形的顶部,它充分显示了羯陵伽建筑风格,包括所有引人注目的细部。门廊前部是一座雕刻装饰的舞厅。尽管主殿已成废墟,但舞厅和观众厅还是完整无损。
据说那罗僧诃国王将12年的税收都用于建筑该庙,经过1,200名建筑师和能工巧匠的不懈工作才将其完成。建庙时使用了3种石料:红土石、肯多利石和黑绿泥石。红土石用于地基,肯多利石用于庙墙和其上的雕像,而黑绿泥石用于门侧柱和太阳神像。
装饰庙宇的雕像种类繁多,例如既有行进中的军队和器乐伴奏的舞会等场面,又有众神、鸟兽、花卉图案以及其它各种雕塑。庙中布满表现性爱的形象,带来了审美愉悦和崇高神圣感的完美结合。庙宇的三个侧面有太阳神雕像,即狮面象身兽、大象和马匹的雕像,它们使整座庙宇的景观更加美不胜收。
印度考古局建立了一个太阳庙博物馆,展出许多这座庙宇所珍藏的雕像。
科纳拉克坐落在木麻黄种植园充满神秘魅力的自然环境中,与布巴内斯瓦尔和普里一起,构成了奥里萨寺庙建筑的最佳金三角组合。科纳拉克海滩拥有壮丽的日落景观,令旅游者目迷心醉。从阳光照耀的海滩到这座建筑奇观,科纳拉克有许多景点可供游览。
喀塔克
喀塔克为奥里萨邦的前首府,是该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该市位于北部的默哈讷迪河与南部的卡塔乔迪河交汇形成的三角洲的顶端。拉特纳吉里—乌达亚吉里—拉利塔吉里景区与喀塔克毗邻。
拉特纳吉里
拉特纳吉里位于贾贾普尔区比鲁巴河谷,是着名的佛学中心。与该村相邻的那座同名的小山中有着丰富的佛教古迹。经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拉特纳吉里至少从笈多王朝国王那罗僧诃·笈多统治时期(公元6世纪前半叶)就已成为佛教中心。
最初,这是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中心。在公元8-9世纪期间,它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佛教密宗或曰金刚乘艺术和哲学中心。据认为,拉特纳吉里大学对公元10世纪密教时轮乘的兴起发挥过重要作用。拉特纳吉里大学是昔日三所古老的佛教大学之一。当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39年访问这所大学时,它成为主要的佛教中心至少已有200年的历史。
在拉特纳吉里宏伟的佛教遗址上有一座宏大的砖寺,它设有美丽的大门、内殿,内有巨型佛像的圣殿,以及大量的佛教雕像。当地还有一座小些的寺庙,内设一座石殿,几处砖龛,还有一座大佛塔,四周环绕着许多小佛塔。
乌达亚吉里
乌达亚吉里位于贾贾普尔区,是奥里萨最大的佛教景区。最近的考古发掘发现,该地寺庙古时的名称为摩塔婆大寺,遂使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公元7世纪到12世纪是这里的佛教繁荣时期。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一座砖寺,内有大量佛教雕像。整个发掘现场位于一座大山的山麓,这座山便成为它的庄严背景。乌达亚吉里的这些考古遗址包括一座砖塔,两座砖寺,一个带有铭文的美丽的楼梯石井,以及位于后山顶上的石刻雕像。发掘出的以及正在发掘的大量雕像,均属于佛教的万神殿,由众菩萨像和众禅那佛像构成。虽然该地紧邻拉特纳吉里(大约相距5公里),乌达亚吉里却没有多少金刚乘的雕像。
拉利塔吉里
拉利塔吉里虽然最近才发掘出来,却是此地最早盛行佛教的地方,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这里有一座宏大的砖寺和神庙山遗址,一座小山顶上分布有几座佛塔和一座经过改良的石塔。
阿马拉瓦蒂和那伽尔朱纳康达
这两个地方都是佛教遗址。在阿马拉瓦蒂,在萨陀伐诃那王朝时期产生影响的佛教遗迹包括不少宏伟的雕刻、神庙、庙宇、壁画和镶板。在那伽尔朱纳康达,发掘出的佛教遗迹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
奥里萨邦海滩
奥里萨邦绵长的滨海区拥有全世界最美的白色沙滩。浦那海滩是无数朝拜者的主要集合地,使这里成为印度主要宗教圣地海滩点之一。海滩度假村昌迪普尔是深受海滩热爱者喜爱的另一个海滨度假胜地。古海港海上高帕尔普尔景色秀美,未经污染,游客们游览奥里萨邦海滩时不容错过。
1、海上高帕尔普尔 - 海上和水上运动爱好者的至爱,有金色海滩,是游泳或闲逛的理想地点。
2、昌迪普尔海滩- 着名的海滩度假区,有独特的海滩,海水在低潮时退却5公里。
3、科纳克(Konark)海滩- 世界着名景点,最精致的太阳神殿所在地。
4、帕拉蒂勃海滩- 印度重要的商业活动海港,有美丽的大海和常青的森林,这里是玛哈纳迪一个巨大的河口,遍布岛屿和溪流,适合潜水,以巴拉戴瓦神殿遗址闻名。
5、浦那海滩- 奥里萨邦金山角三大景点之一,印度四大圣地之一。海滩位于孟加拉湾海岸,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海滩之一。
6、巴里海(Balighai)海滩- 四周常绿乔木环绕抱,氛围宁静,设有海龟研究中心。
7、塔拉萨里(Talasari) - 海滩距离迪喀(位于西孟加拉邦)8公里,是塔拉萨里最安静的海滩。
考古发现
2500年古城现身印度奥里萨邦
2008年02月15日考古学家宣布,他们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发掘出了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遗址。
考古学家称,这座古城的规模比雅典古城还要大。
这座古城遗址位于奥里萨邦的布巴内什瓦尔附近。古城名为“西苏帕尔加尔”,早在60年前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发掘工作一度中断直到2001年才得以继续。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残留的建筑结构以及不少手工艺品,包括一些陶制的器皿和装饰品的碎片等。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推测,“西苏帕尔加尔”古城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初期,最终于公元四世纪中期消亡。这座古城有四条通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能够容纳2万居民,这比能容纳1万居民的希腊雅典古城的规模要宏大得多。考古学家表示,“西苏帕尔加尔”古城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之一。这个发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印度奥里萨邦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繁荣的文明。
Ⅹ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
说起佛教石窟,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我们中国着名的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的莫高窟,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实际上,在印度,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甚至比我们中国的莫高窟还要古老几百年。
那么,你有没有去过印度旅游?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印象怎么样?你知道在印度的中部山区,有这么一个比中国敦煌莫高窟还古老的“阿旃陀石窟”吗?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你还想不想到印度去旅游?